左秀峰,曹 增,王祥會,胡英華*
(1.濟寧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濟寧 272000;2.鄒城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鄒城 273500)
黃瓜是大眾普遍消費的一種蔬菜,保護地栽培大大提高了黃瓜的產量。根結線蟲病是黃瓜生產過程中危害最大的一種病害,在連續多年保護地栽培黃瓜上發生普遍,導致黃瓜減產受損嚴重。有數據顯示,部分病害較重的保護地黃瓜病株率可達100%,減產超過30%,根結線蟲病已成為阻礙黃瓜等蔬菜安全生產的嚴重問題之一[1]。根結線蟲病不僅會對黃瓜造成嚴重危害,也會對其它茄果類蔬菜造成損失,損失程度一般在10%~60%,嚴重時近乎絕產[2]。
對于根結線蟲病的防治,化學藥劑防治是目前最為快捷、高效的手段之一。當前,許多研究人員致力于生物制劑防治黃瓜根結線蟲的研究,但往往由于防治效果不如化學藥劑快速,種植戶不愿應用于農業生產[3-4]。隨著蔬菜產業的發展,人們越發重視蔬菜安全問題,一方面克百威、滅線磷等高毒農藥被禁止用于蔬菜,另一方面人們迫切需要尋找低毒、高效、安全的農藥取代原來的高毒農藥,以促進黃瓜產業的綠色健康發展[5-6]。為篩選出適合防治溫室根結線蟲的有效藥劑及田間施用技術,本試驗選擇4 種市場上銷售較好的殺線藥劑,于2021—2022 年在濟寧市鄒城市北宿鎮開展田間試驗,旨在為黃瓜根結線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41.7 %氟吡菌酰胺懸浮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15%幾糖·噻唑磷顆粒,青島中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0.5%阿維菌素顆粒,山東鄒平農藥有限公司;5%辛硫磷顆粒,山東濟寧通達化工廠。
試驗設置在山東濟寧鄒城市北宿鎮中落村蔬菜大棚內進行。該地塊土壤為輕質褐土,有機質含量為2.8%,pH 值為6.6 左右。該蔬菜基地常年種植茄果類蔬菜,前茬作物為黃瓜,2021 年4 月份收獲空茬,根結線蟲病害較重。
供試黃瓜品種為‘津研4 號’,與黑籽南瓜嫁接栽培。7 月開始育苗,8 月上旬開始起壟種植。
靶標:黃瓜根結線蟲。
試驗設置5 個處理(表1),每個處理設4 次重復,共計20 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20 m2,隨機區組排列。處理1 施藥方式為灌根,處理2~4 施藥方式為穴施。2021 年8 月15 日移栽,當天施藥。灌根法根據試驗設計劑量量取藥劑,先制備母液,然后進行稀釋,按照每株300 mL 用藥量進行配置后澆注;穴施法根據試驗設計劑量稱取藥劑,按照每株混合后50 g 用量和細沙充分拌勻,栽植時放入穴內與土壤混合均勻進行幼苗定植。整個試驗期間不再用其它對線蟲有滅殺作用的藥劑。

表1 參試藥劑用量表Table 1 The pestcide usage amount in this trail
1.5.1 安全性調查
于黃瓜定植后15 d,查看有無葉片萎蔫、邊緣黃化、植株畸形和矮化等癥狀,確保不會因藥劑原因影響溫室黃瓜生產的安全性。
1.5.2 防效調查
小區采用5 點取樣,分別于施藥后60 d(線蟲病第一個發病高峰)和黃瓜拔秧清棚時進行1 次調查,每點定點挖取5 株進行根系調查,按根結線蟲分級標準調查發病情況,統計病情指數。分級標準見表2(見下頁)[6]。按照公式(1)(2)計算病情指數和相對防效。

表2 黃瓜根結線蟲病分級標準Table 2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cucumber root-knot nematode disease
施藥15 d 后田間觀察,15%幾糖·噻唑磷顆粒處理整體出現葉片變小、邊緣黃化干枯,植株的生長有鈍化現象。移栽后40 d,抑制現象逐漸消失。其余處理沒有植株生長異常現象。上述藥劑對黃瓜除15%幾糖·噻唑磷顆粒處理在用藥初期有輕微影響,后期逐漸消失,從黃瓜健康生長的角度來看,均可用于黃瓜生產。
表3 顯示,施藥60 d 后,四種供試藥劑均表現出對根結線蟲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處理1、2、3、4 的病情指數分別為5.28、8.61、9.29、9.86,對照病情指數為18.86,各藥劑處理后的病情均明顯低于對照;從相對防效來看,處理1 效果和處理2、3、4 存在顯著差異。

表3 不同藥劑對黃瓜根結線蟲的防控效果Table 3 Controll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pestcide against cucumber root-knot nematode
由表3 可知,黃瓜最后一次收獲后拔秧清棚時。結果為處理1、2、3、4 的病情指數分別為20.29、28.14、36.35、43.86;相對防效分別為77.08%、68.15%、61.15%和50.35%;從最終防治效果來看,各藥劑之間防效差異顯著,處理1 的防效最好,處理2 和處理3 的防效次之,處理4 的防效在4 個藥劑處理中效果最差。
試驗結果表明,在施藥后60 d,各藥劑對黃瓜根結線蟲病的發生均表現出一定的控制作用,處理區病情指數均明顯低于對照處理,以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的效果較好,其它三種藥劑處理效果差別不大。在最后一次收獲后,拔秧清棚時對黃瓜根結線蟲病發病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可發現各藥劑處理區的病情指數明顯低于對照,仍以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的控制效果最好,防效達到77.08%;其次是15%幾糖·噻唑磷和0.5%阿維菌素顆粒;5%的辛硫磷顆粒效果較差,可能與其持效期較短有關,不建議種植戶采用此藥劑防治黃瓜根結線蟲。
王宏寶等[7]用藜蘆堿、印楝素及其復配制劑探索對黃瓜根結線蟲病防控效果,發現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陳志杰等[8]對淡紫擬青霉、阿維菌素等生物制劑開展了研究,發現其防效較低;劉順曉[9]研究了噻唑膦、阿維菌素對根結線蟲的防控效果,結果防效依次降低,這與本試驗結果吻合;林雪等[10]、席先梅等[11]、遲元凱等[12]運用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防控黃瓜根結線蟲病,均取得較好的防控效果,與本試驗結果吻合。
在本實驗中,各參試藥劑在試驗期間,除15%幾糖·噻唑磷顆粒在定植初期表現出一定抑制作用外,其余藥劑均對環境友好,對作物安全,沒有明顯的藥害現象和抑制生長發育的現象。供試藥劑雖然對根結線蟲表現出一定的控制效果,但還不能完全控制其危害。由于黃瓜根結線蟲的生活環境處于地下,防治相對比較困難,可考慮在黃瓜定植前,結合高溫悶棚等農藝措施,同時在定植前進行藥劑防治,可能防控效果更佳,將在今后生產過程中加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