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這深刻闡明了大科學時代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大科學時代是多學科交叉且極具綜合性的時代,創新進入了多維度、立體型的發展階段,科學日趨呈現高度的分化和融合,其市場化、社會化、國家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也逐漸明顯。簡單說來,大科學時代的顯著特征是“大”,主要表現在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復雜度高、研究活動規模大、研究內容跨越學科多、研究設施特殊、研究結果對經濟社會影響深遠等多個方面。大科學時代的科研活動需要頂層謀劃、統籌部署、分工明確、協同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協同,最終演化形成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等組織模式。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科技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基礎研究產生巨大突破的基礎上的。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基礎研究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礎研究,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基礎研究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格局加快形成。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我國基礎研究雖然取得顯著進步,但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強化基礎研究要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既要未雨綢繆,提前謀劃,進行相關力量和條件建設的長遠布局,也要不斷更新理念,轉換范式,找準體制機制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尋求突破口。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有“長期主義”導向的基礎制度保障。近年來,我國持續強化基礎研究的制度建設,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和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等政策文件,科技部牽頭或聯合其他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支撐措施。我們要積極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優化國家科技計劃基礎研究支持體系;同時也要處理好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系,健全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評價激勵、成果應用轉化、科技人員薪酬等制度。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基礎力量支撐,應著力推進機構建設、人才引育及組織效能提升。我們要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礎平臺,形成強大的基礎研究骨干網絡;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為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根基;要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不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在組織效能提升方面,應根據任務類型,探索靈活多樣的基礎研究組織方式。
當前,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需要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組織好跨越學科界限、機構界限和國家界限的協同攻關。要努力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并有效維護我國的科技安全利益。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基礎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國家原始創新動力和活力。科技強國是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塑造中國特色創新生態,我國基礎研究未來可期,也必將為科技事業大廈筑牢根基。本期特別策劃聚焦“大科學時代: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深入探討,敬請垂注!
——《學術前沿》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