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釗 石曉昀 劉曉婷 劉明慧 高文川 楊武娟
摘? ?要? ?采用“一高七早”栽培技術措施,實現了陜西渭北塬區光、熱、水等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鮮食用甘薯在陜西渭北塬區的種植效益,進一步提升了陜西渭北塬區甘薯的生產競爭力。
關鍵詞? ?甘薯;旱塬;栽培技術
陜西渭北旱塬區地處陜北丘陵溝壑區的南部,關中平原的北部,雨熱同季,干旱威脅大,降水65%~70%通過徑流和蒸發損失掉。該區域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作物產量低而且不穩定,生產效益不高。通過有效途徑,提高渭北旱塬水資源利用率,是渭北旱塬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甘薯根系發達,吸肥耐旱性強,在旱作區較其他作物對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高,特別是地膜甘薯的推廣,產量高效益好,在陜西渭北塬區得到較快發展。但是甘薯生產受傳統栽培技術制約,近年來產量效益徘徊不前,產業急需技術升級,采用新的技術措施打破現有技術瓶頸,實現甘薯的輕簡化和更高效益種植。本技術根據陜西渭北塬區農業生態條件,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為中心,集成組裝的“一高七早”栽培技術,更進一步提高了鮮食甘薯在陜西渭北塬區的種植效益,加快了鮮食甘薯在陜西渭北塬區的規模化生產進程。
本技術選用秦薯5號、煙薯25、徐薯32、秦薯8號等早期膨大型的短蔓高產品種,適宜密植和機械作業,所選品種結薯早、薯塊早期增重快,可提早在市場斷檔期收獲上市銷售,售價好,好銷售。提早深耕,耕深35 cm以上,打破土壤耕地層,冬季可充分蓄納自然降水,減少甘薯根系向深層土壤下扎阻力。早春等雨造墑起壟覆膜,最大限度的減少土壤水分散失,傳統起壟帶水栽植會造成土壤水分大量散失。小壟栽植,生長過程中自然降水能快速滲透到壟內,利于甘薯根系吸收利用;4 000~5 000株/畝高密度栽植為甘薯提早收獲奠定了豐產基礎,與傳統3 000~3 500株/畝栽植密度相比,在同期8月上旬收獲鮮薯,單產可提高30%左右。幼草化殺,及時切斷田間雜草對水肥的爭奪。
本技術突出一個“早”字,即選擇早熟品種、冬季早深耕、早起壟覆膜、適期早栽早發、早管理、早結薯、搶時早收獲上市,將自然降水全部蓄納于土壤中供甘薯生長,做到了自然降水的高效利用;同時收獲時間提前至8月上旬,不但避免了8月中旬以后的高溫干旱對甘薯生長的威脅,而且為下茬作物提供了充足的生長時間。本技術甘薯生長時間短,豐產基礎好,鮮薯單產可達1 500 kg/畝以上,產值6 000元/畝,種植效益可達到4 500元/畝。
1? ?選擇早熟品種
鮮食用品種選用早期膨大型的短蔓品種,陜西渭北旱塬區以秦薯5號、秦薯8號、徐薯32、煙薯25等品種為主。
2? ?冬季早耕蓄墑
秋季玉米、大豆等秋季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耕深35 cm左右,深耕標準以打破土壤犁地層為準。
3? ?精選健康壯苗
選用育苗圃中第一茬健康壯苗,薯苗選擇標準為:百株苗重大于0.75 kg,苗高18~22 cm,節間3~4個,苗稈直徑為0.3~0.4 cm,無氣生根,無病蟲害。
4? ?提前整地起壟
早春第一場透雨后搶時施藥合墑旋地,施肥起壟覆膜。起壟高度為20~25 cm,壟距80~85 cm。畝施有機肥150 kg,用10%二嗪磷顆粒劑防治地下害蟲,畝用量1 kg。起壟時施入肥料,硫酸鉀肥35 kg/畝,磷酸二銨復合肥30 kg/畝。
5? ?適時高密栽植
陜西關中4月中旬左右,膜內土壤溫度? 12 ℃左右時,及時栽植薯苗。栽植薯苗前先將薯苗基部10 cm處置于20%三唑磷微膠囊懸浮劑的5倍稀釋液浸泡10分鐘,然后進行栽植。栽植方法:沿著壟體方向用叉式栽插器將薯苗送入壟頂10 cm土壤中,薯苗與壟面的傾斜角度為30°~35°,薯苗入土節位為2~3個,用細土壓封苗頭周邊膜口,壓封細土以苗頭為中心呈餅狀,土餅直徑8~10 cm,避免苗頭部位接觸地膜造成灼傷。株距17~19 cm,栽植密度4 000~5 000株/畝。
6? ?幼草及時化除
壟溝內雜草5~10 cm時,用草銨膦殺除。草銨膦施用劑量為200 g/L,畝用量160 mL,對水30 L。薯苗栽植25天左右第1次化除,間隔14天第2次化學除草。
化學除草時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壟溝內定向噴施。選用單噴頭,噴頭上加裝喇叭式塑料噴霧罩,喇叭口直徑5 cm。噴霧要選擇晴天無風情況下進行,壟溝噴霧,噴頭朝下距離溝內地面高度不超過12 cm,嚴禁甘薯植株莖葉接觸霧滴。噴霧后6小時內出現降水要重噴。
7? ?搶時早收上市
8月上旬開始收獲上市銷售,鮮薯要隨收獲隨銷售,最佳收獲期為8月上旬至下旬。
參考文獻
[1] 安凱春,石俊玲.渭北旱塬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J].現代種業,2005(6):12-13.
[2] 王云峰.渭北旱原農業資源深度開發與可持續發展途徑探討[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6,24(6):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