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
【摘要】近年來,部分幼兒園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迎合家長和市場的需求,將小學辦學理念、管理模式滲透或運用于幼兒教育實踐中,使之常規化、教學化、普遍化和趨勢化,這種“拔苗助長”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嚴重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幼兒園如何與家長建立有效溝通,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幼兒科學銜接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關鍵詞】幼小銜接? 家園共育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2-0127-03
怎樣使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是幼兒園大班的教育重點,也是家長最為關心的熱點話題,更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重大轉折。幼小銜接工作僅靠幼兒園的教育和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對幼小銜接期的幼兒同樣十分重要。幼兒園要做好家園共育工作,共同轉變和更新落后的教育理念,在幼小銜接這條路上,教師和家長共同扮演好教育引導者、生活合作者和能力培養者的角色。
1.達成共識,“起跑線”始于自己足下
現在,許多家長把“起跑線”設到幼兒園,甚至更早。所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家長對教育重視的好現象。但是“起跑線”在哪里?每個孩子的“起跑線”一樣嗎?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幼兒園要引導家長避免產生盲目跟風的心理,理性看待幼小銜接。
幼兒園在家園共育工作上,要抓住平時面對面交流、召開家長會、舉辦開放日、舉行親子活動的契機,巧妙選取家長易于接受的方式,讓家長明白:兒童的成長是有規律的,而且有一定的階段性。幼兒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點,具有唯一性、順序性和連續性[1]。超越兒童發展的階段性,不僅不能促進兒童的成長,反而會損害其成長,早熟的“桃子”并不甜美。
有針對性地指導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找準屬于自家孩子的“起跑線”。不與其他家庭攀比,避免出現類似看到別的孩子能認1000個字,而自己孩子只認識幾個,就說孩子笨,亂貼標簽,從而打擊孩子自信心的現象。
家園合作應該共同探討、達成共識,找準與孩子相處的合適位置,巧借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關心而不干涉,協助而不代替。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出手,“授之以漁”;在孩子熟練掌握的時候保持適當距離,“觀其捕魚”。這樣可以避免教育者因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輕視孩子遇到的困難,而帶來急躁情緒;也可以矯正事事追求完美,在旁邊“挑刺”的心態,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找準“最近發展區”這個最佳“起跑線”,能激發幼兒潛在的潛力,讓孩子真正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由衷喜悅。
2.交流分享,避免“揠苗助長”引深思
幼兒園臨近畢業,很多家長都會收到一些“幼小銜接”興趣班的宣傳手冊,教學內容主要是一年級漢語拼音、數學、書寫、識字等知識性內容。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存在“孩子寫的字越多,會做的加減法越多,就越優秀”這樣的誤區,注重孩子的外顯行為。相當一部分家長會把需要長時間積累、培養的“早期閱讀”“數學思維”的能力,和短時間突破的“識字”“加減法”的掌握程度對等起來[2]。
幼兒園可以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幼小銜接沙龍或者線上“直播課堂”的方式,邀請資深教育專家、經驗豐富的幼兒園老師、小學教師和深有體會的已經畢業上小學的幼兒家長,針對家長最關注、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理論培訓、經驗分享,引導教師和廣大家長走出幼小銜接的誤區。
通過各方充分交流和討論,大家會達成共識,找到幼兒園和小學教育最佳的契合點,避免“揠苗助長”盲目搶跑。
大家就會發現,周期性短、能突顯孩子外顯行為的“興趣班”雖然見效快,但由于打破了兒童自身發展規律,并沒有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反而需要后期家長的督促才得以堅持。那些上了“幼小銜接”班的孩子,在上了小學以后,沒有比其他孩子更優秀,反而因為提前學習過了很多知識,出現了粗心、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學習習慣。也會了解到,幼兒期的思維是和具體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幼兒的感性經驗越豐富,理解抽象知識的能力就越強。小學時期的很多知識比較抽象,如果缺乏相應感知經驗,理解會有困難。過早地學習不適合年齡段的知識,會跳過幼年大量感性經驗的積累,容易形成機械式記憶,使孩子缺少創造性、變通和理解的靈活性。
有了新的教育理念,幼兒園和家庭就會行動起來,努力從小班開始,多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材料,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愿望,循序漸進地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
3消除焦慮,“積極心態”更從容
面對幼小銜接,有的家長過分焦慮,無形中把焦慮傳遞給孩子,孩子就會對小學產生恐懼心理,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長。有的家長將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而不關注幼兒進入小學的適應能力和心理變化,導致孩子出現焦慮、退縮、自我效能感降低的現象,喪失對知識的新鮮感、厭學,導致學習“沒后勁”。積極的心態是幫助幼兒順利度過銜接期的關鍵因素。
老師和家長首先要從容、積極,不用小學的學業負擔和小學老師的嚴厲形象來恐嚇、嚇唬孩子。要讓孩子知道馬上要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了,從內心感到自豪、驕傲、自信,具有上進心,產生期盼上學的內驅力。其次,要多讓孩子了解小學生活的豐富多彩。當然,也不能過分渲染小學生活,言過其實,這樣孩子入學后發現沒那么好,容易產生失望情緒,不利于將來學習。
幼兒園和家庭在與幼兒交流時,要建立在平等的關系之上,教師和家長不是絕對的權威,孩子也該有話語權。當大人有意識地和孩子“平起平坐”的時候,便能走進孩子的心靈,聽到他們的擔心,理解他們的擔憂,疏解他們的焦慮[3]。
“上學前我要準備一個又大又漂亮的書包”“我要準備好文具、水杯”,從孩子的話語中可見,物質性準備是他們心中認為亟需解決的問題。這時,家長可以帶領孩子挑選適宜、喜愛的鉛筆、橡皮、本子等學習用品,讓學習散發出生活氣息,讓學習生活變得豐盈而斑斕。
“我想去看看小學是什么樣的,離家遠不遠”“我擔心上學后學習跟不上,老師不喜歡我”,孩子們關注的還有經驗性的準備。這時,幼兒園組織幼兒參觀小學顯得尤為必要。參觀小學的操場、活動室等設施環境,觀看小學的升旗儀式和課間操,接觸親切和藹的小學老師和意氣風發的小學哥哥姐姐,找一找小學新奇的地方,可以使孩子們減少對小學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回到幼兒園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把自己向往的小學用繪畫、搭建、表演等形式充分表達出來,讓幼兒對新生活的到來充滿向往。
4.點滴培養,“學習品質”是法寶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軟實力的提升,是幼兒園和小學科學對接的制勝法寶。一位擁有聽的能力的兒童,未必是一個好的傾聽者;一位動作不太協調的兒童,卻主動和媽媽一起勞動。知識技能的獲得可以后天鍛煉,如果好的學習品質沒有形成,則很難彌補。
教育部頒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幼兒時期是建立勞動意識,培養勞動習慣的最佳時期。家園合作下的勞動教育可以潤物無聲地幫助幼兒形成獨立、有條理、有責任心、懂感恩等諸多優秀的學習品質。家園如何開展勞動教育呢?筆者梳理了四方面的教育策略。
4.1信心十足正心態,軟實力提升巧入門
激發勞動積極性,方法很多元。朗朗上口的兒歌可以讓幼兒明晰動作要領,好聽又實用;溫馨且蘊藏哲理的繪本故事,會潤物無聲地將勞動的種子播撒在幼兒心中;幼兒喜歡模仿,教師就直觀具體地進行示范,讓孩子們分分鐘獲得要領;“加油”“點贊”不可少,示弱口吻是法寶,如果教師用尋求幫助的口吻和幼兒溝通,就會使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輕松收割“小助手”。
由于自身能力發展不足,孩子會出現做不好的添亂現象。這里正心態很重要,只要能參與到勞動中來,作為教師,就要管住手,避免直接包辦代替;管住嘴,不流露出責備、取笑和嫌棄。努力發現幼兒的閃光點,給予第一時間恰當的肯定。如果總是做不好,就要耐住性子思考一下原因,是勞動內容超出了他的能力,還是他只是想嘗試其他方法?如果是前者,就要降低難度,以減少挫敗感;如果是后者,就提前預留機會和時間,允許孩子“把事情弄糟”,允許犯錯和試誤,幫助其積累有益經驗。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下,幼兒會感受到理解和支持,從而更有信心把事情做好。
4.2勞動內容需“挑揀”,獨立互助幸福顯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能力,幼兒園要對勞動內容“挑挑揀揀”。判斷某項勞動是否適合孩子,可以觀察孩子是否能通過努力順利完成。如果暫時還不能完成,經過努力能夠完成也是適合孩子們的。這就需要由易到難地做起,循序漸進地嘗試,比如,幼兒不會疊被子可以先從疊毛巾做起,不會擦桌子可以從收拾食物殘渣學起。當然,針對勞動教育的內容,每個年齡段會有不同的側重點。
小班側重初步學習生活自理勞動技能。同時,小班幼兒對語句的理解能力還不強,這就需要教師的語言一定要簡單明確,避免寬泛。比如,讓孩子們學會收拾自己的玩具,可以說:“請你把地上所有的玩具都放到桌子上的白色箱子里?”明確了方位和對象,孩子會迅速找到正確的擺放位置。
中班重在強化和提升生活自理勞動能力,教師可以將任務細致化,分步驟,做示范,讓幼兒感悟到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程序。比如,打掃要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垃圾要堆在一起,自主拿取餐點要按既定路線等,提高孩子完成勞動的質量和效率。
大班重在培養勞動習慣和提升勞動素養。大班幼兒有一定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愿意建立并遵守規則。“爭做值日生”是個不錯的方法,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商議、制定切實可行的值日清單,已經掌握某些技能的幼兒可以發揮專長當小老師,幫助個別暫時不會的孩子。同時,鼓勵幼兒挑戰自己不擅長的方面。組內幼兒間的教學相長往往比老師的指導更適合他們。通過討論、分享、互助完成值日任務,可以提升幼兒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增進同伴感情。
4.3游戲調味稚趣足,傳統文化潤底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勞動加入游戲元素,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幼兒輕松玩,專注學。在區域游戲前,教師可在“娃娃家”投放帶拉鏈、扣子的衣物、餐具、多種打開方式的包裝、兒童清掃玩具等生活用品,幼兒會興致盎然地在“娃娃家”給娃娃搭配、穿脫衣服、用勺子喂飯、清掃居室等。每次游戲結束后,堅持引導幼兒在清晰明了的整理標識暗示下,將表演用的“魔力道具”、搭建用的“建筑材料”、圖書角的“智慧書籍”放回原位。其間,播放輕松愉快的整理音樂,讓幼兒持之以恒地快樂做事,將整理看作生活的一部分,享受幸福和快樂。
節氣、節日活動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活動形式,幼兒園可以利用自然資源進行時令教育。在園丁的輔助下,指導幼兒種植時令瓜果蔬菜,給植物松土、澆水、施肥、除草等,悉心照料,關注成長,等待花開,靜待收獲,采摘分享。節日慶祝時,教師可以帶幼兒在清明節放飛親手制作的“風箏”;在夏至來臨時,煽動凝聚創意的“紙扇”;端午節編織保佑平安的五色絲線,一次次勞動無不投射著孩子們的聰明才智,一個個勞動成果無不寄托著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4.4家園互動解誤區,社會舞臺展家風
家庭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幼兒園可以通過面談、家長會、聊天工具、公眾號推送等形式給家長支妙招。呼吁全家總動員,提出操作性強的指導建議,比如,大人可以叫上幼兒一起去購物,分擔一些重量,共同準備食材,參與簡易烹飪;外出旅行時,和幼兒共同收拾準備攜帶的物品;大掃除時,播放愉悅喜愛的音樂,家庭成員各司其職,這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勞動模式,有利于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勞動中。
倡導家庭勞動教育融入社會“大舞臺”,攜手幼兒、家長一起將生活中常見的紙杯、衛生紙筒、牙膏盒等常見材料變廢為寶,讓幼兒感受創作的神奇與新鮮;開展爭當垃圾分類小能手活動,營造向低碳、環保家庭學習的氛圍;吸納更多家長志愿者弘揚服務精神,帶幼兒走進書店、轄區、車站等公共場所,大手牽小手優化周邊環境,親身感受“以勞動為榮”的真諦,將家風美、品質美根植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5.結束語
總之,科學銜接,不是上小學前的“臨門一腳”,更不是恐慌性“搶跑”,而是需要幼兒園、家長站在“樹人”的長遠角度,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步實施,循序漸進,方能水到渠成。幼小銜接路漫漫,家園共育同求索,讓我們家園共同攜手,用科學的、高質量的陪伴使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度過幼小銜接,自信而從容地迎來小學生活。
參考文獻:
[1]趙建萍.幼小銜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芻議[J].成才之路,2022(31):137-140.
[2]朱正娜.家園合作,有效做好幼小銜接工作[J].家長,2022(27):48-50.
[3]陸燕君.幼小銜接階段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華人時刊(校長),2022(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