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翼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當代青年正處于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面對深刻變化的社會、豐富多樣的生活、四方涌動的思潮,面向“走在前列”的時代要求,亟須在堅定理想信念方面加以有力引導。高校作為青年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載體,肩負著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的重要任務。如何緊密契合思政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時、度、效”?浙江大學研究生理論宣講團(以下簡稱“宣講團”)進行了“宣講+”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時”并不是單純求快,而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做到因“時”而動,準確把握理論宣講的歷史使命和具體任務,科學厘定提高理論宣講效能的時空坐標。
“老驥”扶“青馬”,從宏觀上把握時代之勢。宣講團廣納“五老”育人、思政教師力量,構建理論學習、技能培訓、主題調研、實踐提升、微黨課比賽“五位一體”的研學機制。宣講一滴水,學習一汪池,讀原著、看原文、論原理,學報告、學講話、學思想,在強大師資和閉環制度的雙重保障下,引導“青年學習者”自信地學在前列,面對世界文化交鋒日益頻繁帶來的“青年之惑”,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青年之責”,在學懂弄通黨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過程中,追尋真理的力量,回答時代之問。
“前浪”帶“后浪”,從中觀上緊扣時期之需。設置“見習講師—校級講師—金牌講師”的培養路徑,以宣講團為示范的朋輩宣講納入學校黨支部骨干培訓必修課程,金牌講師作為宣講“前浪”帶動院系黨支部書記、特色宣講隊等宣講“后浪”,變個體自學為群體互學。設置“選題—備課—磨課—試講”的課程把關機制,將學習熱點作為選題“點將旗”,將黨的號召作為宣講“集結號”,推出包括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黨史學習教育、青年使命愿景等系列專題課程,緊扣高校思政教育“時期之需”,將朋輩宣講與價值塑造緊密結合。
“真人”講“真事”,從微觀上奏響時機之弦。理論宣講是“真刀真槍”做引領、樹典型的范例,講師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宣講內容才更容易打動聽眾。宣講團講師、醫學院博士生張同學是學生黨支部書記,他在微黨課中以自己組建黨員先鋒隊,為醫學研究生提供核酸采樣的專業培訓并和隊員完成一晚數百次核酸檢測挑戰的真實事跡為例,詮釋青年使命擔當。同他一樣,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講師們在宣講團“模塊—主題—課程”的理論宣講體系中,立足專業背景,在關鍵時間節點用真故事、真作為,撥動聽眾的心弦,讓信仰鮮活地“零距離”傳遞。
“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求掌握適宜“溫度”、切準青年“熱度”、達到精確“程度”的平衡點。宣講團不斷創新“宣講+美育”的新形式、新場景,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探索詳情度理、美善相攜的育人模式。
“演繹式”宣講—以演代講,有共鳴、能共情。為了讓“國之大者”從“躍然紙上”到“躍然臺上”,讓專業使命感從“躍然臺上”到“躍然心上”,宣講團的指導單位(之一)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耦合百年黨史和百年電氣學科發展史,原創理想信念報告劇《電氣信物》。講師們身著戲服化身舞臺劇演員,在“邃密群科濟世窮”的救國初心中“溯源”,在“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建設征程中“賦能”,在“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改革浪潮中“強電”,在“青年強,則國家強”的時代使命中“鑄魂”,將“小而精”的演繹型宣講,連接成“大而全”的篇章型報告劇,成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互促的鮮活素材。
“情境式”宣講—邊講邊演,講得活、說得透。聲情并茂的敘說游走于故事情景的重現之中,理想信念的輸出烘托于歷史場景的再現之下,聲與畫、情與景、人與理的交融,讓情境式微黨課直擊聽眾內心。宣講團講師董同學等參與到《永不凋謝的馬蘭花》的創作和比賽中,以一人講、多人演,一邊講、一邊演的形式讓王淦昌、程開甲、林俊德三代浙大師生的感人故事,于“有聲、有形、有情”中“潤物”,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溫”。
“沉浸式”宣講—又聽又演,真有趣、很有力。在理論宣講中,宣講者與被宣講者是一對主要矛盾。為了能夠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宣講團面向軍訓大學生創新性開展“沉浸式”宣講,以抗戰時期浙大十二勇士攜筆從戎、保家衛國的真實故事為背景依托,以講師為微黨課主線的推動者、連隊少數學生為情節的表演者、連隊全體學生為場景的親歷者。平等對話、同等發聲的“沉浸式”宣講讓每一位聽眾都有“麥克風”,感同身受、情之所至、同述故事、共話擔當,巧妙地轉化理論宣講“兩個矛盾”,形成內容“實”、方式“活”、語言“鮮”的沉浸式宣講模式。
“效”是檢驗理論宣講入耳入腦入心的“效果”、覆蓋青年受眾的“效率”以及思想價值引領“效用”的尺度。青年在哪里,宣講到哪里,面向青年大學生開展宣講,既要“說青言、話青語”,更要用網絡、有陣地。
媒體互動,打造標桿標識。宣講團在鞏固傳統媒體傳播陣地的基礎上引進融媒體技術,講師們面向鏡頭成為“主播”,系列微黨課在浙江大學網上黨校平臺、學習強國平臺、微信視頻公眾號等融媒體平臺上線,并在學校文化廣場、食堂等學生主要活動場所滾動播放,全方位構建互鑒、共享、互通的“品牌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推動優質微課從校園主陣地“破壁”,走向青年文化圈,走進青年學生精神世界。
跨校聯動,形成合聲共振。加入全國高校宣講聯盟,探索與國內知名高校常態化合作互訪機制,聯合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30余所高校開展線上接力宣講、高校宣講聯賽。“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網絡打破地域的隔閡,讓跨校聯合宣講不僅成為講師成長成才的“練兵場”、檢驗本領的“試金石”,更成為互學互促的“大課堂”和凝聚青年正能量的“向心力”。宣講團講師走出校園,走進校外社區、企業、軍隊、西部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聯學聯講的輻射范圍,服務于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戰略期待。
校內推動,促進入腦入心。充分發揮優秀學生黨員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功能,自2017年成立以來,宣講團培育學生骨干講師近200名,累計覆蓋數十萬人次,榮獲浙江省基層宣講成績突出集體等榮譽。面向全校開放“云點單”預約系統,微黨課宣講貫穿學生黨員培訓和黨、團支部建設各個環節,推動宣講“輕騎兵”打通理論服務青年學子的“最后一公里”。
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前行;宣講,是為了更好的成長。下一步,浙江大學研究生理論宣講團將進一步探索和實踐“宣講+”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時、度、效”的創新做法,教育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感悟思想偉力、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讓青年強志、宣講強音、朋輩引領的活力競相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