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嬌 王賽 馬蘊雅
“雙減”政策的實施是一個重塑教育價值觀的過程,也是教育教學機制的重構過程。“雙減”讓學生真正回歸學校教育,也讓教師真正思考在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的前提下如何做好課堂教學及課后管理。學校是學生學習活動發生的主陣地,更是立德樹人的主戰場,學校的一切皆是育人載體,而學校的育人實踐不僅在課堂,也貫穿于課后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其中,作業管理既是教師課堂教學實踐的延伸,更是關系學校課后管理和服務效果的關鍵因素。所以,作業改革與創新是育人過程的技術指標,更是對教師專業素養的考驗。
育人的根本在育德,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業設計也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思想品格養成的重要平臺。因此,好的思政課作業設計是折射思政教師育人價值觀和專業水平的名片,是思政課教學和學習評價相統一的支撐點,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的關鍵點,更是學校育人和家庭育人的銜接點。
當前,思政課作業設計效果的現狀如何?對此,筆者對初高中6個年級一千多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依據問卷數據統計,最終的調查結果表明:在思政課作業功能指標上,94.5%的學生認為最主要的功能是鞏固所學知識與技能,有38.5%的學生認為作業應該提高學習的興趣;對于完成作業的方式,學生首選的是翻看筆記,獨立思考,其次是上網搜集,自己學習。不同學段學生對于這一問題存有差異,高一年級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完成作業的比例占63.8%。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思政課作業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忽視長鏈條評價體系構建。傳統應試作業設計仍然為教師課后作業的主要實施方式,課時作業沒有同單元作業、學生的思維貫通性相統一。第二,忽視評價載體結構的多樣化。畢業年級仍過分依賴單一刷題測試評價,缺少個性化、反思性、情境體驗性評價,從而影響了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第三,忽視實踐操作與體驗性評價。作業設計形式多以文本練習為主,學生多是被動練習。第四,忽視學生的自我發現與主動反思。通過作業的有效設計,應該能夠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與缺陷,對自己進行全面分析,從而能夠進行自主學習。由此可見,作業重構是思政課在“雙減”背景下教育教學的一場挑戰。作業管理不應該是無序生長的“荒田”,而是要成為評價育人的“沃土”。
那么,“雙減”背景下思政課作業應該怎樣設計,作業育人過程應該如何重構?要解答這些問題必須要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設計作業的根本遵循。在高中學段,除了必須遵循課程標準,以思政課教材為作業設計的支撐,還要把高考評價體系作為高中思政課作業設計的重要依據。因此,針對以上調研問題,落實“雙減”作業育人,必須從學情出發建立高質量的作業體系,做好作業管理體系的重構。
作業評價內容結構性重構 作業評價內容的結構性重構要堅持課時性作業與單元性作業相統一。單元教學是思政課教學實踐的創新,從課程的系統性特點出發,體現了對思政課教材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執行和評價的過程。以大單元教學設計實施為統領,明確單元主題,統籌單元目標,厘清單元主線,并以此合理進行作業設計,這是構成單元教學設計的一個有機整體,目的是為了完成學生的單元學習任務。單元類作業的設計不是課時作業的簡單疊加,要遵循一致性、系統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原則。要讓學生在完成單元類作業的過程中,突破傳統作業固化的框架體系和碎片化的學習模式,建立起思政課大單元知識體系,以統整而非疊加的系統學習方式,拓展課時原有知識結構為單元知識結構,提升思維品質,完善情感價值,落實核心素養。
例如,教學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第一單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建立單元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從而形成單元主干“必然領導”“能夠領導”“怎樣領導”三個分議題。因此,設計作業時要圍繞本單元的核心思想——“堅持黨的領導”制定單元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形成思維進階,圍繞單元議題“中國共產黨何以能夠長期執政”,建立單元作業邏輯,落實課時任務要求,實現碎片化內容系統化建構。(如圖1)

作業評價主體序列性重構 作業序列的重構是依據教學規律和課程需要,對評價體系的動態調整,能夠實現作業評價的精準性,提高作業評價的有效性。在學科任務實施過程中,作業設計要堅持分層作業與個性化作業相結合,即在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實現思政學科的作業設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作業設計與學生的個性需求相結合。作業評價主體的序列重構既要尊重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的思維形成序列,又要遵循思政課程任務序列。例如,在單元作業設計中按照課程序列作業涉及三個環節(見圖2),包括引導型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等,三個環節所承載的學習任務不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不同。而作業就要體現這一序列特點,并兼具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此,作業設計要呈現思政課程主體差異,重視學生對作業的自主選擇。分層作業則是對這一重構過程的體現,分層在于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和能力進行分類,優化作業實施主體結構,實現不同層次學生自身的能力發展最大化。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情況、知識水平,設計適用于學生個性發展的作業。作業可以有多種形式,可以區分不同難度,也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實現精準評價,從而真正實現作業的育人功能,收到良好的作業效果。

例如,可以按照學生的不同層次特點以“作業超市”的形式設計作業,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學習需要自主選擇。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可以在設計作業流程中設置“通關作業”,即完成第一關作業可以繼續進行第二關、第三關等,直至通關,這樣有利于學生的思維進階訓練,促進其科學思維品質形成,并發揮其主動性,養成積極落實任務的好習慣,促進完整人格養成。
作業評價形態關聯性重構 作業的關聯性主要通過文本性作業與實踐類作業相融合來實現,能夠有效解決作業評價實踐性和體驗性不足的問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思政課的總體定位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這就明確了思政課性質是活動型課程,而從實現路徑上必須增強社會參與能力,即要實現學生從價值判斷到行為選擇、從形成認識到付諸行動的全過程育人。活動型課程是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通過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呈現,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因此,思政課作業評價必須將文本性與實踐類作業相統一,要以參觀體驗、調查研究、活動探究等為主,注重作業評價的情境選擇。
例如,設計中學生參觀中國共產黨黨史展覽館的實踐調研作業,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以來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參觀作業設計中,實踐內容要對應結構化的學科體系,并提供實踐序列化活動設計,完成對 “中國共產黨何以能夠長期執政”議題的論證,這樣就能將單元作業設計從實踐活動到理論學習的完整過程統一在一起。同時,還要設計可操作的評價方案,從而更好地達到作業設計的效果。

作業評價功能性重構 作業評價功能性重構要堅持合作型作業與自主型作業相結合。首先,合作型作業強調與他人共同完成,在合作的過程中,合作者之間可能會產生不同意見,因此學生不僅要完成作業,更要在論證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在交流中學會批判、學會接納。合作型作業突破傳統作業以鞏固知識、運用知識、訓練技能技巧為主的學習功能,具有其他類型作業所不具備的特色功能,即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良好溝通交往能力的培養,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最終達到學會學習。設計合作類作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研究力,激活思維,開啟智慧,展示才華,提高能力。其次,自主型作業是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自主選擇教師依照學科課程內容設計的作業內容和作業完成形式,并根據作業要求自主管理作業完成的過程。設計自主型作業需要教師通過創設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相適應的問題任務,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激發其求知欲。基于此,實現合作型與自主型作業設計的統一,是一個合作中有任務分擔、任務分擔中整體推進的過程。例如,在圍繞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單元綜合探究題目——“感悟黨的領導”設計合作型作業時要進行任務分解,包括資料搜集、分層歸納、調研訪談、撰寫報告、拓展討論等環節,學生需要通過任務分擔,小組完成,實現整體推進。又如,在必修2《經濟與社會》中,以“發揮市場機制如何增進居民福祉”為單元主題,設計學生的市場調研項目,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在調研過程中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實現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作業作為實施教育的重要環節,實現作業育人是教師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必須解決的課題。而要落實“雙減”作業育人,必須建立高質量的作業體系。但“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并不是簡單的量的調整,而是在教學效能上的一種質的提升;它也不是難易程度直接的結構變化,而是實現育人功能的重構。育人先育己,在作業育人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主體,共同遵循教學規律,科學建構作業體系,這是新時代教育者的育人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