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嵐
摘要:風格分析法是現代西方藝術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沃爾夫林提出了“線描與涂繪”“平面與縱深”“封閉的形與開放的形”“多樣性與同一性”和“清晰性與模糊性”五對風格范疇。本文主要以主題繪畫——《哀悼基督》為切入點,運用五對范疇分析比較這一主題作品形式,探究同一主題創作作品受時代精神影響所產生的形式風格變化,從而解讀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洛克時期藝術風格的轉型。
關鍵詞:沃爾夫林? 風格學理論? 《哀悼基督》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9-0033-04
沃爾夫林注重對藝術風格的研究,他的風格分析法以藝術風格演變為主要切入點,并延伸出與其相關的五對藝術范疇,而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洛克時期,藝術世界在人文思想和社會變革影響下產生了順應時代的風格演變,運用五對范疇分析比較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和巴洛克時期畫家對于《哀悼基督》這一主題系列繪畫作品的形式構圖、藝術表現變化,這種藝術風格的演變則從各個方面完美印證了他的方法論,而他的風格分析法也同樣適用于多種藝術文化領域。
一、“線描與涂繪”的區分
線條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家創作的重要元素,早在13—14世紀,許多藝術家都采用了這種技巧。例如,喬托的《哀悼基督》,其特點是使用細膩的筆觸來表現人物外貌。這些杰作展現了深刻情緒,凸顯出一種獨特的古典魅力,其筆觸簡潔、莊重,給觀眾帶來一種寧靜、優雅的視覺享受。波提切利的同名作品以其精細的線描技巧著稱,他強調線條的重要性。他通過對角色的細節刻畫,可以讓觀者深刻理解一根細長的線條可以把一張臉的輪廓和身材細節完美勾勒出來,并使角色輪廓和身材細節得到了完美展示。此外,他通過對角色的細節刻畫,可以讓觀者從一張完美的臉上獲得獨一無二的視角,從而讓觀者能夠深刻理解角色內心世界。由于其組織形式復雜,細節也顯得格外突出,使得其無法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畫面中所出現的人物以及陪襯都用線條強調了他們的輪廓,所有的人物和物象都可以獨立存在于畫面之中,每個人物從畫作中提取出來后都如同雕塑作品一樣清晰明確。
通過畫家對人物服裝的細節刻畫,能夠感受到一股獨特的繪畫風格。服裝輪廓、細節、質感等方面均表現得十分優美,細節勾勒讓整個畫面栩栩如生,讓觀者充分感受到畫家的技術技巧。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通過使用柔和的輪廓來描繪人物身姿,這種方法使得人物外觀與周圍環境變得更加自然。例如,薩托的《哀悼基督》和圭爾奇諾的《天使哀悼基督之死》都使用了這種方法描繪人的身姿,使得整個場景更加自然。這種方法不僅使得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藝術家的技巧,還能使得其更加深入地了解藝術家的想法。薩托的《哀悼基督》筆觸優雅、細膩,其中的輪廓、頭發以及衣紋細節都為作品增添了生動的感覺,打破了14世紀繪畫領域的單調乏味。
15—16 世紀,藝術家開始注意到明暗色調,并嘗試通過色調與線條融合來概括空間中豐富的形體。提香所作的《哀悼基督》,畫面中所表現的物象開始變得模糊起來,著重刻畫重要人物,基督形象處理更加注重筆觸效果和存在感,對于輪廓塑造也轉向了對光所帶來的體積感表現。提香的藝術創作充滿了對明暗的探索,它們在高度和深度上交織成一幅美麗的圖景。他的藝術風格豐富多彩,正是由于他巧妙利用了各種不同的筆觸,讓畫面擁有了豐富的視覺效果,從而帶給觀者不同的視覺感受,對于筆觸的把握以及對體積的理解使他基本擺脫了線描式的繪畫風格,從而逐漸向涂繪式過渡。
提香的另一幅作品《酒神節的狂歡》展示了喬爾喬涅的傳奇,其中的顏料使用非常大膽,主要采用溫和一些的顏色。當時,提香已經熟練運用油畫技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滿活力,滿足了不同的視覺需求。因此,提香的作品成功地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理念融入其中,并呈現出完美的結構與美感。通過作品可以看出他對于油畫筆觸感的運用方法十分熟練,形體更加有體積感。明暗關系的對比也更加強烈,線描感覺更加流暢自然,描繪出形體的流線感。但是在油畫塊面交織中,不難發現,這一時期的作品已經從線描向涂繪式轉變。
涂繪的風格畫面感就更為強烈了,色域的區分帶給觀者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方式靈活,并且有著高度概括性。魯本斯是1602年巴洛克畫家,他的作品風格與提香非常相似。他的作品中,物體的輪廓線變得柔和,線條彎曲變換,形成團簇狀交織在一起的短線條。這些短線條通常更加自由,帶有強烈動感,能夠更好地描繪人物特征,并為畫面增添獨特的生命力。
通過對這幾幅《哀悼基督》進行分析,可以明顯看出在兩個時代的過渡下,藝術作品從“線描”——“涂繪”進行變化。這一變化與其時代背景也有很大關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追求寫實畫面效果,以及對人體刻畫時注重理性、崇高、嚴謹的風格,主張將畫面表達得盡善盡美,但受當時科學程度的影響,藝術家還無法呈現出完整的透視關系,只能用最基礎的線描將畫面勾勒出來,突出表現線條和色彩的作用。巴洛克時期在享樂主義思潮影響下,更加推崇藝術上的自由發揮,主張畫中物象不平等著力,在突出主體的基礎上實現一種彼此交融的狀態,線條逐漸在畫面中被整體的氛圍所取代,呈現出一種更能表達精神性的圖式風格。
二、“平面和縱深”的構成
藝術從對平面性的追求轉向對透視性和空間感的追求,展現出了平面和縱深的比較關系。平面性指通過透視技術,將物體固定在一個水平面上,以滿足畫面需求。
在喬托的《哀悼基督》中,三條平行線條清晰可見:一條是最低處的地平線,另一條是人物的高度,第三條則是天空中小天使的飛翔軌跡。與此同時,兩條豎線則是人物站立的姿態,樹木則筆直挺拔,形成一種有序的、相互制約的美感。
17世紀之后,藝術家開始轉向探索多樣化構圖,他們開始尋找新的視角,并且開始使用縱深式構圖來表達他們的想法。例如,波提切利的《哀悼基督》和格斯的《哀悼基督》都展示了這種構圖,但是波提切利的構圖更為復雜,他把耶穌的身體放置得有條理,而耶穌背景和周圍環境都有著獨特的視角,使得這兩件作品的構圖變得有趣而生動。隨著時代發展,畫面空間感逐漸增強,而且明亮與陰影對比也變得更加強烈,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立體感。在格斯作品中,對縱深感的追求就更為精準了,耶穌的尸體是躺置于畫面中間的,肢體透視結構描繪和特殊視角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和縱深感,其中遠處物象也有意識地弱化,在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畫家對于透視關系的理解和空間感的營造都更精準了。
魯本斯的藝術風格獨特,其獨特的縱深式構圖讓人驚嘆不已。在其作品中,他精心挑選的角度,讓尸體空間變得短小而有力,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展示在觀眾眼前。在這幅作品中,耶穌的尸體被精心按照透視比例進行精確塑造,形體結構更加精細,動態形體穿插使整體畫面更加豐富多彩,明暗關系的轉換更加自然而然,使得整個視覺畫面更加統一、和諧。畫面中前方人物的形體刻畫,以及色彩明暗關系牢牢抓住了人們的眼球,背景的簡化處理使空間遠遠退后,深色背景也巧妙襯托出畫面中心耶穌的尸體,使得這幅畫的縱深感大大提升。
經過對三幅作品進行比較,可以清晰地看出,隨著時代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空間感,不再局限于傳統平面設計,而是更加注重視覺效果和情感表達。平面構圖逐漸被縱深感構圖所取代,文藝復興時期,對平面的追求使得畫家將畫面中的逐個層次都進行平行處理,作品中前景后退、前后人物等大、視錯覺等各種現象使得畫面更加偏重于平面性,這種平穩的構圖形式也非常符合古典藝術的審美趣味。到了17世紀,很多畫家繪畫風格開始轉向造型立體感強、人物形象突出、畫面明暗對比強烈等。隨著科技飛速發展,人們可以更加全面地觀察到現實世界的復雜性,他們對空間的認知也遠遠超越了對物質形態的認知,藝術性表達方式在畫面中更加流行,這也使得作品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下社會發展。
三、“封閉性與開放性”的呈現
“平面和縱深”的作品具有獨特的封閉性和開放性,它們在《哀悼基督》的作品中都得以體現。封閉的結構旨在營造一種協調、穩重的氛圍,從而傳遞出深沉而寧靜的情緒。喬托的《哀悼基督》展現了他非凡的創作技能,他精湛地將人物視覺和形象設計得栩栩如生,他將圣約翰的右臂藏起來,而他的左臂放在他頭部最突出的地方,將整個場景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排的信徒正朝著觀眾,第三排的信士正朝著第二排的耶穌,而第二排的耶穌正躺在圣母瑪利亞懷抱里,這種精細的構圖技術讓整個場景變得栩栩如生,而且還讓遠景美麗和豐滿,讓整個場景變得更具有視覺沖擊力。《哀悼基督》是喬托在14世紀創造的藝術品,它通過使用不同的視角,如前景、中景和遠景,營造出豐富的空間變化,使觀者能夠感受到不同的氛圍。
在這幅畫中,所有元素都被均勻地分布在縱向和橫向的軸線上,這些元素在整幅畫中都發揮了平衡和組織作用。人物和場景元素都沿著這些軸線排列,讓觀者在第一視覺感知上獲得舒適的平衡感。15世紀的畫家嘗試將喬托的平衡畫面風格發揮到極致,他們摒棄了基督橫放的身體,而是將基督身體斜放,以達到更加完美的視覺效果。羅吉爾·凡·韋登的《圣母憐子》更是將這種平衡畫面風格發揮到極致,他的構圖不再是橫縱軸線,而是將人物水平線保持一致,同時,后景中的十字架也起到了襯托畫面的作用,從而使得整幅畫面更加完美,更加生動。16世紀的畫家開始關注畫面的構圖形式,例如拉斐爾的《哀悼基督》。這幅畫中,基督身體并不是平躺在地上,而是以一種自然的姿勢斜躺在圣母腿上。其他人物的站立位置與基督的手和圣母的腳形成一條橫線,再次形成了一種平衡的視覺效果。整幅畫的布局平衡,構造感強烈。
作品運用了較為傳統的構圖,所描繪的物象平行排列于畫面下方,畫面中所表現的人物基本是平行處于畫面中的,人物姿態和在畫面中的位置也具有一定的平穩性,具有“封閉性”特征,而且對于人物形象的描繪不偏不倚,嚴謹的線條勾勒著每一個形體,使得畫面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也正是這種構圖形式,使得喬托的作品呈現出一種莊嚴的肅穆感。
而在魯本斯的《哀悼基督》中,畫面中的人物以多個角度呈現,有的蹲坐在耶穌身旁,有的抬起頭表達悲傷之情,形態各異。人物動態表現出一種開放性特征,耶穌尸體在畫中的表現也像前文所提到的一樣具有縱深空間感,形體的明暗過渡對比也更加自然,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作、神情惟妙惟肖。這幅畫的構圖擺脫了傳統的框架束縛,它的形式更加自由,沒有嚴格的平衡,也沒有固定模式,它的內容和形態都可以自由展現,給觀眾帶來了無限想象空間。
魯本斯的代表作品《搶奪留西帕斯的女兒》中表達了一種混亂、緊張的氣氛,但是整體畫面卻被營造出非常和諧的整體感。女子肉粉色的膚色在男子銅黑色的身體與古銅色駿馬襯托下顯得格外透亮,這幅畫采用對角線式構圖,男子與女子的身體動態線彼此交織,馬匹兩蹄向上,做騰起姿勢,雖然整體動勢強烈,但整幅作品完整而又和諧地統一在一個圓形中。畫面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沒有固定形式,張力感十足,整體風格自由,又不失和諧。
古典主義時期的藝術在所處社會核心思想影響下重視垂直線和水平線的應用,大都使用“一字形”或“金字塔”式構圖,畫面中的各元素圍繞著中軸線組成嚴謹莊嚴的構圖,偏重于理性效果而輕視情感表達,同時又很注重線描的表現力,線條的表現大都清晰和嚴整,力求形式完美,具有永恒性和封閉性。在巴洛克時期,藝術風格變得更加自由和開放,純粹的對稱被拋棄。這種風格對于偶然性的追求,讓藝術家能夠更好地描繪人物,并且能夠更好地安排人物位置,這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多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時,畫面充滿動感,透視變奏極其明顯,同時情感也表達得更加充沛,戲劇性的構圖使畫面展現出無限的空間感,因此呈現了一種更加“開放”的構圖形式。
四、“多樣性和同一性”的探討
藝術風格的同一性向多樣性的轉變離不開藝術家個人審美和特定時期下的環境變化,而藝術家創作同時也體現著人們的情感和特定時期下所追求的藝術審美,多樣性和同一性的討論與“線描和涂繪”也有著一定關聯。
17世紀的《哀悼基督》系列作品中,其所表現的物象與元素都是緊緊圍繞著主題形象進行安排的,畫面中所有的物象、元素都被融入一個整體中,畫家利用光影、構圖、顏色、透視等多方面因素使畫面統一。作品中的繪畫風格和藝術手法也使得整個畫面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又如魯本斯與卡拉瓦喬兩幅作品,在整體畫面氛圍上,通過運用背景色調與其他人物融合,著重突出基督主體地位,而在整體畫面色調上,兩幅畫面處在整體統一色調中,畫面在技法上也呈現出一種同一性,使得畫面更加完整。但16世紀前的作品,一個突出特點即相互獨立,每個物象被看作是獨立單位的。例如喬托的《哀悼基督》,畫面中注重對每個物象清晰準確刻畫,無論是形體還是色彩關系,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完全獨立存在,它們之間個性大于共性,從而具有“多樣性”特征。
這種區別的形成原因在于,古典藝術繪畫強調對畫面中各個元素的關注,使得它們不再受到整體限制,而是被視為一條獨立的溪流,它們的主要元素被簡化,呈現出純粹的主要特征,這就是為什么它們之間有著明顯差異。這個時期的藝術作品因其多樣性而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而巴洛克時代的畫家則要求創作主題清晰性,畫面中的各個要素都應圍繞著主題展開,無論形式還是單個元素刻畫都要服務于畫面主體,使得獨立的個體具有統一表現,具有同一性。
五、“清晰性和模糊性”的表現
清晰可以分為絕對清晰和相對清晰,而這兩者在畫面中的呈現效果與手段也不相同,前者試圖通過明朗的線描形式將物體形與形之間以清楚的邊界線劃分出來,后者則通過弱化邊界,利用明暗和色調使形與形之間區分開,同時使整個畫面的層次感更加豐富,以清晰性和模糊性這對范疇來探索《哀悼基督》主題作品,同樣離不開對線描和圖繪這對范疇的分析與解讀。
喬托、波提切利等藝術家注重線描表現力,線性表現風格是波提切利創作的突出特點,他所作的人物肖像畫細膩、秀美、流暢、動人,強調輪廓線,對線的表現以及對人物的清晰描繪具有清晰性特征。而在丁托列托作品中,人物面部塑造不再是緊跟形體結構,圣母的五官也沒有清晰描繪,趨向于對整體氛圍感的追求,畫面輪廓變得模糊了,藝術家更加追求畫面詩意的藝術性表達,而不是準確地還原物象。畫面中的感性表達也更加飽滿、充沛。焦距于卡拉瓦喬的《哀悼基督》,他著重刻畫了耶穌尸體,突出表現耶穌,周圍物象主要起到陪襯作用,被繪制在陰影之中,通過虛實、遠近、明暗的對比使主體突出,畫面層次與節奏感更加豐富,有了局部清晰作為對比,模糊性特征也更加明顯了。整體畫面和諧統一,多個單體元素都襯托并服務于一個整體。
通過上述作品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兩個時代的藝術作品由清晰到模糊的風格變化。這是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對嚴謹性的追求意味著對對象清晰呈現,藝術作品具有一定服務性特征,缺少了藝術表達,畫面中的情感表達也偏重于理性、嚴謹。在風格和技法上更注重色彩協調和自然。
而巴洛克藝術則摒棄了線描形式所帶來的清晰,追求模糊性,人們不再把寫實作為衡量藝術的標準,追求主觀情感表達和作品藝術性,追求光線和色彩表現,追求畫面中的運動感,常采用曲線、弧線,偏愛各種形式的交織融合。作品中情感表達更為感性,藝術性情感表達更加豐富有層次,因此畫面產生了從清晰到模糊的變化,而從清晰到模糊,無疑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藝術的一大進步。
六、結語
藝術之美是人為創造的,而不同時期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這一時期的線描風格、色彩風格、空間透視和一些畫面中的構圖形式,還有一方面就是畫面內容形象處理是否和諧統一。經過對《哀悼基督》的深入分析,發現“線描和涂繪”和《哀悼基督》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它們都是在“線描和涂繪”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此外,《哀悼基督》的主題也與文藝復興以后的繪畫和藝術發展趨勢相一致。經過研究,可以得出結論: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藝術風格的變化主要是由于科學技術進步,人們對光的感知能力日益增強,這無疑是由于對物質世界的認識不斷提升所導致的。通過研究光影,可以更好地理解物體風格和形態變化。然而,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并未意識到光線的本質特征,導致他們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整體受光的趨勢,這使得畫面的沖擊力會單調許多,畫面中沒有一個突出的明暗對比和主次表達,這會使觀者在第一時間抓不到畫面的視覺中心。而到了巴洛克時期,光線開始有了主觀調整和分布,畫中不再是均勻明暗,出現了層次分明和具有精神性的光感表達。有了光感表達,使得畫面更加生動,視覺沖擊力也更為強烈。經過分析五種不同范疇,《哀悼基督》的風格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也證明了風格學可以有效揭示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洛克時期藝術形式的變化。
參考文獻:
[1][瑞士]沃爾夫林.美術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藝術中的風格發展問題[M].潘耀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