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蕓蕓
摘要:現代鋼琴誕生于歐洲,其音響效果豐富,被廣泛用于各種獨奏和伴奏表演中。我國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都創造出了帶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樂器,能夠演奏風格不同的樂曲。但民族樂器的聲部較為單調,容易造成聽眾審美疲勞,如果將鋼琴與民族樂器進行搭配,讓鋼琴的伴奏聲豐富民族樂器的音響,則能更好地展現樂曲的藝術魅力,從而帶給聽眾全新的音樂體驗。基于此,本文對鋼琴和中國民族樂器進行了概述,闡述了鋼琴伴奏之于民族樂器演奏的意義,介紹了鋼琴在音樂理論、創作意識、演奏音量、演奏類型、表演節奏以及情感表現等幾個方面與民族樂器的融合。
關鍵詞:現代鋼琴? 音響效果? 藝術魅力? 鋼琴伴奏? 民族樂器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9-0073-04
鋼琴是一種西洋樂器,具有音色優美、音域寬廣等特點,深受音樂藝術家的喜愛,被用于各種獨奏表演中。不僅如此,鋼琴演奏的和聲還十分優美,能夠和多種樂器搭配,所以它也是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伴奏樂器。目前,鋼琴伴奏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箏、二胡、琵琶等風格各異的民族樂器伴隨著鋼琴的伴奏聲,能夠將不同樂曲的藝術特點完美呈現出來,從而帶給聽眾獨有的審美體驗。因此,將鋼琴伴奏與民族樂器演奏進行融合,既能實現中西方音樂的交流和碰撞,又能確保我國的民族器樂文化能夠在發展中博采眾長,從而在世界音樂領域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一、鋼琴和中國民族樂器概述
(一)鋼琴概述
鋼琴主要由琴體內部的音板和一系列拉緊、并列的琴弦所組成,其外部配置有88個琴鍵,通過敲擊的方式,鋼琴能夠彈奏出寬廣的音域,所以鋼琴也被譽為“樂器之王”。上述構造下,鋼琴的發聲原理如下:彈奏者根據表演意圖,用手指敲擊琴鍵,琴鍵帶動琴弦產生振動,并發出音響。同時,由于音板的存在,琴弦聲得以再現、融合并產生增幅。“音板與弦”共同作用下,便產生了帶有獨具特色的鋼琴琴音。另外,鋼琴區別于其他樂器的最重要特征是:擊鍵會使琴弦產生自由振動,敲擊停止后初始能量仍未耗盡,琴弦的振動并不會立即停止,音響會繼續保持。所以鋼琴琴音表現出一種繚繞、回顧的特點。正是由于鋼琴具有其他樂器難以比擬的優點,所以無論是西方的小提琴、薩克斯還是東方傳統的二胡、嗩吶,鋼琴都能夠與之完美搭配,發出與之相適應的和聲與織體伴奏聲部,使音樂呈現出多聲部的立體音響效果,所以鋼琴也成了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伴奏樂器。音樂藝術家們在進行聲樂創作時,都偏好在旋律中融入大量的鋼琴伴奏,以期達到豐富音響色彩、增強作品表現力的效果。
(二)中國民族樂器概述
中國民族樂器指中華民族特有的各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演奏樂器。當前的出土文物證實,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樂器,如:浙江地區的骨哨、河南地區的骨笛、西安地區的塤等。秦朝建立以后,封建制取代了落后的奴隸制,農業與手工業緊密結合,社會的物質和文化財富變得更加豐富,該時期出現了各種用于專業表演的樂器,如:箏、雅、簫等,人們在祭祀、典禮等重要活動中,都會用這些樂器進行演奏;自隋唐開始,我國樂器的種類、數量大幅上升,出現了鼓類、拉弦類等樂器,由此開辟出多個全新的演奏領域;直至明清時期,民族樂器的發展趨于完善,并且在各區域間廣泛流通,民族樂器演奏也呈現出一片繁榮。現階段,我國的民族樂器可分為琵琶、二胡、編鐘、簫、笛、瑟、琴、塤、笙、鼓十大類,其已成為世界音樂的一大瑰寶。
民族樂器發出的聲音十分優美并各具特色,比如:笙的音色十分清脆,能渲染出一種寧靜優美的氛圍;管的音樂非常響亮,并具有較強的模仿力,能夠模擬出大自然的各種聲音;簫的音色柔和恬靜、悠遠典雅。同時,在各類器樂表演中,民族樂器擁有較高的自由度,其演奏方法、節奏掌控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更多依賴于演奏者個體的發揮,只要能把樂曲的創作意圖和主題主旨表達出來即可。因此,民族樂器在演奏上有較大的表現空間,這樣的模式正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體現,也是民族樂器演奏的奧義之所在。
二、鋼琴伴奏融入民族樂器演奏中的意義
在民族樂器演奏中,各種民族樂器作為主奏樂器,主要用于演奏音樂作品的主旋律,其能夠通過自身的獨特風格把創作者的所思、所想轉化為音符并以音樂的形式輸出給觀眾。而鋼琴屬于伴奏樂器,主要用于表現前奏、間奏、尾奏等,并為民族樂器提供和聲,旨在將音樂組織起來,使其更加連貫。因此,鋼琴伴奏和民族樂器演奏的目的和主題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音樂作品的內涵。鋼琴伴奏下,民族樂器能夠塑造音樂形象,并能完美地向觀眾呈現作品。
(一)提供立體的和聲效果
民族樂器的制作材料多來源于自然界的各種天然物質,如:金、石、絲、竹、革、木等,所以其奏出的音樂多為單聲部,并具備一種樸素的音樂藝術特征。但單聲部音樂在飽滿度、豐富性以及感情色彩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會帶給聽眾十分單調的感覺,進而引發其審美疲勞。而鋼琴發出的聲音十分圓潤、豐富,所以將鋼琴伴奏融入民族樂器演奏中,不僅能拓寬演奏的音域,還能調和其音色。伴奏者充分利用鋼琴聲的變化來映襯主旋律,使得音樂表達更有深度,表現力也變得更加豐富,實現了音樂主題的多維度、多層次發展,能夠讓音樂作品的內容生動再現,也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始終跟隨主題的發展,從而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作品的藝術魅力。
(二)創造完美的音樂境界
鋼琴作為伴奏樂器,能夠通過暗示、模仿等音效形式,營造出良好的藝術氛圍,從而為演奏者提供輔助。在民族樂器的演奏中,主奏者的投入程度通常和鋼琴伴奏的水準有著密切關聯,良好的伴奏能幫助主奏者處理演奏中的各種細節,從而將自身提升至更好的演奏狀態并全程保持。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為例,該曲的主要演奏樂器是馬頭琴。馬頭琴是蒙古族的一款傳統拉弦樂器,其聲音悠揚、婉轉,能夠呈現出內蒙古草原空曠、遼闊的情景。但馬頭琴的琴音較低,單獨彈奏時難以表現出歌曲中“百鳥齊飛、萬馬奔騰”的氣勢。鋼琴伴奏融入以后,能夠模仿出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從而為觀眾創設出完美的音樂情境,使其真正感受到內蒙古大草原的無邊無際。
(三)增加音樂作品的韻味
依據歐洲學者薩克斯和霍恩博斯特于1914年提出的現代樂器分類法,可將民族樂器分為體鳴樂器、氣鳴樂器、膜鳴樂器和弦鳴樂器四大類,各樂器的發音體和發音方法不同,演繹出的作品也具有不同風格。而鋼琴具有復調性,可以讓多個聲部同時進行,能夠豐富主旋律的色彩,從而增加音樂作品的韻味。以經典民歌《茉莉花》為例,該曲屬于小調類,用古箏、二胡、箜篌等民族樂器均可獨立演奏,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向聽眾呈現出了一種委婉、柔和的江南風格。鋼琴伴奏融入后,旋律跟隨歌詞內容不斷轉換,從而讓原本十分柔和的旋律變得富有層次性——“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歌詞中欲罷不能的復雜情感躍然音間,自然能打動聽眾。
(四)彌補演奏過程中的失誤
鋼琴伴奏能夠幫助演奏者了解作品的音準、節奏等,可以彌補民族樂器演奏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失誤,從而使整個表演呈現出更好的效果。首先,在演奏的伊始階段,通過鋼琴前奏,能夠幫助主奏者回顧旋律,并迅速進入正式演奏狀態;其次,在演奏過程中,鋼琴伴奏者可以利用伴奏提醒主奏者接下來的內容或暗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其正確處理;最后,如果主奏者錯過節奏,鋼琴伴奏者可以將拍子適當延長,從而幫助其回歸到正確的節拍上來。綜上可知,鋼琴伴奏與主旋律是同步進行的,它能為主奏者提供良好的輔助,從而確保整個表演的整體性、完美性。這樣不但增強了民族樂器演奏的審美價值,而且也為聽眾創設出了更加完美的音樂欣賞環境。
(五)更好地塑造音樂形象
民族樂器的作用是演奏主旋律,并依靠獨有的節奏將音樂內容一一向聽眾展示出來。而鋼琴伴奏能對主旋律的節奏作出改變,從而塑造出不同的音樂形象,方法如下:第一,改變編曲的風格來改變音樂形象。每一種民族樂器都有自己的特點,其聲樂或鏗鏘有力,或低沉婉轉,并會通過訴諸聽覺的聲像向聽眾呈現出具體的音樂形象。如:用豎笛演奏揚州小調《楊柳青》,其節奏十分歡快,帶有一種情感宣泄的意味,如果加入長節拍的鋼琴伴奏,就能舒緩節奏,帶給聽眾歡快而不失淡雅的江南韻味。第二,通過和聲來改變音樂形象。同樣的一段旋律,不同的民族樂器會演奏出不同的風格。如:二胡、簫等樂器,其音色本就自帶一絲悲涼,聽眾欣賞樂曲后往往會感覺情緒低落。鋼琴卻沒有這樣的特點,不同琴鍵發出的聲音能夠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旋律,從而讓樂曲變得更加飽滿,自然也能改變音樂的固有形象。
三、鋼琴伴奏與民族樂器演奏的融合
鋼琴和民族樂器是人類歷史與文化結合下的產物,其演奏活動是人們表達內容、抒發情感的一種社會活動,也是重要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基于二者在音樂表現上的特性,將鋼琴與各種民族樂器有效融合,能夠將不同音樂作品的藝術特點完美呈現出來。
(一)音樂理論上的融合
要將鋼琴伴奏與民族樂器有效融合,首先應學習、掌握各種音樂理論知識,如: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否則就難以理解二者在演奏中的作用和功能,只是機械表達樂譜里的音符、節奏,卻忽略了主旋律與和聲之間的關系,從而造成演奏蒼白無力,難以達到理想的音樂藝術效果。除此之外,還要系統學習音樂史以及音樂美學等方面的知識,以增進對樂曲時代背景、地域風格等內容的理解和感悟。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都創造出了具有民族、區域特色的樂器,其形式和種類繁多,演奏者應對相關知識做深入研究,以此把握樂曲的風格。以古箏彈奏曲《臨安遺恨》為例,它是根據岳飛的事跡創作而成的。主奏者和伴奏者應提前對岳飛的生平、樂曲的主旨作深度感悟,演奏時腦海里自然能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場景,進而心隨意轉,用古箏表達出人物內心的痛苦、憤慨和矛盾,而用鋼琴伴奏渲染出悲壯的氣氛,以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二)創作意識上的融合
每一次表演都是鋼琴伴奏者與民族樂器演奏者對作品進行的二次創作。但樂曲的曲譜和內容是固定的,要想把其變成豐富、多彩的音樂表現形式,則需要演奏者將自身的主觀意識融入其中。在民族樂器演奏中,伴奏者和主奏者是完成樂曲的主體,但二者都是獨立的個體,其對內容的認知、演奏技法、性格情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而整個表演需要伴奏者和主奏者在音樂藝術上進行深度合作,所以二者必須具備高度的融合意識,才能將不同的演奏習慣和風格交織為一體。因此,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時,除了要遵循器樂演奏的基本規則和要求外,伴奏者和主奏者還應共同設計內容的表達和處理方法,力爭做到設計同步、融合一致,從而確立起合作演奏的基本藝術構架,在此基礎上完善各處細節,從而形成完善的音樂織體,以更好地演繹音樂作品。
(三)演奏音量上的融合
用民族樂器進行演奏時,鋼琴伴奏通常充當主旋律背景,所以伴奏聲不能過于突出,否則會喧賓奪主,把鋼琴伴奏演繹成主奏的效果;但也不能一味弱化,否則會造成聲部失衡,難以起到輔助、襯托的作用。基于此,伴奏者與主奏者應根據樂器的種類和發聲特點,合理分配音量,從而讓主奏聲和伴奏聲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例如:用嗩吶進行演奏時,嗩吶的樂聲十分明亮,聲音穿透力也極強,所以主奏者應盡量采用弱吹的方法,要提高音量時也應控制好口腔氣息,使其逐漸增強。而伴奏者必須全力以赴,讓鋼琴聲與嗩吶聲彼此呼應。又如:木管類樂器音色一般較為低沉,主奏者應多運用自身的爆發力增強其音量,而伴奏者應控制好彈奏力度,適當減弱鋼琴音量,避免出現鋼琴聲蓋過主奏聲的現象。
(四)演奏類型上的融合
民族樂器演奏中鋼琴伴奏通常有三種類型。一是純伴奏。鋼琴伴奏只是起到渲染音樂背景、烘托音樂氛圍的作用。主奏者可根據自身狀態自由發揮,而伴奏者應緊跟主旋律,用鋼琴聲充分襯托主奏樂器的樂聲。二是合作演奏。鋼琴伴奏與民族樂器相互合作來完成音樂形象的塑造,主奏者和伴奏者應在音響上加強配合,并控制好交替進入與退出的時機,從而用樂聲共同刻畫音樂形象。三是鋼琴作為主奏。即伴奏者獨立彈奏鋼琴進行演奏,具體又分為前奏、間奏和尾奏。前奏是樂曲作品的序幕,作用在于為主奏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演奏環境。伴奏者此時可大膽表現,而主奏者應注意傾聽,根據樂聲的指引將演奏狀態調整至最佳。間奏是樂曲的過渡段落,此時主奏停止,伴奏響起,伴奏者應注意用樂聲承上啟下,將主奏者的情緒引至下一段,從而確保演奏的連續性。尾奏即樂曲的尾聲,該階段主奏已表演完畢,為了保持樂曲的完整性,伴奏者依然要延續表演,鋼琴聲應由放至收,從而將聽眾的注意力引導向曲終。
(五)表演節奏上的融合
節奏是指演奏時音符進行的長短關系,不同時長的音符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旋律的節奏。一般而言,快速節奏代表著激情、浪漫、歡快;中速節奏寓意抒情、歌頌;而挽歌、回憶則用慢速節奏。在民族樂器演奏中,節奏構成了音樂的骨架和脈搏,它具有十分重要的表現作用,是作曲家表達內容、宣泄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適宜的節奏也是完成演奏的基本前提。因此,主奏者與伴奏者應提前閱讀樂譜、了解作品,熟悉演奏過程中的各種技法,并在節奏處理上達成一致。演奏開始后,主奏者應嚴格按樂譜節奏演奏主旋律,以推動樂曲持續發展,而鋼琴伴奏者應掌控好伴奏節奏,不僅要密切配合主旋律,使其能夠更加準確表達樂曲的內容,更應在原譜基礎上,根據表演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改變節奏,從而使得整個演奏與表演氛圍和諧一致。
(六)情感表達上的融合
一首經典的樂曲通常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這種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樂曲的情感上。樂曲情感代表著音樂藝術家的創作意愿和內心主張,描繪的是一種思想和精神內涵,并通過音符的不同組合將其巧妙展現出來。它往往能引人入勝,帶給聽眾美好的情感體驗以及廣闊的思考空間。民族樂器是各區域的人民基于地域特色自發創作而成的,其具有廣泛的基礎性和群眾性,也是演奏形式最豐富、最具音樂感染力的樂器。而鋼琴伴奏融入以后,能夠進一步豐富民族樂器的表演形式,促進其由從單一的樂音轉換到多聲部的融合之中,從而增強樂曲的情感色彩。
首先,鋼琴伴奏者與民族樂器演奏者應深入了解作品,并從整體上把握樂曲情感,以實現個人情感與創作情感的交融。情感是樂曲的核心和靈魂,一般與時代環境、創作者的個人經歷有關。音樂藝術家們是在嘗試用音符語言向聽眾講述一個發生在特定年代的歷史故事。所以伴奏者與主奏者應查閱相關資料,深入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在此基礎上,對曲調和歌詞進行反復分析、揣摩,深度體會創作者的內心感受,由此挖掘出樂曲的情感線索。其次,人類情感是十分復雜、多變的,伴奏者與主奏者的個人經歷存在差異,即使閱讀同一個樂譜,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所以二者應根據作品主題,在情感表現上達成一致。最后,伴奏者和主奏者應根據表演需求梳理出演奏脈絡,在節奏、音色、音調等的處理方法上形成共識,從而選擇適宜的技法,將樂曲演奏出不同的效果,以表達不同的感情色彩。
四、結語
鋼琴的音色優美、音響豐富,它具有獨特的音樂和審美價值,鋼琴的出現極大促進了音樂藝術的發展。我國歷史悠久,民族樂器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所以將鋼琴與民族樂器進行搭配,讓鋼琴的伴奏聲豐富民族樂器的音響,能夠烘托演奏氛圍,更為準確地表達樂曲情感,從而改善民族樂器的演奏效果,給聽眾帶來完美的音樂審美體驗。而作為器樂演奏者,應認識到鋼琴伴奏之于民族樂器演奏的價值,并在日常練習中主動積累各種理論知識和技法,由此逐漸提高自身的演奏能力,以便更好地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曹猛,郭威.鋼琴伴奏教學與聲樂伴奏需求相結合的橫向教學初探[J].藝術評鑒,2019(15):90-91.
[2]王藝霖.鋼琴即興伴奏的審美價值與藝術性論述[J].戲劇之家,2016(09):94.
[3]趙娜.論聲樂鋼琴伴奏藝術實踐中“思”與“行”的辯證統一[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4]趙盛君.淺談鋼琴即興伴奏的基本技巧與能力[J].黃河之聲,2020(04):69.
[5]高善善.分析鋼琴即興伴奏中的藝術審美價值[J].藝術品鑒,2021(11):181-182.
[6]王怡滌.探析鋼琴即興伴奏的藝術審美價值[J].鴨綠江(下半月),2020(09):91.
[7]薛景.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獨立性與表現力研究——以舒伯特《菩提樹》為例[J].藝術教育,2021(12):71-74.
[8]張慶陽.淺析鋼琴藝術與中國少數民族歌曲的融合——以苗族歌曲《苗嶺的早晨》為例[J].文化產業,2022(30):49-51.
[9]陳麗.新的教育形勢下對大學鋼琴藝術教學方向的思考研究[J].作家天地,2021(30):74-75.
[10]賈蕓.鋼琴即興伴奏的藝術審美價值[J].北方音樂,2019(09):56-57.
[11]張放.分析鋼琴即興伴奏的藝術審美價值[J].北方音樂,2019(0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