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世和



“李氏春秋厚德傳,人陶合一世無雙。帡研坭興畢生愿,南國陶都萬代芳。”我寫給李大師人帡前輩的一首冠名打油詩,就算是對他從事坭興藝術生涯的一種詮釋吧,算起來大師與坭興陶打交道了整整半個世紀,他是坭興陶界家戶喻曉的人物,在他與同仁們的努力下,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坭興陶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了推動地方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產業。
1946出生欽州的李人帡從小勤習繪畫,耳濡目染之下對制作陶藝更是有著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后上山下鄉,1973年進入坭興陶工藝廠成為一名雕刻學徒,僅用一年時間便達到了別人需用三年才能達到的技術水平,順利出師,其熱愛設計雕刻,在鄧敦偉、潘建三、顏釗明前輩指導下,廢寢忘食地學習坭興雕刻,因為成績優異,1981年在學院與工廠支持下前往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深造進修陶瓷工藝美術,師從名家楊永善、張守智、白雪石、范曾、李燕等教授,因好學好問、理論全面、基礎扎實,一路走來收效甚豐。
李大師從藝50多年來,為了坭興陶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壯大,他歷盡艱辛、矢志不移,讓他感到最驕傲的是上個世紀那只“神鳥”(見圖1)。1984年美國洛杉磯一商人想用中國陶瓷工藝來制作感恩節禮物。他與顏昌金等幾位同事結合中華民族文化元素和生產工藝創新對“美國火雞”進行創作設計,創作出來的“神鳥”讓美方非常滿意,立馬下了30萬只的訂單,成為當年中美文化交流互通的典范。可到了90年代末,由于多種原因,企業負債累累、經營困難,坭興廠部宣布員工自謀出路,李大師因其精湛的制陶技藝而聲名遠播,外省多家企業以高薪誠邀他加盟,都被大師謝絕了。李大師不忘初心,以振興欽州坭興陶為己任,1998年10月他與黃有松、黃明海父子攜同著名文化名人帥立志成立了陶藝工作室,在位于欽州地區繅絲廠職工宿舍開始了坭興陶的藝術創作,并創作了香港回歸系列作品,轟動國內外。2000年,他與羅禮烈等成立了欽州市永恒坭興陶藝公司(2004年重新注冊為欽州市坭興陶藝有限公司),李大師協同創作團隊骨干組織新產品開發,引進新燒制技術,攻克窯變新工藝等十多項新技藝,使“窯變”成功率大大提升。
當初公司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傳統的燒制坭興陶工藝,窯爐空間大、產生廢品多、生產成本高。原來,傳統的坭興陶制作工藝一直是用古龍窯、隧道窯等窯爐來燒制,這類窯的特點是體積大,使用一次就要耗費許多人力、物力,且燒制的陶器損壞率高、燒成率低。“你想想啊,幾十米長的窯一燒起來要使用多少資源,當時我們的產量小,沒那么多陶可以燒,所以窯爐這個難題必須得到解決。”李大師說。當時為了攻克傳統古龍窯燒制法帶來的限制難題,李大師等人多次前往景德鎮、佛山等中國陶瓷重鎮去學習交流。李大師尋找到的用電窯替代傳統古龍窯燒制的解決辦法,具有窯爐體積小、單次燒制投資少、燒成率高的優點,很符合當時小批量燒制坭興陶的需求。在政府的支持下,李大師組織專業人員結合坭興陶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電窯進行技術改造,經過反復的試驗和改良,研制出了適合燒制坭興陶的電窯。
除了改進燒制技術外,李大師還參與坭興陶的設計、制作。50多年來創作設計經典作品70余款,其中60余款在國內外評比中獲大獎,代表作有“高鼓花樽”(見圖2),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手工藝微章”認證,是工藝美術的最高獎,“陶牛角”、“海石花缸”、“天地正氣瓶”、“壯鄉石榴瓶”、“碩果”等。多件精品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作品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史》、《世界著名藝術家作品集》、《陶瓷·中國夢》、《中國陶瓷》等,發表專業論文有《坭興陶造型設計初探》、《發展坭興陶產業,提高欽州的文化競爭力》等三十多篇,產品暢銷國內和歐美十多個國家。李大師設計作品力求展現材質美,不需掛釉而七彩紛呈,又便于制作,內容多表現古代嶺南地區漢、壯文化與現代審美,習尚統一,風格平和、簡潔、古樸,雅俗共賞,設計理念是藝術、工藝、功能與市場有機結合,藝術化、工藝化、實用化與商品化的和諧統一。
李大師除了設計創作,同時積極參與業界坭興陶品牌的打造工作,還培養了大量的技藝人才,有力促進生產大發展。“別看師父平時很平易近人,但是在學習的時候,他對我們的要求很嚴格,師父常說一個合格的手藝人,既要有理論知識,也要有實踐能力,紙上談兵要不得。”徒弟張壯華這樣說,擅長造型設計及各種雕刻裝飾技法的張壯華是李大師眾多徒弟中的優秀一員,2005年拜李大師為師父,很早就拿到了“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李大師也常與徒弟聯袂創作,其中與大徒弟龐賦軍共創的坭興陶吉祥文化“風生水起”套裝(見圖3)系列作品得過國展大獎,后龐賦軍參加全國茶博會展,風行全國,可謂一陶難求。
為了培育坭興陶事業的接班人,使坭興陶燒制技藝能傳承壯大,李大師除了帶徒弟外,還受邀作為廣西大學、廣西科技大學、北部灣大學、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的客座教授講授《坭興陶歷史》、《坭興陶設計制作》、《坭興陶傳統燒制技藝》、《坭興陶美學價值》等課程并指導學生實踐(見圖4),每年有200多名學生通過李大師的課堂學習到坭興陶制作工藝。近10多年來,隨著欽州坭興陶產業的不斷壯大,坭興陶行業中新增省級大師幾十人,市級大師上百余人,其中大半都是李大師的徒弟或學生,弟子中在業內成就較高的有黃亞南、龐賦軍、李燕、黃盈、施國財、張壯華、邱子艋、王志平、楊煥彬、徐曉尊、王寶祥、馮傳發等。特別是他家小孩子,帥氣的李超倫老師(見圖5)受其家父影響,大學畢業后毅然加入了坭興陶行業,目前是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坭興陶基地的專職老師,李氏家族陶二代根正苗紅、卓壯成長,在傳承坭興陶技藝的路上奮斗著。
李大師不斷總結自己陶藝創作經驗,深入發掘坭興陶的文化內涵,先后發表了20多萬字的研究論文。其中,《欽州坭興陶簡史》一文填補了中國坭興陶理論研究的空白,而《坭興陶傳統燒制技藝》(合編)一書不僅起到振興欽州坭興陶傳統技藝的作用,更是坭興陶發展史階段性的總結,為后人了解坭興陶的發展進程起到史料的作用,利在千秋。
如今李大師年近八十,雖然漸漸減少了上講臺傳道授業解惑的次數,但仍然活躍在坭興陶一線設計創作,李大師說:“別看我上了歲數了,可我手腳能動,眼睛也管用。干了一輩子坭興陶,也放不下它。只要我還干得動,我會繼續為坭興陶行業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李大師無論藝術成就還是人品藝德在坭興陶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與贊譽,也贏得了同行后輩以及社會各界的尊重與仰慕。
50多年風雨歲月的陶藝設計、創作,講臺上傳道、授業與解惑,李大師德藝雙馨的品格早被業界所公認。在此,送上我的祝福,祝愿李大師陶瓷藝術之樹永葆青春。? ? ? ? ? ? ? ? ? ?(圖片由李超倫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