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愛茹 佟建峰



傳統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流派眾多,內容豐富,源遠流長。發源于河北省望都縣的常門武術就是武術大花園的一朵奇葩。常門武術屬于少林武術分支,由元朝中期常萬年祖師創立。至今歷經687年的風雨,傳承21代長盛不衰。其傳承脈絡清晰,理、功、法、用翔實豐富。常門武術代表拳種常家六合拳被國家審定為“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我們的父親、常門武術第20代傳人佟祺祥先生講述,常萬年祖師少年學藝,后加入抗元義軍,隨常遇春大將軍東征西殺立下赫赫戰功。我們父親曾傳下民謠:
朱洪武,坐江山,
發下大兵來(唐)河南。
常遇春、常萬年,
河沿上留下常家拳。
據常門武術發祥地、河北省望都縣東新村常氏第21代常增福老先生講述常門武術創始人為常萬年祖師,乃明朝開國大元帥常遇春帳前先鋒、驃騎大將軍。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自幼入少林拜師學藝。修習六合拳等拳法器械,武藝高強,力大無窮,尤擅六合大槍。元末紅巾軍起義,常萬年追隨常遇春成為義軍重要將領。公元1355年,他跟隨常遇春歸附朱元璋,成為“常十萬”席卷幽燕、直搗上都、攻克開平的先鋒大將。南征北戰,驍勇異常,屢立戰功。明洪武二年5月,常遇春開平府大捷后,啟程班師回京。大軍行至柳河川,常遇春因“卸甲風”暴病而亡。主帥英年早逝,常萬年悲痛欲絕,傷懷不已。遂率部分宗族嫡系部屬辭官歸隱,躬耕于望都縣唐河之南。專心農事,傳習武藝。繁衍生息,不問政治,史稱“常家莊”。直到今天望都縣唐河沿岸東西新村一帶,仍流傳著“先有常莊、后有新村”之說。
2020年7月,常門武術第20代掌門人蘇才子老師率蘇進友、佟建峰一行人赴河北省保定市拜訪明朝大將軍常遇春后人常文平先生,雙方演練拳技共敘同門情誼。據80多歲的常文平老先生說,他們這支為常遇春大將軍在北征蒙元時所留。在他小時候逢年過節必定請出常遇春先祖繡像祭拜,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提倡移風易俗后才停止此活動。
歷史興替,時光荏苒,至今常門武術已經傳承21代之多。常門武術內容豐富。其徒手套路有六合拳、二郎拳、掩手、柴拳、梅子拳、彈腿、花拳、掃地出門掌等,有“長拳七十二,短打三十六”之說。器械有六合刀、單八卦刀、六合槍、四門槍、奇槍、大槍、六合棍、夜叉棍、玉女劍、雙劍、雙鉤、托天叉、流星錘、七節鞭、二郎棒等等。
常門武術首重武德。弟子門人當謹記“學藝先學禮,練武先修德”。筆者父親佟祺祥先生于1926年拜師丁維卿先生學拳。老人家說當時供奉有“天、地、君、親、師”牌位。在現代人看來或許有些封建色彩,可其中包含的傳統文化及愛國愛家思想是不能被忽視的。我們可以解釋為敬畏大自然;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孝敬父母;尊敬師長。
常門武術極為重視傳承。有“寧可失傳,不可妄傳”之說。留下祖訓“三傳三不傳”。一傳忠孝兩全人,二傳仁義老實人,三傳尊重師長人。一不傳不仁不義之人,二不傳心術不正之人,三不傳言而無信反復無常之人。
常門武術總的來講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理、功、法、用。具體來說就是明拳理,苦練功,懂演法套路,會散手應用。
常門武術在漫長的歲月里由一代又一代人在默默傳承。受常萬年祖師軍伍思想影響,其弟子門人出師后多在軍、捕、衙等處任職,一部分成為“達官”(過去對鏢師尊稱)。大家恪守師訓,不仗藝欺人,不作奸犯科,為眾位鄉鄰做出了表率。
常門武術發展到清代達到了一個頂峰。第17代傳人常洛顯宗師在直隸省保定府開設鏢局拳館授徒,影響力頗大。后推薦其弟子邢五(河北省安國市伏落鎮人)進入北京城鄭親王府做護院武師,后被聘請為善撲營教習再升為六品副管,開始了京城常門武術的傳承。20世紀30年代筆者父親在北京(時稱北平)遇到其傳人,武藝高強擅長摔跤,經過攀談對方言道祖庭為河北省望都縣東新村常家門,雙方互相交換拳譜及傳承譜。
常門武術第18代傳人常玖(常洛海)先生是一個值得寫進常門武術歷史的人物。他首先將只能由掌門弟子才能習練的“夜叉棍”傳授給弟子劉煥成(河北省定州市大辛莊人)。劉煥成在內蒙古包頭市開館授徒,開辟了東北常門武術傳承先河。劉煥成后在清朝軍隊任職,在抵抗沙俄侵略者戰斗中壯烈殉國,在內蒙古包頭市及東北三省有傳人;又將掌門人一職傳給了關門弟子蘇奉春先生,打破了歷來只有常家人才能掌門的局面。他為人正直無私,頗有俠義之風,曾參加義和團驅逐洋人。后受知名士紳俎東璧先生邀請出任“望都縣唐河南民團”總教習,為保境安民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至今唐河兩岸仍然有“唐河大俠常洛海”的故事流傳。
抗戰時期常門武術練習者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第19代傳人、中醫丁維卿先生用“柳枝接骨法”救治八路軍傷員并無償提供祖傳刀傷藥“五義散”,獲得八路軍望都支隊長岳獻忠同志的高度贊揚。第19代傳人蘇奉春先生協助抗日政府訓練民兵刺殺術,為抗戰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們的父親、第20代傳人佟祺祥先生在保鏢押貨時幫助八路軍游擊隊捎帶藥品、電池、火柴等戰略物資。并于1940年秘密加入八路軍望都手槍隊,多次參加偵察、鎮壓鬼子特務行動。由他老人家講述,筆者姐弟整理的紀實文學《望都手槍隊,那些鋤奸勇士》一文,人選了由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省委宣傳部黨史研究室指導、河北省文聯組織編纂的《紅色冀憶》文集。
新中國成立后常門武術在黨的英明政策指引下得到了快速發展。練習者以望都縣東新村為核心,輻射周邊定州、安國、望都、博野縣等地,有“凡有井水處,都練常家拳”之說。
進入九十年代后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一大批年輕人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常門武術發展受到一定影響。蘇奉春先生關門弟子、常門武術第二十代掌門人蘇才子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一方面在工作地青海省格爾木市傳播武術,另一方面在家鄉望都縣聯絡同門。積極與有關部門協商,拍攝紀錄片,編寫文字資料,終于在2015年將常門武術代表性拳種“六合拳”,申報成功為“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蘇才子老師。
在眾多常門武術傳人的努力下,于2017年正式成立河北省望都縣常家六合拳研究會。大會選舉第20代掌門人蘇才子老師為首任會長。蘇會長先后率隊參加在河北省廊坊市舉辦的武林大會,獲表演金獎;參加在北京市舉辦的“全國武術明師聯誼會”,獲與會者武術界老師們好評。筆者姐弟受邀赴河北省安國市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并演練傳統武術,得到了當地文化界老師積極評價。2018年筆者之一、常家六合拳研究會佟建峰副秘書長受邀赴武警某部介紹常門武術并教授二郎棒健身法,獲得部隊領導及戰士們高度贊揚。
由筆者姐弟整理的《二郎拳壯身功法》《常門武術對打要訣簡析》《初探軟兵器鏈子鞭》《淺談武術老譜《論規矩》》等一系列文章刊發于各國家專業武術期刊,填補了常門武術理論上的空白。
蘇才子老師于2017年組建常門武術資料編委會,擬將流傳近七百年的常門武術形成文字資料。遂聘請蘇奉春先生早期學生郄國嚴將軍為顧問,常氏家族、蘇氏家族代表及各支傳人為編委會成員(筆者姐弟亦在其中)。編委會全體成員不計名利和個人得失,紛紛出謀劃策,終于在2021年首部文字資料《常門武術·第一卷》面世。
常家六合拳研究會積極響應國家“武術進校園”號召。在教育部門統籌安排下進入多所學校傳播常門武術,成績斐然。小學員們在多項武術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老師和家長們紛紛反映,孩子們練習武術既能強健體魄還能磨煉意志,更重要的是在練習武術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傳統文化愛祖國愛家鄉積極思想的熏陶。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相信,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在上級部門的領導下,常門武術這一傳承近七百年的傳統文化,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佟愛茹,佟建峰,河北省望都縣人。常門武術第21代傳人,佟祺祥三女、子。姐弟同為河北望都縣民俗文化協會、紅色文化協會會員,望都縣常家六合拳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