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夢雅

摘要紫砂壺是一種無釉陶,它雖然沒有美麗的色彩,卻以質樸淳厚的色澤質地展示出中國人所崇尚的本色美,紫砂壺材質十分獨特,特產于江蘇宜興丁蜀,有“富貴土”之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盛產于此的紫砂壺不僅從經濟上支撐了當地人,也從文化上富養了他們。紫砂壺歷經數百年,早已超越了傳統實用器的范疇,發展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它到底有何魅力呢?本文以紫砂壺“清風徐來”為例,淺談其造型語言和創作情感。
關鍵詞? 紫砂壺;清風徐來;造型語言;創作情感
紫砂壺是一種無釉陶,它雖然沒有美麗的色彩,卻以質樸淳厚的色澤質地展示出中國人所崇尚的本色美,紫砂壺材質十分獨特,特產于江蘇宜興丁蜀,有“富貴土”之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盛產于此的紫砂壺不僅從經濟上支撐了當地人,也從文化上富養了他們。紫砂材質有獨特的雙氣孔結構,用它制成的壺泡茶透氣不透水,能發揮茶之真、香、味,在從業人員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創新下,更是凝結了匠人的技藝和文人的才華,不僅完善了造型裝飾的表現形式,還豐富了其文化內涵和人文底蘊,一把小小的紫砂壺不僅讓人們感受到優越的實用性,還提升了品茶氛圍,讓人們在一片茶香氤氳中感悟生活的美好,體悟茶壺背后所承載的思想和情感。
1紫砂壺“清風徐來”的造型語言
紫砂壺藝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壺型,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特點和情懷,發展至今,紫砂壺大致可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方匪一式、圓不一相”,呈現著不同的美感。好的造型是一把壺的基礎,每一把紫砂壺都蘊含著不同的美學觀念,用它獨特的造型語言來詮釋具體的美感。紫砂壺“清風徐來”(見圖1)融合運用了花器和光器的造型藝術語言,既有光器的簡潔大方,又有花器的生動巧妙,兩者相互融合又相互碰撞,表現出獨一無二的造型美感。此壺整體以光器為基本形制,流暢柔和的曲線勾勒出飽滿圓潤的身筒,線條婉約而一氣呵成,有行云流水的舒展大氣之感,給人以飽滿的張力;壺底平足,增強了作品的穩定性和挺拔感;壺流為炮嘴直流,與壺身呈四十五度角向上,昂揚挺拔,流嘴斷口利索、出水順暢、極具氣勢;圈把婉轉于一側,從上往下由粗及細,給人以質樸、溫和之感,與壺流遙相呼應,曲直相濟,在對比中達到統一協調,給人以從容不迫卻堅定的力量感;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蓋面穹起,且以一圈圈的弧線形成水流的波紋,給人以層次感和立體感,壺蓋與壺口形成統一的整體,更加彰顯出作品飽滿的張力;蓋鈕設計采用了花器的裝飾技法,壺蓋模擬流水的特點,壺鈕設計成一片羽毛的造型,羽毛卷曲著仿若被流水桎梏,壺鈕上的紋理清晰可見、形態生動,足見工藝細致,蓋鈕造型形象的設計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趣味性,更直接客觀地表達了主旨,給人以自然的美感和藝術美感。作品選用優質原礦紫泥制作而成,淳厚質樸的色澤中更泛著一種自然而然的樸雅光暈,給人以幽靜之感。與此同時,作品還采用鋪砂的方法在壺身不規則地撒上了一點段泥砂粒,在壺光砂色之間仿若有婉轉的詩意流連內心,既不會讓作品表現得過于單調,又呈現出一種星辰大海的感覺。
2紫砂壺“清風徐來”的創作情感
紫砂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把優秀的紫砂作品不僅表現在實用性,更體現在它的意境美、文化美,能讓觀賞者產生精神和情感的共鳴,產生超越時空的靈魂交流,如同一位久未謀面的老友,有千言萬語相訴,但只需一眼,又一切盡在不言中。此壺整體是描述一片鴻毛掉落溪澗水中,水桎梏著羽毛飛向天空的畫面,像被生活牽絆的人分身乏術。我希望通過作品表達:即使現在人們正在經歷著些許挫折,也要懷抱希望和夢想,就如頑石溪澗中的那片鴻毛待到清風徐來,便可帶你遨游天際,天空自由皆屬于你。壺身線條優雅流動、舒展大氣,于游走中營造出一種涓細無塵的質樸清素,一種繁華消隱的云水襟懷,達到了不為外物所累,不為性情所累,造就了靜雅、秀潤、空靈的氣韻。壺身表面更以段泥顆粒鋪砂來營造一種星辰大海的美感,以此來表達:腳步所及是這婆娑紅塵,而千山之外是星辰大海。我們無須受限于時間、金錢、年齡等諸多束縛,我們應該大膽地出發去走一走,去開拓自己的眼界,在世界地圖上留下自己的腳印,用眼睛和心靈欣賞各種世間風景,不虛來過人間這一趟。生在這繁華人間,誰不是帶著累累傷痕勇敢前行。在浩淼的宇宙,我們是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塵,心胸寬廣一些,別跟自己過不去;做人大氣一些,別在小事上糾纏。愛與恨,都將乘風散去;苦與樂,都將不留痕跡。做真實的自己,就是最好的人生。千山之外,星辰大海;心靈之地,可納山川。
3結語
時代在不斷發展,紫砂藝術要想經久不衰,也不能被傳統禁錮,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合時代特色和審美,紫砂壺“清風徐來”抓住現代人的思想情感,通過對傳統造型和現代設計理念的融合運用,表現出深刻的人生況味。身為紫砂創作人,我們應把握紫砂發展的新方向:只要對不斷變化的生活需要深入研究,創作者必然會產生出在功能和結構上有所突破的設計,而這種創作意念正是紫砂工藝發展的本體動力。
參考文獻
[1]馮云華.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淺談紫砂套組“拙政提梁”的創作[J].江蘇陶瓷,2020(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