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起,到如今鄉村振興一直是熱點話題,各個地區為發揮地域文化特色、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而提出不同的實施策略。膠東作為山東省的重要發展地區之一,鄉村振興工作不容忽視。在鄉村建設中,藝術可為鄉村提供活力。視覺藝術旨在塑造藝術實體,突破地區語言障礙,用藝術形式傳達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因此,以膠東地區為例,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以視覺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探討鄉村振興實施路徑,從而實現膠東地區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視覺藝術;鄉村振興;膠東地區
基金項目:本文系煙臺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視覺藝術語境下膠東地區鄉村振興的策略與有效路徑研究”(YTSK-2022-263)階段性成果。
一、膠東地區視覺藝術的來源與價值評估
(一)膠東地區視覺藝術的來源
視覺藝術主要強調人的視覺感官及事物的真實性。視覺藝術作品的形式被視為一種可視的結構,它不僅具有直觀、可感知的特征,而且包含作為結構的內在意蘊。因此,視覺藝術的形式通常分為“外形式”和“內形式”:“外形式”是指通過觀看視覺藝術作品可以識別的形式;“內在式”是指隱藏在外在形式背后的意義,既可以是形式本身所承載的趣味,也可以是形式背后蘊含的人文意蘊或象征意義。
膠東地區指膠萊谷地及其以東具有相似語言、文化及風俗習慣的山東半島地區,按語音、文化、風俗習慣可細分為煙臺、威海等膠東丘陵地區,以及青島、濰坊等膠萊河兩岸平原地區。膠東地區三面環海,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是海洋文化的發源地,擁有豐富的海洋民俗藝術。海洋民俗藝術既具備視覺藝術“外形式”的可觀性,也有“內形式”所承載的人文意蘊。膠東地區可以海洋民俗特征為基礎,挖掘其內在價值,為鄉村振興提供理論基礎,提升鄉村文化藝術高度,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方向。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鄉村旅游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并鼓勵群眾發展多元化的鄉村旅游產業,加強對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助于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根據視覺藝術特征,膠東地區鄉村振興建設的關鍵突破口為本土海洋民俗文化特色突出建設、非遺“活態”建設、文化遺產利用、文化村落建設、鄉村旅游業發展等等。
(二)膠東地區視覺藝術的遴選與價值評估
膠東地區作為中國沿海的重要部分,離不開“海”元素的融入,海洋文化區別于傳統農耕文化。從海洋民俗藝術的角度出發,以海洋元素為遴選膠東地區特色文化的關鍵,可從中獲取有利于促進鄉村建設的視覺藝術元素。
膠東四市(青島、煙臺、濰坊、威海)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體類型結構呈現明顯的階梯狀分布特征。經調研可知,與傳統技藝、民俗、民間文學相關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傳統技藝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量達到35項,其中海產品捕撈生產、造船和曬鹽技藝分別占13項、8項、6項。除此以外,獨具海洋特色的海草房、海洋雕刻等非遺技藝有助于提升鄉村視覺藝術觀感體驗,推動膠東特色鄉村空間規劃設計,并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民俗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量達32項,主要表現為海洋文化信仰部分,如八仙過海傳說、海神娘娘、謝洋節、徐福傳說等,為膠東地區鄉村視覺藝術增添了神秘性和趣味性。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各占13項、14項,其余的傳統醫藥、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占比較小,為10項以下。雖然這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占比較小,但并不影響視覺藝術的介入。民間文學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利于將海洋文化內涵融入沿海地區的相關村落建設,增進當地居民對當地海洋文化的理解,而且可吸引當地居民對具有豐富創意、內涵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加工拓展,制作成包裝、公共藝術、文化長廊、動畫、影視、游戲等視覺藝術作品,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提升村落文化軟實力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二、視覺藝術語境下助力膠東地區
實現鄉村振興的要點
根據膠東地區視覺藝術的來源與價值評估可總結出振興膠東地區鄉村建設的突破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視覺藝術的融合轉化。在新時代,要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膠東地區的“三農”可歸結為漁業、漁村、漁民,結合“三農”政策,筆者提出有針對性的三個建設要點:塑造視覺藝術生態環境、打造視覺非遺產業生態圈、打造非遺傳承隊伍。三個策略分別對應漁業、漁村、漁民,形成客體、載體、主體。除此之外,還需要政府、學校、企業及組織等團體的支持。
(一)塑造視覺文化生態環境
膠東地區形成的文化生態環境是本地區特有且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珍貴資源,其海洋文化是當地漁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膠東四市不同的城、鎮、鄉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面對各自生態環境的個性與共性,取長補短,建設藝術鄉村生態環境。鄉村生態環境建設旨在通過視覺藝術喚醒鄉村活力,探索鄉村居民踐行藝術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方式。
要保護現有資源,培育契合當地風土人情的生態環境。構建人與鄉村、自然的關系,能夠有效激活人的個體價值和鄉村資源價值,振興鄉村產業,美化鄉村環境,復興鄉村文明,助力鄉村治理,讓鄉村居民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視覺藝術包含外在的藝術作品及其內在的人文意蘊,由此可與鄉村文明建設達成一致。例如,膠東地區漁村建筑特色——海草房。因受到生態環境影響,該地夏天炎熱,多雨濕潮,冬季多雪寒冷。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下,普通住宅應具備秋冬時節防風、保暖、避寒和盛夏季節防雨、防曬的功能。因此,當地居民基于在長期生活中積累的獨特建筑經驗,用厚石頭筑墻,干燥后用海草覆蓋屋頂,建造草屋。如今,海草房成為沿海部分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海草房獨有的藝術特色,提取出可用的藝術元素,開展村落品牌形象設計,加大對鄉村形象的設計,既可優化當地生態環境,又可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
(二)建設視覺非遺產業生態圈
文化產業生態圈既是一種新的區域文化產業布局理念與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也是一種超越過去上下游產業鏈擴張模式和文化產業集群打造模式的更高層次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膠東地區各鄉村建設不能“單打獨斗”,而應“抱團發展”,形成城市及鄉村生態群,實現“共生—共享—共贏”。在打造視覺非遺產業鏈時,需涵蓋三個重要環節:視覺非遺的概念設計環節處于文化產業鏈上游;視覺非遺的產品拓展生成環節處于文化產業鏈中游;視覺非遺的創意推廣環節處于文化產業鏈下游。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共同形成完整的視覺非遺產業鏈,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膠東地區文化產業生態圈是指按照村莊集中、產業集聚、集約發展的原則,引導文化企業、文化人才、金融資本、新興技術等在高山村落范圍內集聚,促進文化產業鏈與合作關聯企業匹配、集成和共享。只有形成能夠自發良性循環的微生態鏈和生態共同體,才能獲得具有文化產品和服務市場競爭力,以及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優勢的區域文化產業多維網絡體系。
膠東地區鄉村文化產業生態圈的布局應遵循產業引領、職住平衡、配套完善、塑造鄉村美學的原則,樹立產鄉融合理念,科學優化新鄉村建設,大力推進承載載體設計,打造豐富的文化產業,完善新鄉村的功能,突出當地民俗風情,體現生態宜居的特征,實現鄉村化、產業化及產鄉一體化的規劃建設目標。
(三)打造非遺傳承隊伍
雖然當前農村群眾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但部分村民對美的認知依然有所欠缺。非遺大部分出自鄉村,傳承人多隱藏在鄉村之中,所以提升當地居民的視覺藝術水平,培養大量的非遺傳承人,更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此外,要支持藝術下鄉,深入農村,用藝術知識進行探索,壯大非遺傳承隊伍,通過開展美術教育和研究當地的非遺,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為文旅服務,為振興農村服務。同時,各個地區的高校教師、研究者深入開展實踐活動,推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將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相結合,讓非遺傳承隊伍具有更深的內在功底和更強的外在實力。
三、視覺藝術語境下膠東地區鄉村振興實施路徑
對膠東地區視覺藝術的來源與價值評估進行研究,有利于詳細梳理膠東地區的地方特色資源,并提取出有利于視覺藝術發展的方向——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為鄉村振興的實施奠定基礎,以海洋非遺視覺藝術助力鄉村振興。
(一)利用海洋非遺實現鄉村振興
2006年,海草房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級非遺名錄,并成為山東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發現”之一。海草房以造型獨特、古樸典雅、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等特點而聞名。然而,由于多數村莊改造、村莊“空心化”、大葉海藻等材料難以獲取等問題,海草房正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威海榮成是海草房留存較多的地方,當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保護海草房的措施,如注冊海草房商標,確定海草房建筑技藝傳承人,將幾座海草房騰空,恢復和保護起來。但這些措施破壞了海草房的生存功能和文化環境,歸根結底屬于“靜態”的保護,最終只能淪為“標本”和“檔案”。因此,當地相關部門應樹立“活態”傳承理念,依托外部資源,增強創新發展能力,注重對漁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讓漁民從中受益,自覺參與海草房的建設和保護。同時,要完善政策保護體系,豐富鄉村聚落空間肌理,避免出現“一刀切”或“千村一面”現象,讓鄉村聚落空間真正成為漁民生產、生活的“舞臺”。
(二)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
漁民是漁村生產、生活的主體,是海洋民俗文化傳承的參與者和責任人。只有本土的漁民參與其中,海洋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比如,田橫祭海節的舉辦便沒有邀請專業的演員,而是完全依靠當地村民參與活動,充分保留了祭海活動的“原汁原味”,既降低了運營成本,又保留了地方特色,同時讓漁民受益匪淺,極大地激發了漁民參與和傳承祭海活動的熱情。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僅要壯大漁家風俗傳承隊伍,扶持與培養一批漁村工匠、文化人才、漁業經理人等,還要吸引企業團體、高校、政府組織等廣泛參與,以更好地促進海洋民俗文化的傳承及發展。同時,還要注意因多群體利益目標不一致而導致的利益失衡問題。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機制和監管機制,維護民俗文化生態系統與鄉村振興體系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三)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的創造性發展,與時俱進,是促進海洋民俗文化發生嬗變的重要路徑。在深入挖掘海洋民俗文化資源、保持其真實性的基礎上,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生態引領、生活化設計、生產性創新等方式,將其融入大眾生活,使其煥發蓬勃生機。
在發展過程中,上下游產業鏈應積極發揮不同區域資源的優勢,構建文化產業集群,形成富有活力的產業生態系統。在產業鏈整合上,上游要注重與文創企業、高校、研究院等開展合作,對海洋民俗文化產品進行創意設計;中游要加強與關聯企業的合作,實現民俗文化產品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下游應加強與營銷企業、高校、網絡平臺的合作,做好品牌的包裝、宣傳和推廣。在文化產業集群建設中,要統籌布局,避免出現同質化、惡性競爭的局面。通過調查可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的海洋民俗文化資源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青島可著重打造海洋娛樂民俗產業集群;煙臺可著重打造海洋民俗產業集群;威海可完善產業體系,打造海洋社會經濟民俗產業集群。因此,應構建統一、高效的聯合運營機制,以實現膠東三市漁文化產業圈的動態化發展。
綜上所述,膠東半島海洋民俗文化優質資源非常多樣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膠東地區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源泉。
參考文獻:
[1]譚志滿,楊文.鄉村振興戰略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境遇與價值[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20(2):26-30,48.
[2]白晉湘,萬義,白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落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治理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10):1-7.
[3]廖和平,文成豪.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鄉風文明建設的問題及對策[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54-60.
[4]郭佳怡.鄉村振興背景下蘭考縣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農機,2023(1):38-40.
[5]王晶晶,黃生成.鄉村全面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路徑探究[J].現代農機,2023(1):44-49.
作者簡介:
李雪丹,碩士,煙臺科技學院文化傳媒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文化創意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