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現代城市發展趨于國際化的今天,傳統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國,海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中乃至國際交流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且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具有獨具一格的藝術美。隨著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地域文化元素的應用備受大眾的關注與推崇。在智慧城市建設的背景下,以智慧路燈為設計載體,結合實例進行地域文化元素的應用與設計方法的研究,希望可以提高人們對地域文化元素傳承、應用、發展的重視,同時希望可以完善智慧城市中智慧路燈的設計。
關鍵詞:地域文化元素;智慧路燈;良渚新城
良渚新城地處杭州城北,余杭區中部。它以良渚古城的文化底蘊為依托,將良渚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良渚文化博物館的設計中應用的良渚玉器——玉琮、玉璧,就連其地面的鋪裝也無不透漏出良渚文化的氣息。此外,良渚新城的公園景觀規劃設計、道路景觀設計、公共設施設計,不管是在設計概念上,還是在造型設計上,都與良渚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良渚文化的特性在良渚新城的建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繼承。
一、概念解析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某個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內涵,其具有兩大特性。一是地理特性。地理特性主要體現在該地域所處的地理環境上,包括海拔、溫度、濕度、植被特點、地貌以及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理特性。各地域的地理特性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同時形成了各地域的文化特色。二是人文特性。人文特性主要體現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經過人類改造形成的文化遺存上,包含歷史古跡、語言、文字、服裝等以及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衍生物。具有不同人文特性的文化遺存一般存在較大的地域性差異。
(二)智慧路燈
在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智慧路燈的定義其實并不明確,目前我們所參考的定義為:在滿足基本照明功能需求的情況下,一種搭載著多種智慧功能的,能實現多功能應用的路燈桿。筆者認為智慧路燈的含義不能受智慧路燈發展階段的限制,其不僅包含路燈本身,也不僅僅限于其搭載的智慧功能,還包含可實現智慧聯動、智能控制及協同管理的智慧系統,更應該是一種在滿足智慧照明基礎需求下集多種智慧功能于一體,可實現智慧聯動、智慧控制的管理系統。智慧路燈桿只是智慧路燈實現的一種載體,本文主要對智慧路燈載體——智慧路燈桿進行設計。
二、良渚地域文化概述
(一)地理位置及產生的原因
良渚新城位于杭州城北,余杭區中部。為了實現良渚新城與杭州市主城區的無縫接軌,營造一個充滿活力,而又獨具魅力的宜居宜游之地,在兩地之間進行了古運河擴建,建設了繞城高速,開通了宣杭鐵路,形成了涵蓋水路、公路、鐵路的全方位、全范圍的交通體系。良渚自古以來就是江南魚米之鄉,古有杭州“北秀”的美譽。為了讓古老的文明與新興產業相互交融,良渚新城應運而生。
(二)良渚地域文化的發展
良渚文化是我國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屬于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發源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 000年歷史。良渚遺址分布密集區位于太湖流域東部和東南部,實際上是杭州余杭區良渚、瓶窯、安溪三鎮遺址的總稱,分布在杭州余杭的良渚遺址群良渚文化的中心,并且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群。該遺址于1936年被發現,1994年首次被國家文物局推薦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7月6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遺址被發掘以來,出土的古城遺址之宏大、墓葬遺址之密集、文物之精美堪稱中國歷史之最。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它是整個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一片“圣地”,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三)良渚地域文化的特色
研究良渚地域文化的特色,為設計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撐,要從良渚發掘的文物開始。良渚文物發掘遺址有古城遺址、民居遺址、墓葬遺址。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蠶絲制品。將良渚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作為分析對象,進行文化特色的簡要分析。其出土玉器包括璧、琮、璜、墜、珠等,大部分來源于墓葬中。
玉器作為禮器在原始社會早有出現,其器型和花紋的形式及復雜程度令人贊嘆。在考古記錄中,良渚出土的玉器器型多,紋飾種類繁多。其中,頗具特色和數量較多的就有獸面紋、絞絲紋、獸眼鳥紋、云雷紋、蒲草紋。在玉器紋飾的刻畫上,有的采用“鎪”(一種拉絲的手法)的工藝進行細節的描繪,有的用“鏤”(一種雕刻手法)的工藝進行平面凹凸的表達,以達到強化主題的目的。玉器紋飾也成為良渚文化最大的特色,同時把良渚文化的發展高度提升了一個階段,也將良渚文化和其他古文化進行了明顯區分,成就了良渚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三、地域文化元素在智慧路燈
設計中的應用
(一)文化元素符號的演變與應用
文化元素符號是指具有表象事物特性和屬性,具有文化含義的事物。它可以是有形的,例如圖形、色彩、文字、服飾、建筑形式等,也可以是無形的,例如語言、民族習俗等。不同的地域文化所衍生出的文化元素符號在功能上、實用性上和藝術性上都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在當今的工業社會和設計加工中,很多文化元素符號形式是無法直接采用的,它需要在設計的演化中進行提取、分解、重組后形成符合現代機械加工要求和現代審美的形式才可以得到應用。如圖1良渚文化主題形象的設計,它通過從原始紋理中提取代表性圖形紋理和組成元素“曲線”,將圖形紋理和組成元素進行重新分解,形成獨立的“圖形元素”和獨立的“線性元素”,再將兩種獨立的原始元素依照現代社會的審美,結合現代加工工藝進行重組和設計,得到新的文化圖形和文化代表性符號,進而展現新時代的地域文化特性和文化之美。
(二)色彩及肌理的應用
色彩在表現地域文化元素符號的特點和屬性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不僅在視覺層面上體現著文化性質的多元性,還能夠在情感層面上刺激人的大腦,將人引入地域文化的原始時空去感受歷史,了解文化。肌理的存在不僅使我們可以在視覺上感受得更加真切,更能通過觸覺使我們的身體與歷史文化進行對話,感受時代的印記和工匠的藝術造詣。
四、地域文化元素符號在智慧路燈設計中的視覺體驗
(一)互動式體驗
在設計中,互動式體驗主要存在于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交流中。產品與使用者之間存在的互動主要是通過文化與認知之間的信息交換產生的。那么在智慧路燈的設計過程中,文化元素符號的應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從圖形本身出發促使受眾感知圖形內在的文化含義,從而使受眾在腦海中形成對該文化的認知。色彩在設計中同樣也可以影響受眾的行為,比如色彩可以使受眾產生心理和情緒上的變化,也可以通過對色彩的認知對圖形進行新的文化再生。互動式體驗是產品設計中通過受眾自我感知產生的空間效應,是受眾對產品認同的基礎。圖2是良渚新城杭行路智慧路燈。路燈桿件1.6米處是良渚文化主題形象,顏色為古銅色。無論是形象本身還是色彩的應用,其圖形和位置均能使受眾在最佳的時間、最佳的視域內清晰地對地域文化元素符號信息進行閱讀并產生心靈回響。
(二)科技性體驗
科技性體驗主要體現在地域文化元素符號的應用和現代加工工藝的結合上。在不失文化符號本身的圖形特點的同時,盡可能地創造利用現代加工工藝的機會,在保證良渚主體形象完整的同時,保留原始玉器的凹凸感并留有較深的層次感。傳統的簡單加工工藝是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的,但是通過整體加工和沖壓的方式可以達到理想效果。這種加工方式在產品加工中效果格外突出,極大地凸顯了產品的科技感。
五、地域文化元素符號在智慧路燈設計中應用的
合理性體現
(一)結構配合的合理性
路燈是公共照明的主體,智慧路燈更是新興照明設施的代表,必須滿足相關路燈設計規范與標準。在保證整體桿件安全的前提下,地域文化元素符號主要起到裝飾作用。地域文化元素符號的應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表面裝飾。表面裝飾主要體現為應用圖形或紋理對產品表面進行修飾,以達到美觀的效果。二是功能性裝飾。功能性裝飾是利用符號生成具有結構功能的裝飾件,與整體產品相結合使用,既有裝飾作用,也具有一定功能。如圖3所示,在良渚新城杭行路智慧路燈的設計中,地域文化元素符號與路燈完美融合,實現了地域文化元素符號的多元化表達。
(二)色彩應用的合理性
良渚新城杭行路智慧路燈設計要滿足《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設置與管理規范》。該文件對智慧路燈的顏色也有相應的要求。同時,良渚新城杭行路智慧路燈的設計還要遵循地方道路公共設施設置規范。根據這兩方面的規范要求,提取了該地域文物的色彩作為本項目智慧路燈設計的輔助顏色,體現了地域文化的特點、特色,如圖2所示智慧路燈底部裝飾紋理的顏色和頂部裝飾件的顏色。
(三)視覺閱讀的合理性
針對路燈設計來講,無論是傳統的路燈設計還是現代新的路燈設計,都存在兩個問題。從造型方式上看,路燈設計是以平面圖形為基礎進行三維空間立體造型的。這種造型方式存在的問題是,整體造型從獨立的方向審視都是在一個平面上。這種造型方法極大地限制了路燈造型的設計。從路燈整體設計上看,其燈頭、主干、底部各部分相對獨立,文化關聯性不強。在對良渚玉器圖形紋理的研究中發現,古人采用了諸多的二維空間線來表現整體圖形的立體感。借用此方法,可以解決地域文化元素從頂部到底部不連貫的問題,也可以很好地解決單一古板的造型方式帶來的審美疲勞,如圖3所示。
六、結語
新時代,應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地域文化元素的傳承、應用與推廣,讓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得到良好的延續。針對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煉,要有適當的方法,不僅要保留地域文化元素的歷史感和文化內涵,同時還要兼顧當代人的審美,讓歷史與現代相融合。針對地域文化元素在智慧路燈中的應用,應該打破傳統的設計方法,樹立新的設計概念,進行新的設計嘗試,使智慧路燈設計有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張晶,劉小寒.智慧城市建設中智慧路燈的發展及改進[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49-53.
[2]陳聲波.良渚文化與華夏文明[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3]鄧聰,張強祿,鄧學文.良渚文化玉器向南界限初探:珠江三角洲考古新發現的琮、鐲、鉞[J].南方文物,2019(2):26-37.
[4]鄭形.良渚文化玉琮紋飾新探[J].考古與文物,2006(4):93-99.
[5]張鵬飛.產品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J].明日風尚,2018(4):93.
作者簡介:
王天亮,碩士,浙江派威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職員。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