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十四五規劃”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心。兩者之間的有效銜接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復雜問題。從現實角度出發,通過具體問題與路徑探析,指出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相互促進的五大路徑,分別是物質銜接路徑、文化銜接路徑、生態銜接路徑、產業銜接路徑和治理銜接路徑。
關鍵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要內容
(一) “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同生活富裕銜接
脫貧攻堅中“兩不愁三保障”的主要成果是讓貧困群眾不愁吃、不愁穿,并保障其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及其子女的義務教育,滿足了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最低追求。鄉村振興中生活富裕的主要目標是要讓貧困群眾吃得好、穿得好,并進一步改善其醫療、住房和教育條件,滿足的是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同生活富裕的銜接主要體現為從滿足貧困群眾最低生活需要向追求更高生活品質轉變。
(二) 扶智扶志成果同鄉風文明銜接
脫貧攻堅中扶智扶志的主要成果是通過教育扶貧和技能培訓大幅減少了貧困群體中因教育環節缺失而致貧的因素,提高了貧困群眾的主體意識和內生動力。鄉村振興中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來提升鄉村文明程度。扶智扶志成果同鄉風文明的銜接更多體現在鄉村與農民風貌的轉變。
(三)生態扶貧成果同生態宜居銜接
脫貧攻堅中生態扶貧的主要成果是通過設置生態公益性崗位解決了部分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并通過以工代賑的形式幫助貧困群眾實現了增收脫貧。而鄉村振興中生態宜居的主要內容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以及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等。生態扶貧成果同生態宜居的銜接體現的是從簡單的以工代賑向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轉變。
(四)產業扶貧成果同產業興旺銜接
脫貧攻堅中產業扶貧的主要成果是通過發展鄉村產業吸納貧困群眾就業,帶動其增收脫貧。產業扶貧的主要幫扶對象是欠發達地區的貧困群眾,產業項目以追求短期效益為主,覆蓋范圍較小。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主要內容是在現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技術或管理創新,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升鄉村產業的發展規模與經濟效益,使更多人從中受益。產業扶貧成果同產業興旺的銜接體現為鄉村產業從有到強、從強到優的轉變。
(五)黨建扶貧成果同治理有效銜接
脫貧攻堅中黨建扶貧的主要成果是通過黨建推動基層組織建設,并以基層組織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將黨建資源轉化為扶貧資源,把黨建優勢轉化為脫貧優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形成以黨建促脫貧的良性機制。鄉村振興中治理有效的主要內容是帶領農村地區群眾廣泛參與到鄉村治理環節,秉持村級事務共同商議的原則,通過群策群力的形式打造法治、德治和自治三位一體的鄉村治理格局。黨建扶貧同治理有效的銜接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現有成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關鍵考驗[1]。
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銜接基礎條件薄弱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基礎條件薄弱的問題。此外,有關脫貧攻堅成果的經驗總結尚未在各地區形成指導鄉村振興發展的方針路徑,二者間缺乏有效銜接的政策基礎。雖然在脫貧攻堅中通過“兩不愁三保障”滿足了貧困地區群眾最基本的教育、醫療、住房、飲食等生活需求,但鄉村公共服務保障覆蓋群體仍不夠寬泛[2]。
(二) 文化教育供給不足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存在著文化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這主要表現為文化硬件設施建設落后和教育人才引進困難。此外,文化教育資源供給的形式與內容較單一。雖然各級政府提出在實施過程中要考慮到不同貧困地區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但在執行時往往缺少因地制宜的政策理念,導致文化教育資源的供給出現偏差,僅使部分群眾從中受益,造成“曲高和寡”的情況[3]。
(三)生態經濟發展緩慢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存在著生態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一是生態經濟發展融資困難。在發展生態產業時,從投資到見效存在較長周期,且在收獲經濟效益之前需要持續注入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和投資單位的積極性,造成生態產業項目難以為繼。二是生態環境保護在基層存在“一刀切”的過度執行現象。由于基層隊伍建設不足等原因,一些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產生了“以禁代治”“發展讓路”的情況。這相當于將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嚴重阻礙了鄉村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速度。
(四)產業發展質量不佳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存在著產業發展質量不佳的問題。一是鄉村地區大多數產業是粗加工產業,科技創新含量不高,創造的產值較低。二是鄉村資源轉換率低導致產業融資困難,無法有效擴張產業規模。三是鄉村產業發展存在同質化現象,這相當于變相削弱了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四是在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鏈附加值較低,延伸不足,產業間的分割明顯,上下游產業的銜接能力較弱,市場銷售受限。
(五)鄉村治理水平不高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存在著鄉村治理水平不高的問題。具體來說,一是黨建引領作用未完全發揮出來。部分鄉村黨員干部參與治理的意識不強、參與率低,未采取有效凝聚群眾的措施。二是治理主體流失。大批青壯年外出務工,鄉村空心化和老齡化問題嚴重,導致不少鄉村缺少能發揮作用的服務性、公益性和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三是治理觀念陳舊。鄉村地區是一個熟人社會,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熟人社會的人情等非制度化元素,強調私德的支撐性,凸顯的是熟人間的相互妥協和寬容,對公共行為缺乏約束。
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可行路徑
(一) 完善設施建設,筑牢銜接基礎
要持續加大對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一是要引導商貿運輸類企業在鄉村進行布局,構建鄉村物流網絡,補齊鄉村物流短板。二是要興修鄉村水利設施,提升農村居民飲水保障水平,提高鄉村地區抗洪抗旱以及節水供水的能力。三是可在鄉村地區打造新能源體系,發掘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四是要實現通訊網絡的覆蓋,通過普及互聯網寬帶與移動通信技術提高鄉村信息化基礎,將鄉村地區生產生活與現代信息技術高效融合[4]。
(二) 增加教育供給,推動文化銜接
在扶志扶智成果同鄉風文明銜接過程中,一是要拓寬教育人才引進渠道,深化與院校及企業的戰略合作,加強人才平臺建設,積極保障鄉村對人才的需求,細化并落實教育人才隊伍建設保障舉措。二是要培育文化道德土壤,延續脫貧攻堅中扶志的工作動向,通過淳樸的鄉風民約及鼓勵性政策加強對已脫貧群眾的思想轉化,提升文化軟實力。三是要提升鄉村公共文化資源供給水平,通過發掘和開發潛在的鄉村文化資源,形成以文旅融合為主要方向的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并逐漸做大做強。
(三)堅持綠色發展,促進生態銜接
在脫貧攻堅階段以保護生態為主的舉措之外,逐漸融入發展生態產業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的舉措。在具體銜接過程中,一是對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系統進行長制化治理,繼續推進草原輪牧等相關政策的落實,加強對鄉村地區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嚴防水土流失。二是要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大力發展節地節能節水產業,在鄉村地區倡導使用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并對可循環使用的農業副產品或農業廢棄物進行開發與利用,研究和推廣多循環農業工程的建設,培育生態友好型產業。三是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抓好農村改廁、污水治理以及垃圾處理工作,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深化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
(四)發揮地區優勢,加快產業銜接
注重對已有扶貧產業的轉型升級,使之成為更具市場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鄉村產業。為此,一是要秉持因地制宜原則,優先在當地發展特色的產業,通過縣域聯合互補,創建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鏈的拓展延長及產品附加值的提高。此外,要加強建設特色品牌,形成良性循環,徹底擺脫產業同質化的窠臼。二是注重對當地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與發展,提升產業發展的現代化程度,通過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帶動農戶就近就地就業。三是立足市場需求,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訂單農業等社會化服務,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盤活鄉村基礎生產要素,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提升治理水平,強化組織銜接
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以及鄉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對于黨建扶貧同治理的有效銜接而言十分關鍵。為此,一是要加強基層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工作,使基層主要負責人可以團結帶領群眾,通過“一村一策”打造農村或農業園區黨建示范帶和示范片,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二是要創新和完善基層治理模式,開展基層治理網格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不斷完善提升以黨組織為引領的“一核三治”基層治理體系,堅持以“四議兩公開”原則處理村級重大事務。三是要做好黨群服務建設,合理規劃機構設置,打造惠民利民的新時代黨群服務中心,傳遞紅色信仰,全面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巖,徐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內在邏輯、現實困難與實現路徑[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5):89-99.
[2]高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再探討——基于政策轉移接續的視角[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4):49-57.
[3]白兆林.把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起來[J].社會主義論壇,2019(07):42-43.
[4]豆書龍,葉敬忠.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機銜接及其機制構建[J].改革,2019(01):19-29.
作者簡介:崔宇航(1995-),男,河南鞏義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管理。
(責任編輯張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