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倫 歐勝平 曾慶慶 吳 康 周 丹 蘭宣蓮
(遵義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貴州 遵義 563000)
馬桑香菇Lentinus edodes,最早發現于貴州省黔西北海拔1 200~2 200 m高寒地區[1-2],因生長于枯死的馬桑樹枝上而得名。馬桑香菇為貴州省特色資源種,口味鮮嫩、味美清香、口感好,營養豐富。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人工栽培馬桑香菇已有一定規模。筆者將其人工栽培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馬桑香菇的子實體(圖1)形態與常見香菇相似,菌蓋直徑4~6 cm,棕色至褐色,表面光滑無鱗片,菌蓋薄,菌褶平直中生,少數延生。菌柄側生或中生,白色或微黃,表面光滑,菌柄底部多絨毛[2]。

圖1 野生馬桑香菇
馬桑香菇子實體味道鮮美、口感清鮮、細嫩,略帶清香,風味獨特,富含17 種氨基酸,其中7 種為人體必需氨基酸;藥效氨基酸占其總氨基酸的77.6%,甜味氨基酸、鮮味氨基酸分別占總氨基酸31.6%、0.3%。馬桑香菇微量元素含量豐富,所含香氣成分達85種[3-4]。
貴州省遵義市為馬桑香菇的主產區,其栽培方式有段木栽培、代料栽培兩種。段木栽培馬桑香菇要消耗大量木材,栽培周期又長,不宜大規模推廣。雜木屑代料栽培馬桑香菇,出菇整齊、病蟲害少、產量較高,適宜規模化栽培。由于各地栽培條件的不同,目前遵義市兩種栽培模式并存。
段木栽培馬桑香菇的生產工序簡單,適宜在不具備代料生產條件,木材又豐富的山區發展。但采收的子實體具有獨特風味。
2.1.1 選地備段木
因馬桑樹較少,常選用青岡、茅栗樹段木栽培馬桑香菇。以采伐樹齡10~20 年,樹徑10~20 cm 的樹作段木為宜。選擇避風、向陽、近水源、有樹蔭的坡底為馬桑香菇栽培地,提前一個月左右伐樹剃枝,并鋸成長為1 m左右的木段(菇木)備用。
2.1.2 人工接種
晾干的段木根據粗細打一定數量直徑2 cm,深1 cm,間距10 cm 左右的接種穴。將木屑菌種(6~8 g)塞滿種穴,最后用透氣貼封住種穴(圖2)。

圖2 打孔及接種
2.1.3 菌絲培養期管理
接種后的段木井字形堆疊,每根段木間隔20 cm 左右,每層4~5 根木段,堆4~5 層為宜,然后在段木的兩頭涂上石灰(圖3)防雜菌侵染;最后覆蓋6~8 針的遮陽網,防太陽暴曬導致菌種塊水分散失過快影響菌種定植。待菌絲定植后可進行第一次噴水,控制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溫度18~25 ℃,以促馬桑香菇菌絲的生長。

圖3 架木發菌
2.1.4 出菇期管理
段木接種6個月左右菌絲基本侵入段木,手摸菇木松軟,剖開樹皮,可見菌絲完全侵染段木,即進入出菇期管理。催蕾期,保持空氣相對濕度75%~95%為宜,每天給菇木間隙噴水3~4 h,連續噴水4~6 d,菇木含水量達60%,停止噴水;子實體生長期,保持空氣相對濕度為75%~90%,溫度15~25 ℃直至采收。
2.1.5 采收與越夏、冬管理
馬桑香菇子實體六七分熟(菌蓋直徑3 cm 左右)時方可采收(圖4),第一年產量較低,第二年、第三年是段木栽培馬桑香菇豐產期。出菇時間與段木直徑密切相關,直徑越大出菇時間越長,一般可連續出菇4~5年。馬桑香菇一般在春季、秋季出菇,進入夏季、冬季就要進行越夏、越冬管理。越夏管理主要避免菇木內部菌絲受高溫傷害,可適當給段木遮陽,同時5~6 d 噴水一次,一個月翻堆一次;越冬管理主要防凍害,可在菇木上添加覆蓋物,防菇木表面結冰。

圖4 段木出菇
2.2.1 搭建大棚
選擇水源充足、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遠離養殖場、木材加工場等污染源地方搭建大棚。
場地稍作平整后,搭建寬8~10 m,長20~30 m的簡易大棚。大棚要求肩高0.5~1 m,頂高2~3 m,人字形頂,兩端留門。大棚架可用竹材料搭建,覆透明塑料膜,膜上鋪防老化遮陽網(6~8 針)。棚內地面拉間隔1 m的鋼絲繩支撐擺放的菌棒。
2.2.2 制備料袋
培養料常用配方為雜木屑78%,麩皮(或米糠)20%,石膏1%,蔗糖1%。按配方將培養料混合均勻,加水拌勻控制料含水量為60%左右,pH 自然。將配制好的培養料裝入聚乙烯塑料袋(規格為15 cm×58 cm × 0.005 cm,每袋裝料折干750 g)。料袋高壓滅菌,121 ℃、0.15 MPa,保溫2~3 h;常壓滅菌,95~105 ℃,保溫16~20 h。
2.2.3 接種
接種箱或密閉房間內接種。首先將料袋、菌種及接種工具擺放于接種箱中,再用煙霧滅菌劑熏蒸半個小時后,即可進行接種操作。用滅菌的打孔棒在料袋上打接種穴,穴間隔15 cm,深約2 cm 左右;打穴后迅速將木屑菌種填滿接種穴,套外袋并扎好口。接種人員要經過嚴格培訓,熟知無菌操作的原理,接種操作要快速,打孔棒要保持無菌,手套要用75%的酒精擦拭并定時更換,操作要規范,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發菌成功率,降低污染率。
2.2.4 發菌期管理
接種后,若無專用的發菌室(棚),可用空閑的廠房,地面鋪薄膜墊底,并用三氯異氰尿酸鈉煙熏劑和殺蟲煙劑對整個空間進行消殺后作發菌室。接種后料袋呈井字形堆放,堆高5~6 層為宜。接種后3~4 d,接種穴內菌絲開始定植,40 d 左右長滿料袋。發菌期間,需控制空氣相對濕度為40%~70%,溫度為20~23 ℃,不高于28 ℃,以免高溫燒菌。發菌室經常通風換氣促菌絲生長,同時避免陽光直射。發菌期要時常檢查菌絲生長情況,當接種穴菌絲生長半徑超過10 cm,可在其外緣刺孔,孔徑0.3~0.5 cm,深1~2 cm,間距4 cm 左右,單圈均勻分布。菌絲長滿袋后可再次刺孔,孔徑0.6 cm 左右,深4 cm,菌棒上縱向刺孔5排,每棒刺孔80個左右。若采用保水膜,可增加刺孔一次,時間為菌絲圈半徑超過6 cm,孔徑0.2 cm,深1 cm,間距2 cm,單圈均勻分布。
發菌期間要及時清除被雜菌污染的菌棒,防止其擴散。發菌期注意通風和控制溫度,嚴控溫度不超過28 ℃。
2.2.5 菌棒轉色期管理
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馬桑香菇菌棒表面白色菌絲倒伏后,分泌色素,形成一層棕褐色菌膜的過程稱之為菌棒轉色。棕褐色菌膜有保溫、保水、防強光和防止雜菌侵染的作用。春季出菇,可控制溫度18~23 ℃菌絲自然轉色,40 d 左右完成轉色,其間翻堆和適宜光照促菌棒均勻轉色;秋季出菇,自然轉色,轉色管理同春栽。
2.2.6 出菇期管理
菌絲生理成熟并完成轉色的菌棒脫袋,擺放于出菇大棚內,菌棒交叉呈人字形靠放于鋼絲繩的兩側,菌棒間隔4~6 cm(圖5)。菌棒脫袋前要關注近期天氣情況,氣溫高于25 ℃或低于12 ℃不脫袋。脫袋后利用晝夜溫差促現蕾。馬桑香菇出菇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出菇期間溫度不低于15 ℃,不高于25 ℃,氣溫過低不利于形成菇蕾,過高容易感染雜菌。

圖5 栽培棚內擺放菌棒

圖6 代料栽培出菇狀態
每次采菇后要清理菌棒上殘留的菇根,以免殘留的菇腳腐爛導致雜菌感染或引來害蟲。每潮菇出菇周期為20 d左右,一般一個菌棒可出4~5潮菇,轉潮期為7~10 d。采菇留下的菇穴處菌絲濃白或部分已經轉色時,注水促現蕾轉入下潮菇管理。第一次注水量為菌棒初始質量85%~90%,之后每次10%遞減。
2.2.7 病蟲害防治
馬桑香菇出菇周期較長,出菇期會產生各種病蟲害,主要有菌棒腐爛病和各種蟲害。
采菇后菌棒菌皮遭到破壞,同時又高溫高濕,因此易被哈茨木霉侵染。預防方法:采菇時盡量減少對菌棒菌皮的破壞,其次每天早晚通風2次,每次通風時間不低于4 h,轉潮期用三氯異氰尿酸鈉煙熏劑熏蒸出菇棚。
主要害蟲為菇蚊。防治方法:加強通風,地面不積水,同時在棚內懸掛黃色黏蟲板,另外可在轉潮期用殺蟲煙劑(有效成分為高效氟氯氰菊酯和胺菊酯)煙熏出菇棚滅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