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嘉 江蘇省無錫市立人幼兒園
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模式”探究對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園戶外“磚地”的排列方式隱藏著多種模式,為幫助幼兒進行預測和歸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跳格子游戲是民間的傳統游戲,幼兒樂意在磚地上就潛在的模式玩跳格子游戲。本文主要闡述筆者依托戶外磚地資源,以“格子里的數字”為具體實例,在自然中探究模式,探究跳格子的三條路徑:自由跳格子,回顧已有經驗;任務跳格子,識別數字模式;創意跳格子,合作設計模式。讓幼兒在發現、鞏固磚地上數字的模式后,嘗試改造模式形成新路徑,創設新模式。在跳格子的游戲中讓幼兒感受模式的有趣,體驗在自然中學習的快樂。
我園地處鄉鎮,戶外自然資源豐富。自建園9年多以來,積極投入江蘇省課程游戲化建設的隊伍中。近年來,我園教師在“戶外課堂”的影響下,見證了戶外資源的生發、研究對幼兒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適逢戶外活動時,教師發現了幼兒在磚地上以磚地的排列方式玩跳格子游戲。基于我園磚地面積占戶外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這一有利的場地資源因素,教師開始思考:如何將師幼日常所用的磚地資源融合形成教育資源,從而有效助推幼兒的深度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5—6歲幼兒能發現事物簡單的排列規律,并嘗試創造新的排列規律。基于此,教師依托磚地資源設計了戶外探究活動“格子里的數字”。通過“自由跳、任務跳、創意跳”三條路徑,結合磚地已有的排列方式,再加上格子里的數字,幫助幼兒在跳格子游戲中發展認識、描述、復制、擴展等能力,并探究如何創造自然中自己的模式。
幼兒晨間來園后通過觀察戶外場地地圖,尋找班級所在的場地,并開展來園即戶外的系列活動。教師觀察到Z幼兒一邊單腳跳著磚塊,一邊數著“2,4,6,8,10……”教師詢問Z幼兒:“你在玩什么?教教我吧。”Z幼兒欣喜地回答教師:“我在跳格子呢!要一起跳嗎?像我這樣雙數跳吧!”教師隨即跟隨Z幼兒的路徑加入游戲。
Z幼兒獨特的游戲方式吸引了場地上的其他幼兒。教師發現不同幼兒跳格子的規律各不相同,通過記錄在場幼兒的游戲路徑,教師發現有單腳雙數跳躍、雙腳直線跳躍、左右腳交替倒退跳躍等多種跳躍方式。而場地上“人字貼法”的磚塊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當天游戲后,教師及時查詢了民間游戲“跳格子”的玩法與來源。發現場地上雖然有自然的磚地資源可以成為“格子”,但還缺少數字作為輔助素材。結合大班幼兒近期學習的“單雙數”等數概念,以及晨間Z幼兒在場地中的游戲場景,教師開始思考如何將數學中的數概念融入有規律的磚塊中,形成新的探究活動。基于這一想法,次日戶外活動時,教師提供了粉筆作為輔材,并提前在場地上的方格磚塊中書寫數字,期待幼兒通過方格磚塊的數字感受格子里的數字規律。
隨著幼兒間相互模仿的熱潮,場地上進行跳格子的幼兒越來越多。部分幼兒被教師書寫的數字格子所吸引,急于在10以內的數字格子中自由地來回跳躍。
有了數字,幼兒跳格子的規律便有跡可循,不再是簡單的戶外運動。自由活動后,教師通過經驗分享,請幼兒交流自己最新的跳格子方式。幼兒結合已有的跳格子游戲經驗與自由的數字規律,聚焦發現了磚塊里關于數字1—10的各種排列規律,如順序、倒序、單雙數等規律。通過經驗分享,幼兒對10以內的數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時教師開始思考以任務單的形式讓幼兒發現更多數字規律,為下一環節梳理、歸納數字模式做準備。


在跳方磚格子游戲的經驗影響下,幼兒通過排列整齊的格子和有規律的數字感知有目的的跳格子方式。基于大方磚的跳格子經驗,教師及時向幼兒拋出問題:“紅磚上沒有格子怎么玩跳格子游戲?”這一問題讓幼兒及時地將大方磚的經驗遷移到紅磚上。幼兒已有跳格子經驗,但仍需要思考如何在沒有明顯格子的紅磚上,有目的、有規律地玩跳格子游戲。
在初次的紅磚探究活動中,多數幼兒無法通過無邊線的紅磚感知有規律的跳格子路徑。不同于一開始Z幼兒等人嘗試無數字的跳格子方式,幼兒將注意力放在游戲中可能遇到的模式時,教師需要及時提供方便幼兒發現模式的支架,便于幼兒預測即將遇見的模式。
基于紅磚的排列特點,教師隨即提供了“任務單”作為幼兒發現模式的支架。任務單的內容源于幼兒初次嘗試時,觀察記錄所得的10以內數的順序、倒序、單雙數,以及鞏固幼兒按照10以內數的規律所建構的圖形結構等多種形式的跳格子任務單。通過出示多張任務單,幼兒及時識別數字的模式。根據自己的興趣點與任務單中的數字,自由選擇想要挑戰的任務。
為了及時幫助幼兒梳理、識別并掌握模式的概念,教師出示任務單后,請幼兒指出跳格子里的模式組成部分。如任務單中“2,4,6,8,10”,教師鼓勵幼兒指出模式的組成部分是10以內數的雙數玩法。幼兒及時識別任務單中的模式組成部分,不僅能根據已有模式跳格子,幫助幼兒在活動前先觀察任務單中的模式形式,而且可以避免在跳格子的游戲中沒有計劃的盲目行動。


教師給予幼兒自由挑戰任務的機會,同時鼓勵幼兒采用多次嘗試、同伴互助等方式完成任務。幼兒根據任務單玩跳格子游戲,教師建議幼兒在原任務單的基礎上,增加游戲路線,進一步建構模式的概念,形成更健全的模式。如現有任務單“1,1,2,2,3,3”增加至“1,1,2,2,3,3,4,4,5,5”,使幼兒進一步復制、拓展模式,幫助幼兒理解模式。
幼兒結合任務單玩跳格子游戲,感知任務單上已有的數字規律,創設并鞏固幼兒對數字模式的認識。教師通過觀察及時發現并總結幼兒已發現的數字模式,為合作改造、設計路線做準備。
幼兒在自由跳格子與任務跳格子的活動中,對模式的組成有了一定的認識與了解。為了使個體經驗促進小組互動經驗,教師隨即請幼兒兩人為一組,對場地上現有的模式進行改造。一名幼兒根據數字模式改造跳格子的路線,另一名幼兒根據改造圖嘗試跳格子。改造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改變數字的排列順序、變化數字排列構成的圖形等方式,深耕幼兒對10以內數的組成方式的認識,實現可逆、可變模式的探究性思維。
在這個活動中,對幼兒的合作、創造等能力都有深遠的發展。小組活動后,由幼兒分享經驗,發現改造的方法。如“1,3,5,7,9,1,3,5,7,9”改成“1,3,5,7,9,9,7,5,3,1”,從單數的順數改造為先順數再倒數。教師及時總結游戲中改造的方法,提供多種改變模式的思路,實現戶外探究活動中的多種表現形式。
基于改造跳格子路線中對數字模式的可逆思維,教師發現部分幼兒始終在現有的水平中無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思考如何支持現有水平,發展最近發展區,提升幼兒建立模式的思路。
為了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提前對場地進行預設,即自由挑戰區、任務挑戰區、改造區、創造區。教師結合現有空白磚地拋出問題,請兩人一組的幼兒根據活動中習得的游戲經驗,基于對模式的理解,自主創設新路徑,給全班幼兒提供擴展思維的機會。
提供空白場地數字模式的設計,教師能有效發現幼兒對模式的理解處于怎樣的水平。教師鼓勵不同組的幼兒互相識別,并說出哪些屬于模式、哪些不屬于模式,并說出不屬于模式的理由。從設計、實驗、檢驗的三步法中,教師看到了幼兒發展中認識、描述、復制、擴展、創造模式能力的表現,形成模式的鷹架思路,也為了后期通過理解個別差異,建立資源包,提供了思路,同時也實現了一種新型的戶外場地的改造游戲,具有普適性。


對幼兒而言,利用磚地與數字結合創造的模式機會,只是在自然中尋找模式的一種方式。從活動的現場看,幼兒具有沉浸式的探究欲,不同的挑戰模式也激發了大班幼兒挑戰自我的內驅力的體現與對自然探究的興趣。“格子里的數字”也只是依托磚地資源形成的一個簡單活動。
在本次活動后,鑒于幼兒探究的強烈欲望,結合班級區域指示牌的影響,教師又通過磚塊與箭頭標記,生成了系列活動“格子里的箭頭”,最后生發班級“磚地”的微課程。在格子里用↑、↓、←、→的箭頭標記,幼兒根據方向標記,結合建構模式的方式玩“格子里的箭頭”游戲,深度培養幼兒空間運動方向、學習方位指令等能力,發展新的自然模式。
介于戶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師幼共同創設班級地面迷宮游戲。結合班級空間布局圖,由班級入口處開始做起點,確定每個區(圖書區、美工區、建構區等)的某一方位為終點,形成多條格子路線,最后用跳格子的方式進入每個區,形成室內外資源的共通,體驗在磚塊資源中尋找模式的自然樂趣。
我園豐富的戶外資源給予了幼兒與教師充足的探究機會,創設多種游戲情境,給予幼兒多種學習的方式與機會。幼兒通過“自由跳格子、任務跳格子、創意跳格子”三條路徑,與磚地這一資源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從而不斷促進、提升幼兒思維能力、建構能力、同伴合作等能力;勇于嘗試、敢于發現與創造等學習品質得到深度發展。教師依托磚地資源,與幼兒不斷探究自然中的模式,也實現了幼兒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地對戶外資源的改造。讓幼兒與園部資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流,使戶外資源成為精神上的活物。與此同時,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方式,教師需要根據場地資源的不斷探索,做有思考、能鉆研、有策略的智者,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之路。通過戶外課堂的實踐研究,讓師幼雙方不斷感受到在自然中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