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力 江蘇省南京市璞真幼兒園
幼兒園探究性美術教學是一種以培養幼兒創新能力和提高幼兒藝術鑒賞性為目的,通過啟蒙、指引等方式,陶冶幼兒性情,釋放幼兒天性,使其個性化藝術欣賞、創作的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推動其核心素養進一步發展的美術活動。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幼兒園美術活動教學的探究要結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根據不同幼兒的愛好、興趣和需求,開展個性化美術活動教學。基于此,幼兒教師要在了解幼兒的實際水平以及學習需求之后,根據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研究、制訂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支持策略,從而使得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在幼兒園探究性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過分突出“教”而輕視“學”,通常表現為美術教師在黑板上給幼兒現場演示畫畫,教授幼兒繪畫技巧,讓幼兒“照葫蘆畫瓢”進行模仿。由于幼兒只能沿著教師的繪畫思路進行,很難領會到美術學習的趣味性,長此以往,很容易導致幼兒的創造靈感、想象力受限,進而挫傷幼兒學習積極性。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如果不改變教學思路,不僅會導致美術教學效率事倍功半,而且還很容易使幼兒對于美術教學產生抵觸情緒。
當前幼兒園的美術教學中,存在一種理論教學多于實踐教學的現象,導致了幼兒沒有辦法放開手腳,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來。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探究性的美術教學中,教師針對幼兒的深層需要以及學習受阻情況,不能及時發現并給予適當支持,限制了幼兒的創造思維,導致了幼兒之間作品雷同。另一方面,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重視模仿,一直開展“授之以魚”式教育,導致幼兒對于教師依賴性大,很少會獨立思考問題。
幼兒正處于天真爛漫,想象力和創造力都特別豐富的階段,因此,在開展幼兒園探究性美術教學前,教師要提前營造教學氣氛,準備好美術教學活動所需材料,同幼兒展開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對幼兒的一舉一動進行記錄,并對幼兒在美術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給予解決方案,因材施教。與此同時,教師要把握好教學分寸,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給予幼兒適度的空間,使其能夠大膽發揮想象力,進而激發創作欲望。
針對以往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單純給幼兒示范畫畫讓幼兒模仿,導致幼兒很難感受美、發現美和創造美,教師要改變教學思路,如幼兒園探究性的美術活動材料不應僅局限于傳統的紙筆這些工具,教師可以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感,繪畫出或制作出自己心中想要表達的畫面。如有的幼兒想著變廢為寶,將撿到的一次性筷子清洗干凈,想要制作成肥皂盒。他們將筷子豎著排列整齊,每根筷子之間留有一定的縫隙,便于濾水來保持肥皂的干燥,然后再橫著將筷子用膠水固定。在其底座制作完成后,幼兒又將一排筷子進行排列,然后用膠水固定。這一排筷子之間沒有縫隙,是幼兒想給肥皂盒加個蓋子。在膠水凝固之后,幼兒想著在蓋子上用彩筆進行繪畫,但又不知道畫什么,這時候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由于以往幼兒洗手的時候,水龍頭都開得很大,浪費了很多水。因此,教師可以讓幼兒以節水為素材,畫關于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主題。在教師的指引下,有的幼兒在肥皂盒蓋子上畫出一顆顆水珠的擬人化形象,有的畫出水龍頭慢慢流水的畫面。此種美術教學模式下,不僅提升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養成了幼兒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在幼兒園探究性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美術教學中的本位主義思想,并且要重新對自身角色進行定位。具體表現為:第一,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始終以“幼兒為中心”,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在幼兒遇到問題時給予啟迪和思考方向,讓幼兒朝著正確方向去探索、解決問題,如在繪畫過程中,教師不要給幼兒固化答案,而是提供解決思路,讓幼兒發揮想象力,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第二,在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要“授之以漁”式地引導、幫助幼兒,讓幼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如當幼兒在創作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師要和幼兒打成一片,鼓勵、支持他們,同他們建立和諧的師幼關系。通過教師的指引以及幼兒之間的頭腦風暴來解決問題,進而讓幼兒完成作品,樂在其中,學有所成。
總而言之,美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園探究性美術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而且還能進一步讓幼兒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將幼兒的興趣激發出來。因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美術教學思維,真正意識到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遵循和貫徹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激發幼兒想象和創作思維,從而讓其更好地感受和創造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