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醫藥衛生領域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的思考

2023-06-05 04:52:53曹原孔菲張小奕田君鄧銳徐明王嘉東喬杰
中國工程科學 2023年5期
關鍵詞:學科科技研究

曹原 ,孔菲 , ,張小奕,田君,鄧銳,徐明 , ,王嘉東,喬杰, , *

(1. 北京大學醫學部學科建設辦公室,北京100191;2.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北京 100191;3.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學創新研究院,北京 100191;4. 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北京 100039;5. 北京大學醫學部科學研究處,北京 100191;6.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醫學部分院,北京 100191;7. 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 100191)

一、前言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技術實力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深刻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創新版圖。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由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構成,科技創新已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的重點領域,各國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2020 年,美國通過《無盡前沿法案》,強調政府在繼續支持基礎研究的同時,加強對關鍵研究領域的集中和持續性支持[1,2];2021年,美國通過《國家創新與競爭法案》,提出加大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人才的培養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保護[3]。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科技強國戰略落地實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高校承擔著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等多重職能,擁有多學科基礎研究實力、跨學科推動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產出以及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優勢,是有效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實現科技創新學術鏈、人才培養鏈、產業創新鏈互融互通的重要陣地。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發源地。黨的十八大以來,超過70%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近60%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獲得者來自高校,同時全國40%以上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也聚集在高校。當前,我國對科技創新需求不斷提升,高校科技創新面臨著新的時代要求,僅靠“無組織”的自由探索研究,難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此,高校的科學研究亟需從自由探索的“小科學”時代進入國家需求為主導、“產學研”協同、有組織的“大科學”時代[5]。目前,學界圍繞我國整體有組織科研模式與舉國科研體制構建的研究較多,如國家整體有組織基礎研究的科技規劃布局[5];通過國際對比視角,對我國有組織科研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出了對策建議[6]等。我國鼓勵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積極開展有組織科研,但目前高校、尤其是醫藥衛生領域的高校在有效貫徹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新需求、開展高質量有組織科研仍需進一步深入探討。

醫藥衛生領域科技創新是匯集“四個面向”需求的全要素創新,其能力提升是賦能行業發展、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突破與融合驅動,生物醫學與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復合型多元背景的大科學團隊協同科研創新模式等正推動著醫藥衛生領域科技變革性發展的進程。加強有組織科研是我國醫藥衛生領域高校在新形勢下服務國家健康中國戰略、融入國家創新生態體系建設、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擔當的必然選擇。本文在梳理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科技創新基本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我國醫藥衛生領域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面臨的挑戰,并提出高質量開展有組織科研的重點實施路徑,以期為推進現代醫藥衛生領域自立自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二、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科技創新的基本現狀

(一)國家高度注重醫藥衛生領域科技創新的頂層謀劃和重點布局

我國重視醫藥衛生領域的科技創新,在做好頂層規劃的同時,著力在重點方向和前沿領域進行前瞻布局。“十四五”規劃綱要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章中將生命健康、腦科學列為前沿領域,提出要重點突破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基因與生物技術、臨床醫學與健康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202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指出,圍繞藥品、疫苗、先進診療技術和裝備、生物醫用材料、精準醫療、檢驗檢測及生物康養等方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瞄準臨床醫學與健康管理、新藥創制、腦科學、合成生物學、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領域重點布局科技項目或計劃;強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牽引作用,鼓勵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建設,加強設施運行開放和數據共享。“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在醫藥衛生領域已啟動了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計劃、四大慢性病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部分相關)等研發方向的布局。此外,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技術瓶頸,瞄準醫藥衛生科技創新領域的重大、核心、關鍵問題,我國通過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助的形式,在醫藥衛生領域重點布局的領域包括:干細胞研究與器官修復、生物與信息融合、診療裝備和生物醫用材料、常見多發病防治研究、生育健康及婦女兒童健康保障、發育編程及其代謝調節、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中醫藥現代化、前沿生物技術、合成生物學、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等。多措并舉以推動醫藥衛生科技創新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二)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國內國際差距仍需進一步縮小

在國家相關政策支持、技術進步與學科交叉推動下,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基礎研究在腦科學、免疫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合成生物學、表觀遺傳學、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認識和解析生命、疾病“防診治”等提供了新理論、新發展和新技術[7]。例如,腦圖譜繪制、腦功能研究、神經成像技術、腦機融合與類腦智能方面的突破推動了我國腦科學的持續發展;不斷深入的基礎免疫學理論推動了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腫瘤等疾病的臨床診療水平提升;再生醫學領域研究的全球領跑態勢明顯,干細胞相關基礎機制探索的水平整體上與國際同步,多潛能干細胞誘導、嵌合體胚胎構建、以基因編輯技術為代表的基因改造技術的快速優化推動了異體器官移植不斷實現新突破[7]。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原始創新對全球科技創新的整體貢獻仍顯不足。在Scopus數據庫中檢索發現,2018—2022年,我國在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的科技產出呈現較高的復合增長率(約為17.9%),但在以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Nature Medicine等為代表的頂級期刊上的發文占比為5.3%,與美國(41.1%)、英國(17.8%)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醫藥衛生領域的前沿技術創新能力存在不足。新型基因編輯工具核心專利以及底層技術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壟斷;高通量測序技術的關鍵設備仍被國外壟斷;多維組學技術仍處于跟跑狀態。前沿技術創新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始創新理論的缺乏。例如,腫瘤免疫治療技術的理論創新來自于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負性免疫調節癌癥療法”,基因編輯技術的理論創新來自于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基因組編輯的方法——CRISPR/Cas9”。我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共性理論基礎以及前沿技術方面的原始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藥械自主研發能力不斷提升,生物醫藥產業仍需突破性發展

“十三五”時期,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階段,圍繞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加快國際國內雙循環建設、產業高質量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已被提升到“國家優先產業”戰略高度。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構建了基礎研究與技術攻關、臨床試驗、成果轉化、設備開發、產業孵化的生態體系,市場規模穩定提升。例如,2016—2021 年,我國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從2.51 億元增加到3.86 億元;2022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8]。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審中心數據,國產創新藥注冊申請已超過仿制藥申請數量,說明我國藥物產品結構正在向新藥自主研發方向發展[9]。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我國境內第三類醫療器械首次注冊為1844 項,增速達63%,增速已超越進口注冊情況,如2022年共有55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獲批上市,相比2021年增加了57.1%[10],這也表明我國醫療器械自主研發及技術突破明顯加速。

整體而言,目前我國新藥研發與世界“第一梯隊”相比差距明顯。我國原研藥中的首創原研藥占比為18.6%,而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21年批準的新藥中,首創原研藥占比為54%[11];我國新藥研發管線數量約是美國的1/3,首發上市新藥數量不及美國的1/10。2022年,我國約有90%的高端醫療器械、70%的高端醫用材料仍依賴進口。醫藥衛生領域科技創新衍生出的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全球范圍內高速發展,目前生物醫藥業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呈現聚集態。其中,美國生物藥品在全球市場中占主導地位,相關產業總產值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7%;德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2%;我國的數據則為3.4%。因此,與全球整體數據對比而言,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對于國家創新型經濟的支撐作用仍顯不足。

(四)臨床研究水平大幅提升,高質量發展仍需進一步突破

2012—2022年,我國臨床醫學研究領域的論文發表數量穩步增長,其全球占比從2012年的6.91%提高至15.66%[12]。近年來,我國藥物臨床試驗申請和登記數量均保持上升趨勢,藥物臨床試驗登記數量從2017年的1405項增加到2022年的3410項,增幅約為1.4 倍[12];2001 年我國在ClinicalTrails.gov 數據庫中登記了第一個臨床研究,2010年登記數超過500 項,2017 年達到2260 項,2022 年為3441 項。雖然臨床試驗數量的快速增加反映了臨床研究水平的穩步提升,但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我國高質量臨床研究仍需進一步加強。例如,我國關于他汀類藥物治療冠心病效果評價的臨床試驗研究約有80%并無實際臨床意義[13];2005—2021 年獲批的約100 種抗腫瘤新藥中,超1/2 的藥物不構成作用機制或療法上的創新,缺少顯著臨床獲益的記錄[14]。此外,我國醫學研究對國際UpToDate 臨床決策的貢獻程度不及對國內臨床指南貢獻的10%。例如,我國在肝癌、食管癌、胃癌、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癌等疾病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相對較高,但新生兒疾病、慢性腎病、白血病和淋巴瘤、高血壓和缺血性心臟病等領域的醫學研究對UpToDate 臨床決策的貢獻程度不足1%[15]。

三、我國醫藥衛生領域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面臨的挑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醫藥衛生領域自立自強科技創新體系的底層構架和原始創新的策源力量。醫學學科及理工多學科建設基礎雄厚的綜合性高校具有“導向性、系統性、交叉性”開展醫藥衛生領域有組織科研的天然優勢。以醫學研究為例,醫學問題所蘊含的共性原理以及前沿生物底層技術核心突破,能夠為臨床防治 / 診治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同時,臨床醫院是高質量臨床研究開展的重要主體、醫藥器械創新及技術工程應用的重要平臺、診療新技術服務人民健康需求最終的“試煉場”。因此高校是能夠開展醫藥衛生領域有組織科研的重要陣地,但目前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多學科交叉融合深度與廣度不足

我國高校在醫學與生命科學、化學、工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方面仍顯不足,尤其是臨床醫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創新模式需進一步夯實,醫藥衛生領域原始重大科技突破還有待加強。

為直觀反映我國高校與國外高校在醫學領域的研究情況,本文選取美國哈佛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9 所國外高校為參照樣本,我國九校聯盟(C9)中具有優勢醫科建設水平的高校8所以及北京協和醫學院等共9 所高校為分析樣本,在Scopus數據庫中,檢索了2018—2022年上述高校在Nature、Science、Cell、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The Lancet、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The BMJ、Nature Medicine、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等期刊上的發文情況。結果顯示,我國高校的科研產出整體呈現出較高的復合增長率(19.2%),但在論文影響力方面與世界頂尖高校存在較大差距。高校多學科交叉融合在深度與廣度上的不足,究其根本原因是復合型創新人才力量缺乏。目前,高校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仍處于探索初期,醫學生培養通常從本科開始接受醫學教育,鮮有對具有數理、工程背景的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致使人才成長過程中的交叉融合創新能力欠缺。此外,目前高校在資源配置、人才隊伍聘用與建設、學生培養等工作方面仍以傳統學科體系為主,科研創新資源配置模式尚未實現平臺、項目、人才等創新資源的有效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二)高校科技創新平臺有組織攻關力量不足

高校既往的重點科技創新基地多以自由探索、基礎性研究為主,有組織的定向科研攻關力量還有待加強。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2020年以來新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實體化布局和建設已經啟動,以助力有組織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在組建穩定的多學科研究團隊、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方面尚顯薄弱。高校內部“虛體”研究機構的設立通常以學科團隊的研究興趣和需求來設立,缺少頂層的統籌設計與力量集成。近些年,為促進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扶持新的學科生長點,滿足國家戰略需求,解決國家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我國高校在理、工、醫、人文、社科等領域設立了一批跨學科實體研究機構,但整體而言仍處于散點化的自由生長狀態,集成攻關力量不足。因此,高校在統籌和布局重點科技創新平臺 / 基地的整體定位、目標、方向、團隊結構等方面仍需要圍繞國家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進行調整和優化。

(三)高質量臨床研究的引領力不足

我國高校在臨床試驗研究中尚未充分發揮發起者作用。2021年,全球登記的臨床試驗數量排名靠前的機構主要來自美國、埃及、法國等;從臨床試驗的資助機構類型來看,國外高校在臨床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排名前20 的機構中有9 個為高校,共開展了1963 項臨床試驗,但均來自國外高校[12]。對首輪北京市研究性病房示范單位的臨床試驗開展情況分析顯示,目前創新程度較高的I期臨床試驗及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的數量較少。開展高質量的臨床試驗,需要經過嚴格臨床研究方法培訓的醫生以及流行病學、數據管理科學等交叉學科的臨床研究平臺團隊進行支撐。然而,我國現行醫療教育培養體系中對高層次臨床研究科學團隊的專業化建設尚有不足,如在高層次教育方面僅北京大學設立了“臨床研究方法學”的二級學科碩士及博士學位點,且臨床研究監管科學體系建設處于起步階段。高層次研究型臨床科學家和臨床研究方法學專業人才不足制約了我國臨床研究的高質量發展,也使開展的臨床研究國際引領力不強。

(四)高效通暢的“政產學研用醫”鏈條尚未形成

臨床研究和產業聯動的轉化機制以及高校與企業的長期合作機制尚不成熟,缺乏“臨床 - 研發 -企業 - 臨床”的全鏈式研發應用平臺,不利于科研成果真正“落地”。根據《中國普通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2》,高校產出的SCI 論文占全國的85.4%,但是高校發明專利授權數僅占全國的26.9%,這表明高校原始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程度不足[16]。高校在市場化、成果轉化方面的敏銳性欠缺,與企業的有效對接效率不足;醫藥衛生領域對高校學科分類、學科發展規律的把握也需要進一步提升,以“醫工交叉”為代表的“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仍需深化。

四、醫藥衛生領域高校高質量開展有組織科研的重點實施路徑

(一)緊抓高校有組織科研的體系化建設,增強科學技術工程鏈條融通能力

為提高響應重大科技創新任務的組織能力,體系化建設需要頂層設計加以統籌推進。醫藥衛生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涉及教育、科技、衛生、監管等行業主管部門,涵蓋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產業等創新主體。在國家層面,一是相關主管部門之間應加強科技創新戰略謀劃與科技政策的聯動性,梳理近期、中期和遠期需重點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究等工作任務,加強政策供給、政策疊加、資金投入和制度保障,推動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組織集聚,構建醫藥創新共同體。其中,教育以及衛生主管部門應聯合和加強對高校醫藥衛生領域基礎研究、高水平臨床研究的持續性支持,鼓勵高校聚焦國家重大健康需求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未知領域進行開拓性研究,并以高水平臨床研究的開展推動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的臨床轉化,形成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醫藥衛生領域有組織科研體系。二是國家相關部門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大數據、腦機接口、生命組學、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增材制造、器官芯片等基礎前沿生物技術及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推動分子影像、基因診斷、液體活檢等精準醫學早診技術的研究,加強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細胞療法、免疫療法等新興治療技術的研發,開展中醫藥現代化等的基礎攻關以及高水平臨床試驗,并提前部署智慧醫療等前沿技術領域與多學科交叉形成的健康產業新方向,以期在全球科技競爭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在高校層面,一是要充分發揮戰略科學家團隊的作用,加強對國家政策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方向的把握,強化使命驅動的定向性、體系化基礎研究,優化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的凝練機制。基礎性學科團隊對臨床需求和關鍵技術問題缺乏充分了解、臨床醫師對基礎理論體系的把握不足,容易導致圍繞醫藥衛生領域高質量重大科學問題的產出不足。因此,戰略科學家團隊要注重引導多學科力量,圍繞國家健康需求“選題”,鼓勵優勢學科團隊聚焦藥物、醫療器械等關鍵行業以及臨床一線技術瓶頸背后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積極溯源問題并解決底層科學問題;同時,要充分推動臨床醫學與多學科的互聯互動,尤其是激發臨床學科團隊的探索欲望,將臨床一線的難題有效轉化為重大、關鍵科學問題。二是創新高校內部科研組織模式,在充分發揮高校科學創新發源地作用的同時,促進科學、技術工程、融合創新,形成“大團隊”聯合攻關的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并在應用攻關中提高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突破的效率。對于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組織規模小、專業成果轉化人才緊缺、市場信息流通不暢等問題[17],建議進一步運用醫學院校(研究型醫院)與領軍性企業在科學、技術、工程鏈條貫通中的核心節點力量,在生物醫藥技術前沿領域布局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成果轉化于一體的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新型研究機構及創新聯合體;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市場需求敏銳、整合集聚創新資源的優勢,注重區域產業集群的力量,迅速將科學原理轉化為技術創新,促進醫藥衛生領域技術科學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聯通,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在新型創新聯合體建設方面,我國已經開展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北京大學建設了寧波海洋藥物研究院、北京大學 - 云南白藥國際醫學研究中心;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成立了由研究機構、跨學院、跨企業組成的聯合攻關組織——產研總院,與蘇州市支柱健康產業集群開展深度合作,提高了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部門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轉化[18]。

(二)強化交叉融合協作,推進學科建設與科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一體化布局

從高校層面打破學科壁壘、推動交叉融合、形成學科建設新格局是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的重要保障。同時,學科維度的聚焦與重大科學問題維度的聚焦應同步進行,學科建設重點與重大科研任務部署要協調一致,優化大項目、大平臺、大團隊的資源一體化配置機制,推動科研資源和創新要素向大項目、大平臺、大團隊集聚,從而加強高校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化布局,提升重大科技攻關力量的系統性和集成性。

以北大醫學為例,近年來北京大學高度重視交叉學科的建設,“十三五”時期以來全面實施“臨床醫學+X”戰略,通過跨學科合作項目實施、跨學科實體機構建設、交叉學科人才團隊組建等措施推動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十四五”建設以來,北大醫學建立和健全學科建設布局與重點科研方向協調一致的資源配置機制,推動科研資源和創新要素向大項目、大平臺、大團隊聚集,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面向國家醫藥衛生領域需求以及世界科技前沿,推動頂尖學科發展,形成“7+5”頂尖學科 / 學科群發展建設格局,支持中醫藥特色學科建設。加強重點學科發展方向與國家科技攻關重點任務一體化建設,頂尖學科 / 學科群建設方向涵蓋人口安全、重要疾病、中醫藥建設等全生命周期大健康的國家健康需求;承擔全國重點實驗室、基礎科學中心、前沿科學中心、國家產教研融合平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基地以及多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建設任務,優勢學科集群成為重大科技攻關任務開展的有組織科研高地。

集成性和規模性是有組織科研開展的必要條件。高校高水平跨學科研究組織的集成性和規模性未來需不斷優化,而且要通過組織機制創新納入基礎與臨床的多學科研究力量。例如,北大醫學已啟動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建設,著力破解原有部分跨學科新體制中心組織“小、散、虛”的問題,提升醫學有組織科研開展的統籌能力。臨床醫學在成為醫學創新先進技術“試煉場”和應用場景的同時,還要成為醫學創新思想的引領者和醫學創新的源頭。因此,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的建設將推動臨床醫學與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體系化布局,推動高質量臨床(前)研究、臨床問題驅動的基礎研究、高水平臨床技術研究支撐平臺的建設,激發臨床醫院的科技創新活力,強化全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凝聚力量,集成、整合、系統地推進臨床醫學有組織科研體系建設,著力破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研究多學科協同“浮于表面”的機制難題,建設成為一支能夠承擔國家重大醫學創新的戰略科技力量。

(三)重視前沿布局,加強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近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重要依托[4]。2020 年以來,全國重點實驗室的統籌布局以及實體化建設正在推進中。醫藥衛生領域高校要強化重大科研平臺的體系化、建制化建設,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前沿科學中心、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為依托,承擔國家重大任務,切實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實體化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一體化機制建設,把平臺做實做強,凝聚大團隊、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培養拔尖人才,切實將高校重大科技平臺打造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撐。

國家大科學實驗裝置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提升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科技變革的能力,助推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產出的國之重器。2011年以來,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產生的成果有22 項入選國家科技“三大獎”,包括9 項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9]。在醫藥衛生領域,國家重大基礎設施服務生命健康,助推生物醫藥產業加速發展。截至2022年10月,我國已建成和在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共有57個[19],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2個。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列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涉及醫藥衛生領域的有轉化醫學研究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其中高校(含醫院)牽頭建設或有高校參與建設的大設施比例約占75%。高校醫藥衛生相關學科團隊,尤其是附屬醫院,要積極參與到大平臺建設中,依托大平臺、承擔重大任務,依托大設施、組建學科交叉團隊,充分發揮現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在原創理論以及技術突破中的作用,推動多學科大尺度的協同創新。同時,高校也應適度超前布局國家級大型人群隊列及其生物樣本庫、再生醫學、智慧藥物研發、智慧醫療等醫藥衛生領域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牽頭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為醫藥衛生領域自立自強體系建設提供強大的策源能力,推進醫學科技創新模式轉型。

(四)堅持人才驅動,筑牢醫藥衛生領域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體系根基

與企業、科研院所相比,高校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最顯著的功能和優勢是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是在人員規模方面,對于承接國家重大任務的高校,國家應予以相應的人力資源支持,同時高校內部應為攻關平臺或任務特批人才計劃。二是在人才聘用制度方面,要深化臨床醫院分系列人事改革,加強臨床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水平臨床科學家,鼓勵通過聯合聘任等方式促進臨床醫學與多學科人才之間的交流,深化學科交叉人才培養。三是在評價和激勵方面,要著力破解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切實推進高校科技人才評價改革[20],對跨學科重大科技攻關團隊成果產出中成員的實際貢獻進行合理評價,并體現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獎勵評定等評價工作中,鼓勵和引導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重大攻關任務。針對目前臨床科學家短缺的現象,臨床醫院可探索實施“科研年假”形式,通過激勵措施鼓勵高水平臨床醫師開展基礎性研究工作,并將基礎性研究工作的成果在人事職稱晉升中予以認可。

教師團隊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學生是未來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提升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水平是科技創新體系的根基所在。提高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科技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打造創新高水平人才高地、筑牢未來科技創新體系根基的關鍵所在。高校在推進有組織科研的同時,應探索一體化推動“有組織教學”;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要同時有效承接高水平人才培養任務,在高水平科技創新中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尤其是醫藥衛生領域高校,承擔著培養優秀醫師的重任,要面向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全面優化卓越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建設多學科復合型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整體來看,高校應積極探索和構建社會力量參與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有機銜接,為醫藥衛生新興產業培養更多的復合型科技人才。

五、結語

醫藥衛生領域高校通過有組織科研深度參與國家戰略科技攻關,將教育、科技、人才力量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戰略重大需求。目前,醫藥衛生領域高校科技創新存在有組織攻關力量不足、高質量臨床研究缺乏、“政產學研用醫”鏈條貫通不足等問題,多學科、多創新主體交叉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仍不健全。醫學學科與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是推動醫藥衛生領域突破性原始創新產出,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底層基礎;以高校原始創新為起點的科學 - 技術 - 產業鏈條融合是推動醫藥衛生領域科學原始創新擴大為技術應用的重要模式;充分有效激活臨床醫院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可以促進醫藥衛生領域科技體系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重視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是醫藥衛生領域科技體系長足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醫藥衛生領域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需要在充分理解國家健康需求與科技政策的基礎上,以臨床醫學重大問題和需求為創新起點,強化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政產學研用”多創新主體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構建,依托大平臺、大團隊進行大科學任務攻關,推動醫學“科學+技術+工程”的融通,形成臨床問題提出→原始科學創新與技術突破→醫學科技成果產業轉化→高質量臨床試驗→診療技術或產品回歸臨床實踐解決健康問題→推動醫藥衛生領域未知科學進一步探索的良性循環生態,從而推進現代醫藥衛生領域自立自強科技創新體系取得重大突破。

利益沖突聲明

本文作者在此聲明彼此之間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或財務沖突。

Received date:September 19, 2023;Revised date:October 8, 2023

Corresponding author:Qiao Jie is a professor and chief physician from the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and a memb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Her major research fields includ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productive endocrine diseases, and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E-mail: jie.qiao@263.net

Funding project: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roject “Research on the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Capability Enhancement Strategy in the Field of Life and Health” (2022-XBZD-16)

猜你喜歡
學科科技研究
【學科新書導覽】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超學科”來啦
科技在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日韩毛片基地|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极品国产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欧美在线伊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精品在线|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日韩av无码DVD|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成人18免费| 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不卡午夜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播五月综合|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青草视频久久|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a亚洲天堂| 欧美精品影院|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91无码网站|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久久网综合|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麻豆另类AV| 日韩视频福利|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香蕉色综合|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在线视频| 日韩无码黄色| 日韩av在线直播|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97综合久久| 91精选国产大片|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