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詩澤是海南定安縣次灘村里少有的考出去的大學生,因為家里經濟條件不太好,上學的路費都是村民10元、20元給他湊的。2015年,胡詩澤放棄了在上海令人艷羨的工作,帶著滿腔熱情回了鄉,回到了次灘村。
落葉歸根,這是中國人骨子里的觀念。對于胡詩澤來說,卻僅僅是個開始。“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再造魅力故鄉,就得發掘出村里的支柱產業。”村里環境差,胡詩澤便教村民垃圾分類,發展生態種植;村里沒有像樣的產業,胡詩澤就幫助村里進一步擴大橘紅種植規模,遠銷到上海和杭州;村里無法住宿,胡詩澤便盤活村里民房,發展鄉村民宿旅游……村民們熟悉的老村莊,就這樣發出了新芽。
胡詩澤創辦次灘觀光旅游專業合作社,在省林科院的支持下,合作社發展海南橘紅、虎奶菇等特色產業,結合自身擅長與國際友人交流的優勢,以產品合作、招募義工等形式,吸引世界各地的朋友到次灘村做客。
短短幾年間,他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把掙來的錢投到村里的教育上,他想讓全村的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有出去看世界的機會。胡詩澤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回報村里當年對自己的恩情,也讓次灘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匯聚“國際智慧”,走出了特色鄉村振興路。
“早上有鳥兒在歌唱,夏天有螢火蟲,到了收獲的季節,村民們會將自家產的花生和芋頭送給你……”胡詩澤談論著如今在村里的生活,言語間透著自豪,“這是故鄉的魅力,也是故鄉獨有的人情味兒!”他在村里另辟了廣闊天地,也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素材解讀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放棄在大城市的機會,回到養育自己的小村莊,這說明人們的就業觀念在慢慢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三農”問題,投身到鄉村振興中,這就加快了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步伐。現在的農村越來越需要像胡詩澤一樣的大學生,帶著知識,學成歸來,帶領村民們踏上致富之路,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書寫屬于“新農人”的輝煌。
◆適用話題
青年選擇 鄉村振興 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