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國信托模式下的數據資產流通仍在起步階段,交易雙方對信托模式和全周期的數據交易流通仍存在諸多顧慮。本文將就統一市場下數據信托的管理模式進行分析研究,力圖從構建數據全周期的框架、價值導向的數據監管和數據信托的服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探究一種規范化、要素化的數據信托運營模式。
關鍵詞:監管;數據資產流通;數據信托;數據治理
引言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其中數據被列為五種要素之一。數據作為一種仍未完全市場化的資產,將其列入市場化要素代表著未來的發展趨勢。陳思(2023)[1]指出,中央下發的文件奠定了數據在市場中的基礎地位,發展數據資產流通既有助于發掘新價值,推動國內經濟內循環,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數字經濟作為一種創新發展新引擎,也是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向。
數據作為一種敏感的商品,具有隱私性、合規性等安全問題。數據信托作為管理的專業機構,受到更多的法律約束和政府管理,針對數據消費者數據共享和數據提供者保護隱私的需求,數據信托能夠更好協調二者達到雙方利益最大化,因此數據信托平臺作為官方流通機構正在獲得更多企業的青睞。數據信托的資產管理應運而生。目前數據信托模式已經進入關鍵期,是否能夠形成大眾信任的信托機構,使其具有服務保障能力、監管能力,是信托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將就以數據價值為導向的信托監督機制進行相關的研究和探索。
1. 文獻綜述
1.1 前數據信托平臺時代
在傳統數據交易模式下,數據保護多為個人授權模式,以“告知—同意”的方式開展業務,但在實際履約過程中,往往存在專業術語難以界定、相關法律尚未完善等諸多問題,即使設定篇幅冗長的“隱私條款”,最后依然可能有許多漏洞,使保障數據交易雙方的合同淪為“一紙空文”,使得雙方均認為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即使雙方均積極履約,在數據項目、數量等諸多因素均瞬息萬變的數據時代,合同制顯然難以滿足大量變動的因素。因此傳統的合同方式很難在數據交易中占據主流。
1.2 數據交易平臺現狀
目前在數據信托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各地許多地方性數據平臺逐步建立,取得了一些成效。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推進建設的各類數據交易機構達80多家,副省級以上政府提出推進建設數據交易中心(所)達20余家,全國數據交易市場體系初具規模,為數據要素更大規模流通奠定了較好基礎[2]。在政策方面,國家的政策鼓勵創造了目前行業快速發展的現狀。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要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促進數據資源流通。2021年,國家“十四五”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方向,重點從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等方面,擘畫了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藍圖。我國對數據要素的認識經歷信息資源、數據資源、數據資產、數據要素的不同階段,對其內涵的理解不斷深化,相關政策措施也不斷完善。
綜上,我國在數據信托平臺建設層面擁有一定建樹,政策的鼓勵激發了市場的熱情,同時隨著經濟發展與科技發展,各大企業意識到了數據可以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以及數據對于企業效益的重要性。數據的需求日趨增加,剛性需求也促進了各地數據信托平臺的成立。但在法律法規、產品、定價等諸多方面,數據信托的主導作用還亟待完善。
1.3 數據信托氛圍仍不濃厚
目前,市場尚未形成全國以及跨區域范圍的數據信托平臺,究其原因是數據信托此種管理方式尚未得到大范圍的認可。局部信托保障了整體架構的形成,但活躍的數據要素交易流通依賴良好的市場秩序,而良好的市場秩序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數據市場依賴規則和強有力監管作為支撐保障。雖然國家明確鼓勵發展數據要素市場,但是與數據交易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在資產定價方面,目前的數據交易市場中數據產品的定價機制尚無統一標準,市場化定價機制也尚未在其中發揮作用,更多的是依靠一事一議的協商定價模式。究其原因,數據產品不同于實物的虛擬性以及事前難以驗證,而導致買賣雙方的信息高度不對稱,有數據對各方的效用難以衡量而導致價值難以準確評估的因素,也有數據要素市場的不完善。
在數據信托平臺的交易模式中,數據交易仍呈現“粗獷化”,數據提供者將部分權利和權益讓渡給機構信托,使其對數據買賣雙方作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應當實現數據“上市有審核、采買有資質”[3],才能切實保護雙方的利益,發揮受托人的義務。盡管數據平臺聲稱擁有交易仲裁、數據監管、隱私保護等諸多服務,但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并沒有直觀感受和服務過程“可視化”。因此消費者普遍對于數據信托的收費和監管產生不信任感,這也是數據信托平臺目前未能發展擴大的主要原因。
2. 數據資產流通模式的研究
2.1 明確數據的流通框架
在建立數據資產流通的框架下,首先應當明確數據從產生、交易到廢棄的全周期流通框架。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4]中,數據被列為五種新型生產要素之一。在數據全生命周期中,要首先考慮到數據本身所擁有的價值,小維度的數據要素并不能形成價值,數據的價值往往隨著數量和廣度呈現指數級遞增。因此優質數據資產必然包括數據全面性、多維性、高效性。作為提供專業服務的信托公司,對于數據資產的接手必然經過多個步驟:數據的采集、加工、注冊、交易和運營。
2.2 構建以價值為導向的信托模式
在數據采集加工步驟,由于數據的虛擬屬性,要首先對數據的來源進行分類,歸入不同來源種類供消費者選擇。在數據商品上架前,信托機構應當對數據進行初次檢查,分析來源是否合規,數據來源是否真實,并將其轉化為規范格式,即對數據資產進行“再包裝”,以便消費者能夠高效快捷利用。具體的數據遴選要求可遵照《信息技術 數據質量評價指標》(GB/T 36344-2018)的六大指標為基礎的綜合評估框架,對數據的規范性、完整性、準確性、一致性、時效性、可訪問性等各維度進行評估[5]。其中趙豫生(2020)[6] 等從產權明確性角度界定數據交易范圍,認為具有完全產權的可視化數據可自由交易、具有相對產權的結構化數據受限交易,而產權難以界定的元數據嚴禁交易。因此數據商品在供消費者利用的同時,也要劃定采集邊界,明確行業內“可用不可見,可信可分配”的原則,綜合考慮數據整合后的風險性與敏感性,劃定數據適用的范圍。
在數據交易中,提高交易的效率以及數據資產的分類化,也是實現數據信托價值的一大目標。對于數據的掛牌交易,引入“專區制”和“注冊制”兩個交易區域?!皩^制”以數據的行業為分類基準,首批分區數據應當基于權威機構的認證背書,確保數據的權威真實性,并依據行業數據進行歸類。此類數據以信托為主導,給予數據指導價格,并對數據進行后期的處理分類,可以提高買賣雙方的交易效率以及信息透明度,有助于數據回歸其真實價值。“注冊制”數據要求則更為寬泛,此類數據以賣方企業自主披露相關信息并掛牌交易,賣方自主定價,數據信托僅起到對披露信息的審核義務。信托不對數據的實用性、價值作出評估,交由市場自由定價?!白灾啤睂^適用于小微企業的數據流通,提高了市場的活躍度,吸引了更多潛在買家,有效增加了數據的流動性。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理念助力資本市場功能發揮的影響機理發揮效能,不僅對資本市場本身的深化改革、持續發展、服務技術創新與實體經濟能力提升等方面大有助益,而且對資本市場外其他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產生正向作用,即帶來了正外部效應[7]。
數據信托中的核心監管在于數據價值管理方向。其中信托機構最為著重關注的當屬數據的時效性、真實性以及價值評估。數據的價值若被扭曲則不利于數據的流通,并會傷害數據提供者的積極性。目前數據市場定價法有成本法、溢價法、收益法和市場法等,以市場法為主導,交易主要由雙方定價定向購買。隨著交易數據的擴大和相關數據大類資產的分類,數據信托逐漸擁有了定價的歷史回溯,因此可以在交易前為買賣方使用以上四種方法與歷史數據相結合提供指導價,引導數據回歸價值,促進數據流通市場的良性發展。在價值管理中,時效性的缺失往往也是數據信托資產管理的一大漏洞。在現實交易中,數據提供者往往依照合同提供了相應數據,但數據的時效性得不到保障。數據一旦時效性滯后,對應的價值便會大打折扣。如何讓有價值的數據“被保持”“被利用”,成為數據信托的義務之一。
由于現存數據資產相關法律尚待完善,若發生糾紛至訴訟階段很難裁定,因此在進行數據交易時發揮創新“保證金制度”,在雙方均簽署協議認可交易所裁定的前提條件下,由交易所對流通全過程進行監督,繳納部分保證金,以防范買方在數據周期結束后仍利用的風險和賣方未提供匹配價值的風險,若買賣方出現違規可先行凍結保證金進行相關損失的墊付。與此同時,“保證金制度”的資金沉淀也可視為數據信托盈利又一新方式。
在善后處理部分,數據不同于其他商品,廢棄的數據雖然擁有價值,但依據歸屬權超過使用時間應當歸還給買方。因此數據的調取使用必須置于平臺的監管內,建立“數據資源-數據應用”要素化路徑。該路徑主要針對受限數據,該類數據被非授權操作后會對特定公眾和群體有益,但可能對其他公眾和群體產生不利影響[8]。數據廢棄處理后買方有收回并再次轉賣利用等權利。在數據到期后,買方相應的數據權限應當被移除,最終在交易結束后,數據信托依然應當提供一定延長時限的監管服務,以確保雙方沒有異議。數據全生命周期如圖1所示。
2.3 數據信托服務方式的探究
在進行數據流通的服務方式中,應當遵從“在線化”和“可視化”兩個原則。由于大環境下數據交易后雙方均只能依照合同進行履約,因此提供等值的監督服務顯得尤為重要。在監管方向要形成風險、欺詐、契約多維度風險管控,在價值方向要確定數據是否真實有效。
信托平臺在服務過程中,應當設立專人專項監管部門,歸結過往矛盾歷史,針對買賣雙方設立差異化服務,下設多個監管分部,如圖2所示,貫徹整個監管流程,買方下設數據廢棄處理監管和數據合規使用監管,保障合同終止后買方喪失對數據的使用權并在使用過程中做到依法合規;對于賣方,設立數據時效性監管、數據真實性溯源以及核心數據保全三項監管,建立以價值為導向的數據監管體系。與此同時,還應當建立有共同服務雙方的在線客服,對應相應的投訴以做到有保障、有應答。
3. 發展與展望
數據資產流通的信托模式發展的核心在于信托加強自身能力,在流通全過程中發揮信托的監管作用。目前信托的監管作用是由于國家相關法律的尚待完善而形成的權威監管體系,此種監管體系要求對于監管方面的完善和買賣雙方對于交易所的認可,探究此種數據資產流通的信托模式才有可能擺脫目前地方“各自為戰”的局面,有助于將全國數字資產盤活,實現統一市場上的有效流通。而隨著未來將數字經濟的重要性上升,國家法律法規完善,數據信托亦可以對接相關成熟法律的監管,實現數據信托的一次無縫成功轉型。
結語
在構建以價值為導向的數據資產流通的信托模式中,其中數據信托應當發揮更大的監管監督作用,在數據流通的全周期內為買賣雙方均提供等值的服務。對于買方,應當著重于監督數據的時效、真實性,以及梳理明確數據格式等;對于賣方,應當提供數據的合理估價并監督數據廢棄周期的數據保護、數據的合規使用等。對于監管模式的探究,信托機構應當建立全周期的可視化、在線化的服務運營,對服務有應答、有保障、有能力處理雙方提出的合理要求。對于以上建立的數據信托資產模式,真正讓雙方對數據信托達到可信任、可依賴的高標準要求,數據信托平臺依然需要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思.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邏輯理路、安全困境與應對策略[J].當代經濟管理,2023,45(3):24-31.
[2]袁炯賢.構建完善數據交易市場的層級結構 培育扶持數據要素市場參與主體[N].南方都市報,2022-7-8(GA10).
[3]范文仲.完善數據要素基本制度 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建設[J].中國金融,2022,(S1):14-17.
[4]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EB/OL]. (2020-03-30)[2020-04-09].http://www.gov.cn/zhengce/2020-04/09/content_5500622.htm?xueqiu_status_id=146501239&xueqiu_status_source=utl.
[5]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信息技術? 數據質量評價指標:GB/T? 36344-201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2.
[6]趙豫生,林少敏.大數據交易困境與產權界定:基于效率的政府角色[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20,36(1):38-46.
[7]傅祥斐,張開元,李想.注冊制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理念與資本市場功能提升:路徑與機理[J].財會通訊,2022(20):8-13.
[8]張帆,李春光.數據流通交易平臺的全生命周期治理路徑研究[J].學習與實踐,2022,(5):78-84.
作者簡介:趙凌宇,本科,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