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方政
(南寧軌道交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廣西 南寧 530000)
全自動運行系統(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FAO)是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的發展趨勢[1-2],在契合《中國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文件精神的同時,更是實現“交通強國”戰略目標的有效手段。近年來,伴隨著產業變革升級以及信息化建設浪潮,基于現代計算機、通信、控制和系統集成等技術實現行車自動化、檢修智能化、乘客服務自助化已不再是天方夜譚。依靠著強力且成熟的全自動運行系統,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線路不斷開通運營,全自動線網規模不斷擴大,各大城市已將全自動運行線路納入建設規劃,全自動運行已經成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主流選擇,代表著新時代智慧地鐵發展的方向。同時為滿足全自動運行系統的用工需要,構建出一套一專多能的多技能人才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通過列車全自動運行的崗位復合,也有利于運營、維護相關作業的減員增效[3]。
全自動運行系統是基于現代計算機、通信、控制和系統集成等技術實現列車運行全過程自動化的新一代城市軌道交通系統[4]。其核心為由傳統信號系統中的列車自動監控子系統(ATS)與傳統綜合監控系統(ISCS)融合而成的行車綜合控制自動化系統(Transit Integrated Automatic System,TIAS)。
行車綜合控制自動化系統以行車指揮為核心,將列車自動監控系統(ATS)、電力監控系統(PSCADA)、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BAS)、門禁系統(ACS)、火災自動報警系統(FAS)等納入統一的綜合信息處理平臺,采用統一的人機界面使各系統信息深度結合,并依托綜合信息處理平臺實現對車、機、電的統一監控,并對出現的應急情況給出及時的處理決策。其為實現各專業設備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也提高了地鐵運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響應及時性。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采用全自動運行系統的初衷是為了響應產業升級政策號召,實現降本增效進而推動運營企業改革。盡管現在全自動運行系統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且已經有很多值得借鑒參考的經驗,但是仍然面臨著以下三個突出的特點:
(1)全自動運行系統涉及專業多、工種多,即用工需求量大。
(2)全自動運行系統的復雜度高,對維保人員的專業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3)全自動運行系統的集成度高,若局部系統發生故障,為避免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現象,需要維保人員能夠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搶修,將故障影響降至最小。
上述特點表明采用全自動運行系統的自動化行車線路面臨著用工需求量大、人力成本高的挑戰。同時采用全自動運行系統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自動化等級4,即實現無人值守下的列車自動運行(Unattended Train Operation,UTO),但這也勢必會帶來列車在區間運行發生故障時無法及時組織引導疏散、車門站臺門開關期間發生夾人夾物的難題。
南寧地鐵5 號線作為廣西首條自動化行車線路,為滿足全自動運行系統的用工需要、構建出一套一專多能的多技能人才模式,借鑒了國內其它地鐵全自動行車線路崗位設置的成熟經驗[5],大力推進工種融合與專業融合的“兩融合”機制[6],創新性地成立了車站多職能隊伍[7]。接下來將從工種融合與專業融合兩個角度,探討車站多職能這種多技能人才模式,并總結其克服難題取得的成果。
所謂的工種融合,即通過調整作業分工、整合崗位設置,將多個細分領域的小工班合并為一個綜合性、協調性更強的大工班。
不同專業的維修工班管理模式基本相同,且思維模式皆是“設備導向”,僅僅是專業技術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也可以在相互溝通交流、培訓學習的過程逐漸消除。同時因為技術上的問題有很多是共通的,解決方法是類似的,所以這樣的技術磨合、互補時期并不會持續太久。因此,將不同專業的維修工種進行融合的工種融合模式是可行的。
車站多職能隊伍從無到有的建設過程就是工種融合的典范,通過匯聚機電方向(以站臺門、綜合監控為主)、供電方向(以變電為主)、信號及通信方向(含門禁、AFC)的精英骨干,采用以老帶新、相互培訓的培養模式,將原先多個不同專業方向的維修工班濃縮成一個車站多職能工班。
憑借工種融合,車站多職能隊伍能保證在各個車站現場都有故障值守人員,目前南寧地鐵5 號線共有5個車站多職能班組,采用四班兩運轉模式(白班8:00-20:00,夜班20:00-次日8:00)保障全線17 個站點的正常運轉。不僅可以具備多專業檢修方向的綜合處理能力,同時人員數量可以得到大幅縮減,并且領導統一性增強,能夠實現行車設備故障的快速響應與臨時處置,通過配合專業化隊伍對行車關鍵設備(信號系統、TIAS 系統)的保障,實現車站多職能隊伍與專業化隊伍的聯動最優化,充分達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8-10]。
南寧地鐵5 號線已順利運營大半年有余,車站多職能隊伍已經具備通號、機電、變電等專業的設備故障隱患排查和應急處置能力,同時各車站的設備已經趨于穩定,整體故障率有明顯下降,因此車站多職能隊伍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各專業設備的日常巡視工作以及故障值守。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響應“降本增效”的號召,可以根據工時利用率適當增加其他工作任務,并且因為車站多職能隊伍常駐各個站點,平時與車站客運人員有較多接觸。
在此背景下,要想車站多職能隊伍有更加長遠地發展,可以嘗試創造性地打破專業壁壘,將“設備導向”思維的維修專業車站多職能組員與“服務導向”思維的客運專業站務員進行融合,突破性地進行專業融合。所謂的專業融合,即是打破原先“涇渭分明”的專業界限,讓一些聯系緊密的專業實現雙向融合或合并成一個大專業,解決分工過細、接口過多、協作困難的問題。
通過實踐證明,車站多職能隊伍的專業融合已初具成效,車站多職能隊伍已經可以勝任站臺崗與客值崗的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負責車站票務管理,收益解行;
(2)負責進行AFC 設備補幣、補票、換錢箱、票箱等工作,協助售票員配票、結賬;
(3)負責統計車站營收,填寫及保管各種票務單據;
(4)頂替站臺崗進行接發列車工作,熟知車門站臺門夾人夾物、列車區間故障應急處置流程。
同時因為車站多職能隊伍以年輕人為主,學習能力強,兼具進一步學習客運知識的潛力,可以適當逐漸增加票亭崗的工作,以此消除維修方向車站多職能組員與客運方向站務員的差異性,使得車站多職能崗位逐步從“設備導向”拓展為“服務導向”,旨在實現“一職多能,多崗融合”的效果,從而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采用工種融合、專業融合的“兩融合”機制構筑的一專多能技能人才模式,培養出的多職能組員不僅能滿足全自動運行線路需求,即當行車設備發生故障時多職能組員能迅速做出響應,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確認情況并采取必要措施,將設備損失降至最低,若后續車站有突發情況,還可以配合車站人員開展搶險救援活動,有效確保設備設施以及人身安全。而且能切實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能讓廣大職工共享改革紅利,增強廣大職工的滿足感、幸福感,實現和企業“雙贏”局面。在此過程中,南寧地鐵5 號線車站多職能隊伍的建設大膽地打破專業壁壘,堅守“一專多能,多崗融合”的初衷,開創性地融合檢修專業以及客運專業,致力于培養復合型綜合專業人才,不僅可以使車站運轉更加高效,運營成本更節約、分配更合理,而且員工的成長更迅速、能力更全面,有利于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