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農歷6月24日,云南彝族地區的火把節便拉開序幕。興奮的人們圍著紅彤彤的篝火起舞、唱歌、做游戲,以此來慶祝這個古老的節日。充滿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彝族火把節已成為當地旅游產業的一面金字招牌,以此為基礎衍生的各類文化旅游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
如今,在各地的旅游規劃中,民俗文化越來越受重視,通過民俗文化的展現來提升農業旅游、觀光游的內涵,以及文化特色;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
民俗文化旅游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6種基本模式:
集錦薈萃式是指將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
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云南境內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
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游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能領略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一些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
復古再現式是把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游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
在宋城景區,“王家小姐”拋出的繡球、“店小二”的吆喝、街頭雜耍和各種小吃店、手工藝品店……這些散布在宋城景區里的各種傳統文化的再現,連同仿古的建筑一起,把游客帶入了千年前的文化歷史氛圍中。
原地濃縮式是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于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筑、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游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造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
黝黑整齊的木樓群依山而建,滿頭玲瓏銀飾、笑容溫婉燦爛的苗家姑娘端來清洌的迎客酒,甚至是吊腳樓地基上長滿的苔鮮,無一不體現著西江的苗寨文化。
此外,西江千戶苗寨還將苗族刺繡、銀飾鍛造、蠟染制作等苗族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樣式完美結合,開發出了眾多文化旅游產品,既滿足了游客的喜好和需要,也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原生自然式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游者展開宣傳。這種模式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旅游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
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新西蘭毛利人村落等,就是原生自然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的典型。
主題附會式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最初,蘇州名園僅白天對外開放,讓游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后來它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昆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讓游客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這種模式一是出于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等。其本意并非為了發展旅游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游者。
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便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前來欣賞,進而吸引游客前往貴州旅游。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城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