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 黃進 余永松 秦光明 王小麗 頓耀元 王虎 孫琦
摘 要 茶產業是秦巴山區優勢特色產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在實現脫貧攻堅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茶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戰略地位日漸突出。為了探索鄂西山區茶產業在實現鄉村振興中的重要途徑,為茶產業發展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議,以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白馬山村為例,從利益聯結機制、人才隊伍建設、產業結構優化、茶文化傳播等方面,結合自身發展特點提出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堅持黨建引領,優化利益聯結;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茶葉品質;注重品牌品質,優化茶葉產業結構;加強人才建設,營造良好用人環境;傳播國茶文化,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做好政策服務,保障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 茶產業;鄉村振興;路徑;鄂西;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白馬山村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3.046
十堰市是湖北省四大茶葉主產區之一,是國家農業部確定的國家優勢茶葉產區,是湖北省農業廳確定的“鄂西北高香型綠茶基地”[1]。茶產業是鄂西北農村傳統優勢產業,更是農業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伴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十堰張灣區柏林鎮白馬山村茶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茶葉種植面積逐年增長、茶葉產量逐年增加、農民收入逐年提高,茶產業在農民脫貧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正處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實施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時期,發展好茶產業對于白馬山村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現狀
1.1 ?產業概況
白馬山村位于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是張灣區重要的茶區。白馬山村依托茶葉這個主導產業,打造以茶文化為主題的美麗鄉村。截至目前,白馬山村發展標準化茶園83.33 hm2,占張灣區茶園面積的23%。建設茶文化產業園,引進市場主體,從種苗、技術、資金等方面對農戶進行扶持,走出了一條“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股金+租金+薪金”的產業發展之路。合作社現有成員139戶,股東15名,其中貧困戶117戶342人。2018、2019、2020年,合作社收購/加工/銷售社員茶鮮葉分別為4 900、5 000、8 000 kg,產值分別達到197萬、200萬、300萬元。此外,輻射帶動陳坡村、秦家坪村種茶農戶百余戶,茶園近千畝。
1.2 ?措施與成效
1.2.1 ?黨建引領產業方面
白馬山黨支部采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聯合發展模式,村黨支部書記既是村集體領頭人又是合作社的法人。為了讓村民能夠快速擺脫貧困,村黨支部在充分征求黨員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決定發揮白馬山生態優勢,大力發展茶產業。目標確定后,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帶頭規整舊茶園,擴展新茶園。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茶產業,村黨支部牽頭建立茶葉合作社,將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為貧困戶分配干股,每年按股份分紅,確保社員利益,實現分配公平,促進茶葉合作社良性發展,帶動茶產業提質增效。2020年白馬山村爭取扶貧項目實施涂家溝茶葉產業文化園項目,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租賃期間前3年每年平均支付給白馬山村委會租賃費3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涂家溝集體茶園改造項目實施過程中,帶動本村勞動力20人就業務工,增加薪金收入共計10萬元。涂家溝集體茶園改造項目完成后,承租方每年給村委會繳納投資總額5%的受益分紅資金8.5萬元。
1.2.2 ?帶動鄉村經濟方面
2019年,合作社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十堰市鴻川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建設集茶葉加工車間、茶葉展銷廳、辦公接待區、旅游住宿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實現了鮮葉收購后能及時加工,提高了制茶效率和成茶品質。建設茶文化產業園,將傳統的茶葉產品與新興的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實現了茶產業、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沿線茶旅產業提檔升級,帶動周邊農產品展銷及鄉村旅游發展。
茶葉采摘季節,組織社員在合作社茶園進行鮮葉采摘,并按照60元·kg-1的人工費用支付勞動報酬,其他農戶自家茶園鮮葉按照120元·kg-1進行收購,后期按照鮮葉入股比例進行二次分紅,可達到136元·kg-1。同時,為社員提供茶樹種植、修剪、采摘等技術培訓,為農戶提供肥料、種苗等農資,帶領社員管理茶園,并支付茶園管理勞動報酬,帶動社員增收6 000元·戶-1。
1.2.3 ?傳播傳統文化方面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是一項綜合性的傳統文化[2]。茶文化不僅是城市的事,在鄉村振興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張灣地區的茶文化館主要在城區,在鄉村的傳播和推廣不足,普及率不高。白馬山村作為重要的茶葉產區,在文化傳播方面走在前列。建設茶文化產區,開設白馬茶院,借助茶文化產業園項目,將茶與歷史、茶與文化、茶與名人、茶與健康、茶藝展示等有機結合。近年來,結合春茶季,開展采茶體驗活動,吸引周邊游客親自體驗采茶;結合國際飲茶日活動,組織茶藝表演及茶文化講座等活動,并開展線上直播,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了解茶葉大健康;帶動了茶旅融合發展,促進了周邊17家農家樂增收;促進了和諧家風建設、鄰里交流及優良鄉風建設[3]。
1.2.4 ?培養實用人才方面
白馬山村作為張灣區農業農村局實訓實踐基地,常年開展茶園管理、茶葉加工等相關技術培訓,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實地指導,保障茶葉種植及加工質量。同時,加強專業化培訓,開展《張灣區農民教育(茶學研究)主題培訓》等培訓課程,邀請茶葉專業技術人員從茶園生產、移土培肥、病蟲害防治、產品技術攻關等多方面進行授課,著力于培養懂技術、能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既解決了農村用工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又增加了農戶收入。
1.2.5 ?堅持綠色發展方面
白馬山村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對茶園實施精細化管理,實行高標準茶葉種植,推廣有機茶園,施行“雞—茶”立體循環養殖模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減少面源污染,減少水土流失,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茶作為溝通人與自然的媒介,給人們提供親近自然的體驗。在采茶和品茶中,體悟自然的規律,追求“天人和諧”的理想境界,體現一種和諧的生態觀,有利于促進鄉風文明、鄰里和諧[4]。
2 ?存在的問題
2.1 ?品牌建設力度不足
白馬山村有多個小微合作社和茶企,但現有企業知名度、市場占有率不高。品牌建設力度不夠,缺乏領軍龍頭品牌,無法開拓銷售市場。茶產品主要以春季綠茶為主,產品結構單一。夏秋茶資源利用率較低,年市場占有額僅限于春季綠茶銷售。
2.2 ?產業宣傳力度不夠
白馬山村作為張灣區乃至十堰市重要的茶葉發展基地,對品牌的宣傳力度不夠,在公共區域很少能夠看到相關宣傳標語。品牌的識別度較低,宣傳手段較單一,難以進行有效的宣傳。銷售市場以本市為主,市外銷售較少。
2.3 ?機械化程度低
白馬山村茶葉采摘以人工為主,每人每天采摘單芽或1芽1葉鮮葉0.5~2.0 kg,采摘3葉或4葉15~25 kg,而機械采摘每天可達到150~200 kg。人工采摘不僅會降低鮮葉的采收率,增加人工采收成本,而且會造成部分茶園無法及時采摘,影響來年新梢發育。部分小型企業仍以手工制茶為主,機械化程度低,極大地降低了茶葉的生產效率。此外,部分地區存在茶園耕地、修剪機械使用率低且不規范等問題。
2.4 ?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健全
開展茶葉技能培訓的頻次較低,參與的人數不足。部分茶農無法完全理解課上的內容,缺乏實踐經驗,從而導致在采摘時出現茶葉品級分類不清等情況。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不完善,無法吸引茶產業高層次人才到鄉鎮發揮個人才能。
3 ?對策
3.1 ?堅持黨建引領,優化利益聯結
充分發揮黨支部在農村的領導核心作用,廣泛動員農民參與發展產業。采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將黨支部的領導力、合作社的組織力、基地的凝聚力、群眾的勞動力緊密結合,以茶產業為紐帶凝聚人心、匯聚民力,實現集體增收,農民致富。建立組織嚴謹、管理有力、權責清晰的專業合作社。1)進一步規范管理制度。做好合作社社員管理,建立完善社員臺賬;規范財務管理制度,收支明確,賬目規范;規范公示公開制度,自覺接受群眾監督。2)努力提升經營水平。加強標準化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日常管理,提高茶葉質量。3)提高服務水平。調動黨支部成員積極性,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行使權力的根本標準。茶葉生產季節,做好鮮葉采收人員安排、收購及統計工作,做好加工車間環境清掃及設配前期準備工作。茶園管理季節,及時提供施肥、除草等農資,并派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年底分紅季節,準確計算社員紅利,確保分配公平公正,并做好公開工作,廣泛征求黨員群眾代表、社員意見。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達到黨支部發展和合作社發展雙贏的目標。
3.2 ?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茶葉品質
1)優化茶產業結構。提高茶園布局合理化程度,加大良種茶樹種植,規范生產加工標準,促進茶葉種植標準化、清潔化。2)加強低產茶園改造。通過修剪、臺刈等方式,對老茶園、低產茶園進行改造,引種經濟效益高、市場前景好的無性系良種優質茶樹品種,推廣鄂茶優良品種,發展生態良種茶園。3)加強精細化管理。引導種植戶進行規模化、集中連片種植,加強對茶園的無公害管理,倡導施用茶樹專用有機肥,提高茶葉品質[5],實現種植有機化、綠色化。4)采用立體種植模式。采用“果—茶—雞”立體種植模式,將果樹栽植在茶樹上,提高茶園郁閉度及土地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經濟價值。大力推廣起壟栽培、茶園養雞、林茶間套等先進技術和生態種養模式[6]。5)規范化使用茶葉機械,提高茶葉采收、加工、茶園管理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
3.3 ?注重品牌品質,優化茶葉產業結構
品牌建設是企業發展的軟文化,是地方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白馬山村擁有“白馬峰”“財神劍”“白馬仙茗”等優質綠茶產品,未來發展中,1)進一步加強品牌創建。做大做強綠茶品牌,重點打造“白馬仙茗”品牌,發揮傳統綠茶產品優勢,規范茶葉采收及加工標準,嚴把茶葉質量關,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葉(園)基地建設和認證工作,強化地理標志產品質量監管,提高茶葉品質。2)積極開發其他系列茶品。目前,白馬山村主要以綠茶產品為主導,產品結構單一,需結合茶葉特點發展紅茶,將茶葉與果樹、中藥材等有機結合,制作拼配果茶或養生茶品等特種茶品。3)發展多種形式營銷,做好品牌文化建設及宣傳工作。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利用新媒體等宣傳手段開展營銷,破解鄉村農產品走不出去的難題。通過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了解市場需求,生產不同品質,包裝不同規格的產品,提高產銷效率。4)加大夏秋茶利用率,積極開發利用茶葉深加工產品與技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茶葉深加工企業投資,開發茶飲料、含茶保健品等產品,跳出“飲茶”思維,針對不同需求的消費群體,變飲茶為吃茶,生產茶糕點、茶面條、茶餃子等相關茶制品,拓寬銷售門類。5)推動鄉村飲茶發展。通過宣傳飲茶與健康,倡導以茶代酒、以茶代飲料;通過政府相關部門與茶具生產企業對接,以低成本采購等方式,推動茶具進入農戶家。
3.4 ?加強人才建設,營造良好用人環境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茶產業屬于綜合性產業,涉及的方面廣、鏈條長,人才隊伍建設更為重要。需建立適宜鄉村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制度,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建設一支專業技術硬、整體素質高、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1)繼續發揮實訓實踐基地作用。針對合作社社員及周邊農戶,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定期開展茶葉栽培、綠茶加工、茶葉銷售、茶藝培訓等實用型課程,提高農戶茶園管理、病蟲害防治、茶葉加工及銷售的水平。與高校或科研機構合作,開展交流活動,學習專業的技術經驗;同時,可作為高校實踐基地,接收茶學相關學生實習實訓,為鄉村振興儲備技術干部。2)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利用市、區相關政策,村黨支部要盡心盡力,克服困難,不斷地創造條件,優化行業人才引進與發展政策環境,通過為茶學專業高校畢業生提供人才津貼或安家費等形式,吸引助推茶產業發展的緊缺或重要人才到鄉鎮工作,著力打破人才交流壁壘。
3.5 ?傳播國茶文化,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鄉鎮茶文化普及是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從思想根源上認識茶葉,有助于茶農更好地開展茶事,帶動周邊茶葉消費。1)進一步完善茶文化產業園,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展示中心、鄉村茶文化活動室等。2)積極組織茶事活動。定期邀請茶文化專家講授茶文化,利用節假日等重要節點,開展主題茶會(如“我為父母奉盞茶”活動、國際茶日“全民飲茶”活動、“尋找鄉村最美茶藝師”活動、“鄉村茶文化推廣大使”活動等),提高茶事活動參與度。3)大力開發茶文化產品。根據鄉村茶文化特點,編排符合地域特色的茶藝表演,在當地演出,提高茶農的文化素養,并利用新媒體手段宣傳特色茶文化;同時,茶藝表演隊可到其他地方演出,以提高白馬山茶葉及茶文化的知名度[7]。將茶與白馬山有代表性的事物相結合,設計具有當地特色的茶葉包裝,提高品牌知名度。4)打造茶產業綜合體。依托茶園生態環境,建設綠色茶產業綜合體,建設游、吃、住一體化的產業綜合體,拓展功能模式,與周邊水果采摘園、旅游景區聯動發展。推進茶產業與生態旅游、文化創意、休閑康養等產業的融合發展[8]。
3.6 ?做好政策服務,保障產業健康發展
1)強化政策保障。健全完善茶產業扶持政策,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多方籌措產業建設資金,整合退耕還林、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水利、交通、南水北調生態產業建設等各種農業可用資金,集中用于茶葉產業開發。設立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茶葉產業發展。2)提升服務。黨支部及合作社要充分發揮“店小二”作用,積極爭取茶產業發展規劃項目,優化營商環境,調動社會參與地區茶產業開發的積極性,努力為品牌建設搭建平臺,為茶葉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參考文獻:
[1] ? 李曉梅.十堰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3):11-14.
[2] ? 徐慶生.從茶文化談民族文化自信[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3-96.
[3] ? 鄧增永.做好鄉村振興中的茶文章[N].中華合作時報,2021-03-30(009).
[4] ? 孫嘉.論中國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啟示[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6.
[5] ? 洪春來,洪海清,葉洪清,等.茶樹專用肥施用對土壤化學性質及茶葉產量、品質的影響[J].天津農業科學,2022,28(6):66-69.
[6] ? 彭家清,吳偉,肖濤,等.十堰市茶葉產業發展思路與對策[J].蠶桑茶葉通訊,2013(3):33-35.
[7] ? 孟霞.松陽縣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17.
[8] ? 林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與策略的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9,25(1):46-47,57.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