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華
摘 要 2002年起,廣西百色市田東縣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田東縣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退耕地造林成林面積0.69萬hm2、荒山造林成林面積1.14萬hm2、封山育林成林面積0.27萬hm2,森林覆蓋率從2002年的42.00%提高到2021年的75.06%,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1 406 129 m3,比2002年提高了15倍。保障措施是:建立目標責任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精心組織實施,強化項目管理;加強工程的科技保障工作;強化工程管理和監督檢查。概述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必要性,介紹了田東縣退耕還林工程的總體目標、建設模式、實施措施及保障措施等情況,最后分析了田東縣退耕還林工程取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退耕還林工程;森林資源;造林成效;廣西百色市田東縣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3.057
田東縣地處右江河中游,當地河流為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態地位。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建設中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田東縣天然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森林生態功能顯著下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作用被嚴重削弱,水土流失嚴重,江河輸沙量迅速增大等生態性自然災害頻發,加之生態屏障建設嚴重滯后,田東縣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也面臨嚴峻挑戰。該現象不僅嚴重制約了田東縣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對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水利航運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1 ?自然條件概況
1.1 ?自然環境
田東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地處東經106°53′~107°26′、北緯23°16′~24°01′,屬桂西丘陵地帶。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處低緯度地區,太陽輻射強,溫度高,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9 ℃,極端最低溫-1.7 ℃,極端最高溫42.0 ℃,≥10 ℃年平均活動積溫7 500 ℃;年平均降水量1 200 mm,降水集中在5—9月,旱季長達5~6個月,干濕季明顯。年平均蒸發量1 08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83%。
1.2 ?自然資源
1.2.1 ?森林資源
1)林地資源。田東縣土地總面積2 806 km2,林地面積202 856.35 hm2、木本園地面積27 170.34 hm2,森林面積192 820.78 hm2,森林覆蓋率75.06%,活立木總蓄積量11 406 129 m3。
2)植被類型。田東縣植被區系屬南亞熱帶季雨林。常見人工栽培和天然喬木樹種有杉木、馬尾松、任豆、楓香樹、楝、香椿、黃葛樹、雅榕、樟、栓皮櫟、麻櫟、白櫟、槲櫟、酸棗、竹及桉屬樹種等;經濟林樹種主要有油茶、油桐、八角、茶、栗、青梅、桃、李、芒果、龍眼、荔枝、黃皮等;主要灌木有鹽麩木、滇牡丹、余甘子等;常見草本有黃茅、白茅、蔓生莠竹、擬金茅、五節芒及部分蕨類植物等。
田東縣森林資源的主要特點為人工林占絕對優勢,且多為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在封山育林區、公益林區才分布有天然林;森林分布不均,多分布在北部山區;樹種結構單一,大部分樹種生長緩慢,生長周期長[1]。
1.2.2 ?野生動植物資源
田東縣生物資源過渡色彩明顯、資源豐富,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現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銹毛蘇鐵,二級保護野生植物任豆、蜆木、金毛狗脊、樟等。據不完全統計,分布在田東縣境內的野生動物有20科400余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蟒蛇、云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穿山甲、大壁虎等。
2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必要性
2.1 ?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20世紀90年代前,田東縣天然林資源極為豐富。20世紀90年代起,田東縣山區群眾為解決溫飽問題、提高生活水平,在陡坡上毀林開墾,種植甘蔗、玉米、生姜等農作物,使大量森林用地演變為坡耕地和荒山,森林面積急劇下降,境內天然森林植被大量減少,造成水土流失現象嚴重,生態環境惡化,遇旱則泉流減少、溪水斷流,遇暴雨則山洪突發。至2000年,這種惡化現象導致田東縣森林覆蓋率銳降至42.00%。
2.2 ?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資源持續利用是當今世界“環境與發展”的研究熱點。田東縣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是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植物種類有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多種類型,動物種類有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兩棲類動物等品類,其中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種類最為齊全。同時,田東縣有珍稀動物云豹、豹貓,珍稀植物野牡丹、鴨腳木、白背葉等,且當前田東縣范圍內尚未發現外來入侵物種[2]。由此可見,田東縣境內物種豐富,這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資金匱乏、保護意識不足及森林大面積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物種多樣性大量喪失等問題,田東縣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
3 ?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情況
田東縣于2001年開始實施的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生態公益林保護等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在田東縣保護境內天然林、增加境內林地面積、保持水土、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突出的人地矛盾。1)田東縣經濟欠發達,農民主要依靠種地獲得經濟收入,生態項目的實施減少了耕地面積,加之生態移民工作進展受阻,導致人地矛盾突出。2)沙化、石漠化地區造林難度較大,部分地區易受人畜侵害影響,造林效果不突出。受限于各種客觀因素,田東縣生態建設項目建設實效與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差距較大,無法滿足生態環境建設要求。
4 ?退耕還林工程措施
4.1 ?總體目標
1)樹立可持續發展目標,從全局出發,合理布局、統一規劃,逐步形成完善的生態保護體系,實現森林面積及蓄積量的雙增長,提高林地利用率,從而有效減少水患,遏制水土流失,使田東縣的生態質量得到明顯改善。2)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合理調整林分、樹種結構,優化農業結構,將生態建設與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推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帶動田東縣經濟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田東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3]。
4.2 ?建設模式
除國家補助外,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財政扶持和金融機構信貸支持。1)地方政府對退耕還林工程實施補助,對種植面積不低于0.67 hm2的經濟林,每667 m2補助300元,其中縣級政府和鄉鎮政府各補助150元。2)各金融機構通過“村級信用聯盟”的運作模式,對參與退耕還林工程的企業和個人開展小額信用貸款服務,享受貸款優先、利率優惠,為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3)各級政府部門加強技術指導,在縣政府組織、縣林業局牽頭、各鄉鎮及各村委會的參與下,聘請專業技術員,每33.33 hm2至少配備1名技術員。4)加強退耕還林配套工程建設,整合水利、交通、供電、林業等部門資源,解決退耕還林工程中的用電、運輸、灌溉等難題,為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4.3 ?具體措施
1)準備階段。對田東縣境內的耕地、山坡地、園地、荒山及閑置土地等進行摸底統計,根據土地實際情況制定退耕還林規劃方案。同時在全縣范圍內加強宣傳活動,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渠道向農民宣傳退耕還林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農民參與退耕還林建設的積極性及主觀能動性。
2)實施階段。自2002年起,田東縣在全境范圍內開展退耕還林工程。
3)驗收階段。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情況進行驗收,并將驗收情況編訂成冊,存放在縣檔案室。在造林工作完成后,持續進行護林工作,以鄉、鎮為單位,建立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職責,全面落實管理工作。
4.4 ?保障工作措施
4.4.1 ?建立目標責任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1)建立領導機構。成立田東縣退耕還林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在縣林業局內設辦公室,并從田東縣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糧食局、林業局等部門抽調工作人員。退耕還林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工程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制定有關實施細則;負責上傳下達,掌握工作進展動態;負責工程的計劃落實、資金使用管理、組織實施、工程督查等管理工作。2)明確政府相關部門的責任。在田東縣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田東縣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糧食局、林業局等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落實田東縣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工作。
4.4.2 ?精心組織實施,強化項目管理
林業部門按照工程建設要求組織人員編報縣級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方案和作業設計,規范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程序。各鄉鎮在縣級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開展作業設計,將退耕還林任務分解到村,落實到小班地塊和農戶,落實到具體林種、樹種。同時,落實到圖、文、表,并造冊登記,簽訂合同,建立小班數據和圖庫。做到造林任務、糧食和現金補助、管護責任“三到戶”,對農戶退耕面積、補助錢糧數量等進行張榜公布,增加建設工作的透明度。
4.4.3 ?加強工程的科技保障工作
1)落實技術負責制。縣、鄉成立退耕還林技術負責機構,確定項目技術負責人,建立技術考核目標責任制,嚴格兌現獎懲。2)總結并全面推廣成功的退耕還林技術模式。將適合本地的林業生產新技術和退耕還林模式進行整合并推廣應用,以提高建設工程的技術水平。3)建立分級培訓制度。根據工程建設需要,縣、鄉需采取多種形式,對工程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施工人員和農民進行不同層次培訓,使其充分了解工程建設內容、目標任務及政策規定,熟練掌握施工方法,保證工程順利實施。4)推廣技術承包責任制。鼓勵科技人員對退耕還林項目進行技術承包,負責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并將薪酬與工程質量掛鉤,制訂獎懲辦法,確保退耕還林工程技術得到有效應用、落實,進而保證退耕還林工程質量。
4.4.4 ?強化工程管理和監督檢查
1)縣、鄉嚴格按照國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關政策要求,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按標準驗收,按驗收補助。2)縣、鄉建立監督機制,依據有關規定和辦法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各級嚴格把好檢查驗收關,杜絕檢查驗收中的弄虛作假行為。為充分發揮社會和群眾的監督作用,縣、鄉均設立舉報電話和舉報信箱。3)退耕還林地經檢查驗收合格后,及時發放林權證,使其進入法律保護范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5 ?田東縣退耕還林工程成效
5.1 ?經濟效益
實施退耕還林以來,田東縣上級撥款到位資金26 695萬元,其中糧食補助資金14 756萬元、現金補助1 740萬元、種苗補助資金2 575萬元、完善政策補助資金4 441萬元、新一輪財政補助資金3 000萬元、森林撫育補助資金(上一輪到期退耕還生態林)183萬元。退耕營造良種桉樹林面積1 133.33 hm2,在荒山營造良種桉樹林面積5 000 hm2,目前第一輪伐期已砍伐4 466.67 hm2桉樹林,每667 m2產木材8 m3,按800元·m-3計算,第一輪伐期退耕還林工程僅桉樹砍伐木材收入即可獲得42 880萬元。退耕營造芒果林面積366.67 hm2,目前芒果經濟林已進入盛產期,按照每667 m2產值3 000元計算,退耕農戶每年芒果銷售收入1 650萬元。
5.2 ?生態效益
田東縣退耕還林任務主要在水土流失、沙化、石漠化嚴重及生態地位重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區域開展。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增加田東縣林業用地面積2.10萬hm2、森林面積1.83萬hm2,森林覆蓋率提高了近5.9個百分點,對調節降水、減少徑流和土壤流失、降低風速、減少水分蒸發、改善氣候條件等起到了積極作用。據工程效益監測,每年減少土壤流失1 000多萬t;石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局部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5]。
5.3 ?社會效益
退耕還林工程涉及面廣、補助時間長,使田東縣廣大群眾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生態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意識得到明顯提升,改變了毀林開墾、陡坡耕作的陋習,使植樹造林、愛護森林、保護生態成為新理念、新風尚,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退耕還林工程是目前田東縣實施項目建設成效最佳的重點生態工程,成為田東縣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生態扶貧、建設生態文明的骨干工程,被群眾譽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6 ?結語
田東縣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退耕地造林成林面積0.69萬hm2、荒山造林成林面積1.14萬hm2、封山育林成林面積0.27萬hm2,且農民群體的造林積極性及當地的林業資源利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田東縣森林覆蓋率從2002年的42.00%提高到2021年的75.06%,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1 406 129 m3,比2002年提高了15倍;森林生態功能顯著增強,田東縣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明顯遏制,各種生態性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顯著降低,有利于田東縣實現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薛金艷.鞏固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農村科學實驗,2022(6):143-145.
[2] 何華.田東縣國有紫膠林場生物多樣性綜合評價指數的探討[J].區域治理,2022(22):25-28.
[3] 江文萍.退耕還林工程后續管理的具體措施及成效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20(3):175-176.
[4] 陳曉妮,寇明逸.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政策實踐[J].甘肅林業科技,2021,46(1):15-19.
[5] 賀甜甜.黃龍縣退耕還林工程成效及經驗做法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15):11-12.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