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政府部門愈發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根據不同區域氣象災害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提高日常氣象防災減災效率,避免當地人群受到氣象災害影響,推動當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基于此,以佛山市三水區氣象防災減災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了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性,分析了未來三水區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路徑,旨在有效增強日常防災減災的效果。
關鍵詞 佛山市三水區;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治理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2–0191-03
氣象災害是指天氣給人類生命財產和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各種損失,其屬于原生災害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冰雪、干旱、臺風、暴雨等氣象災害。根據相關人員統計發現,我國氣象災害所產生的經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的70%。例如,在20世紀初期,我國甘肅省舟曲縣受到暴雨襲擊,導致當地出現嚴重的泥石流災害,有4.7萬人受到災害影響,死亡人數達到1 500人,失蹤人數300人。
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出現各種極端天氣和氣候,無形中提高了自然災害的暴發頻率,甚至達到以往50年的最高峰值,導致氣象災害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相關部門要提高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程度,提高人們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近年來,面對這種復雜的天氣災害,有關部門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氣象防災減災設施建設目標和計劃。
以佛山市三水區為例,2020年已成功建立農村氣象災害觀測站網,空間分布密度控制在5.5 km以下,農村氣象監測站95%范圍內都實現自動化,能提前30 min觸發農村氣象災害預警,農村氣象災害信息覆蓋面超過95%,向當地發布的天氣預報準確性達到90%,確保其能滿足當地居民的日常要求。此外,佛山市三水區不斷擴大農村邊緣區域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面,盡可能將氣象信息覆蓋“最后一公里”,積極探索氣象預報預警發布新模式,拓寬發布渠道,與區應急管理局共同推動智能應急廣播系統建設[1]。
基于此,以佛山市三水區氣象防災減災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性,并分析未來三水區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路徑,以期有效增強日常防災減災效果。
1 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性
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很多區域都相繼成立了氣象機構,氣象防災減災被落實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各方面。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根據氣象防災減災實際情況,制定了相關文件旨在減輕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明確提出要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構建健全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體系,將不同區域中氣象災害問題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但因不同區域氣候存在嚴重的差異性,給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已無法滿足日常要求,政府部門應從法律層面上提升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程度,從而促進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真正意識到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提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針對性,有效加強不同區域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2 我國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的主要措施
有關人員統計發現,我國是全世界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農村是氣象災害防御最為薄弱的地區。目前,氣象部門提高了對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構建了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氣象服務體系,有效擴大了農村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在信息化背景下,我國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應注重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系統,根據不同區域的氣象災害,構建健全的實時監測預警系統,提高災害性天氣預警的及時性,發布綠色通道,使農村居民能提前采取應對異常氣候變化的預防措施,有效提高農村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2]。
2.1 率先在廣東省內實現村居自動氣象站全覆蓋
將建設村自動氣象站納入2020年區政府“民生十件實事”,積極爭取氣象現代化專項資金,切實加大對氣象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區政府批復同意2020年新建22個村居自動氣象站,建設經費264萬元由區財政統籌解決。目前,率先在廣東省內實現村居自動氣象站100%全覆蓋,自動氣象站空間分布密度由1個站點/18 km2躍升為1個站點/12 km2。三水轄區內70個自動氣象站,每5 min傳輸1次實時氣象監測數據,包括溫度、風速、風向、雨量等,為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研究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大大提高了監測精度。
2.2 智能應急廣播系統打通預警發布“最后一公里”
佛山市三水區積極探索氣象預報預警發布新模式,拓寬發布渠道,與區應急管理局共同推動智能應急廣播系統建設。智能應急廣播系統由三水廣電網絡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和維護,此次項目避免了自己建、自己維護的尷尬局面,區氣象局和區應急管理局作為“用戶”使用該系統,當氣象預警為橙色以上時,應急廣播及時播放預警信號。智能應急廣播系統覆蓋區—鎮—村委—自然村四級平臺,設置大喇叭終端
1 199個,確保預警信息全覆蓋、無死角、零距離[3]。
2.3 全市首次開展VR線上參觀
近年來,政府部門根據人們日常要求,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疫情防控線上科普活動,轉變每年定期舉辦的氣象開放日活動模式,從原本的線下模式變為線上模式。通過合理利用信息資源,將氣象科普知識傳遞給千家萬戶。同時,組織開展了多樣化的科普氣象活動,如VR線上參觀、線上闖關游戲等科普氣象活動。這有效加大了氣象科普活動的宣傳力度,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體會到多樣化的線上活動,進一步豐富人們的氣象知識。
2.4 對口幫扶遂溪艾占村5年貧困戶可支配年收入翻兩番
艾占村作為三水區政協、區氣象局、區稅務局等對口幫扶的對象,是來自對口幫扶遂溪縣的貧困村。近年來,政府部門通過建立扶貧專項資金和自籌資金等手段,給艾占村累計投入超過1 000萬元的資金,在當地政府部門和人們的共同努力下,艾占村不僅成功解決了道路交通問題和飲水問題,給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基礎設施和生活保障,還形成了健全的長效發展機制。當地相關部門通過合理利用財政資金進行投資,收益累計55.3萬元,貧困戶人均分紅1 780元[4]。
3 佛山市三水區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路徑
3.1 積極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3.1.1 完善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機制 目前,三水天氣微信公眾號的粉絲人數約6.5萬人。4月20日推送“震驚!氣溫將從30+ ℃跳水到10+ ℃”圖文消息,閱讀量達1.7萬。繼續做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氣象服務保障工作,聯合環保部門做好污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發布《三水區環境氣象報告》336期。繼續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安裝省女子戒毒所等4所司法機構LCD顯示終端。加強部門聯動,擴充平臺發布內容,全天循環播放公益政務宣傳視頻和圖片,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防疫宣傳、“最美逆行者”、平安建設等諸多內容。通過短信、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渠道,將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直接發送至全區各黨政部門、電臺、電視臺、村居、學校、企業、大型農業專業戶、地質災害隱患點、大型建筑工地和旅游景點等單位,累計發布預警信號122次[5]。
3.1.2 加強氣象監測網絡建設 近年來,我國工作人員對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予以重視,從原本試運行逐漸向正式業務方向發展。改革后,觀測頻次要遠高于人工觀測,甚至在某些方面提升8倍,無形中提高了觀測數據傳輸用時,由原本的分鐘級減少到秒級,將完整率控制在99%,提高了數據傳輸效率。適應觀測業務改革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各類應急處置預案,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佛山市三水區氣象局氣象裝備應急處置方案》《三水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業務應急工作流程》,每月不定期舉行1次測報應急演練。6月,開展為期18 d的氣象部門網絡安全攻防演練,按要求對wifi、遠程軟件、高危漏洞、敏感文件、互聯網出口等進行整改。《佛山市三水區氣象局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執行文件手冊2020版1次》《佛山市三水區氣象局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安全管理體系》《三水區氣象局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正式印發實施。“布設一臺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等內容已明確被納入《佛山市三水區城市安全發展“十四五”規劃》[6]。
3.2 進一步強化制度治理效能
3.2.1 拓展氣象法治 在年初疫情防控關鍵時刻,開展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線上+線下”復工復產防疫安全培訓。舉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健全隨機抽查制度,進一步完善檢查對象和執法人員名錄庫,有效細化雙隨機抽查工作內容,充分發揮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管的作用。
同時,動態更新梳理氣象標準執行清單,明確監管各項工作,如措施、程序、工作要求、對象等,細化日常監管和信用管理措施。同時,聯合區住房城鄉建設和水利局、區應急管理局,對區內4家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進行專項執法檢查。結合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和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企業專項檢查工作,共出動78人次對轄區內34家危化企業進行巡查,共出動32人次對建偉液化石油氣、新溪油庫等16個氣象災害風險點危險源進行排查管控。
全面排查依托廣東省防雷安全在線管理監察平臺管理的全區107家防雷重點單位防雷裝置定期檢測情況,其中,104家已落實,已結束營業的2家按相關要求移出重點單位管理名錄,進行廠房改建的1家已進行防雷裝置設計審核。積極組織開展“5·12”防災減災日、防汛防旱防風綜合演練、全國科普日、“12·4”憲法宣傳周等氣象法治宣傳活動[7]。
3.2.2 優化政務服務 切實做到疫情防控、政務服務“兩不誤”,將審批服務事項全部調整為四級網上辦事服務深度,實行全程電子化網上服務。創新政務服務模式,推進有溫度的便民服務——“容缺受理”,針對基本條件具備、關鍵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形式,但非關鍵性材料欠缺的行政審批事項,經過申請人作出相應承諾后予以受理。優化調整標準化申請材料,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全部由6項壓縮為4項。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在原審批的基礎上添加告知承諾制,有效優化監管方式,加強信用監管,有效降低日常證明繁瑣性,提高營造的公開性和透明性,為營商日常運行提供良好的環境。此外,嚴格做好危險建設工程的防雷裝置設計與審核,嚴格遵循行業標準進行竣工驗收行政許可,所有審批業務均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開展,實現按時辦結率100%[8-10]。
3.3 全方位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佛山市氣象部門利用多樣化手段,積極打造氣象信息全覆蓋工程,目前已成功覆蓋80余家事業單位、300多所學校、8家醫院、50余個社區。在發布氣象災害手段方面,不僅要利用手機短信、電視、廣播等方法外,還要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區安裝氣象電子顯示屏、氣象直播頻道等。目前,在佛山市已安裝50余塊電子顯示屏,氣象直播頻道用戶40余個,鄉村大喇叭800余只。
同時,當地部門充分利用村氣象信息宣傳員的作用,用各種方法將氣象信息傳輸至農村每家每戶,從各方面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11-14]。第一,加快建設山洪地質災害氣象設施工程。建設具有區域代表性的、標準化的多要素綜合氣象監測點,加快推進山洪地質災害氣象監測系統、預報與風險評估系統、預警信息發布與服務系統、信息網絡支撐系統,以及裝備保障系統等五大系統建設。第二,完善覆蓋全市的“村村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推進農村鄉鎮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建好氣象頻道氣象預警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升級氣象災害短信應急預警平臺向偏遠鄉村發送的性能。重點是建立和完善覆蓋各個鄉村的“村村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第三,建成標準化的佛山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佛山市是廣東省較早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的縣市,每年的“清明節”前后及 7、8 月,佛山市人影辦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經濟社會效益顯著。重點是抓緊建設標準化的佛山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第四,推進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健全完善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推進氣象災害防御應急認證和防災減災示范創建,做到100%鄉鎮通過氣象災害防御應急認證,100%鄉鎮完成防災減災標準化鄉鎮建設,30%村(社區)完成防災減災示范村(社區)建設。
4 結束語
做好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是氣象部門的重要責任,因此,氣象部門要全面落實氣象災害相關規范,積極推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正常運行。同時,要加大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推廣力度,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將各種資源合理應用于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全面增強農民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健全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參考文獻
[1] 蔣雅婷,馮憬婉,羅海英,等.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標準化建設應用:永州新一代天氣雷達軟件本地化[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4):149-151.
[2] 婁朋舉,郭麗麗,錢倩霞,等.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評估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7):45-48.
[3] 葉愛芬,黃燕燕.攻克數值預報關鍵技術助力氣象防災減災:記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J].中國科技成果,2021,22(13):11-12.
[4] 關敏,張甲珅,姚依欣.提升風云氣象衛星服務能力,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2020年風云氣象衛星用戶大會綜述[J].氣象科技進展,2021,11(4):207-208.
[5] 湯志亞,李婷婷,侯明,等.勵精圖治、自立自強,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研工作介紹[J].氣象科技進展,2021,11(4):50-52.
[6] 佚名.防范化解災害風險 筑牢安全發展基礎:湖北各地廣泛開展“5·12”防災減災日活動[J].湖北應急管理,2021(6): 64-67.
[7] 高翔,高永臻,高瑞華,等.沿海城市應對臺風氣象災害應急防御工作研究:以“利奇馬”影響煙臺為例[J].生物災害科學,2021,44(2):237-242.
[8] 韓沛卓.后三峽時期庫區城市防災減災的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0.
[9] 徐璐娜.健全海原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J].河南農業,2022(17):35-37.
[10] 佚名.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報,2022(16):30-32.
[11] 梁艷,鄭進光,謝作錢,等.浙江南山村橫湖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公園有看頭[N].中國氣象報,2022-09-05(003).
[12] 任詠夏,鄭進光,謝作錢.基層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建設:以浙江省平陽縣萬全鎮南山村為例[J].防災博覽,2022(5):60-63.
[13] 李月英,張健,國文哲,等.衡水市氣象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狀況初步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5):24-26.
[14] 陳金坤,張曉彬,朱虹.新形勢下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農業的作用及策略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1(9):113-114.
責任編輯:黃艷飛
Construction Path and Governanc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ystem
—Taking Sanshui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as An Example
Wang Ying (Sanshui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Foshan City,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hines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Establish a sou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ail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void the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local peopl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Based on this,took Sanshui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alyzed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path of Sanshui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ystem,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dail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Key words Sanshui District, Foshan Cit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overnance
作者簡介 王瑩(1988—),女,湖南平江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公共氣象服務、氣象科普、氣象應急工作。
收稿日期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