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農業高校圖書館應該把握時代機遇,完成從傳統服務到智能服務的轉型。文章對人工智能時代農業高校圖書館構建閱讀推廣活動機制進行了SWOT分析,列舉了農業高校圖書館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具備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通過對閱讀推廣活動中的一些要素進行分析研究,探索農業高校圖書館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構建閱讀推廣活動機制,達到提高讀者綜合素養并確立終身學習理念的目的。
關鍵詞:人工智能;農業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
1 前言
隨著“全民閱讀”連續九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閱讀推廣活動已經成為國內高校圖書館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在很多高校尤其是農業高校中,閱讀推廣工作都還沒有形成機制。隨著人工智、AIGC、AR、VR、物聯網、區塊鏈、虛擬映射等技術的發展,為高校圖書館開發閱讀推廣新服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并且,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農業高校圖書館構建閱讀推廣機制。目前,國內的一些學者分別從智慧服務、空間再造、VR閱讀、元宇宙、數智賦能等方面對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服務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理論成果。如王曄斌和張磊等主張融合元宇宙相關技術,創建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虛實相生的服務場景,為讀者提供精準的閱讀推廣服務。高彧軍從陪伴式、自適應、游戲化等方面闡釋如何構建閱讀推廣場景[1]。吳鈴林設計了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資源系統,為讀者推送個性化閱讀資源、提供智能代理服務、定制個性化專業服務和制定個性化學習服務等[2]。張賢淑從智慧圖書館角度構建了多樣化的讀者閱讀體系[3]。陳丹等認為采用智能技術挖掘出讀者的特征,并描繪出其畫像,并實現了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型以及為書找人的閱讀推廣服務[4]。相比理論研究,國外的很多圖書館已經實際開展各類智慧服務了[5]。美國的大學圖書館利用人工智能、VR空間和資源,通過創建高度交互式全景場景舉辦圖書、雕塑、繪畫、攝影、音樂、古董等各種展覽活動,如邁阿密大學圖書館提供虛擬平臺,讀者可以制作VR作品并舉辦VR展覽等;斯坦福大學圖書館提供大量三維數字展品,如“空間歷史項目”展板;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圖書館將外展宣傳活動整合到VR應用系統模塊中進行VR展品推廣;羅德島大學圖書館為讀者提供3D打印、虛擬現實等技術共享訪問[6]。日本的很多高校圖書館還陸續推出VR、AR技術應用下的創新項目,如早稻田大學中央圖書館的“夢想融合”項目,神奈川工業大學圖書館的“神奈川工業大學圖書館3D視圖/VR地圖”項目等[7]。通過國內外研究的對比,可以發現,國內圖書館傾向于“給予式服務”,國外的圖書館傾向于“交流式服務”[8],但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于農業高校圖書館在人工智能時代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方面都缺乏相關的研究,筆者希望在現有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將“閱讀推廣活動”當作農業高校圖書館的一項獨立的服務進行研究,并探索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構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機制。
2 人工智能時代農業高校圖書館構建閱讀推廣活動機制的SWOT分析
2.1 優勢方面
圖書館是大學文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和“第三空間”,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服務體系越來越完善,在人工智能時代不僅可以發揮自身巨大的潛能,還有利于開發出新的閱讀推廣服務。尤其是在農業高校中,圖書館面對的讀者群體不僅是在校的師生,還有一部分“新農民”和農民班的進修生,如果利用AI交互式機器人進行咨詢服務,一方面不僅可以自動將外文文獻翻譯成中文,供讀者參考,另一方面,當農民讀者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還有助于“連線”專業的教師或者學科館員,幫助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2.2 存在問題
人工智能時代雖然已經到來,但是對于農業高校圖書館來說,還面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是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去馬上更新或增加相應的智能系統和服務設備;二是閱讀推廣工作的評估體系不夠完善,尤其是農業高校圖書館本身的業務轉型還不徹底;三是缺少具有思想進步、業務精湛的館員和具有一定規模的師生閱讀推廣團隊。這些都是阻礙農業高校圖書館構建閱讀推廣活動機制的重要因素。
2.3 技術機遇
從機遇角度出發,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信息技術為圖書館向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奠定了技術基礎,并支持圖書館以多樣的形式開展內容更廣泛的活動,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圖書館虛擬服務的開展有助于進一步開發自身的服務潛力,使其更加注重數字知識內容的制作與傳播工作,幫助圖書館從知識管理中心向知識創造中心轉變。國家和多地政府都出臺了相關政策,且AIGC、AR、VR、5G/6G、物聯網、數字孿生、遙感技術、區塊鏈等技術發展迅速,農業高校圖書館應該把握時代機遇,深入挖掘并發揮閱讀推廣的作用。
2.4 面臨挑戰
在新時代開展閱讀推廣服務對農業高校圖書館的硬件設施、軟件設備、空間管理、館員能力、創新服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挑戰。尤其是虛擬游戲、網絡短視頻等在線娛樂方式占用了讀者大量的上網時間,減少了對圖書館虛擬服務的關注,成為圖書館虛擬服務的潛在競爭者。《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21年新進展》建議,圖書館應更加關注技術發展趨勢,深刻理解技術紅利,用好新興技術提高虛擬服務水平,以便吸引更多讀者的注意[9]。
3 人工智能時代農業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機制的構建
3.1 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
在農業高校圖書館中,讀者們不僅可以讀書,讀“人”,還可以讀“天地萬物”,即天氣、土壤、水質、植物、動物等等。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文獻資源的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靜態的“書”到動態的“書”,農業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讀者帶來多感官的閱讀體驗。例如利用數字孿生、虛擬映射等技術打造元宇宙虛實結合的空間,將《山海經》等經典書籍中的文字描述的空間場景具現化,探索遠古生物的存在,還原古人生活的環境,產生時空迭代效應,構建古今中外仿真虛擬世界。另外,讀者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將在旅游途中、實踐基地等“讀”的天地之書,都“共享”到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中,即通過融合多種媒體形式的“書”,構建智能圖書館、博物館、標本館等,讓這些特殊的文獻資源服務于教學、科研和新生。
3.2 館員思想和能力要與時俱進
BBC基于劍橋大學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Frey曾經用大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在未來被人工智能的淘汰概率,其中傳統圖書館員屬于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高危人群,其比例高達78%。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圖書館員的工作很容易被替代,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使很多高校圖書館都發展成了家屬區、養老勝地,很多館員按部就班、不思進取,并缺少專業人士的指導;另一方面是在人工智能時代產生了很多AI館員,不僅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還完全能夠勝任傳統館員的大部分工作,因此無論是圖書館還是館員都應該有職業危機意識。尤其在農業高校圖書館中,負責閱讀推廣工作的館員不僅要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包括組織策劃、專業技術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開放的思想,能夠與時俱進,并結合農業高校的發展特色,和圖書館一同成長。
3.3 閱讀推廣活動內容和合作單位不局限于校內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讓農業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不僅可以同時出現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還能實現虛實融合的效果,因此,活動合作對象和參與對象也不局限于校內讀者。結合農業、農村、農民等方面的特色,農業高校圖書館在“新農民”的教育和發展中應該貢獻力量。利用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圖書館應該加強與區域內鄉村企業的合作,通過物聯網和大數據,整合區域內的農業發展及特色產業的相關數據,將這些資源融入閱讀推廣活動中,一方面讓讀者在“虛擬現實映射空間”提前了解農業發展趨勢,另一方面,通過新媒體、元宇宙等平臺,將某個項目的職能和分工情況數據化、數字化和可視化,讓讀者更加了解農業生產中的每一個工作環節。
3.4 活動參與群體精準化服務
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服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館藏資源利用率,讓師生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主要讀者群體是在校的教職工和學生,且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通常都是面向大眾讀者的。人工智能時代,農業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種類和形式可以更加豐富,并展現出“小眾化”、“精準化”、“個性化”的特點。借助人工智能設備技術,一方面,圖書館可以將讀者群體細分,利用“圖書館+”模式,為一些小眾群體、學生團體如農業推廣團隊、新農民進修班、經濟作物研究小組等與實踐生產緊密結合的小團體開展相應的閱讀推廣活動,如農業知識挑戰賽等;另一方面,圖書館可以為每一位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設置研究方向、閱讀喜好等,利用智能化系統為讀者開展精準的“好書推送”、“新書速遞”、“定題跟蹤”等活動。
3.5 閱讀推廣活動的泛在化管理
在人工智能時代里,通過大數據、移動設備、社交媒體、遙感技術、區塊鏈、物聯網、AR、VR、RFID、人臉識別、定位系統等技術的交叉、組合運用,可以給讀者帶來沉浸式場景體驗效果,而在5G、6G技術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深度融合后,將使農業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變得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一方面,利用智慧感知系統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通過遍布館內的各種類型的感受器,實時提供溫度、濕度、光度、噪聲、煙霧等的監測數據,并及時將數據變化傳送回管理中控系統作出應對,以達到營造最佳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有了新技術支持,在智能化管理平臺中不僅可以實現與讀者個人的微信、微博、視頻號、騰訊會議、學習通、雨課堂、釘釘、QQ直播、抖音等移動新媒體的數據信息融合,伴隨著元宇宙的發展還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實現活動過程中虛擬和現實的融合,促使閱讀推廣活動內容更加多元化,服務對象更加精準化,活動范圍更加擴大化。
3.6 閱讀推廣活動后的評估評價
農業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應該制定完善的評估標準,一是對活動開展情況的評價,如評估方案撰寫格式是否標準,活動流程是否規范,活動結果評價是否合理等,可以讓高校圖書館在開展和評判閱讀推廣活動時有所依據,還有助于優化全行業的閱讀推廣活動質量;[10]二是對讀者(主要是學生)在活動中取得成績的評估,在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中,常規做法是使用獲獎名次進行劃分,但是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形成校內(或圖書館)技能等級資格認證制度,如新生入館教育之后取得的“入館資格認證”,參加信息素養教育考試之后的“信息素養技能認證”等;三是在活動之后對讀者影響的評估,如數智環境中根據讀者的學習檔案、讀書計劃、陪伴閱讀等情況的完成程度進行評估。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農業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評估工作將更加系統化、規范化。
3.7 閱讀推廣活動的智能化流程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農業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也可以逐漸向“學生主導”重心轉移。利用智能化管理平臺和手段,學生可以在閱讀推廣活動申請系統中提交方案,包括活動目的、時間、地點、主題、空間、可行性等,然后由責任館員(或者AI館員)對活動發起人和活動方案進行審核,并結合圖書館現有條件,對方案給出結果:予以通過,或者不通過,并標明原因。讀者可以選擇修改方案并重新提交,也可以提交復議申請并闡明理由。不通過的方案如果想要重新提交,學生可以再預約責任館員(指導教師館員),在其幫助下修改活動方案。已通過的活動方案,可以如期舉行,圖書館方會通過AI管理系統,按要求分配好物理活動空間或者虛擬活動空間,并對空間內的活動進行視頻監控。活動參與者進入空間后通過人臉識別系統視為“簽到”,對于報名卻無故不參加者將采取懲罰措施。活動結束后,申請人須提交活動總結報告一份,包括活動參與者的評價等,并由AI利用數據分析等手段給出客觀評價。
4 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農業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服務已經不是簡單的讀書活動了,而是應該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思想品格和綜合素養為目標,以“圖書館學五定律”為工作指導,利用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和手段,突破傳統的活動形式和內容,積極與校內外其他部門和“三農”相關機構進行跨專業、跨領域的合作,充分發揮“共享理念”,與時俱進,融合文獻資源、館員能力、合作單位、參與對象、泛在化管理、評估評價及智能化流程等因素,全方位、多角度地構建嶄新的閱讀推廣服務機制,將閱讀推廣活動打造成為讀者積極參與、終身受益的品牌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曄斌,張磊.虛實相生——元宇宙視角下智慧圖書館場景實現[J].圖書館雜志,2022,41(7):18-24.
[2] 高彧軍.人工智能閱讀與圖書館閱讀推廣[J].圖書與情報,2018(2):125-128.
[3] 于琳.我國圖書館界關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綜述[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9(8):5-9,31.
[4] 張賢淑.智慧圖書館閱讀推廣創新策略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0,32(6):42-48.
[5] 陳丹,岳小楠,張凌.智能技術背景下我國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研究綜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11):113-120.
[6] 俞德鳳.美國大學圖書館虛擬現實服務調查與分析[J].數字圖書館論壇,2021(9):49-55.
[7] 夏晶.美國高校圖書館人工智能實驗室實踐與啟示——以美國羅德島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3):68-73.
[8] 韋景竹,葉彥君.日本圖書館人工智能研究與應用前沿[J].圖書館論壇,2022,42(8):51-61.
[9] 向君,楊玉娟.《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21年新進展》解讀與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22(5):77-84,91.
[10] 高源.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工作標準化初探[J].中國標準化,2022(14):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