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申梅
摘要:在我國,從古至今,農業在經濟體系中通常處于首要位置。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激增,我國國民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在逐漸增大。現階段,國內的農業種植技術和生產能力取得了實質性的提升。作為我國最常見的經濟作物,小麥在糧食品類的地位十分重要。在現代農業中,為提升小麥產量,幫助廣大農民實現增產增收,可以應用高產小麥的種植技術,文章對其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現代農業;小麥;高產種植
千百年來,小麥一直是我國長期種植的農業作物。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農業經濟的飛速增長,國民對小麥的需求量也在逐年遞增。作為中國大量種植的農作物,怎樣從根本上增加作物產量,實現小麥高質量種植一直是農民重點考量的課題之一。現階段,在現代農業中,傳統的種植技術早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所以高產小麥種植技術的應用勢在必行。
1 前期準備
在現代農業小麥種植技術中,首先需要結合種植區域內的土壤選擇合適的小麥種子,并根據種子類型,選取最佳的播種期。選取的種子如果是冬小麥,種植的時間相對較晚,在實際的播種過程中,還要依靠冬季室外溫度的起伏變化,更加人性化地選擇播種時間。例如,當農田區域的實際溫度在18℃以內,幼苗極其容易破土而出,一般情況下,播種日期可以定在冬季來臨前的十月初期。合理的晚播不但可以降低小麥種子被凍傷的風險,避免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還能在春天來臨之際完成返青和抽穗,一舉三得[1]。另外,為了幫助種子更好地抵御病蟲害,還可以在播種前期對其進行化學藥劑翻板處理,提升種子抗蟲性的同時,真正意義上保障種子正常抽芽,實現增產增收。在種植前,還要重點調整土壤結構,利用反復深耕作業,改良土質。在適當的時候還可以向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營養藥劑和肥料,保證土質內部的水分和養分含量符合種子的生長條件,為小麥幼苗破土做好充足準備。
2 選擇品種
為了從根本上保證小麥的高產,必須要選擇質量較高的小麥種子。所以農民在挑選種子前,可以結合農田的實際情況,選取最適合的品種。傳統意義上,在種植小麥時,農民會根據之前的經驗選取最常耕種的種子。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更新換代,小麥的種子類型也在不斷優化,常見的品種早已無法順應當前人們對該作物的需求。所以,農民在種子的挑選過程中,可以利用網絡調查科學工作者是否研制出時下最新的小麥品種,全面了解相關情況后,再進行購買和耕種。數據顯示,以2020年為例,我國僅一個省份的小麥種類就高達二百多種。因為品類多種多樣,在無形之中加劇了農民選種的困難程度。
現階段,農業的相關部門可以根據管轄區域內的土地情況,為廣大農民提出相應的建議,完成種子的選擇。另外,科研人員在完成不同小麥類型的數據和信息比對后,當下,滇麥七號是產量和質量都遙遙領先的小麥品種。該種子具備生長周期相對較短,可以實現高質量生產的優勢,是大多數農民的最佳選擇。在種子的挑選過程中,農民還要重點掌握小麥種植的必要條件和磨合潛能。通過多角度進行分析,選擇品質最好的小麥種子。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種類,可供人們挑選的種子種類多種多樣。正是因為小麥不僅可以作為糧食供人們食用、釀造出優質的酒品,還可以當作牲畜的喂養飼料[2]。所以,伴隨著時間的增長,社會對小麥的供應量也在逐漸增長。為了提升小麥作物的質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小麥種子的選擇工作:
第一,種子的純凈程度。為了保障小麥果實的質量,種子的純度是決定性因素。因此,在選擇品種時,農民群眾可以重點關注小麥種子的純凈度。借助科學手段,檢驗所選種子的純度,確保挑選出的品種可以實現高產的目標。第二,種子抗病抗蟲能力。在小麥的生長周期內,無時無刻不會受到病蟲害的干擾,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麥果實的質量和長勢,從而致使小麥的質量下降。所以,農民在挑選種子時,盡量選擇具有極強抗病能力、侵染病蟲害概率相對較小的類型。此外,農業農村部門的技術人員還可以應用直接有效的辦法,降低病蟲害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在一定范圍內規避相關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第三,氣候條件。在我國的農業體系中,任何一種作物在種植的過程中都會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地勢和氣候都是衡量小麥品種的準則。農民群眾需要結合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取質量更高的小麥種子,保證小麥作物的穩定成長。
3 種子處置
在進行耕種前,為從根本上確保質量較高的小麥植株穩定生長,需要對種子進行適當的處置。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1)在播種初期,需要進一步完成種子的篩選,將殘缺不全、形狀不好、攜帶病斑和雜草種子篩選出來,顆粒圓潤的種子的最佳選項。(2)曬種處理。為了更好地沖破休眠周期,可以對種子進行曬種,保證種子的成活率的同時,增強種子皮層的穿透能力,保證植株的長勢,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完成上述操作,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殺死寄生在種子表皮的病菌和害蟲蟲卵,降低病蟲害問題出現的概率,還能保證種子更好地發芽和成長,提升產值。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需要在開展播種前的一個星期左右,對種子進行曬種。將種子均勻地撒在具有極強防水性的布料和草席上,種子的鋪灑厚度應保持在8cm左右,并進行適當的翻拌。為了提高小麥產量,還可以利用化學藥劑進行拌種處理,進而提升果實的質量[3]。因為拌種操作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病蟲害對小麥的干擾。在開展拌種處理時,可以選擇最有效的藥水,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翻拌種子。
第一,為有效抵御深埋于地下的害蟲,可以應用辛硫磷水溶液開展種子的翻拌。在每50kg小麥種子中,施加1%濃度的藥劑,并在其中加入3L左右的清水。另外,農民還能選擇毒死蜱藥粉,按照50:0.3的比例,開展拌種處理。完成上述操作后,需要將其靜置6h左右,再開展播種作業。除化學藥劑外,還可以選擇種衣劑完成翻拌處理。這樣不但可以提升種子成活的概率,還能完成種子的消毒和病蟲害的預防。因為種衣劑中含有大量種子生長所需的大量營養物質和助長劑,可以從根本上提升產量[4]。因此,在應用相關藥劑進行拌種時,必須依靠說明開展拌種處理,確保操作更加有效。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幼苗期是最重要的階段。這一時期小麥的長勢直接決定了果實的質量和產量。所以,廣大農民群眾不但要選擇最適合的種子,還要確保植株可以在正常的狀態下成長,農民必須重點關注播種簽訂處理工作。在種子的篩選過程中,盡量確保其顆粒飽滿,保持種子的完整程度。還要在耕種前,完成藥劑包裹和包衣操作,從根本上降低病蟲害出現的可能性,增強幼苗的發芽率和成活率,確保其可以在正常的環境下成長。
4 選取土壤
決定小麥高質高產的決定性因素在于土壤環境。所以,在開展小麥的耕作作業前,農民可以利用時下最先進的學段開展土地的選取工作。一般情況下,為提升小麥果實質量和產量,土壤中營養物質較多、澆灌排水相對方便、適合耕作且地勢平緩的土地是最受歡迎的。利用這種類型的土地具有以下幾方面優勢:(1)土地中應用物質豐富,小麥種子可以在其中獲取大量的養分,長勢更加迅猛;(2)澆灌排水方便。小麥的生長周期內需要大量的水分,該地段可以有效避免農田出現內澇災害的可能性;(3)適合耕種。利用結構更加疏散的土質,保證水分滲透性的同時,提升土地的保供作用;(4)地勢相對平緩,可以保證小麥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個植株都能吸收足夠的熱量,完成光合作用。
5 土地處理
在選擇合適的土地后,還要全方位地開展整地工作。在小麥種子的耕作之前,必須進行整地,為小麥種子的種植提供有利條件。為保證植株的正常生長,農田土壤的平整程度、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是重要因素。因此,在播種的初期階段,農民可以對農田中的土地進行處理。耕種過程中,要盡量保證深層的土壤結構緊俏,表層的土質蓬松。整地結束后,盡量保證耕地表層平緩,沒有結塊現象,土壤結構相對疏松。除此之外,在小麥作物的生長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因此,在整地時,還可以向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肥料。例如,在每1m2的農田中灌注5kg的農家有機肥。在開展深耕作業前,將相關肥料平均施加在農田中。結束上述操作后,再對土壤中澆注尿素和含有氮磷鉀等物質的化學肥料。部分小麥在種植前,農民必須要對農田進行深耕處理,翻拌的深度一般控制在30cm之內。完成翻耕后,在第一時間填實。一旦翻拌的幅度不足,小麥植株生長的末期就會發生倒伏現象。以3年為一個周期,農民必須完成一次土壤的翻松,深度應控制在30cm左右。進行上述操作的主要目標在于調整土壤結構。完成上述操作后,方可開展耕種作業。
6 耕種手段
為增加小麥作物的產量,必須要從根本上提升種子的質量。為此,可以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耕種。現階段,我國的科學手段和水平都在不斷提升,很多地區的小麥都應用輪換倒轉的方式種植。但是,仍然有部分區域,農民通常在同一片農田中,多次進行耕種處理。這樣不僅會減緩土壤中的營養物質,還會在一定范圍內影響農田結構,進而導致小麥在生長周期內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影響果實質量。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增產,減緩農民的經濟利益。所以,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還可以應用科學有效的手段開展耕作。正常狀態下,可以對小麥進行三年更換一次的處理。這樣不但能減緩小麥幼苗染病的概率,增強植株活性,還能為小麥的產量做出保障。另外,輪換倒轉還能從根本上降低蝗蟲等蟲災發生的可能性,保證小麥的穩定成長。
7 合理施肥
為保證小麥作物的正常生長,需要多次進行施肥處理,為植株供應豐富的營養物質。肥料的有效施加,直接決定了小麥能否實現增產。所以,農民需要全面掌握關于化肥施加的方法,定期定量地灌注肥料。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農民可以分以下幾步進行施肥:第一,在播種之前,需要將肥料均勻地播撒在結束翻耕操作的農田表層。這樣不但能保證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充足,還能保障小麥植株可以接觸到大量養分,從根本上提高小麥幼苗的成活率;第二,在小麥的成長周期內,受天氣等外界因素影響,可能會出現營養揮發的情況。此時農民需要時刻注意植株的長勢,不定時地進行檢測,根據各類原因分析缺乏的營養物質。當農田中的肥料不能滿足小麥生長時,需要在第一時間完成重復追肥,保證植株能夠吸收更多的養分[5]。在小麥成長的中后段,長勢參差不齊的現象時有發生。大多表現為部分作業面植株分布過密,部分區域較為稀疏。因此,農民需要在稀疏的地區追肥,保證土壤結構穩定,增強植株活性;第三,根據小麥的長勢,制定周密的追肥方案,完成高質高產的目標。另外,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重點注意肥料的施加量,避免因為某種營養物質不足或過量,導致小麥逆生長,違背自然法則。當植株生長到中后期,可以應用1%濃度的二氫鉀水溶液,并將其均勻噴灑在植株上,利用小麥的生長性質,增強小麥抗倒伏的能力。
8 澆水灌溉
在小麥的生長周期內,澆水灌溉是必要的操作。為植株正常的生長,需要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需要重點關注的是農田中土壤的濕度、天氣狀況和小麥的長勢等,正確開展澆水灌溉作業。通常狀態下,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必須完成四次澆灌。分別為:萌芽水、過冬水、回春水和澆筑水。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小麥在生長周期內都要完成四次澆灌,具體的頻率和次數可以依照小麥的長勢裁定。比如,在完成播種后,可以在10d之內完成萌芽水的灌溉。但是如果土壤中的含水量達標,則不需要再澆筑萌芽水;在初冬時節向土壤中澆筑過冬水,并且必須在5℃以內的溫度下開展相關操作;在每年的三月左右,當小麥幼苗進入回春期,可以進行澆水。因為春季空氣中的水分含量相對較少,為保證土壤中的含水量達標,可以重點完成澆水作業。但是一旦土壤中水分過量,就不需要澆筑回春水;澆筑水是重點,一旦水分不足,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水分灌溉。
除以上幾點外,田間的雜草還會對小麥的成長帶來干擾。因此,關于雜草的處理也是重點的工作內容。可以應用一定濃度的化學除草劑或人工拔除的方法,但是為了避免藥劑對土壤結構產生不利影響,盡量應用毒性較低的除草劑。
9 結論
綜上所述,為了從根本上增加小麥作物的產量,不但需要做好播種前期的準備工作,挑選最適合種植的種子,充分考量土壤環境和營養物質含量,還要時刻關注小麥作物的長勢和狀態,重點關注小麥生長周期內的每一個步驟,合理施肥澆水。完成小麥增產增收偉大目標的同時,向各家各戶供應更加優質的小麥果實,提升國民的幸福指數和農民的生活的富足程度。
參考文獻
[1] 蔣正強.小麥高產配套種植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21,39(17):55-56.
[2] 崔力超,祝清光,張三江,等.小麥的高產增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家參謀,2021(15):41-42.
[3] 鄭菊紅.小麥高產種植栽培技術探析[J].農家參謀,2021(8):34-35.
[4] 張曉林.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家參謀,2021(7):41-42.
[5] 王海霞.小麥的高產豐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家參謀,2020(1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