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國 霞,王 偉
(淄博市淄川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淄博 255100)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種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且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1]。研究表明,每年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約占25%,已經(jīng)成為我國引發(fā)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2]。蠟樣芽胞桿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種條件致病桿菌,易污染該菌的食物有米制品、乳類、熟肉、蔬菜及湯類等。被污染的食品外觀一般無異常且無異味,容易被忽略,該菌可產(chǎn)生腸毒素,通常食用含菌量大于105CFU·mL-1(CFU·g-1)的食品即可引起人嘔吐型或腹瀉型食物中毒[3]。
患者嘔吐物2 份(編號1#、2#);面包包裝袋樣本2 份、面包屑1 份、吃剩雞腿樣本1 份、雞腿包裝袋2 份、檸檬水1 份和可樂雞米飯1 份,依次編號為3#~10#,以上采集樣品均放置在無菌采樣袋中。
GSP-9050 隔水式培養(yǎng)箱、JSH-250 生化培養(yǎng)箱、生物顯微鏡、生物安全柜、Baird-Parker(B-P)瓊脂平板、沙門菌屬顯色培養(yǎng)基、甘露醇卵黃多粘菌素瓊脂(MYP),均由青島海博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營養(yǎng)瓊脂均由北京陸橋公司提供;GP 生化鑒定卡;磷酸鹽緩沖液(PBS);A、B、C、D、E 型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實時熒光PCR 檢測試劑盒;Q5 型熒光定量擴增儀。
1.3.1 檢驗方法
參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GB 4789.10—2016)[5]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檢驗;參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蠟樣芽胞桿菌檢驗》(GB /T 4789.14—2014)[6]對蠟樣芽胞桿菌進行檢驗;參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檢驗》(GB 4789.4—2016)[7]對沙門氏菌進行檢驗。
1.3.2 細菌培養(yǎng)
①將1#~10#樣本前處理后無菌操作分別接種到7.5%氯化鈉肉湯等相應的增菌液中增菌,后接種到對應的選擇培養(yǎng)基(36±1)℃在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4 h,觀察結果。②處理好的樣品勻液涂布于MYP 平板,置培養(yǎng)箱(30±1)℃培養(yǎng)24 h,觀察菌落生長情況。增菌后的培養(yǎng)物接種到金黃色葡萄球菌B-P選擇平板、沙門氏菌顯色平板,于(36±1)℃培養(yǎng)24 h,觀察結果。
1.3.3 涂片鏡檢
挑取適量可疑典型菌落涂片后固定,用革蘭氏染色法染色后鏡檢。
1.3.4 生化實驗
挑取純培養(yǎng)的菌落分別進行相應的生化實驗驗證細菌種類。
1.3.5 PCR 檢測
5#樣本檢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用PCR 方法測定腸毒素,取適量單個菌落金黃色葡萄球菌至離心管(生理鹽水1 mL)中研磨,置離心機離心5 min(轉(zhuǎn)速12 000 r·min-1),倒掉上清液,留取沉淀;加入DNA 提取液50 μL,用加樣槍混勻沉淀使其懸浮,100 ℃溫浴5 min,置離心機離心5 min(轉(zhuǎn)速12 000 r·min-1),留上清液待測,使用Q5 熒光定量擴增儀,根據(jù)試劑盒說明書設定PCR 反應條件,F(xiàn)AM 通道采集熒光信號。
2021 年6 月4 日,淄川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某醫(yī)院急診科報告疑似食物中毒患者2名,根據(jù)《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diào)查技術指南(2012 年版)》[4]趕赴現(xiàn)場展開流行病學處置工作,兩人為某校學生,于當日中午在學校宿舍共同進食芒果、網(wǎng)購包裝雞腿、網(wǎng)購面包、檸檬水和可樂雞米飯,均有頭暈、惡心、嘔吐、腹痛和精神不佳等癥狀;嘔吐約為3 次/h,1 例伴發(fā)熱,體溫37.6 ℃,平均潛伏期為3.6 h。
培養(yǎng)的增菌液和分離的選擇平板基上可見5#、6#有可疑菌落生長,其他樣本所檢項目未檢出。5#在Baird-Parker 顯色平板上呈圓形、表面光滑、濕潤,直徑2 ~3 mm 的粉紅色菌落,見圖1,涂片染色后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的藍色球菌,呈葡萄串狀,血漿凝固酶試驗陽性,檢測結果是金黃色葡萄球菌;6#在甘露醇卵黃多粘菌素瓊脂上培養(yǎng)后長出微粉色典型菌落,菌落周圍有沉淀環(huán),見圖2,涂片染色顯微鏡下見藍色革蘭氏陽性的桿菌,菌體中央有芽孢,為橢圓形,不膨出于菌體,呈鏈狀排列,通過相應的生化實驗結果鑒定為蠟樣芽胞桿菌,見表1。5#通過PCR 檢測腸毒素類型為A 型,見表2。

表1 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蠟樣芽胞桿菌生化結果

表2 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A-E 分型結果

圖1 5#金黃色葡萄球菌 圖2 6#蠟樣芽胞桿菌
根據(jù)現(xiàn)場流行病學調(diào)查情況、中毒病例臨床癥狀判斷、實驗室微生物檢測結果綜合分析,證實本起事件為細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蠟樣芽胞桿菌,是因網(wǎng)購食品儲藏不當所造成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適生長繁殖溫度為30 ~37 ℃。如果食品加工的任何環(huán)節(jié)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在合適的溫度下,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在短時間內(nèi)大量繁殖并產(chǎn)生腸毒素,通過被污染的食物進入人體引起嚴重的食物中毒[8]。在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中,蠟樣芽胞桿菌也是其中之一,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fā)生,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9]。此事件發(fā)生在夏季,正值高溫季節(jié),兩名學生患者食用開封后未冷藏保存的網(wǎng)購面包和雞腿,因細菌滋生導致食物中毒。建議衛(wèi)生部門針對社區(qū)、學校、企業(yè)、養(yǎng)老院和托幼機構等重點場所加強食品健康知識宣傳,提高預防食源性疾病的意識;監(jiān)管部門加強對食品生產(chǎn)和流通行業(yè)的督導力度,及時發(fā)現(xiàn)安全隱患,從源頭上減少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生。
本文著重從實驗室檢測方面分析,采集的10 份樣品中,僅在5#和6#食物樣本中檢測到致病菌,而中毒病例的嘔吐物中未檢測出可疑的致病菌。多年來,在我國的食源性疾病暴發(fā)事件中,致病原因不明的急性胃腸炎占20%左右[10-11],臨床癥狀的相似性導致事件的溯源難度變大,實驗室檢測尤為重要,實驗室檢驗水平與食源性疾病病因查明密切相關,在開展食物中毒流行病學調(diào)查處置時,要注意樣品采集和實驗室檢測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檢驗能力。本次事件的實驗室檢測多采用傳統(tǒng)檢驗技術,但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類型檢測運用了PCR 技術,這也說明基層疾控機構在檢驗技術方面有了一定發(fā)展。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病原溯源已進入生物信息學時代,通過基因型、分子型或全基因組測序等方法獲得更準確的結果,對食源性病原體進行鑒定和事件溯源[12],這就需要不斷學習更新專業(yè)技術水平,增強基層實驗室的標準化建設,提高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的檢出水平,為食源性疾病的溯源提供更精準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