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兢業,吳鴻億,趙 力,王 婧
(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404100)
在我國,誤食毒蘑菇而引發的中毒事件時有發生,毒蘑菇在進入食用和消化環節后難以用傳統形態學方法辨認,近年來DNA 分子標記技術在真菌物種鑒別中發展迅速,而高質量基因組DNA 提取為其奠定了基礎。目前國內外已有一些關于蘑菇基因組DNA 提取方法的報道,但由于蘑菇組織中含有大量的多糖、蛋白質和色素等物質,以及加工和消化過程中DNA 有所降解,導致后續相關分子實驗受到影響[1-4]。因此,筆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采用試劑盒法和CTAB 法提取加工和消化后的蘑菇DNA,且對經典的CTAB 法進行改良,利用瓊脂糖凝膠電泳、紫外分光光度和PCR 擴增檢測DNA 質量,對提取方法、加工方式及消化對DNA 的影響進行初步的研究,同時也為毒蘑菇DNA 的提取提供參考。
食用菌杏鮑菇、香菇購于當地超市。
CTAB 緩沖液(2% CTAB、100 mmol·L-1Tris-HCl、25 mmol·L-1EDTA、1.5 mol·L-1NaCl);2-巰基乙醇;蛋白酶K(20 mg·mL-1);RNase A;酚∶氯仿∶異戊醇(25 ∶24 ∶1);氯仿∶異戊醇(24 ∶1);胃蛋白酶;甲醇∶氯仿∶水(1.0 ∶2.0 ∶0.8)。
1.2.1 加工方式
加工方式采用炒、水煮、烘干和凍干的方法。①炒:平底鍋燒熱后倒入食用油將蘑菇炒至熟透。②水煮:水沸騰后放入蘑菇,分別在水中煮至5 min、10 min、15 min、30 min、45 min 和60 min。③烘干:將蘑菇切成薄片,60 ℃烘箱烘干6 ~7 h 備用。④凍干:將蘑菇切成薄片于-80 ℃冰箱放置一晚后真空冷凍干燥48 h,取出密封備用。以上樣品均分為兩份,一份消化實驗備用,一份作為對照。
1.2.2 消化試驗
人工胃液配制及消化處理參考GAUSTERER 等的試驗[5]。
1.2.3 DNA 提取
本研究參照原有CTAB 法[6-7],對其進行改良,提高DNA 質量和提取成功率。改良后CTAB 法操作步驟如下。稱取1 g 蘑菇組織研磨后放入10 mL 滅菌離心管中,加入5 mL CTAB 緩沖液,500 μL 2-巰基乙醇,80 μL 蛋白酶K,置于65 ℃的恒溫水浴鍋中消化1 h。取上清液至新的離心管中,加入等體積的酚∶氯仿∶異戊醇(25 ∶24 ∶1)溶液,振蕩至乳白色,12 000 r·min-1離心10 min。加入1% RNase A 溶液,37 ℃水浴30 min。加入等體積的氯仿/異戊醇(24 ∶1),振蕩至乳白色,12 000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至新的離心管中,加入等體積預冷異丙醇,-20 ℃放置30 min 后12 000 r·min-1離心10 min。棄上清液,加入800 μL 70%乙醇洗滌兩次,無水乙醇洗滌一次,棄去乙醇,室溫晾干或超凈工作臺吹干,加入100 μL 滅菌雙蒸水,-20 ℃下保存。
真菌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購自索萊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具體操作方法參照試劑盒說明書。
1.2.4 DNA 質量分析
(1)紫外檢測。取5 μL DNA 樣品,加入雙蒸水或TE 緩沖液稀釋10 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量DNA 濃度及OD260/OD280。
(2)PCR 擴增。采用引物ITS4/ITS5 和LROR/LR5,PCR 反應體系總體積為20 μL,其中包含2 μL 10×PCR buffer,1.6 μL dNTP(2.5 mmol·L-1),1.2 μL Mg2+(25 mmol·L-1),0.4 μL Taq 酶(2.5 U),上下引物各1 μL,DNA 模板1 μL,ddH2O 補足至20 μL。PCR 擴增程序為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8 ℃退火40 s,72 ℃延伸1 min,27 次循環;72 ℃延伸10 min。
(3)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取DNA 樣品5 μL,6×Loading buffer 1 μL 混勻,在1%的瓊脂糖凝膠點樣孔中上樣,置于0.5×TAE 緩沖液中,120 V 電泳35 min,采用Gel-Pro analyzer 軟件拍照并保存。
2.1.1 不同提取方法紫外分析結果
3 種方法提取新鮮食用菌基因組DNA 紫外分析結果見表1,試劑盒法、CTAB 法、改良CTAB 法均能提取杏鮑菇和香菇子實體中的DNA,3 種提取方法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改良CTAB 法的OD260/OD280值在1.8 ~2.0,說明蛋白質和酚類物質已去除干凈,無RNA 污染,得到的DNA 純度最好。CTAB 法提取的杏鮑菇OD260/OD280值小于1.8,存在蛋白質和酚類物質,香菇OD260/OD280值大于2.0,存在RNA 污染,且CTAB 法在提取DNA 過程中,出現較多黏稠膠狀物質,上清液為黃褐色,抽提后DNA 沉淀仍有色素殘留。試劑盒法提取香菇DNA的OD260/OD280值小于1.8,說明受到蛋白質及酚類物質污染較嚴重。3 種方法相比,改良CTAB 法得到的DNA 濃度較高,其次是CTAB 法,試劑盒法得到的DNA 濃度最低。

表1 3 種方法提取新鮮食用菌基因組DNA 紫外分析結果
2.1.2 加工和胃消化樣品紫外分析結果
試劑盒和改良CTAB 兩種方法DNA 紫外分析結果見表2 和3,兩種方法所提取的除油和未除油樣品DNA 濃度均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未除油樣品DNA 的OD260/OD280值小于1.8,說明蛋白質、酚類污染嚴重,DNA 溶液中雜質較多。除油后樣品DNA 質量有所提高,OD260/OD280值均在1.8 ~2.0,且DNA 濃度高于除油前,濃度達1 339.33 μg·mL-1。因此,可在DNA 提取前對炒制樣品對進行預處理以消除樣品中油脂對DNA 的影響。改良CTAB 法提取杏鮑菇水煮5 min、10 min 和15 min 之間,45 min 和60 min 之間DNA 濃度變化無顯著性差異,消化組樣品在水煮5 ~30 min 時DNA 濃度變化無顯著性差異。試劑盒法提取的水煮樣品中,杏鮑菇水煮15 ~45 min時DNA 濃度無明顯變化,其余水煮組內樣品濃度均存在差異,濃度由51.67 ~177.67 μg·mL-1逐漸降低至19.67 ~83.33 μg·mL-1。隨著水煮時間的延長,水煮樣品DNA 濃度整體呈現下降趨勢。改良CTAB 法提取的干制樣品DNA 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烘干樣品濃度均大于凍干樣品濃度,兩種提取方法均表明消化后干制樣品DNA 濃度明顯低于消化前。

表2 試劑盒法提取樣品DNA 紫外分析結果

表3 改良CTAB 法提取樣品DNA 紫外分析結果
試劑盒法和改良CTAB 法提取效果比較見圖1,兩種DNA 提取方法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改良CTAB 法所提取DNA 濃度均高于試劑盒法,平均濃度達到1 291.05 μg·mL-1,DNA 質量較高,OD值均在1.8 ~2.0。因此所建立的DNA 提取方法用于消化和加工等復雜樣品DNA 提取,且可應用于毒蘑菇中毒案例中,提取蘑菇加工樣品及胃消化殘留物等,對毒蘑菇的中毒與防治具有重大意義。

圖1 不同提取方式對加工和消化樣品DNA 濃度的影響
采用試劑盒法提取加工和消化樣品DNA 電泳結果見圖2,新鮮樣品DNA 作為對照。DNA 易溶于水,隨著高溫與水煮時間的延長,很難從水煮樣品中提取完整DNA 片段。所有加工樣品成功擴增出ITS 片段,消化后水煮杏鮑菇45 min、60 min 和炒制杏鮑菇未能擴增出ITS 片段,消化后杏鮑菇水煮60 min 和未除油未能擴增出LSU 片段。水煮杏鮑菇45 min、水煮香菇30 ~60 min 和消化后炒制香菇LSU 條帶較暗,香菇未除油ITS 條帶較暗,說明DNA 提取成功但含量較低。對炒制樣品進行除油處理后,存在彌散片段,干制樣品基因組DNA 片段完整主帶清晰,烘干香菇和消化后凍干香菇未能擴增出LSU 片段。所有消化樣品條帶均變暗,說明與新鮮和加工樣品相比,消化樣品DNA 有所降解,DNA 得率較低。引物ITS 擴增成功率為86.5%,引物LSU 擴增成功率為84.6%,兩種引物結合使用可將擴增成功率提高至88.5%。

圖2 兩種方法提取加工和消化樣品電泳圖
新鮮食用菌DNA 作為對照,改良CTAB 法提取加工和消化樣品DNA 電泳結果見圖2,水煮5 ~10 min樣品基因組DNA 條帶清晰,消化后水煮樣品無完整條帶,所有加工樣品成功擴增出ITS 和LSU 片段,水煮香菇30 min 的LSU 條帶和水煮香菇15 min 的ITS 條帶較暗,消化后的水煮香菇5 ~10 min 擴增出ITS 非特異性片段,片段大小在250 bp 左右,消化后水煮杏鮑菇15 min 樣品LSU 條帶較暗,其余消化后樣品均成功擴增出ITS 片段。炒制樣品未進行除油處理時基因組DNA 無明顯條帶,進行除油處理后可見其主帶清晰完整,且無拖尾現象。干制樣品基因組DNA 主帶不完整,存在大量彌散DNA 片段條帶。改良CTAB 法提取樣品DNA 引物ITS 擴增成功率為86.5%,LSU 擴增成功率為82.7%,兩種引物結合使用可將擴增成功率提高至100%,因此可將ITS和LUS 兩種引物聯合使用以保證PCR 擴增成功率。
由于進入加工和消化階段的蘑菇很難通過形態學鑒定其物種,對于誤食毒蘑菇中毒案例,針對性治療便難以進行,因此本試驗通過研究加工條件和DNA 提取方法,提高DNA 提取成功率,為后續DNA 分子鑒別實驗奠定基礎。食用菌中含有較多酚類、多糖及色素等物質,這些物質會形成膠黏狀物并裹挾著DNA[8]。1995 年Borroso.G.提出了CTAB法,但CTAB 法最早應用于植物基因組DNA 的提取,隨后此方法開始應用于蘑菇DNA 的提取。韓利剛等[9]在這種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來提取絲狀真菌的DNA 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年王春暉等[10]將CTAB 法加以改進,使此法更簡單、易操作。江玉姬等[11]將CTAB 法與其他方法加以比較,發現CTAB法是一種優良的蘑菇DNA 提取方法,DNA 產量高,多糖和蛋白質含量低,符合分子生物學實驗要求。
本試驗在對CTAB 法進行改良時,采用加入蛋白酶K 以去除蘑菇組織中的蛋白質,加入2-巰基乙醇以去除多酚類物質,加入RNase A 以去除RNA。由于RNA 酶會影響DNA 質量,于是選擇將RNase A 溶液在使用酚/氯仿/異戊醇抽提液抽提一次后加入,在進行第二次抽提時可將RNA 酶一起去除。油脂的存在對DNA 質量存在一定的影響,于是在進行DNA 提取前對炒制樣品進行除油處理,所得DNA 質量與除油前相比具有明顯的提升。DNA 為水溶性極強的物質,利用水煮的加工方式較難提取完整DNA 片段。本試驗設計水煮時間梯度探究水煮時間對DNA 提取的影響,結果顯示隨著加工時間延長,所得樣品DNA 濃度逐漸減少,試劑盒法未能成功提取所有樣品DNA,而改良CTAB 法則成功提取所有樣品DNA。引物ITS 結合引物LSU 便能將擴增成功率提高至100%,改良CTAB 法能提取水煮5 ~10 min 樣品較為完整的DNA 片段。綜上所述,改良CTAB 法適用于加工和消化樣品高質量DNA 的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