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美,朱明燕,王乾麗,吳新文
(貴州省檢測技術研究應用中心,貴州貴陽 550014)
食品檢驗檢測是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對食品包裝(外包裝、內包裝)、標志,以及食品中各類成分含量、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等進行檢驗檢測,以掌握食品的安全性和合格性的科學行為[1]。在當前普遍重視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的背景下,相關主體對食品檢驗檢測工作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雖然近年來諸如光譜檢驗檢測技術、超聲檢驗檢測技術、納米檢驗檢測技術和色譜檢驗檢測技術等檢驗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中的應用增加了檢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影響到了食品檢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2]。基于此,負責食品檢驗檢測工作的機構和人員有必要認真總結、科學把握影響食品檢驗檢測質量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和實施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以保證食品檢驗檢測工作的有效性。以質量控制為導向的食品檢驗檢測工作開展需要有較為科學、完備的策略體系,以保證檢驗檢測各環節中可能影響最終質量的因素都能得到有效識別和控制。
食品檢驗檢測質量控制的目的是識別和控制可能影響食品檢驗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因素,以保證食品檢驗檢測結果的正確性、精準性[3]。雖然目前使用的檢驗檢測技術和方法的準確性較高,但由于有相應的人工參與到檢驗檢測工作中,增加了檢驗檢測過程和結果的不確定性。開展食品檢驗檢測質量控制的目的是對可能影響食品檢驗檢測結果準確性的人為因素或其他技術因素進行有效控制,降低這些因素對食品檢驗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影響,確保最終產生的檢驗檢測結果符合食品本身的實際情況。
圖1是食品檢驗檢測工作的主要流程。通過圖1 可以看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食品檢驗檢測的結果直接決定著食品是否能夠進入市場交易。對于企業來說,只有食品質量達到相應的標準后,才能開展批量化食品生產和銷售活動;而對于銷售者來說,只有在獲知食品質量符合安全標準后,才會放心購買和銷售食品[4]。因此,食品檢驗檢測的結果會直接影響生產、銷售、購買和食用食品的行為。對食品檢驗檢測質量進行控制的目的就是為食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行為提供準確的食品質量信息,確保食品產業鏈運行的規范性和穩定性。

圖1 食品檢驗檢測工作流程
食品檢驗檢測工作涉及取樣、制樣、檢測等諸多環節,這些環節中操作的規范性程度會直接影響最終檢驗檢測的結果。例如,在取樣環節,取樣的方式會直接影響檢驗檢測樣品的代表性,進而影響食品檢驗檢測結果的有效性[5];在制樣和檢測過程中,相關人員是否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規范、嚴格、科學的操作,會直接影響樣品檢驗檢測的結果,進而影響食品檢驗檢測的最終結果。
雖然目前可供選擇和使用的食品檢測技術較多,但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例如,光譜分析法雖然能較好地對食品中的無機元素進行檢測,且檢測的精度較高,但此種檢測方法不能準確檢測食品中的非金屬元素和介于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的元素;超聲波檢測技術雖然操作方便,但檢測的精度不夠高,且檢測的成本較高[6]。選擇和使用的檢測方法會對最終的檢驗檢測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是否根據待檢測的食品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會直接影響到檢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食品檢驗檢測雖然是由專業機構安排專業人員使用專業方法和設備開展工作,但由于目前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中采樣、制樣、檢測等環節分別是由不同的人員負責,導致人員之間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對稱性,影響到了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行為的一致性[7]。例如,由于采樣人員未將采樣相關的信息及時、全面地分享給后續的制樣和檢測人員,導致制樣和檢測環節出現了樣品處理不當的行為,最終導致食品檢驗檢測的結果出現較大的偏差。
目前,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主要由有相關資質的檢測機構負責,而檢測機構主要安排專門的實驗室負責對食品進行檢驗檢測。實驗室和檢測機構對食品檢驗檢測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成為影響檢驗檢測質量的重要因素。例如,檢測機構是否安排專門的監督人員對實驗室的每項食品檢測工作進行全程跟蹤檢查會直接影響負責檢驗檢測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工作行為,進而影響到最終的檢測檢驗結果。檢測機構未安排專門人員監督實驗室的食品檢驗檢測行為是造成最終檢驗檢測結果出現偏差甚至錯誤的重要原因[8]。
目前,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仍然是由實驗室的技術人員主導,技術人員的操作行為成為影響食品檢驗檢測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在食品檢驗檢測實踐中,檢測機構要按照全過程、全要素的標準對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質量控制問題進行制度化的規定和明確,使負責實踐操作的技術人員有精細化、規范化的技術操作行為指導[9]。例如,實驗室可以編寫不同類型食品檢驗檢測的具體手冊,供技術人員在實際檢驗檢測過程中重點學習、借鑒和運用。檢測機構除了對檢驗檢測全過程中的人為因素進行控制外,還要對檢驗檢測工作中涉及的設備的運行和參數設置等內容進行規范,以保證檢驗檢測全過程中質量控制工作的穩定、有序開展。
雖然目前可供選擇的食品檢測技術方法較多,但并不是每種檢測方法都適用于所有食品,也并不是每種檢測方法最終產生的結果都符合食品的本身情況。因此,在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確保檢測方法與食品的匹配性,以保證檢驗檢測工作的質量。例如,在對農產品的真菌毒素含量進行檢測時,可以使用高效液相法、膠體金快速檢測法、免疫層析法和酶聯免疫法等方法。其中,高效液相色譜法的檢測準確度相對較高,且檢測速度快,宜作為優先選擇的方法。
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負責不同環節工作的人員之間要保持高度協同,以保證檢驗檢測行為的一致性。針對當前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食品檢測機構要充分利用內部的信息系統,將各環節產生的相關信息進行集中性的管理,消除各環節中人員對信息共享和傳遞的阻力,使食品檢驗檢測信息的傳遞更加順暢[10]。同時,為確保信息系統中存儲和使用的信息的準確性,避免因為系統中錯誤信息導致檢驗檢測工作出現偏差,檢測機構要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檢查和審核系統中新錄入的信息,確保系統中的所有信息完整、正確。
考慮到食品檢測檢驗行為的規范性會直接影響到檢驗檢測工作的質量,在檢測工作開展中,檢測機構要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負責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食品檢驗檢測行為進行全程監督,及時發現和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盡可能減少不規范操作對檢驗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同時,要加強對食品檢驗檢測結果的復核,對于存在疑問的結果,要進行再次檢測驗證,確保最終出具的檢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食品檢驗檢測是對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進行評估的重要工作內容。通過開展以質量控制為導向的食品檢驗檢測工作可以確保食品檢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保證食品產業鏈穩定有序運行。通過分析發現,可能影響食品檢驗檢測質量的因素主要有檢驗檢測過程的規范性,食品檢測方法的針對性,食品檢測信息的透明性,食品檢驗檢測行為監督的力度。針對這種情況,在平時的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中,相關主體要注意在明確食品檢驗檢測全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要點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增加食品檢驗檢測信息的透明度,加強食品檢驗檢測行為監督力度,以加強食品檢驗檢測工作質量控制的能力和效果,確保食品檢驗檢測工作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