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克朗斯伯格

荷蘭鹿特丹一家名為“漂浮農場”的高科技微型奶牛場正在幫助人們重新思考氣候危機時代的農業。
大熒幕上,塞繆爾·杰克遜與“客機巨蟒”展開殊死較量;而現實中,彼得·范溫格登和明克·范溫格登夫婦創造了更瘋狂的東西——“海上奶牛”。
在鹿特丹港的海面上,人們可以看到這個荷蘭夫妻團隊的可持續農業實驗——一座名為“漂浮農場”的高科技微型奶牛場。這座現代主義建筑容納了40頭墨茲–萊茵–伊塞爾奶牛(一種原產荷蘭的肉奶兩用牛),它們每天一共產奶約757升。除了為當地社區提供營養外,這座水上農場還在關于氣候危機如何促使農民重新審視糧食生產方式與生產區域的全球對話中發揮著作用。
洪水、極端高溫、特大干旱,甚至上升的夜間氣溫,都讓糧食系統偏離了正軌,僅美國農業就因此損失了超過10億美元。以抵御極端天氣威脅為目標的競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墨西哥的一個科學家團隊正在研發氣候適應性強的小麥品系,而位于美國科羅拉多州朗蒙特的“杰克太陽能花園”則是光伏種植農業這一新興方法的試驗平臺。光伏種植農業可以高效利用空間,使太陽能電池陣列與傳統農業得以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存。支持者表示,這項多任務創新可以帶來比傳統農業更高的作物產量。“杰克太陽能花園”的第三代所有者拜倫·科米內克說:“如果你在太陽能電池板底下建立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你就能夠在氣候變化下實現雙贏。”
助理教授兼佛蒙特大學農業與氣候變化項目協調員約書亞·福克納表示,極端天氣已經使農業完全不同于幾十年前。他說:“農民過去可以指望某些事情正常發生,比如種植日期和收獲日期。但是在過去的10到15年間,農民已經不抱這種假設,他們不得不改寫農業史。”
范溫格登夫婦把寶押在一種完全不需要土地的方法上。彼得曾是一名擁有工程學背景的房地產開發商,他在地球另一端的一場氣候災難中找到了“漂浮農場”的靈感。2012年,颶風“桑迪”襲擊了美國東北部,他在颶風過后的紐約之行中目睹洪水阻礙了數百萬人獲得新鮮食物。他幾乎可以肯定,這個問題在未來會更加嚴重。因此,他借助自己在水上建筑方面的專業知識,創造了近929平方米的水上浮動農業空間。如果成功,他的實驗將不會受到海平面上升或破壞性洪水的影響。
鹿特丹已經成為世界上氣候適應性最強的地區之一。該市90%的土地位于海平面以下,從寫字樓到整個社區,市內的一切都建在水面上。范溫格登夫婦的漂浮奶牛場是一個全新但不可避免的轉折。如果出現極端天氣,水上農場不一定會被困在原地。而且,這種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的農場還能減少與食品運輸相關的碳排放。水上農場還有助于緩解“全球土地緊縮”的壓力。世界資源研究所負責戰略、學習和成果的董事珍妮特·蘭加納坦解釋說,“全球土地緊縮”一詞被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用來描述一種不斷加劇的緊張局勢:由于土地資源有限,越來越多的荒野地帶被用于農業生產,以滿足人們對食物、飼料、燃料和纖維的需求。
范溫格登夫婦的實驗農場固定在浮動基座上,隨著潮汐起伏。在鹿特丹,潮汐每天波動約八英尺。位于建筑頂層的橡膠地板牛舍是機器人為奶牛擠奶、除糞和喂食的地方。奶牛還可以走下步橋到達水邊的一塊牧場。牛奶在中間樓層被加工成黃油、酸奶和其他乳制品。雨水和淡化海水在該層經凈化后供奶牛飲用。與此同時,奶牛的糞便被加工成當地足球場使用的肥料,而足球場剪下的碎草則作為飼料返回農場。建筑底部是一個自然涼爽的空間,用于一次催熟多達1000輪高達奶酪。一些奶酪用咖喱調味,其他奶酪用野生大蒜調味——所有奶酪都通過農場商店出售。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在生態和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循環系統。
范溫格登夫婦的模式已經成熟,可供復制——這正是漂浮農場14人團隊目前努力的方向。此外,將一座漂浮蔬菜農場搬到奶牛場隔壁的計劃正在進行中。新加坡、迪拜以及荷蘭城市哈勒姆和阿納姆也在申請類似建筑的許可證。
新企業將吸取原版鹿特丹項目的經驗教訓。彼得說:“你需要建造一座房子,才能知道如何建造房子。”他的一些關鍵觀點是實用的,比如有關農業材料和水上建筑的力學知識。另外,他還學到了與政府部門打交道,以及應對傳統思維的方法。
彼得認為,水上農場未來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不在財政或物質方面,而在政治和行政方面。“全世界急需為未來30年找到解決方案。”他說,“我們在世界范圍內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法規。城市需要有顛覆性的思維,需要有顛覆性的部門。城市需要劃出一部分試點區域。”范溫格登團隊所做的事不同于典型的可持續發展措施。彼得說:“我們不是在創新,我們是在顛覆傳統。”
[編譯自英國《衛報》]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