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實現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轉折,對于其日后環境適應能力的發展極其重要。
幼兒園往往采用游戲和能力發展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學主要以正規課業和靜態知識的學習為主實施教育。二者教育方式的差異,需要兒童通過身心的調整來適應,這種適應就是幼小銜接的主要任務。幼小銜接不當會造成幼兒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的種種問題,身體上的不良反應包括容易疲憊、食欲不振、精神狀態差、心理上壓力大、自卑、厭學,社會適應性方面則會表現出孤僻、不敢跟人說話、不愛與同學溝通等。這些問題都會對孩子以后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當聯合各方力量做好幼小銜接。
近日,名師公開課舉辦系列線上論壇,特邀北京市通州區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張海燕,廣東省廣州開發區第一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梁淑貞,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第三幼教集團總園長龔暉和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嬴昊實驗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楊曉斐分享幼小銜接方面的有益探索和經驗。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人成長中的一個新的階梯,小朋友從此被稱為“小學生”。有人說,幼兒園到小學,不是翻山越嶺,不是跳躍大溝深壑,也不是進入天壤之別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種自然延伸和過渡。但是,怎樣開展幼小銜接,幫助孩子順利自然過渡到小學的學習生活,也是幼教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問題,更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幼兒園教師從幼兒真實需求出發,開展各種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減緩銜接坡度,實現有效的幼小銜接。
走進小學,了解真實需求
幼兒在升入小學后,到底會面臨什么困難?家長為什么會焦慮?教師的困惑是什么?這些問題的答案無疑是開展幼小銜接的關鍵。真調查、真研究,才能發現真相。幼兒園組織教師帶著問題走進小學,通過聽課、看活動、聽小學教師遇到的問題、做問卷調查、開展半開放式訪談活動、和小學生聊天等方式,了解幼兒升入小學后面臨的困難和家長的擔憂。當教師用心觀察成為小學生的真實在校表現、觀摩小學教師的真實教學方式,并與其探討出現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后,便能夠了解幼兒的真實需求。
立足兒童立場,明確實施路徑
細研文件,提升認識高度。幼小銜接是一項系統工程,入學準備教育則需要循序漸進。通過研讀教育部出臺的系列幼小銜接文件,教師明確了幼小銜接的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從思想上更加認識到銜接的重要性和銜接的終極目標。其中,《入學準備指導要點》明確教師應根據大班幼兒即將升入小學的特殊需要,圍繞社會交往、自我調控、規則意識、專注堅持等升入小學后所需的關鍵素質,實施有針對性的入學準備教育,讓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豐富方法,掌握實踐之本。9月開學季,幼兒教師抓住時間節點走進小學,看課堂,看教材,聽干部講,聽一線教師說,不斷豐富自身的認知,了解更多的教育方法。同時,請小學教師走進幼兒園,聽課、看區域、參加活動,請他們感受幼兒探究性、體驗式的學習及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的活動,展示師幼之間的溝通技巧,促使幼兒園與小學教學方法上的銜接,促使幼兒在升入小學后更好地適應從游戲活動為主向課堂教學為主的學習方式轉變。
教研反思,解決真實問題。例如,組織教師開展“怎樣找到我的班”“指定集合地點等待”“遠距離打招呼”等不同的幼小銜接教研活動,始終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活動的內容和難度,解決教師不明銜接內容及銜接程度的問題,更加有效地幫助幼兒掌握新本領。
主題跟進,營造良好教育生態。開展主題活動的目的,就是讓一項活動完整地、全方位展開,體現系統性、連續性、針對性。例如,開展“整潔的床鋪”、整理小衣柜、正確使用剪刀、種植園、值日生、體育游戲等主題活動,實現多內容、多角度、多層面的教育銜接。此外,還應積極創設有利于幼小銜接的園所環境。例如,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在樓道墻飾布置中設計“這就是小學”“哥哥姐姐的活動”“小書包里有什么”主題圖畫,以激發幼兒的上學愿望;區域環境創設時,結合小學生活打造班級數學區、閱讀區,逐步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投放“簽到表”,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名字,豐富識字;放置讀書的桌椅、布置“正確看書、握筆姿勢”的相關圖片,注重培養幼兒正確的寫字習慣……從幼兒園到小學,形成一種良好的幼小銜接教育生態。
總之,入學教育并不是進入小學的一次參觀,更不能當作幼小銜接的外顯形式。在“雙減”背景下,我們要根植于活動,根植于幼兒的真實需求,借助家園教育合力實現幼小雙向銜接,從而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實現“零起點”不等于“零準備”。
(文/ 張海燕)
2021年8月,廣州開發區第一幼兒園被認定為廣州市幼小銜接市級實驗園。以此為契機,基于多年的幼小銜接家園共育經驗,我園嘗試在生態系統視角下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新舉措。我們深知:幼兒園、家庭、學校三方都對幼小銜接工作給予了高度認識,才能建立良好、良性循環的教育生態系統。為此,我園基于生態系統視角,建立了“家—園—校”聯動的幼小銜接模式。具體實踐中,我們從微觀系統入手,通過家、園、校三方聯動提升中間系統的質量,同時借助外層系統的專家指導和社區支持,實現微系統、中系統和外系統的和諧統一,建構良好的教育生態,促進幼兒幼小銜接的平穩過渡。
通過互動體驗實現家園同心共育
一是邀請專家解讀幼小銜接相關文件,開展“走出幼小銜接誤區,科學做好幼小銜接準備”家長專題培訓,指導家長領會國家課程改革精神,配合學校和園所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二是通過邀請小學資深教師做幼小銜接專題家長沙龍、在家園互動欄中開辟“家長為孩子入學做哪些準備”“怎樣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等專欄,引導家長注重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并配合班級活動。三是通過家長會、家委會、課題研討會、家長助教、家長社團俱樂部等家園活動,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四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幼兒園各年齡段生活活動指引》和《幼小銜接四個準備家園配合清單》;注重幼兒園和小學雙向調整作息時間,制定《幼小適應時期的生活作息表》,并要求家長配合幼兒園調整作息安排,并以規律作息影響幼兒。
通過聯動教研實現幼小同頻共振
幼兒園和小學圍繞“四個準備”(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和“四個適應”(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內容的落實策略,改變銜接意識薄弱、幼小教育分離的狀況,建立幼小協同合作機制,推動雙向銜接。一是幼小協同摸查生源。通過問卷摸查,確定小學結對,建立幼小協同機制,組織開展交流研討活動。二是聯合教研建立機制。建立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的聯合教研機制,注重幼小教師的互動教研,通過開展系列性主題教研,探索幼小銜接課程的實施。三是系列活動同頻共振。組織開展幼小雙方教學觀摩、聯合教研。例如,組織幼兒教師聽一年級教師的公開課,一年級教師聽幼兒園大班教師的公開課,并圍繞“四個準備”進行研討。
通過交流研討實現家校同行共進
一是開展講座科學銜接。小學深入幼兒園開展專題講座,并請雙方教師展開交流,幫助幼兒教師充分了解小學生活,為幼兒園順利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做好準備;組織家長學校負責人、心理健康教師到幼兒園開展針對大班家長的專題講座,為大班幼兒家長提前有序、有方向地引導孩子做好理論上的支持、實踐上的指導。二是初識校園深入課堂。小學邀請幼兒園師生深入校園參觀、深入課堂感受課堂。幼兒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觀小學校園,切實感受小學課堂,并與一年級的哥哥姐姐進行結對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小學生活,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心理建設。三是新生培訓銜接有序。帶領幼兒參加小學開展的一年級新生入學培訓,幫助幼兒認識美麗校園、初學一日常規、誦讀古詩、熟悉課堂,助力他們邁好小學的第一步。
(文/ 梁淑貞)
自2021年4月教育部推出《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后,全國幼兒園、小學都在文件的指引下積極行動起來。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第三幼教集團也在市、區教科研專家的指導下做了很多科學銜接的努力和嘗試。通過幾年的實踐,我們深刻感受到無論是幼小銜接還是小幼銜接,都還需要加強專業化推進。所謂的“專業化”就是在堅持“兒童立場”下做好“幼小雙向銜接”。對此,我們認為應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看見兒童,科學銜接。關注兒童發展的個體性、整體性、可持續性,進一步深化幼兒園課程改革;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幼兒,在園所中給予幼兒更多自主管理、主動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將各種銜接準備工作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游戲,幫助幼兒在態度、情緒、能力等方面做足準備,建立對升入小學的向往之情。
二是幼小協同,雙向銜接。為了從上至下盡快建立幼小協同有效機制,讓幼小銜接的大環境真正打開與融通,我們常態化開展幼兒園與小學的聯合教研,從環境、課程、學習方式上加強聯動、互相靠近,在過渡期實現自然、自如、融通地銜接。
三是系統推進,有效銜接。從小班起就增加幼小銜接家長培訓、教師培訓課程,幫助家長和教師強化科學教育理念;運用科學的方法消除家長的緊張心態,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幼兒的終身學習賦能;基于園本課程方案開展系統、科學的三年銜接,讓幼兒園三年都在為幼兒做入學準備,讓教師看見不同階段幼兒的不同能力,從而陪伴幼兒自信、從容、愉悅地走入小學。
總之,堅持“兒童立場”將會孕育出“幼小雙向銜接”的良好的教育生態,讓教育者感受科學銜接的專業深度,讓家長與幼兒享受科學銜接的有效成果。也只有堅持兒童為本、堅持雙向銜接的系統化推進方式,才能真正幫助幼兒從幼兒園順利過渡到小學。
(文/ 龔暉)
為深入貫徹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的工作要求,幫助家長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正確引導幼兒從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方面做好入學前準備,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嬴昊實驗幼兒園對幼小銜接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和實踐。
首先,通過教師培訓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同時采取豐富的教育途徑,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力求多方參與、密切配合、共同攜手,為幫助幼兒順利步入小學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召開家長會,通過會前調研了解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識情況,發現了家長在幼小銜接方面存在的誤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時間誤區。許多家長認為幼小銜接是從大班開始一直到暑假結束。其實,幼小銜接從幼兒步入幼兒園就已經開始了,一直貫穿整個三年的幼兒教育階段,應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培養幼兒扎實的綜合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衛生和行為習慣,以及對事物的探究學習興趣,讓其在三年的時間里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及行為習慣。二是內容誤區。許多家長認為幼小銜接應該是為幼兒步入小學做好知識上的準備,要讓幼兒學習拼音、算數、古詩……其實,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幼兒園階段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從體、智、德、美、勞諸方面入手,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其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兩個不同階段教育的平穩過渡,為其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三是角色誤區。大部分家長都將幼小銜接的角色定位為幼兒和教師,甚至要求幼兒園一定要教會孩子寫多少字、背多少首古詩、掌握加減法等。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幼小銜接工作應由幼兒園、家庭和學校三方共同配合完成。
(文/ 楊曉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