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慧
許多中小學干部的培訓,基本上實施的是傳統培訓模式,你說我聽,你講我記,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中小學干部,有其特殊的身份,既是教育理念的實踐者、教育方針的執行者,又是學校教育教學措施的制定者。其身份的特殊性,源于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學校是干部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的場所,也是增值干部內生力的教育場域。離開學校這個特定“教育場域”的培訓,可能會造成“學用脫離”,加長理論到實踐轉化的時間。對干部的培訓是一種教育行為,是一種有目的的影響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應在教育場域下發生,培訓模式更加注重綜合性,注重思維能力和具體情境下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本文以校史館的建設為例,談一談北京教育學院附屬海淀實驗小學在干部培訓方面的實踐探索,以期為學界同人提供可資借鑒的范例。
弘揚學校文化,在傳承中實現新的發展,校史館可以很好地承載目標達成。以建設校史館為契機,回顧學校歷史,呼應學校文脈基因,突出學校辦學特色與文化底蘊的任務。但學校是一個特殊的環境,是由教育管理者、施教者以及學習者組成的一個“教育場域”,在這個場域中,每一寸空間都承載著教育的價值。我們的辦學理念是“為了每個人的最大可能”。作為校長,我要給予教師、學生、干部最大的發展空間,利用好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延展他們的發展路徑。這一次校史館的建設,不單單是一次任務,更是一次難得的“教育培訓”機會。在這樣一個情境中,提升干部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正是一個鮮活的案例嗎?于是我們組織干部開啟了我們的培訓歷程。在第一次研討中,大家形成了一致的觀點:把建設校史館作為踐行學校“為了每個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機會,校園里每一寸空間都承載著教育的價值,力求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達成共識,行動聚焦目標 我們召集干部分析了學校的現狀:歷經多年的擴招,教室、辦公室等空間極度緊張,缺乏相應的支持經費。在這種資金、空間都不具備的條件下怎么辦呢?建成的校史館是學校的一個空間,干部們對空間是怎樣認識的?校史館這個空間是否應該具有與他們原本認識的空間不同的地方?要想知道這些,就需要了解干部們對空間的認識。于是圍繞此問題展開了第二次討論:請大家列出熟悉的校園空間,再依據所列內容進行分類。干部們商討后列出了自己熟悉的空間,如常規教室、專業教室……細看分類,大家發現了這些空間功能單一,有固定的使用人群。那作為校史館的空間有哪些特點呢?在進一步研討中,干部們認識到作為校史館的空間屬于公共空間,是學校歷史傳統與校園文化的展現,是學生德育教育基地,承載著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特色。
隨后我們綜合考慮了人員流動情況、安全保障和便于使用三種因素,進行了空間的選址,最終定在一間大會議室。這間會議室原為普通教室改建,面積只有50.4平方米,要在這僅50.4平方米的面積內做文章,這對于承載如此豐富內容的校史館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融合建設彰顯教育價值 地點選好了,如何建設呢?再一次組織大家討論,經過多輪的討論、共研,在大家對校史館建設形成成熟計劃的基礎上,我引導干部們思考:這原本是會議室,改建校史館,是否有增加使用空間的可能?大家各抒己見,達成共識:建設校史館的同時,可以保留會議室功能,根據空間縮小會議室空間范圍。
增加使用空間成為可能,教育空間有增加的可能嗎?能不能再想想辦法,在展板上、墻壁上動動腦筋,試著突破思維定式。我接著啟發大家:固定在墻面的展板只能呈現單面的內容,如果我們換成活動的、可以旋轉的,一塊展板兩面都可以使用,增加了一倍的教育內容,如果每塊展板都這樣設計,又可以增加一個完整的教育版塊,校史館成為“校史館+”,成為教育綜合館,不僅空間上增加了會議室的功能,還增加了教育版塊、教育場所。干部們紛紛認同,我們依據校情、學情,圍繞教育館的內容進行了細致研討。
為了充分運用空間,在展板雙面運用的基礎上,我們又增加展板的數量,同時發掘每塊展板上方的空間,設計三個懸掛式展軸,需要的時候放下來,增加了新的教育館,空間使用實現了最大化。
2020年以來,為了落實疫情防控的要求,增添了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的功能。這個空間成為“教育綜合館+會議室+應急指揮部”融合建設空間。固定和動態的切換,N倍的增加教育空間,踐行了我校每一寸空間都發揮教育作用的教育主張。教育綜合館的設計實施過程記錄了我校融合建設教育實踐的行動,踐行了我校追求教育價值最大化的教育哲學,打破了干部教師空間單一功能建設的思維定式。
空間使用價值最大化 教育綜合館建設中我們實現了空間最大化應用,教育綜合館的使用能否體現教育價值最大化呢?我們再次頭腦風暴。在經過了幾輪的思維碰撞后,干部們的思維空間被打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每個展館的適用人群,如:校史館:教師+學生+訪客;安全教育館:全校師生;養成教育館:第一學段學生;英雄榜樣館:全體師生;快速識字館:第一、第二學段學生;北京精神館:全校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館:面向人群多元;會議室:支持30人的教師、學生小型會議。
匯總大家的討論結論,引發大家思考:設想的使用中,你有什么發現?展館中,信息是單向傳遞的。我啟發大家:如果實現雙向、多向的信息交流有無可能?如果實現既有輸入,又有輸出的雙向交流,教育可以有哪些增值路徑?教師、學生參觀了校史館后,可不可以也招募一些師生成為講解員,為師生、訪客服務?大家受到啟發,紛紛貢獻智慧:教育綜合館的日常清潔服務可以成為學生勞動實踐崗位;日常使用可以由學生社團管理,由他們協調時間、人員,在具體情境中學習體驗志愿服務。在后續的實踐中,我們的想法一個個逐步實現。教育綜合館成為師生公益服務、實踐、勞動的場所。
一個個問題拋出,一遍遍教育現場的考察,一次次方案被提出、否定、修改、重建。在學理論中用理論,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實踐。從頂層設計到理念落實,大家在校史館的整體規劃中一次次沖擊著原有的認識,轉換著思維的角度,形成了積極做事的模式。干部培訓在教育場域下真實發生著。
善用教育機會,在教育場域體驗中積攢管理經驗 教師提升教學能力,轉變教學方式,需要在教學改革中,在教學實踐中,在教育情境中施行。干部的培訓、干部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在具體的教育領域中,通過自己的體驗建構自己的認識,從而形成自己做事的思維方式。教育實踐是干部成長的廣闊天地,在復雜、動態變化的教育情境中引導干部們發現規律、積攢經驗,在體驗中主動遷移成為管理經驗。
以建設校史館為例,引發師生對空間的新認識教育的增值不僅體現在干部上,能影響帶動進步的教師也是有意義的。部分骨干教師始終參與校史館的建設,過程中教師們逐步認識到增加空間功能、豐富空間內容確實可行;空間建設還要考慮人群因素,使用綜合館的討論中增加了對使用價值最大化的認識。轉變對教育機會的慣有認識:將靜態的展館成為雙向交流的教育情境,成為師生公益、勞動的地方。大家達成共識:守正中能創新。體驗是可以傳遞的,校史館的建設之后,許多參與的教師提出了班級文化建設的理念,如何讓教室的墻壁說話?說誰的話?他們在思考做事背后的教育價值,將育人放在了首位,在實施中努力實現教育價值最大化。
復盤中也引發校長對干部教師隊伍建設定位的思考,透過外顯的行為,發現隊伍策劃、組織、實施、創意等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間,從這些尚待提升方面發現主要問題,找到容易解決的方面,制定相應的策略。校史館建設后,許多干部教師養成了復盤的工作習慣,在不斷反思中實現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