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庾公乘馬有的盧①,或②語③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復害其主,寧可不安己④而移于他人哉?昔⑤孫叔敖⑥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⑦乎!”
注釋
①的盧:一種白額的馬,傳說騎它的人會遭遇不幸。
②或:有的人。
③語:告訴。
④不安己:危害自己。
⑤昔:過去。
⑥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據記載,孫叔敖小時候在路上看見一條兩頭蛇,回家哭著對母親說:“聽說看見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我今天竟然看見了。”母親問他蛇在哪里,孫叔敖說:“我怕后面有人再見到它而因此丟了性命,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親說:“你心腸好,一定會好心得好報,不用擔心。”
⑦達:通達。
譯文
庾亮所乘的馬中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告訴他(這馬不吉利),讓他把這匹馬賣掉。庾亮說:“如果我賣它,必定有買它的人,那就要害到它的買主了,怎么能因為會危害自己就轉嫁給別人呢?從前孫叔敖殺死兩頭蛇,是為了保護后面來的人,這是古時候被傳為美談的事情,我學習他,不也是很明智嗎?”
主題賞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庾亮的所作所為,正是體現了這一美德。他始終將他人利益放在心上,寧可自己受損,也絕不轉嫁他人。他以孫叔敖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不為眼前的利益誘惑,嚴守做人底線,值得我們學習。
延伸閱讀
三國時,呂布曾經跟劉備很要好,后來發生了矛盾。呂布就讓名士袁渙寫信去罵劉備,袁渙不愿意。呂布幾次要求他都沒有用,就用刀架在袁渙的脖子上說,再不寫就殺了他。袁渙坦然笑道:“我只聽說一個人的德行,可以讓別人感到羞愧,還從未聽說污言穢語,可以讓別人感到羞愧。如果說劉備是君子,就不會由于將軍的辱罵而感到羞恥;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會用同樣的辦法來回報你,如此,將軍不是自取其辱嗎?我曾經為劉備效力,就像今天為將軍效力一樣。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您,再來用污言穢語痛罵您,您覺得可以嗎 ?”呂布聽了這一番話后,也感覺百般羞愧,竟直接把刀扔在地上,扭頭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