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恒 石小云 盧菁 劉昊
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和保護管理工作是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對慶陽市古樹名木資源情況進行分析,結合相關文獻、政策法規,研究探討慶陽市古樹名木保護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并提出了加強保護管理的具體措施和建議,旨在促進古樹名木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慶陽市古樹名木調查始于2009 年,至2014 年基本查清了全市范圍內700 余株古樹名木資源及分布情況;2018 年完成了全市古樹名木第二次普查,準確掌握了全市(子午嶺林區原始林分和自然保護區除外)古樹名木資源現狀,建立了全市古樹名木資源信息管理系統;2022 年開始全市古樹名木第三次普查,目前還在進行中。
第二次普查基本準確掌握了全市古樹名木資源現狀:全市范圍內(子午嶺林區原始林分和自然保護區除外)古樹名木1058 株,其中單株古樹名木484 株(一級65 株,二級79 株,三級340 株),包括名木9 株;古樹群14 個,574 株。按照縣域統計:西峰區23 株、慶城縣107 株、環縣54 株、華池縣56 株、合水縣28 株、正寧縣73 株、寧縣596 株、鎮原縣121 株。其中,散生古樹名木484 株,按古樹等級(年齡)統計為一級65 株,二級79 株,三級340 株;按立地條件統計為生長與立地條件上好的373 株,立地條件中等的99 株,立地條件差的12 株;按生長勢統計為正常株433 株,衰弱株41株,瀕危株10 株。
王符手植柏。鎮原縣潛夫山森林公園內有王符所植的2 棵古柏,屬名木,樹齡1800 多年,一棵樹高20米,胸圍4.01 米,冠幅106 平方米;另一棵樹高14.5米,胸圍2.9 米,冠幅60 平方米。王符,號潛伏,今鎮原縣人,著有《潛夫論》36 篇6 萬余字而聞名朝野。
湘樂古漢柏。寧縣湘樂鎮宇村廟院有2 棵古柏,大者樹高15.5 米,胸圍5.07 米,在4 米處分枝,枝粗葉茂。小者樹高11 米,胸圍4.2 米,在4 米處樹頭偏向一邊,與大者合在一處,枝葉交錯,形同一冠,人們形象的稱為“宇村塬上一大景,兩個柏樹一個頂”,合并冠幅300 平方米,生長旺盛。
羅川千年古柏。位于正寧縣永和鎮羅川村正寧二中院內,樹齡為1700 年,為國家一級古樹。樹干底部分生四主枝,三枝已枯,存生一枝。樹高14.8 米,胸圍3.79 米,冠幅113 平方米。
寧縣皂莢王。生長在寧縣焦村鄉森王村,根相連、干分生,半邊樹根外露。傳說樹齡2000 年,樹高21 米,整個樹干從根部分成兩株,南面一株胸圍470 厘米,向上1 米多處又分5 枝,形似手掌,枝粗分別為160 厘米、125 厘米、92 厘米、120 厘米、148 厘米。北面一株胸圍240 厘米,1.9 米處又分兩枝,粗度分別為160 厘米和130 厘米,冠幅235 平方米。此樹生長在臺地邊緣,半邊樹根懸空,外露樹根直徑1 米左右,為全市皂莢樹中樹齡最大者。
湘樂唐槐。在寧縣湘樂鎮小坳村有一棵距今1300多年歷史的古槐,相傳是唐代時期栽植。樹高23 米,胸圍823 厘米,冠幅545 平方米。樹干在1.3 米處分3杈,分杈處中空,內有一株2.5 米高側柏,生長良好。整株樹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更為可貴的是樹中有樹,樹種不同,相互生存,互不干涉,令人嘆為觀止。
湘樂古唐楸。寧縣湘樂鎮小坳子村,有一唐朝栽植約1300 年的古楸樹,樹高22 米,胸圍734 厘米,冠幅296 平方米。在主干2 米處分3 杈,向南伸展的一枝形如孔雀,西邊一枝已經干枯,枯枝如鹿角。由于長在農田地里,營養豐富,生長旺盛,且在主干上長出果實,在黃土高原出現了南方熱帶雨林中老莖生花結果的奇觀。
鞏焴手植龍爪槐。位于正寧縣湫頭鄉雙佛堂村,樹齡360 年,樹高6.5 米,胸圍2.44 米,冠幅31 平方米。既為歷史名人明崇禎年間鞏焴從京城帶回并手植,原手植3 棵中僅存的1 棵,又為國家二級古樹。
子午嶺野櫻桃王。位于正寧縣調令關秦直道的入口處,是調令關上最古老的樹。樹高達12.8 米,胸圍2.2 米,冠幅78 平方米,估測樹齡500 年左右。
潛夫山側柏群。潛夫山位于鎮原縣城北,原名玉皇山。東漢著名思想家王符曾隱居此山,遂更名潛夫山,后修建了潛夫山公園。相傳王符于1800 年前隱居時,植柏明志,親手栽植側柏4 棵,現僅存兩棵,這兩棵漢柏和以后栽植的明柏共93 棵,連成一片,郁郁蔥蔥,蔚為壯觀,且與讀書臺、潛夫詞相映成趣,居鎮原“八大景”之首。
慶陽市2016 年頒發了《慶陽市古樹名木保護辦法》,該《辦法》共五章三十條,明確了管理責任、法律責任和日常養護責任等,使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進入法制化管理軌道。林草主管部門2009 年制定印發了《慶陽市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細則》;2017 年制定印發了《慶陽市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實施方案》。
基層單位在古樹名木鑒定及養護管理上普遍存在缺人才、缺技術問題,對所普查的古樹雖然經過鑒定并且拍照存檔,但缺乏科學的鑒定、健康監測和復壯等技術手段,無法準確判斷該樹木的真實樹齡、健康狀況,也無法實施特殊的古樹名木養護管理措施。對古樹名木樹齡只能根據文獻史料、傳說等記錄樹齡,或是本地相關樹種樹齡進行估計記錄“估測年齡”;對古樹名木無法監測健康狀況,尤其對瀕危古樹的搶救措施也無法及時落實,使其長期處在生長弱勢邊緣,嚴重者甚至死亡。
古樹名木養護經費所需較大,但目前很多地方的保護部門在這方面沒有專項的保護管理經費,導致古樹名木的病蟲害防治、施肥、圍欄、安裝避雷針以及復壯等日常養護管理措施不能及時有效開展。
對于違法破壞古樹名木的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執法力量,一些肆意損毀古樹名木的行為得不到公開曝光和相應處罰,使得保護工作難以得到有效執行和實施。
各種媒體對古樹名木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宣傳甚少,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尚未調動起來,導致大眾對于古樹名木保護的意識普及程度較低,很多人對于古樹名木的保護價值和意義認識不足,沒有形成古樹名木保護的良好氛圍,保護工作難以得到廣泛的支持和參與。
古樹名木資源屬稀缺資源,一棵古樹是一部自然史,還是活的基因載體,但隨著樹齡的增大,普遍存在著生長老化、自然環境、人為破壞等因素威脅,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迫在眉睫。
引進國內外古樹名木先進的健康監測設備和復壯技術,參考古樹名木生長勢調查結果,建議對健康古樹進行保護宣傳和健康監測;對生長衰弱、瀕危古樹及重點保護古樹名木逐株制定科學復壯和保護技術方案。全面開展古樹名木監測、復壯及保護工作,探索古樹名木病蟲害防治、補洞填充、抗旱復壯等系統復壯技術,以促進古樹名木的正常生長。同時發掘古樹名木的優良基因,做好古樹名木種質資源保存工作,以便更好地為農林業生產提供服務。
古樹名木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議各級地方政府將古樹名木保護監測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積極探索社會各方資金的投入渠道,確保經費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徹底扭轉因經費不足而使古樹名木得不到監管和養護的局面。
古樹名木保護工作除相關主管部門責任單位外,還可以鼓勵所屬行政范圍內的單位、個人以認養和捐資形式參與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認養和捐資大眾參與式工作可以由縣(區)林業部門發出健康古樹認養、衰弱古樹捐資通告,認養或捐資的單位或個人自愿報名,獲得縣(區)林業部門批準并備案后,認養古樹名木的可享有認養署名權、捐資保護古樹名木的可享有捐資標注權;同時,認養者負責每月上報古樹名木健康狀況,縣(區)林業部門定期對古樹名木進行健康檢查,并對衰弱、瀕危古樹按照復壯技術方案開展復壯工作。切實壯大全市古樹名木保護力量,不斷加強保護力度。
利用古樹名木的標牌、書籍、網站等手段,介紹古樹名木的植物學名、習性、產地、用途,以及環境關系、古樹長壽的原因、名木的文化價值等方面內容,讓市民在學習植物、環境等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也從中了解許多與古樹名木相關的風土人情、歷史變遷等,拓寬市民的知識面。及時表彰和弘揚好的保護經驗和事跡,形成古樹名木保護的良好氛圍。
慶陽市是甘肅省的一個重要城市,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古樹名木作為自然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傳承歷史文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甘肅省慶陽市古樹名木資源現狀、保護管理的分析與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加強保護管理的對策與建議。只有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希望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能夠重視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共同努力,為慶陽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