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英
(莆田中山中學,福建 莆田 351100)
現在有些物理課堂教學在中考指揮棒下課堂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課后以學生的題海訓練為主,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也不利于雙減的實施。初中物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校本作業,設置作業的難度和數量,提高課堂效率,將“雙減”精神落到實處。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核心素養為目標,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讓課堂能夠真正地體現以學生為本的重要教育思想。作為教師來說,不僅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識,還要培養其全面發展的能力。既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要加深其對物理知識的理解[1]。讓學生逐步完成從愿意學、樂意學到愛上學物理的提升跨越,助力初中物理教學切實承擔好教育賦予的重任,使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隨著學生不斷地成長,部分學生會逐漸遺忘課堂中學到的物理知識。而這些物理知識在學生未來的發展中發揮的真正作用。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將所學的物理知識升華,能夠通過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在今后看待相關事物和解決問題時,能夠從物理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去解決問題。以及,在當下的課堂學習當中,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動手能力,建立全方位的物理思維。
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一次次地實踐養成的。探究自然科學的本質的方法,是學生在初中階段要掌握的技能。通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讓其在物理課程的學習中去領悟探究科學的方法,并提高能力。這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發現探索的樂趣,促進其探索精神的發展并提高研究能力[2-3]。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中物理教學當中,既要讓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養成尊重事實、尊重科學、嚴謹求知的態度;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運用科學的思維去看待不同的事物和問題;學生學會正確的物理實驗方法設計正確的實驗步驟,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更要牢牢把握教育藝術,做到教學相長。教師要善于運用期待的眼神、會心的微笑、優雅幽默的談吐、飽滿的情感、豐富的想象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感染學生,讓學生時常感到物理課堂上物理知識的學習如沐春風,在思想上實現減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和動機。
教學導入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教學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學課堂中,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通過交互式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建豐富的教學情境,將多種教學信息進行有效地整合,多彩課堂。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參與到教學課堂中,感受到物理所蘊含的魅力,促使其自主開展物理學習活動。比如,教師在講解《浮力》時,可以先利用交互式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播放視頻。例如,在水中游泳的鴨子、雞蛋在水中的懸浮與下沉等內容,讓學生逐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便于教師順利開展接下來的物理教學。
分層教學中的關鍵就是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分層,隨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能夠保證實際教學的科學有效性,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會遇到各種困境。通過分層教學,對學生展開全面地分析,針對性解決問題,盡量減少教學中各種的不足。教師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的時候,需要秉承科學的理念開展。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不同層次,即A、B、C 三個層次,A 層次的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較強。C 層次,學生自身學習、整合能力稍弱。B 層次為中間的學生。教師通過分層教學活動,需要提前設計出針對每一個層級學生的具體教學方式。這樣既有助學生更加順暢地進行物理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提升三個層次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動力之一。教師須正確引導并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將精力投入到探索自然科學知識中。物理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諸多的物理規律都是經過多次的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得到的[4]。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讓學生掌握更多物理知識。例如,《電流與電路》這一單元電學知識較抽象,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燈泡與電池制作一個簡易的電路,讓學生明白電路、電源、電流的作用,讓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現象來理解抽象知識。教師還可以拓展課堂知識,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例如,設想將電路中接電源的正負極的金屬片插入到一個橙子當中,在這之前讓學生猜想燈泡是否能夠亮起,之后再進行實際操作,并在燈泡亮起后,講解相關的知識并解釋電池的工作原理。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嘗試用其他能夠讓燈泡亮起的實驗,由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后,能夠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并提高學習興趣;能夠更形象、更準確地明白與電流和電路知識,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效果。在傳統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常受到客觀條件限制,教師難以進行高效的物理實驗教學。通常的實驗都是由教師在課上進行演示,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實驗過程和現象,無法讓學生動手做實驗。物理是以實驗和觀察為主的學科,教師除了要對物理知識理論的教學,還要強化對學生實驗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邏輯和動手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比如,教師在阿基米德原理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浮力的測量方法及G排的測量方法,再利用稱重法測出浮力F浮,學會利用溢水杯收集排出來的水并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排開水的重力,讓學生充分了解F浮=G排=ρ液gV排。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明確了浮力數值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重力存在的關系。對其原理有深刻理解能靈活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自己體驗物理規律形成的進程和結論,既可提高其動手能力,又可深刻理解物理知識,提高對物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物理教學當中,學生較難以獨立完成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操作方面的學習,因此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需要著重考慮如何讓學生之間進行有效合作和交流。教師提出問題,讓小組里的學生相互幫助、彌補不足,然后得到正確的結果,是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我思考,積極與同學進行討論,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在開展物理實驗的過程中,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可提高學生的實驗效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情況,根據實驗內容,對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有的組織能力較強,有的實踐動手能力較強,有的理論知識扎實,教師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將擁有不同能力的學生分成一組,讓學生取長補短,這樣能夠設計出高效的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進行《融化和凝固》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來操作加熱儀器,讓思維嚴謹的學生來觀察操作步驟,讓有組織能力的學生,協調小組成員的工作內容,從而促使小組成員相互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了合作學習能夠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作業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學習的延伸,但書面作業太多且質量不高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沉溺在題海中苦不堪言。若物理作業能創新形式、優化資源,以學生更樂見的方式呈現,使學生快樂作業。教師可以結合區域特色、育人環境和學情實際,靈活高效地設計出各種生動活潑的作業形式。比如:閱讀寫作類、觀察調查類、實驗操作類、制作體驗類、探究類、競賽交流類等等。多樣化的作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持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新鮮感,持續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樂學。要保證學生的學習成果,必須要提高作業的質量,不能依靠作業的數量。部分教師還是依賴各種教輔資料布置作業,導致作業量過大且不合理。比如教材中沒有涉及的牛頓第三定律、力的圖示、合力和分力等內容,但資料習題中卻大量出現,而且沒有相關提示。還有在學習光的直線傳播時,也出現類似的情況。“雙減”政策要求初中生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 分鐘,教師要根據政策要求從實際出發,結合各知識點在章節、學科中的地位優化取舍、聚合拓展,設計出高質量的作業,使學生的思維靈動起來。契合“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和“五育并舉”的時代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初中物理教材中豐富的潛在資源,細化目標要求、靈活適度地設計一些實踐類作業。比如:“調查校園或家庭周圍有哪些噪聲,如何控制?與班里的同學交流,看看誰的調查更詳細,采取的措施更好”的小組調查類作業;“利用身邊的物品制作浮沉子,并演示給家長或同學看”的制作類作業;“利用兩端開口的圓筒、橡皮膜、水、刻度尺等,根據二力平衡原理測量鹽水的密度,并在班內分享實驗成果;有些作業適合實物或視頻展示,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設計成競賽類作業等等。與書面作業相比,實踐類作業更能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為學生展示物理知識的威力和魅力,有時結果還出人意料、令人拍案驚奇,學生容易對這些閃爍著神秘的科學光芒的事物充滿好奇,為之著迷,在動手動腦中展開想象的翅膀,體驗學習物理的快樂。
新時代的物理教師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精神,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大膽嘗試,給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同時充分利用初中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上進心、表現欲,多措并舉,相互激發,助力初中物理教學切實承擔好傳授知識、訓練技能、激發興趣、培養能力、養成習慣、提升素養的時代重任,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