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挺
(福州市螺洲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5)
精品課程的開發與研究目前在高等學校應用比較成熟,在中學尤其是義務教育初中階段還比較匱乏。“雙減”背景下如何“減負增效”是值得思考的:“減負”是指減掉超出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能力以外的學習任務,減去學習活動中簡單機械重復而對開發學生智力開發低效的作業練習。減負不是手段,不是目的,“減負”的真正意義是為了“增效”,為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學習完光的反射后首次接觸虛像概念,為學習凸透鏡成像作鋪墊,對于虛像與實像的區別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整個光學學習也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本節課的課程標準要求:2.3.4 探究并了解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一級主題為:運動和相互作用,二級主題為:聲和光,三級主題為:具體要求),對比2011 年版本課程標準: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本次的新課標多了“了解”二字,“了解”對于物理課標要求為:旨在要求讓學生形成觀察具體的行為,對于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要求穩中提高一點。
對于《平面鏡成像》這一節課,設計如下學習目標:
(1)知道平面鏡,并能說出日常生活中的用到平面鏡的一些實際例子。
(2)通過實驗,能總結出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有一定的觀察能力。
(3)通過“等效替代”的辦法確定虛像位置,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4)通過了解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能說出平面鏡應用的利與弊。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明確由傳授知識轉向培養人,所有的知識出發點必須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基礎上。課堂的設計與實施一定要圍繞學生特點,提出不同的探究途徑,讓每位學生都愿意主動地去學,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
《平面鏡成像》這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通過觀察實驗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特點,通過經歷探究的過程總結出虛像的定義,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敢于動手的能力。教學實驗中可以巧妙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確定虛像的位置,用兩個大小一樣的蠟燭(如果條件成熟用LED 效果更佳)是為了用“等效替代”方式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而本節課也可以創新地將平面鏡實驗進行改進,將平面鏡的分成兩個研究區域,其中的一個區域讓其還原成玻璃,觀察玻璃區域成像情況,再對比平面鏡區域在成像情況,分析其形成的鮮明對比,讓學生試著分析原因并理解為什么使用玻璃做平面鏡的目的,通過這樣創新實驗的設計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
新課標也明確指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決定解決問題的潛力,應當始終放在課堂教學的首位”,學生的學習潛力,在于如何通過課堂有效地激發,只能充分激發潛能才能化難為易,由快到慢,運用靈活,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增效”,讓教師與學生從過重的教學、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才能夠提高教學質量,達到五育融合發展的目的。
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敢問,還要有問題可問,讓學生以平常聊天狀態進行課堂的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平面鏡是生活中很熟悉的一個物體,所以可以讓學生更多自主進行交流,教學過程一定要讓學生平常心地“對話聊”,才能在聊天中“悟出理”最后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講出來”,學生會繼續問、繼續答,在對話聊天中悟出我們所要學習的所有的課程內容[2]。
例如:學生舉例平常梳妝照鏡子的,那么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鏡子,讓學生從物理學角度說說鏡子的結構,表面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只能涂一面?然后讓學生進行交流。
生:像這種表面是平的鏡子,應該就是“平面鏡”。
生:我們平常用的鏡子很多都是一面涂上水銀制成的,為什么涂水銀呢?可以讓學生回去查閱資料,那是不是所有的鏡子都是玻璃涂上水銀呢?
生:感覺不一定,應該還有其他類型的平面鏡?
師:早在夏王朝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有使用銅鏡的先例。
生:銅做成的鏡子是我們已經知道的?鐵、鋁其他金屬可以做嗎?
師:事先準備好拋光的金屬平面(或者讓學生課前準備)、平靜的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鏡。老師桌面上放置的這面鏡子實際上就是玻璃結構的。
師:五行相生相克中提到“水克火”那水火能否相容呢?下面請大家欣賞一個小魔術,不滅的火焰
生: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奇妙的現象呢?
師:讓同學好好觀察實驗,并嘗試讓一些同學來說明,并把觀察到現象及可能猜測到的結論告訴大家(白紙上沒有燭焰的像)
師:實際上這就是虛像,很顯然它不能呈現在光屏上而只能通過肉眼觀察,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像,大家可以回去思考。
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諸多,有來自學生、教師等方面,在無法改變學生等客觀因素下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對于課堂效率的影響很大。所以新時代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通過不斷研究教學方法來提高課堂效率,打破滿堂灌、背教材等的現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改變這種現況,學生對于未知領域的渴望往往來源于興趣,興趣推動好奇心,才會主動學習。所以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課堂,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課堂呈現、風趣幽默語言表達,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關注點集中到課堂上。
在課堂教學過程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一堂課45 分鐘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只有給學生足夠的動口、動手、動腦和表現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主動發展、能力培養才能水到渠成。
《平面鏡成像》這節課學生與教師評價游戲表演就是一個值得好好設計的環節。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學習小組,通過隨機組合平面鏡然后觀察周圍的事物,看看有沒有什么奇怪的發現?通過觀察會發現能有萬花筒、擴大視野空間、潛望鏡等效果,學生在此環節是充滿興趣與好奇的。
作業作為課堂的延伸,是對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所以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掌握情況,精心設計各種練習及實踐作業,讓學生通過多形式作業的完成,提高他們學習的用心性,拓寬學習思路,使他們共同提高[3]。
①作業“質”的保證。校本作業的開發與應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作業的質量,通過分層次的作業布置與講評,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同時,基礎題與能力提升的題目分布要均衡,讓所有學生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點都能進行很好的反饋,有效地避免無效作業,能力提升最好基于基礎題而又有所拔高,符合更多學生的知識結構特點。
在本節基礎練習題中,設置練習題:人站在豎直放置的平面鏡前3 m 處,他在鏡中的像距離平面鏡____m,人若以0.5 m/s 的速度向平面鏡靠近,則像相對于平面鏡的速度為____m/s。
在本節能力提升題目中,設置練習題:小明做研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時,先將蠟燭放在平面鏡前50cm處,他記下了像的位置,然后,他將平面鏡向蠟燭移動了10 cm,則第二次成像的位置與第一次成像的位置比較()
A.向平面鏡移動了10 cm B.向平面鏡移動了20 cm
C.遠離了平面鏡10 cm D.遠離了平面鏡20 cm
②作業“量”要適當。從傳統的經驗來看,認真多做題,增加做題量,確有提高成績之效。但依靠“題海”來取勝,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學業負擔,也違背“雙減”政策。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類似于農作物生長,需要一定的周期與時間,學生掌握知識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更不能“拔苗助長”。嚴格落實“五項管理”要求,每天的作業量要嚴格控制,應該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完成。
③提倡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后作業。物理是一本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開發與設計多種形式的實踐性作業,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平面鏡成像》本節課內容中很重要的一塊知識是:了解平面鏡在生活應用中的利與弊,因此可以設計一項實踐性作業:調查學校里面的光污染情況,并提出整改意見,要求形成一篇500 字的可行性報告。
精品課程的開發與應用是互聯網時代進步的產物,今后互聯網上必將出現更多的初中精品課程,為學生的自學、教師的備課提供良好的網絡資源。“雙減”政策應運而生,一定程度上體現社會的進步,是多年教育不斷改革的成果,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緊跟時代潮流,不斷踐行國家的教育方針與政策,扎實工作,把減負增效落到實處,把素質教育推向高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