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

2021年以來,河南省濟源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在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堅持“六方發力”:樹立新目標、練就硬技能、賦能強產業、全力穩增收、提振精氣神、拓展新路子,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濟源市作為河南省鄉村振興示范引領市,樹立新目標,謀劃新開局,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實現一戶不返貧,無人新致貧,脫貧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8065元,增幅達到14.03%;農村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
練就硬技能
一是精準授技,讓脫貧群眾致富有“術”。對脫貧勞動力從事的行業工種、收入水平、就業能力、崗位需求、技能狀況、就業創業培訓需求等信息進行全面調查摸底,科學設置培訓課程,針對性開展技能培訓,幫助脫貧群眾習得一技之長,端穩就業“鐵飯碗”。目前,已完成各類培訓3549人,創業培訓2554人,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02.16%。
二是靈活送技,在田間線上送本領。組織開展科技“三下鄉”活動,圍繞煙葉種植、蔬菜制種、核桃種植、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組建科技服務團深入山區田間地頭開展技能培訓、科普宣傳。同時,組織直播電商專業講師以及電商網絡達人等開展線上直播帶貨培訓,提升脫貧村電商幫扶服務站點能力水平。累計培訓農戶、致富帶頭人等2000余人次。
三是干部學技,為鄉村振興聚力蓄能。以基層一線干部為主要培訓對象,豐富載體、創新形式,圍繞脫貧攻堅鞏固期“兩不愁三保障”、社會保障、公益崗安置及管理、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等政策進行細致解讀,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不斷提升干部專業化能力,確保基層一線干部熟悉掌握最新政策措施、工作方式方法,在新的征程中有新的作為。目前,示范區已實現對所有鄉村振興干部的輪訓,累計培訓干部近3100人次。
賦能強產業
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業產出效益,為濟源當地群眾,特別是脫貧人口擴大就業、提高收入提供了良好基礎。2021年以來,濟源市加快調整種養結構,并制定扶持政策,對特色農業經濟作物的經營主體進行獎補,推動結構調整。目前,濟源市種植蔬菜制種3.5萬畝、飼用玉米3.5萬畝、大豆2.3萬畝、煙草0.8萬畝,并建成了濟源蔬菜種業發展中心。
二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明確農旅融合、溝域經濟、美麗鄉村建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以及林果花卉、特色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種植業和生態高效養殖業等六大重點招商方向,謀劃包裝招商引資項目。目前總投資3487萬元的濟源智慧農業蔬菜產業示范園項目已基本建成。建成后總投資額8%的保底收益將用于增加脫貧村集體經濟增收,帶動脫貧戶及低收入群體持續增收。
三是做好鄉村旅游。陸續在濟源周邊六市(洛陽、鄭州、焦作、三門峽、晉城、運城)開展“愚農飄鄉·鄉約濟源”鄉村旅游推介會,不斷提升濟源鄉村旅游知名度。制定精品線路。開發生態觀光、山地休閑、文化遺產、體育運動等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5條,走出濟源鄉村旅游“新路徑”。目前旅游產業脫貧已占到全市脫貧總人口的53%。
全力穩增收
一是調整收入結構保增收。對生產經營性收入增長較慢的脫貧戶,一對一開展實用種植、養殖技術培訓,提高農戶種植、養殖科技含量,逐步提高投入產出比,提升種植、養殖經濟效益,使農戶生產經營性收入穩步提高。同時通過合作社、土地外包租賃、規模流轉等方式,提高脫貧人口財產性收入水平。
二是開發公益崗位穩增收。面對災情疫情影響,濟源示范區不斷加強鄉村公益崗的開發使用與管理,提升務工就業率和務工收入,增加就業穩定性。目前,已開發鄉村保潔員崗、疫情防控崗、鄉村道路維護崗、護林員崗等多種崗位,惠及脫貧戶、監測戶共775人。
三是開展消費幫扶促增收。開展“黨員消費幫扶助農”帶頭助銷、鄉村旅游推介會專項推銷、傳統節日集中幫銷等特色活動,共幫助銷售扶貧產品1902.78 萬元。
提振精氣神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一個從“攻堅戰”到“持久戰”的轉變,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
一是加強思想引導。結合“黨史教育”和“黨群連心工程”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通過舉辦各級各類干部培訓班,提高干部業務能力,提升隊伍整體素質,切實把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責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全力推動工作落地落實,確保濟源各級領導干部、農村群眾以及社會人士都有強大的精神支撐,時刻保持昂揚的斗志,全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
二是加強信念引導。在脫貧戶、監測戶家中設置“明白墻”,配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脫貧戶、監測戶知曉國家所給的補助政策,讓他們心中有目標,眼里有方向,胸中有理想,腳下有定力,增強其過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決心。
三是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對脫貧群眾和監測對象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深入開展“話脫貧、感黨恩、奮進新時代”主題活動,引導廣大群眾更加自覺聽黨話、跟黨走。大力推動“廁所革命”,全面實施“五美庭院”創建,全力整治人居環境,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是加強宣傳引導。用好主流媒體平臺,在濟源日報開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專欄,深入挖掘、發現鮮活經驗和先進典型,定期推出各地強化扶志扶智舉措、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等方面的經驗做法,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
拓展新路子
濟源市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積極創新幫扶工作新思路,努力做優特色動作和創新動作,涌現出了一些具有濟源特色的亮點工作,走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一是“一攬子”保險為脫貧群眾保駕護航。自2017年以來,濟源示范區持續為所有建檔立卡脫貧戶提供涵蓋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農村住房保險、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脫貧人口醫療補充保險等5項9個險種的“一攬子”保險。災情以來,示范區鄉村振興局組織各鎮、各駐村幫扶單位積極與保險公司結合,通過“一走訪、一查檔、四見證”等方式迅速開展查勘、定損和理賠,切實保障受災農戶的保險利益。截至目前,已理賠金額總計530萬元,有效降低了災情對脫貧群眾的影響。
二是“扶貧脫貧發展基金”為脫貧成果鞏固添磚加瓦。濟源市慈善總會·濟源扶貧脫貧發展基金設立后,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各企業紛紛定向注入資金助力濟源市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基金共計注入資金3066.224萬元。通過基金列支1820萬元先后支持全市30個脫貧村和有脫貧人口的非脫貧村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列支324.5萬元幫助建檔立卡在校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問題等;列支150萬元解決了山區鎮受災脫貧群眾和動態監測戶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及時幫助群眾恢復生產生活,基金設立成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強有力的保障。
三是美麗鄉村組團,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起草《濟源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行動重點和行動目標,加快濟源鄉村建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2021年出臺《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和《美麗鄉村建設導則》,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美麗鄉村精品村20個、示范村100個,把精品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先試先行有力抓手,形成美麗鄉村組團,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全域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