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成,蔚志紅,鞏春龍,喬瞻,張谷平



摘要:在黃金納米新材料研發與黃金行業轉型變革背景下,對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工業化生產進行探索與實踐,主要介紹了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生產工藝原理、工業化生產系統實現方法、工業化生產設備選型設計與核心技術,并開展了生產實踐探索。實踐證明,利用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生產工藝生產的納米金粒子呈均勻分散狀態,經多次洗滌后沒有粒子脫落,納米金與活性炭表面存在強作用力,保證了顆粒的負載強度。此外,納米金粒徑集中在5 nm左右,尺寸均一,保證了后續使用質量,為其他新材料的產業化發展作出了積極示范。
關鍵詞:黃金納米復合材料;Au/C催化法;工業化生產;工藝設計;新材料
中圖分類號:TF35文章編號:1001-1277(2023)05-0032-05
文獻標志碼:Adoi:10.11792/hj20230509
引言
納米金即金的超微顆粒,直徑在1~100 nm,具有不同于塊體黃金的獨特物理化學特性,其優異的光學、催化、生物親和性引起了廣泛的研究熱潮,在光譜分析、生物檢測、催化等領域表現出顯著的應用潛力[1-4]。黃金納米復合材料是由納米金與載體材料結合形成的一種新型復合材料,如Au/C、Au/TiO2、Au/Al2O3、Au/SiO2、Au/CeO2等[5]。在眾多應用的研究中,對其催化應用研究尤其廣泛深入,且在部分領域已實現了工業化應用,如PVC單體氯乙烯的生產,已實現了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對傳統汞基催化劑的部分替代[6-9]。
近年來,由于產業結構單一、黃金礦藏儲量日益減少、金礦石品位低等現實條件的制約,黃金行業發展日趨艱難。在此背景下,開展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工業化生產實踐對于加快黃金納米復合材料應用進程,延伸黃金行業產業鏈,提升黃金企業技術能力與市場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1工業化生產工藝設計
1.1原料制備
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工業化生產以預處理活性炭為載體,在一定條件下吸附負載納米金,從而形成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物料來源為200目的活性炭,用硝酸洗滌除去炭孔隙內吸附的雜質,以完成載體的制備。低溫環境下完成氯金酸與還原劑溶液的制備,將等量氯金酸與還原劑進行快速充分混合形成金溶膠。向金溶膠溶液中勻速、連續投加載體,在一定反應條件下,形成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
1.2工藝流程
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生產工藝主要包括活性炭預處理、氯金酸制備、還原劑制備、Au/C納米金溶膠制備、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制備及載體與納米金的回收等?;钚蕴款A處理是指在活性炭預處理釜內完成活性炭與預處理藥劑充分混合,并經固液分離、純化得到符合要求的載體的過程,預處理廢液與純化廢液經處理后循環利用。氯金酸制備以高純金為原料,通過化學溶金制備得到氯金酸溶液。Au/C納米金溶膠由釜內氯金酸與釜內還原劑通過液相化學還原法制備。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制備是指在負載反應釜內將預處理活性炭載體與納米金溶膠充分混合,載體對納米金進行吸附負載,并經固液分離、純化得到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負載母液與純化廢液經處理后循環利用。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工業使用達到壽命極限后可回收載體與納米金,重新恢復其活性。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生產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1.3工業化生產平臺系統
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工業化生產平臺系統如圖2所示,其由核心制備單元、氣力輸送單元、固液分離單元、廢氣無害化單元、廢水處理單元、在線監測單元、程序控制單元等組成。
1.3.1核心制備單元
核心制備單元設備包括活性炭預處理釜、溶金釜、反應金物料釜、還原劑釜、納米金溶膠制備釜與負載反應釜。核心制備單元是工藝工業實現的基礎,氣力輸送單元、固液分離單元、廢氣無害化單元、廢水處理單元、在線監測單元與程序控制單元均為核心制備單元提供控制服務,為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生產工藝工業實現物料混勻、溫度、壓力等參數調節提供保障。
1.3.2氣力輸送單元
系統物料的輸送采用負壓與正壓氣體聯合氣力輸送的方式,使得釜內與管路內無物料存留,氣力輸送單元包含正壓模塊與負壓模塊兩部分。主要設備包括負壓模塊真空機組、正壓模塊空壓機、儲氣罐、干燥機。
正壓模塊為氣動部件與正壓輸送設備提供氣體正壓力,主要為設備流程中所有氣動閥門提供動力,通過控制閥門啟停實現介質的按需輸送,向2臺定量儲罐加壓,實現反應金物料與還原劑的等量快速混合。負壓模塊為負壓輸送設備提供負壓環境,可為氯金酸儲罐、反應金物料釜、2臺物料定量儲罐與負載反應釜提供負壓環境,使料液快速流入。
1.3.3固液分離單元
固液分離單元主體設備為壓濾機,包含2套物料分離、純化裝置與物料自動稱量計量分裝模塊,分別實現活性炭預處理與負載反應后的料液固液分離與純化,純化后的物料進入自動稱量計量分裝模塊,根據設定質量實現自動塑封保存。
1.3.4廢氣無害化單元
廢氣無害化單元由一級濕法噴淋吸收塔、汽水分離器、二級干式復合吸附裝置、引風機組成,通過濕法吸收與干式吸收組合,對溶金工序與活性炭載體預處理工序中產生的氮氧化物、酸堿蒸氣廢氣進行處理,使其無害化達標排放。
載體預處理過程中產生一定的氮氧化物廢氣,系統通過引風機使載體預處理的酸洗釜內始終保持微負壓,從而使廢氣進入一級濕法噴淋吸收塔被無害化吸收,再經汽水分離器分離后進入氮氧化物干式吸收裝置,實現氣體無害化處理后外排。氮氧化物吸收裝置出口處安裝氮氧化物廢氣檢測儀,實現對氮氧化物濃度的在線監測。
1.3.5廢水處理單元
廢水處理單元根據生產廢水特性差異分為活性炭預處理廢水處理模塊與負載反應廢水處理模塊。活性炭預處理廢水處理模塊主要由沉淀池和廢水無害化處理裝置組成;負載反應廢水處理模塊由沉淀池和炭吸附裝置組成。
活性炭預處理母液循環回用,待母液無法回用后進入沉淀池沉淀,再轉入廢水無害化處理裝置,處理合格后排放。載體洗滌廢水經凈水機純化后回用。負載反應母液與洗滌廢水排入沉淀池沉淀,沉淀后廢水進入炭吸附裝置吸附后經凈水機純化后回用。與此同時,炭吸附裝置可以回收負載反應母液中的納米金[10]。
1.3.6在線監測單元
在線監測單元包括數顯液位計、熱電偶、數顯壓力傳感器、在線式pH計、氮氧化物廢氣檢測儀等,負責相關物理量的實時監測。
液位是反應容器中料液量變化的重要依據,各反應容器均通過液位實現對料液的定量控制。溫度是涉及加熱/制冷設備的重要技術參數,通過實時監測溫度確定后續控制狀態。壓力特別是正壓模塊是生產流程流暢運行的重要保障,通過監測壓力系統壓力變化指導人為干預的時機與方式。通過監測反應金物料釜的pH與電位變化決定是否進行后續操作。
1.3.7程序控制單元
程序控制單元包括機旁控制模塊與遠程控制模塊。機旁控制模塊由多個電氣控制柜組成,可實現人控模式下的快速機動響應。遠程控制模塊由終端與實時顯示器組成,可實現機控模式下的工藝流程連續穩定運行。
程序控制單元由西門子PLC作為主控制器,通過I/O模塊采集數據、上位機進行通信和復雜的邏輯控制進行控制,主要由PLC控制柜、低壓控制柜、機旁控制箱、上位機組態系統、總電源柜、氣動開關閥門、傳感器儀表等組成。上位機界面可以完成單個設備的啟動和停止,聯鎖設備通過程序自動運行,控制定量加水和反應釜聯鎖功能。
首先,經活性炭預處理釜處理得到合格載體備用。然后溶金釜完成溶金后含金料液通過負壓氣力輸送流向氯金酸儲罐,氯金酸儲罐再通過正壓氣力輸送向反應金物料釜定量輸送氯金酸配制反應金物料,根據物料配比在還原劑釜配制還原劑溶液。其次,將等體積反應金物料與還原劑溶液分別引入反應金物料定量儲罐與還原劑定量儲罐,二者經霧化混流器正壓輸送等量混合噴入納米金溶膠制備釜形成納米金溶膠。最后,將質檢合格的納米金溶膠負壓氣力輸送至負載反應釜并加入合格載體,攪拌負載制備出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負載后需要通過壓濾機固液分離并使載體水洗達標。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制備過程產生的廢液通過廢液收集設備收集,再通過多級吸附柱吸附回收金,吸附后廢液進入無害化處理系統,無害化處理后回用;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制備過程產生的廢氣經廢氣凈化處理系統處理后排放。其中,納米金溶膠的制備與納米金的負載過程需要冷卻系統維持一定的溫度。
1.4非標設備設計與核心技術
1.4.1主要非標設備設計
1)密閉反應釜。選用規格DN1 200 mm×1 500 mm,功率4 kW,4槳葉,攪拌直徑600 mm,容積1 500 L的密閉反應釜[11]。夾套換熱外殼保溫,混勻攪拌,機械密封。
2)氯金酸儲罐。選用規格DN1 000 mm×1 000 mm,壁厚4 mm的氯金酸儲罐。負壓0.1 MPa吸液,正壓<0.6 MPa排液[12]。
3)噴淋吸收塔。選用規格DN400 mm×1 200 mm,吸收液成分為NaOH溶液的噴淋吸收塔[13-14]。
4)汽水分離器。選用規格DN800 mm×1 500 mm,進出氣口規格為DN 500 mm,處理風量為6 000 m3/h的汽水分離器[15-16]。
5)復合吸附裝置。選用規格DN1 200 mm×1 600 mm,化學吸收劑成分為NaOH和CaOH,經治理后廢氣排放達到GB 16297—1996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要求的復合吸附裝置。
6)壓濾機。選用濾室數量12個,濾室容積0.35 mm3,過濾面積20 m2的XAZF20/1000-U壓濾機。
1.4.2核心技術
為制備顆粒大小均勻一致的納米金,開發出兩種流體同速同量同步快速混合的霧化混流器[17]。其主體由快速接口、流量調節器、同心體與霧化混流器等構成(如圖3所示)。在同一氣源壓力下,向反應金物料定量儲罐、還原劑定量儲罐通氣,當壓力監測器達到指定壓力后,霧化混流器的流量調節器1、流量調節器2開啟流量調節,最后通過同心體等流量等流速到達霧化器快速混勻霧化。霧化器使得兩種流體以細小液滴的形態瞬間接觸,有利于氯金酸溶液與還原劑溶液快速均勻混合,制備出合格的納米金溶膠。
1)定量儲液罐。通過真空機組負壓(-0.1 MPa)將液體引入罐體,并通過空壓機加壓,可將罐體內液體輸出至敞口釜內(空壓機壓力<0.2 MPa),實現工作過程自動化控制,將信息遠傳至PLC終端,可在終端顯示和控制??刂颇J较碌墓摅w內設伸縮式液位計(遠傳)、頂部設有負壓表(遠傳)、進液管路設液體流動開關、罐體進出口設有電動閥,通過PLC系統實現自動化控制,其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
2)同心管霧化混流器。在同一動力源作用下,過流面積相等時,兩種流體的流量與流速相等,在同心管霧化混流器中可實現等體積快速、瞬間均勻充分混合,混合速度2~8 kg/s。
2工業實踐
長春黃金研究院煙臺貴金屬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開展的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生產實踐規模為: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年產量10 t,同時留有一定的擴容余量,實際生產制度為30 kg/d,生產期334 d/a,檢修周期為每月2 d,工作制度8 h/d,使用功率/裝機功率200 kW/400 kW。連續4批次生產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4批次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金負載率均在0.5 %左右,較為一致,表明該生產工藝具有穩定性與可重復性。
對工業實踐生產的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進行了微觀結構測試,其結果如圖5所示。在載體活性炭表面,納米金粒子呈均勻分散狀態(如圖5-a所示),經多次洗滌后沒有粒子脫落,表明納米金與活性炭表面存在強作用力,保證了顆粒的負載強度。此外,納米金粒徑集中在5 nm左右(如圖5-b所示),尺寸均一,保證了后續使用質量。
將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催化法與Pb/C催化法、發酵法制備葡萄糖酸鈉進行對比。其中,發酵法單批次反應時間為20 h,生產過程泡沫嚴重,且產品品級低、產品色澤不易控制、無菌化要求程度高、菌液無法重復利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菌絲難分離;Pb/C催化法4 h內葡萄糖轉化率達95 %;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催化法單次反應時間僅2~4 h,轉化率高達97 %,催化劑可循環使用75次以上,產品品級高,具備成本降低與產品質量提升優勢,成本降低10 %~15 %。通過對長春黃金研究院煙臺貴金屬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與國外商業Au/C催化劑性能的對比發現,當納米金負載用量僅為國外商業Au/C催化劑用量的80 %時,即可達到同等催化效果[18]。
3結語
以黃金納米新材料產業化為契機,長春黃金研究院煙臺貴金屬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獨立自主進行了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工藝研究工業生產實踐,為行業變革與可持續發展尋找到了可行的突破口。通過完全自主的工藝設計、工程設計、設備配置與工程實施建立了一套工業規模的生產平臺,并順利進行了工業生產實踐。將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催化法與Pb/C催化法、發酵法制備葡萄糖酸鈉進行對比,Au/C黃金納米復合材料催化氧化法單次反應時間僅2~4 h,轉化率高達97 %,催化劑可循環使用75次以上,產品品級高,可以大幅降低原有工藝成本,降幅10 %~15 %,相關經驗將為新材料產業化提供重要參考。
[參 考 文 獻]
[1]任凌云,劉英軍,佘希林,等.金溶膠的合成及應用進展[J].現代化工,2010,30(2):70-74.
[2]郝麗娜,劉帥,孫瑾.納米金溶膠的制備與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13):30-31.
[3]李杲,李志敏,張超磊.金原子簇催化應用的研究進展[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1(6):15-29.
[4]王萍,黃準,山廣祺,等.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測定金合金首飾中鉑分析譜線選擇[J].黃金,2020,41(11):90-94.
[5]ZHEN M,SHENG D.Development of novel supported gold catalysts:A materials perspective[J].Nano Res,2011,4(1):3-32.
[6]馬宇春,石峰,鄧友全.金催化劑及其在有機反應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化學進展,2003,15(5):385-392.
[7]JOHNSON P,CARTHEY N,HUTCHINGS G J.Discovery,development,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gold catalysts for acetylene hydrochlorization[J].ChemInform,2015,137(46):14 548-14 557.
[8]DANIEL P,FLASTERER A,HASHMI S K.Gold catalysis in total synthesis-recent achievements[J].ChemInform,2016,45(5):1 331-1 367.
[9]SENGUPTA S,SHI X D.Recent advances in asymmetric gold catalysis[J].ChemCatChem,2010,2(6):609-619.
[10]姚志鵬.活性炭及磁性碳材料吸附金納米研究[M].重慶:西南大學,2015.
[11]王凱,虞軍.攪拌設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178-183.
[12]董大勤,袁鳳隱.壓力容器設計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83-289.
[13]李蔭堂,董韶峰,李軍.煙氣脫硫噴淋塔的容積吸收率[J].環境技術,2003(6):32-34.
[14]路秀林,王者相.化工設備設計全書塔設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工藝系統工程設計技術規定:HG/T 20570—95[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1995.
[16]馮宇.氣液分離器設計計算[J].化工設計,2011,21(5):18-22,25.
[17]丁成,喬瞻.一種霧化混流器:CN2018203014974[P].2018-11-09.
[18]黃道震,余麗秀,王桂香,等.葡萄糖酸鈉的生產工藝及研究動態[J].河南化工,1999(5):35-36.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 for nano-gold composite materialsDing Cheng1,Yu Zhihong1,2,Gong Chunlong1,2,Qiao Zhan1,Zhang Guping1,2
(1.Changchun Gol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2.CGRI Yantai Precious Metal Materials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nano-gold composite materials development and gold industry transformation,the study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Au/C nano-gold composite materials.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process of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Au/C nano-gold composite materials,in terms of its principle,approaches to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system,equipment selection design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and its core technology and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explored.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nano-gold particles produced by the Au/C production process are all in the state of even dispersion and don't fall off after multiple washing because of the intense interaction between nano-gold and activated carbon surface that guarantees the load capacity of particles.Besides,the diameter of nano-gold particles concentrates on 5 nm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is homogeneous,which ensures its quality for subsequent use.The study makes demonstrations for the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 of other new materials.
Keywords:nano-gold composite material;Au/C catalysis method;industrial production;process design;new 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