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輝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睂崿F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強國”被首次寫進黨代會報告。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那么,接下來,應該如何學習和落實會議精神?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該如何踐行?如何以“兩強一增”行動為引領,強化科技支撐,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進行了探討。
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經濟評價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高級農經師張道明:
給農業強省建設插上科技翅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報告中這些重要闡述,進一步指明了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前進方向。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河南要在持續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基礎上,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發展戰略,積極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新征程上,需要農業科技進步作引領。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需要堅持問題導向,面向現實需求,多點發力,讓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
瞄準高水準科研方向。農業科技創新要聚焦生物育種、智能裝備、數字農業、綠色低碳等四大核心領域,緊盯農業技術前沿熱點、生產一線痛點,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前沿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農業核心關鍵技術和生物育種技術攻堅戰。
搭建高質量科研平臺。加快建設布局合理、水平一流的農業重大綜合研究平臺,充分發揮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的引領作用;大力推動國家農高區、農業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積極搭建農業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平臺,暢通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渠道。
建設高水平科研隊伍。依托全省涉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17個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將長期單兵作戰的農業科技人員聚起來,著力打造由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農技推廣人才等各路精英強強聯合、結構合理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
建立高效率科研機制。加快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更加注重農業科研成果實際運用成效,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四唯”弊端;大力推廣“揭榜掛帥”“賽馬”“擇優委托”等農業科研項目遴選實施方式,積極營造農業科技人才干事創業良好生態,不斷激發農業科技人才內在創新活力。
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分子作物研究院研究員雷振生:
打造小麥全產業鏈 增創糧食產業發展新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為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今后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優質專用、高產穩產、綠色高效小麥新品種選育工作。為鞏固和提升河南省小麥育種的優勢地位,我省將依托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圍繞著種業“卡脖子”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進一步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創新,挖掘小麥重要性狀關鍵控制基因,解析優良性狀形成的分子基礎,突破小麥多性狀聚合的理論基礎,并綜合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將抗赤霉病、抗莖基腐病、優異品質性狀,水、肥資源高效等關鍵基因導入河南省小麥育種材料中,全面提升現有品種的產量、品質和抗逆性,進一步改良現有品種的綜合性狀。
其次,要特別注重高產穩產、抗逆應變栽培技術的創新和集成,并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服務,為小麥豐收保駕護航。要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增強干旱年份的抗旱能力;因地制宜,引導農民根據不同生態區的氣候、土壤特點和障礙因素科學選種;將選用抗病抗逆品種與綜合防控相結合,提高小麥抗災能力;改變耕作方式,重視農機裝備的開發與農藝技術結合;針對病蟲草害發生實際,綜合利用各種防治技術,實現選準藥劑、關鍵期用藥;加強專業化植保隊伍建設,提升大面積規?;乐嗡健?/p>
最后,要進一步加強小麥產后加工和利用研究,為促進我省小麥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提供技術支撐。我省只有實現由糧食大省向糧食強省轉變,才能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大省的農民富裕。食品加工和用麥企業要深入開展優質產品的研發,開發出諸如法國面包、意大利面條級別的世界知名產品;探索新型健康、營養食品的開發,從終端提升整個優質麥產業鏈的效益,從而帶動育種、生產、收儲、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發展,促進優質麥產業鏈的不斷進步,讓河南“國人糧倉”“國人廚房”和“世人餐桌”的地位不斷提升。
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玲:
創新驅動“三三六”體系 筑牢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我省第一大秋糧作物。河南是全國黃淮海夏玉米區的重要優勢產區,是玉米生產和綜合利用大省,對優質原料玉米需求量大,每年缺口達500萬噸以上,產業優勢地位突出。
學習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支撐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源泉。根據我國和世界玉米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實施以生產和綜合加工利用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才能實現我國玉米產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筑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長期穩定的科技支撐體系。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要充分發揮團隊崗位專家覆蓋全產業鏈的多學科優勢資源和綜合試驗站覆蓋全省代表性優勢產區的區位優勢,強力推進實施籽粒機收、全株青貯、鮮食甜糯三大玉米產業鏈協同創新和規模產業化應用,實現“三產”有機融合,形成政、產、學、研、推、用“六位一體”協同科技創新應用模式,即全面實施“三三六”體制機制,建設綠色、精準、高效示范區,打造引領河南省乃至全國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高地。
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方面,首先是要加強產業源頭核心品種創新,按照產業鏈終端多元化綜合加工利用市場對籽粒機收(粒用)、全株青貯、鮮食玉米三大類型品種的高品質特殊需求,持續開展高水平種質資源創新和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同時,強化分子標記、全基因組選擇和基因編輯等實用高效育種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提升新品種選育效率和水平;其次是要注重與三大類型品種相配套的全程機械化、肥料、植保、收儲等高效綠色生產技術和綜合加工利用技術研發,使種盡其用,同時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質量和產業整體效益。
在規模化高效生產和產業化應用方面,針對目前分散小規模、粗放生產方式,以及不同品種、不同質量狀況商品玉米混收、混貯、混用,導致商品玉米品質不穩定和專業化利用效率低的弊端,對接全省各類優勢企業,大力推進以飼料、食品和工業產品加工利用企業為核心區域的不同類型優良新品種的單品規模化訂單種植,并通過綜合高效生產技術集成應用,保障商品玉米產量和品質,提升加工產品質量和效益,助推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尹海慶:
依靠科技創新引領大別山區“水稻革命”
河南省水稻種植面積近千萬畝,是我省第三大糧食作物,第二大秋糧作物。作為糧食產量大省和人口大省,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把提升稻米品質、增加有效供給、改善主食結構作為主要任務。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中,我省水稻產業仍存在不少問題,突破性優質品種缺乏,關鍵在于種質創新不足,存在“卡脖子”問題;綠色高效栽培種植技術創新不夠,水稻種植效益不高;水稻產業化水平較低,稻米品牌競爭力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破解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難題,用創新成果,促進水稻產業提質增效。
在科技創新方面,要在培育優質高產高效水稻品種上實現新突破,通過構建高水平分子育種與傳統育種相結合的高效育種技術體系,開展品質優化、抗病抗逆能力提升和節水節肥資源高效利用的種質創新研究,培育一批重大突破性新品種;要在綠色高效生產新技術和新模式上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成果,圍繞稻田培肥及生態高效利用,開展綠色優質、生態高效稻作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攻關,開展協同創新研究與集成示范,為我省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在推動水稻產業發展方面,實施稻米品質提升工程,培育推廣一批優良食味粳稻品種,大力支持南北稻區的粳稻產業化發展,挖掘優質粳稻生產發展潛力,通過三鏈同構、三產融合,提升粳稻產業化水平,增加我省優質粳米的供給,滿足本省優質粳米的消費需求;充分發揮水稻抗災穩產優勢,培育推廣節水抗旱水稻新品種,發展節水稻作生產,提高我省低洼易澇低產田秋季糧食的產能。
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十年來,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在優良品種培育、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豫南再生稻研究與推廣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尤其是豫南再生稻推廣應用被譽為“大別山區的‘水稻革命”,為我省水稻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保障。未來水稻產業發展更加需要科技支撐,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將進一步凝聚人才智力,聚焦“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綠色生態高效稻作方向,創一流研究成果,為我省水稻產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河南省甘薯雜糧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洛陽農林科學院研究員王自力:
提質增效做優雜糧 科技保障糧食安全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感到使命光榮,倍增信心,感到責任重大。貫徹好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增強歷史主動,心系“國之大者”,全面落實省委“創新驅動”“科教強省”戰略,以科技引領之力,推進雜糧產業振興。
目前河南省甘薯雜糧種植面積達500多萬畝,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選育的以商薯十九甘薯品種、豫谷一號谷子品種為代表的甘薯雜糧新品種,為全省全國的甘薯雜糧產業貢獻了力量。通過科技賦能,甘薯雜糧一般畝效益在2000~5000元,最高近萬元。
今后,將繼續聚焦“提質增效”總體目標,堅持“強基礎、重科技、抓兩頭”發展思路,把創新落實到產業上,使全省雜糧產業發展實現更高質量,在保障糧食安全上更有分量!
一是強基礎。產業發展的基礎必須夯實、必須加強?!疤鲭s糧看雜糧”,用更加前瞻性思維、更加務實性謀劃,定好發展目標,做好體系規劃。全面加大種質資源特別是鄉土品種資源的收集研究利用,夯實育種基礎。全面加強群眾培訓,讓更多新時代高素質職業農民加入進來,做大做強甘薯雜糧產業,夯實科技發展產業的活力動力。二是重科技。聚合科技力量,瞄準產業發展中“卡脖子”環節,凝練一流課題,強化科技攻關,破解產業難題,提供堅強支撐。重視科技成果的研發和應用,推廣應用更多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給產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三是抓兩頭。針對產前,加強新品種選育,從優質健康的“一粒種子”入手,良種良法良技結合,加大科技指導,讓群眾“種”好實現高產。針對產后,加強雜糧加工技術的研究應用,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使群眾增產增收。
面向新征程,雜糧體系將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選育、推廣更多的綠色、營養、高效的雜糧新品種、新技術,讓小雜糧成為大產業,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為促進鄉村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貢獻更大力量,展現更優擔當!
河南省花生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分子作物研究院研究員董文召:
提升現代化水平 小花生“長出”大產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現代化。河南作為我國第一花生生產大省,實現花生生產現代化,是對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貢獻與擔當。
河南是我國第一花生生產大省,種植面積和總產均占全國的近三分之一。但我省花生生產中仍存在規模化生產效率低、優質專用花生供需不平衡、病蟲害發生嚴重等技術難題。我們要提高品種研發的能力,實現種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要不斷加強花生機械的研制與推廣,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研究,解決制約花生規模化生產的技術瓶頸,構建優質、高產、節本、高效現代化生產技術體系,提升花生生產的現代化水平。
圍繞花生生產現代化,河南省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將在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一、省花生產業技術體系與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相關團隊緊密合作,以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花生遺傳改良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為主要平臺,致力解決花生生物育種技術問題,使我國花生生物育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盡快培育一批適宜加工和市場需求的高產優質多抗高效花生新種質和新品種,確保河南花生育種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促進我省花生品種不斷更新,為河南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針對國家油料產能工程的需要,以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產業化、方式綠色化和產品品牌化為目標,以縣域示范和品牌打造為抓手,重點開展花生高產優質高油新品種示范推廣,大力研究推廣花生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和裝備,研究集成推廣規模化、標準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小麥花生一年兩熟高產生產技術,旱薄地花生高產技術等,在保證現有花生面積穩定的前提下,推動花生生產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保障花生安全供給。
三、加強花生系列食品加工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推廣,圍繞花生系列休閑食品及蛋白飲料開發創制、植物蛋白肉、花生蛋白質分類分級和改性及酶解技術、花生制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花生活性成分綠色高效集成化提純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加強花生秸稈利用研究,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模式,推動我省花生產業由生產大省向生產強省轉變。
河南省大豆油料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周口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耿臻:
加快國家戰略急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給予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創新驅動上的方向指引。
農業科技創新是實施種業振興、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原動力。
河南作為大豆和油料生產大省,要充分認識增強油料供給保障能力的重要性,既要扛起國家賦予的責任,又要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推動大豆、油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化水平。
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大豆已成為我國的戰略物資。我省作為大豆生產大省,怎樣快速轉變為生產強?。?/p>
首先,在戰略目標上,要落實“藏糧于技”戰略,扎實做好大豆、油料育種原始創新積累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緊緊抓牢油瓶子,保障人們對大豆、油料需求的有效供給。
其次,我們要充分發揮好省產業技術體系科技力量的引領帶動作用,提升大豆、油料科研創新能力,熟化高產高效綠色種植模式,提高大豆、油料機械化水平;加強成熟技術的培訓、宣傳和指導,推動農業先進技術推廣應用;擴大新品種、新技術規?;痉丁⒊墒旎瘧?,帶動產業升級,為河南省大豆、油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最后,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聚焦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育種技術手段,實現由傳統育種轉向精準育種,培育一批符合生產需求、高產高效的優良品種,大力推進成果轉化,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
河南省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
以“三個導向”為引領 促進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河南省大宗蔬菜產業體系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緊緊圍繞“提升菜籃子供應水平、設施蔬菜低碳高效生產、資源集約利用綠色發展”開展創新研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我省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強省轉變。
以滿足人民對優質蔬菜產品多元化需求和種植者省力化栽培的需求,進行優質蔬菜新品種選育及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發。一是以“優質、抗逆、適宜輕簡化栽培”為目標,進行蔬菜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為河南省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種源保障;二是從適宜機械化播種和移栽的種子加工、種苗培育,到田間管理和采收等關鍵環節開展技術研發與集成,解決未來誰來種菜這一現實問題。體系專家與相關企業合作創新集成了小辣椒、大蔥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并在臨潁縣和新野縣進行了成功示范,實現蔬菜生產從傳統的依靠“人力”向“機器種菜”轉變,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效益。
以資源高效利用、低碳化發展為目標,開展設施蔬菜關鍵技術研發。研發的大跨度外保溫塑料大棚較傳統日光溫室土地利用率提高30%以上,目前已成為我省新建蔬菜生產設施的主要類型;水肥一體化精準管理技術較傳統管理分別節約水、肥50%和30%以上。下一步體系專家將針對現代設施農業能源消耗高這一重點,進行優化設施采光保溫性能、太陽能蓄熱、清潔能源等方面研究,推動設施農業低碳化發展。
以綠色化發展為目標,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和菜田潔凈關鍵技術研發。重點開展秸稈還田、尾菜資源化利用、病蟲害生態物理和太陽能消毒等方面研究,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構建菜田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讓菜田環境凈起來。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及早服務蔬菜產業,鼓起菜農錢袋子。依托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一三五五”和“科技引領優勢產業共建示范縣”等工作機制,蔬菜產業體系對接了臨潁、滑縣、內黃、南樂等四個示范縣,每位專家對接五個新型經營主體,以這些基地為平臺,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展示、示范和推廣力度,促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鼓起菜農的錢袋子、支撐鄉村特色產業振興。
河南省大宗水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陳錦永:
打造未來果園生產體系 加快建設“果業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為果樹科研工作者,我們要積極擔當拓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等職責使命,群策群力、多措并舉,努力推進“果業大國”向“果業強國”轉變。
作為“一畝園十畝田”的生動寫照,果業在農民增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國果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不強、出口極少,與世界果業先進國家相比,存在著單位面積產量低、優質果率不高、管理用工較多、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效益不好等突出問題。
針對我國果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急需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一、選育高產抗逆性新優品種,優化品種種植結構。二、研發集成簡約高產、優質高效生產關鍵技術,達到省工省力、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的目的。三、研究采后分等分級、物流保鮮及高值加工等關鍵技術,提高果品的附加值。四、研發數字化監測、自動化采集、智能化診斷與信息化管控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平臺,實現果園作業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
打造未來果園,加快建設“果業強國”步伐。未來果園生產系統是通過五新(品種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理念創新、裝備創新)模式,融合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農業信息、人工智能等,在保證果品質量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資源、最低的投入,構建的接近生物產能上限的果園生產體系,該系統可大幅提高果園產量和效率。如新西蘭采用二維平面樹形種植的7年生“嘎啦”“富士”等4個蘋果品種,平均單產達到了151.90噸/公頃(超過10噸/畝),而且優質果率達90%,另外,二維平面樹形便于機械化作業。結合我國果園地形土壤氣候條件,我們要因地制宜,加快打造平原、丘陵、山區等未來果園生產模式,以點帶面進行輻射推廣,逐步實現五變(果園變公園、生產變生活、勞動變休閑、手機變農具、數據變農資),解決果園三低(低產、低質、低效)問題,促進果業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徐志紅:
科技賦力 服務鄉村特色西甜瓜產業發展
河南省是我國西甜瓜產業的第一大省份產區,也是我國設施西甜瓜栽培的優勢產區,種植基礎廣泛,交通優勢明顯,產品輻射全國,目前我省西甜瓜產業面臨著由種植面積大產區向種植高效益產區轉變的關鍵時期。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主題,提出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如何全面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和要求,并系統謀劃“五大振興”的政策舉措,一步一個腳印做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是擺在全體農業科研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
鄉村要振興,產業須先行。為保障我省西甜瓜產業健康發展,助力農業強省建設,作為服務支撐我省西甜瓜產業的專家技術團隊,我們將持續致力于種業自主創新,強化種質資源深度發掘利用,解析西甜瓜果實大小、果實形狀、果實含糖量、果肉色澤等重要農藝性狀遺傳機理,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基因、新材料,加快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基因編輯等生物育種技術應用,培育多抗優質特色西甜瓜新品種。
河南省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將統籌各種科研、生產資源,與當地政府有效銜接,選擇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縣、鄉、村發展特色西甜瓜種植,助力“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產業布局。如夏邑縣優先發展高品質麒麟瓜保護地栽培;中牟縣韓寺鎮大洪村開拓彩虹肉吊蔓小果型西瓜市場;鄢陵縣陶城鎮以露地小拱棚中果型西瓜和薄皮甜瓜為主。
根據各地生產條件和栽培習慣,西甜瓜體系將集成簡單實用的配套栽培技術體系,并聯合當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開展定期和不定期技術培訓,積極引入最新的農機農藝技術,引導當地西甜瓜產業逐步走向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之路。扶持種植大戶和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開展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創立品牌,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通過科技賦力,引領鄉村特色西甜瓜產業發展、帶動就業,最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加城鄉發展活力的目標。
河南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陳隨清:
做強中藥材產業 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中藥材是一個特色農產品,又是中藥的原料,因此,中藥材產業是中醫藥事業的基礎。藥品講究質量,質量保證療效。對中藥材產業來講質量是第一位的,同時質量也是效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中藥材是中藥的原料,因此,中藥材產業是中醫藥事業的基礎。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和技術促進中藥材產業的發展。
一、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品種純化、新品種繁育,促進種子種苗生產產業化。中藥材傳統品種退化,引種品種混亂是普遍現象。但是傳統的育種技術周期長、成本高;中藥材品種多、單品種需求量有限,制約了中藥材種業的發展。采用現代遺傳基因分子技術可以縮短育種周期,降低成本?,F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可以有效進行市場預測,以需求定產量,保證經濟效益。同時,現代農業機械、陽光溫室大棚、自動化育苗等技術都為中藥材種子種苗產業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二、開展生態種植、仿野生栽培,提升藥材品質,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中藥材生產歷史短,生產技術不成熟,特別是病蟲害防治技術,導致化肥用量大、農藥殘留嚴重。我們要利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進行水肥調控研究,配方施肥,開展病蟲害生物防治等,實現中藥材生態種植、仿野生栽培。
三、推進中藥材采收加工規?;⒁幏痘︵l村振興。中藥材品種多、單品種產量小,手工采收、農戶作坊式加工嚴重制約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針對以上問題,要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衛星遙感技術,做好道地藥材的生產規劃,實現道地藥材規模化、規范化發展。加快中藥材采收、加工機械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支持建立中藥材產地加工企業,培訓中藥材采收加工技術人員,可以很好地為農村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河南省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喬松林:
實現技術自主可控 守好人民“肉盤子”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農業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豬大國,生豬產業在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提升生豬有效供給和安全保障水平,對于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穩定物價、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整體來看我國生豬產業隨著非洲豬瘟防控形勢總體平穩,生豬產能較快恢復,生豬供給情況逐步穩定;生豬產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規?;l展水平不斷增強。
作為生豬養殖大省和外調大省的河南,常年生豬飼養量約占全國的1/10,是全國重要的生豬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豬肉產量占全省肉類總產量60%以上,生豬產值占全省畜牧業總產值的40%以上。在新形勢下要把“肉盤子”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生豬產業必須實現由大省向強省的跨越。如何實現這一跨越?我們需要加強原始創新,找準產業核心瓶頸問題和關鍵需求,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取得原創性成果;精耕細作產業鏈每個環節,加快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
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將以實現“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重點圍繞非洲豬瘟綜合防控、重要豬病監測與凈化、優良種豬遺傳改良及新品種培育、新型飼料添加劑與飼料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抗生素替代等制約我省養豬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整合體系資源,聚焦關鍵核心技術,融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為我省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驅動力。
例如,在疫病防控方面,以實現國產檢測試劑技術新突破,逐步有效替代進口試劑為目標,圍繞非洲豬瘟等重大、新發及再現豬病檢測診斷,開展科技攻關,解決我國診斷試劑大多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通過體系專家和試驗站之間的內部協同,集成多項豬病凈化與綜合防控技術,及時發現預警并消除動物疫情隱患,有效防控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傳播和流行。
河南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閆祥洲:
政策與科技雙輪驅動 鄉村振興“?!逼饋?/p>
河南是農業大省,更是畜牧業大省和肉牛產業大省,在我省發展肉牛產業是發揮畜牧大省優勢、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重要載體,加快肉牛產業發展,對于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省高度重視肉牛產業發展,今年4月出臺了《河南省肉牛奶牛產業發展行動計劃》,以實施“十大行動”為主要抓手,健全各類保障措施,大力推進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發展產業化、產品綠色化,著力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力爭到2025年,全省牛飼養量達到1000萬頭,奶類產量達到300萬噸,肉牛奶牛一產產值達700億元,全產業鏈產值達3000億元。到2030年,肉牛奶牛現代化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全面建立,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全國領先。
發展肉牛產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要搶抓我省加快肉牛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強化科技人才支撐與培育,創新肉牛養殖模式,不斷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省肉牛體系專家們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成熟的“村集體建場、養殖主體經營”“戶繁、企育、龍頭帶動”“農區農戶母牛適度規模養殖25512模式”以及“種養一體化”循環養殖等模式。其中,“25512”模式比較適合農戶和村集體飼養,具體為夫婦2人,5畝養殖用地,50頭牛,投資100萬元,年利潤20萬元。該模式以家庭為單元,不雇用外來勞動力,其顯著特點是犢牛成活率高,犢牛成活率在95%以上;牛群發病率低;養殖人員收入穩定。
良種就是畜牧業的“芯片”,肉牛良種繁育對肉牛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我省能繁母牛數量依舊不足,省肉牛體系專家正圍繞提高母牛群體的質和量積極開展工作。一是圍繞產學研用,加強科企融合,激發內生動力,加快皮南牛、德南牛等新品種(系)培育,打造全國制種供種核心大省。二是建立相對穩定、人數和結構合理的技術推廣與服務體系,通過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培養一批技術人才隊伍,讓完整成熟的肉牛繁殖技術開花結果,落地生根,以滿足標準化規模化發展需要。
河南省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種業發展中心研究員張震:
推進高質量發展 扛穩奶業振興大旗
河南是全國新興的奶業大省,是國家明確要求率先實現奶業振興的十個主產省之一,具備較好的奶業產業發展優勢,秸稈資源豐富,地處中原,是全國北奶南運的橋頭堡、北牛南移的承接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乳品消費逐年增長,市場空間巨大,地位舉足輕重。
當前,我國奶業正在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單純地要求產奶高到目前的質量好。要想實現奶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奶業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構建“健康養殖、綠色低碳生產”的現代化奶業產業技術體系為主線,開展跨體系、跨學科、跨專業的科技合作,構建科技型支撐體系,推動河南奶業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奶牛體系將針對奶牛種業“卡脖子”、豆粕減量替代、綠色養殖、智慧奶業生產和秸稈資源化利用等國家及行業重大科技需求,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奶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二、打造人才梯隊和創新高地。充分考慮產業發展需求,在行業內引導營造有利于奶業人才培養與成長的良好環境,鼓勵中青年人才勇擔重任。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推動我省奶業人才資源的整體提升與更新。加強與國內外頂尖科研單位的合作交流,積極爭取國家級創新平臺落地河南,建設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奶業科技創新高地。
三、完善奶業科技服務與推廣體系。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企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服務與推廣體系。引導科技服務機構,在服務流程和響應時間上做“減”法,服務內容和解決方案上做“加”法,“一站式”地為奶業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聯合龍頭企業,著力打造一批示范展示、培訓指導、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一體化的推廣示范基地,以科技示范帶動我省奶業發展。
河南省肉羊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教授權凱:
種業創新賦能 壯大肉羊支柱產業
河南省地處黃淮平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非常適宜農牧業產業化的發展,是中國乃至世界肉羊養殖的黃金地帶。2021年全省羊存欄2012萬只、出欄2359萬只,居全國第四位,養殖基礎雄厚,肉羊屠宰加工、銷售企業發展強勢,正在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肉羊產業符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畜牧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肉羊從傳統養殖正在向標準化、規?;F代化、優質化、綠色化方向轉變。
河南省肉羊產業要形成政策引導、科技支撐,政產學研企聯合推進,開展機制、模式創新,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積極開展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的探索和應用,加快肉羊產業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助力。
一、強化科技支撐,以種業創新賦能我省肉羊產業振興。良種是肉羊產業提質的“芯片”,更是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源頭”。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權凱教授團隊建設的“河南省羊地方種質資源庫”為地方種質資源的挖掘、創新利用平臺,健全羊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基因挖掘、鑒定評價、品種創新、探索創新利用模式,圍繞“多生、快長”開展專門化肉羊新品種培育。全面提升河南肉羊育種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水平和商業化育種能力,為河南省肉羊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種源保障。
二、建立健全肉羊育繁推體系,形成“育種企業(原種羊)+制種企業(一、二級種羊)+合作社和農戶(繁育羊)+企業(育肥羊)”4級繁育體系的“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共生模式,向著“養殖+科技+加工+營銷”的三產融合趨勢發展,積極推廣“1+10+100”肉羊家庭生態牧場等生態肉羊養殖模式。
三、強化科技支撐,開展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知識產權保護、產業化發展的全鏈條組織體系。提升肉羊生產的綜合生產能力、供應保障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在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培育、基地建設等方面提高競爭力。
河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玉亭:
樹立大食物觀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貫徹落實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著重開展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突破耕地面積剛性約束,向整個國土資源要食物。食用菌是非耕地生產,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等“五不爭”特點。食用菌生產采用層架式種植方式,在自然風險可控條件下實現立體周年生產和工廠化生產,1畝食用菌相當于6畝以上的露地蔬菜生產。
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向秸稈糞污要食物。以河南省為例,如果按照2021年產生秸稈7700萬噸計算,只要將其中5%用于生產食用菌,即385萬噸秸稈就可以生產至少280萬噸干食用菌。按照每噸干食用菌含有19%~40%的蛋白質計算,相當于增加53萬~112萬噸蛋白質,相當于106萬~224萬噸瘦肉、130萬~280萬噸雞蛋、636萬~1340萬噸的牛奶。
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向微生物要食物。中國是食用菌生產第一大國,占全球產量的75%以上。2020年食用菌產量4061.4萬噸,產值3465.7億元。8年的脫貧攻堅中,全國592個貧困縣,大約72%的貧困縣首選了食用菌產業。2020年河南食用菌產量達到了561.85萬噸,產值達401億元。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支撐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目前,我省選育出的食用菌品種只有9個,自主選育的品種市場占有率只有30%。要建設好河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提升食用菌種質資源庫和農業農村部食用菌種質資源省部共建實驗室,加快新品種選育,改造老舊設施,推動食用菌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始終貫徹“兩山”理論,促進食用菌產業融入山水林田湖生命生態系統。促進現代科技進入產區、植入產業、長入產品、融入品牌,要在吃上下功夫,多渠道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要在賣上做文章,推動河南蘑菇跑在絲綢之路上,應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形成“一帶一路一菇”的市場銷售新格局;要在“特”上出新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一菇”的村鎮發展新路子;要在草上求創新,攻克農業廢棄物基料化利用新技術,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形成一草一糞一菇的發展新模式。
河南省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馮建新:
科學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水產養殖業是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改善飲食結構、保障民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漁業是河南省十大特色產業,河南省池塘養殖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2020年單產約6.76噸/公頃,單產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河南要針對自然資源稟賦和制約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通過科技引領和創新驅動,解決制約河南水產品生產核心技術問題,促進水產養殖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具體要開展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打好種業翻身仗。對河南省大宗淡水魚產業中種質退化、優良品種嚴重落后的問題,挖掘和開發我省斑鱖、擬鲿、黃顙魚、尖頭鱥等土著水產種質資源,提高種質創新能力;以我省優勢水產品黃河鯉為突破口,開展黃河鯉、淇河鯽、伊河魴等我省特色品種遺傳育種研究,培育優質抗逆新品種。引進和示范一批優良新品種,培育和壯大一批種業企業,提高良種化水平,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是提升綠色技術水平。針對水產養殖節水減排、面源污染等問題,集成創新“漁農一體化”“綠色化養殖小區構建技術”等先進養殖模式,開展區域性綠色高效養殖模式示范,集成示范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及產品提質增效。在養殖效益不降低的前提下,基本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取得顯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是保全民、護健康。跟蹤調查、研究我省漁業轉型升級后主要養殖品種病害的發生和流行規律,全面掌握我省主要養殖品種病害防控技術現狀及需求,針對存在的共性技術問題進行集中研究與攻關,力爭在綠色投入品研發方面取得突破;開展水產養殖許可使用藥物的生態安全評價和有效性評價研究,制定水產養殖用藥技術規范;針對漁業轉型升級后我省萬噸以上養殖品種的重大病害的防控開展重點研究,開展以營養調控、免疫增強劑、物理技術等為主及精準用藥為輔的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創新研究。
四是提升品質促高效發展。圍繞大宗淡水魚品質改善營養調控技術、健康養殖營養調控技術、新型飼料原料與非營養性添加劑的研發等相關領域關鍵技術和重大科技問題,開展研究、集成與示范;研發飼用微生態制劑、功能性多糖與低聚糖的生產和應用技術;開發新型蛋白源與脂肪源,開發環境友好型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