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斌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既養且敬,孝順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全社會崇尚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和社會道德的底線,更是中華傳統文明道德規范的根基。因此,中國傳統孝文化以及由孝轉忠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系中國民族傳統文明可持續傳承、治國理政、維持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精神品格的養成過程中都產生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傳承弘揚創新傳統孝文化既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可持續傳承弘揚的需要,也是提升鄉村老年人群體幸福感獲得感的科學方法與必由之路。系統開展傳統孝文化傳承弘揚與創新研究,特別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淀豐厚的中原大地開展此項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河南是孝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濃厚的孝文化基因讓這片土地不斷滋養著當代孝文化的新形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原孝文化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中原孝文化對推進鄉村振興有何意義,孝文化傳承創新中面臨哪些難題,河南各地有哪些孝文化的傳承創新實踐值得借鑒和推廣,帶著對這些問題探尋,在連續對全省各地進行3年多調研的基礎上,由張占倉、李喬任主編,侯耀忠、趙志浩、劉蘭蘭任副主編的《鄉村振興與中原孝文化傳承弘揚創新》近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目前針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對中原孝文化傳承弘揚創新的一次系統總結與梳理,內容豐富,案例具體,非常接地氣,對傳承弘揚創新孝文化,破解農村養老難題,助推河南鄉村振興特別是文化振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實踐價值,可喜可賀,值得推薦。
全書是在前期文獻整理分析以及對周口、濮陽、開封、洛陽、鄭州、三門峽等地進行比較系統的專題調研基礎上,前后十余人參與,歷時3年多完成的一項集體調研成果。全書30萬字,共分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原孝文化的傳承弘揚與新探索,是主調研報告。該部分對傳統孝文化的內涵和歷史演進脈絡做了系統闡釋與梳理,對中原傳統孝文化的特點做出了新概括,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當代河南鄉村傳承弘揚孝文化面臨的困境及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對鄉村傳承弘揚孝文化的時代意義做出了系統闡述,對我省各地結合實際傳承弘揚創新傳統孝文化的新探索進行了全面總結,對新時代傳統孝文化可持續弘揚創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第二部分,為案例研究。該部分對全省傳承弘揚創新孝文化的典型案例進行了剖析,既有綜合性案例,又有特色案例,旨在為讀者提供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原大地活生生的中華傳統孝文化傳承弘揚的具體做法及啟示。第三部分,為理論探討。該部分是調研組科研人員在調研基礎上對傳統孝文化相關問題進行的理論總結,對進一步深化傳統孝文化研究有重要的理論參考意義。
該書例證翔實、觀點新穎、邏輯嚴密、論述充分,概括起來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關注孝文化傳承創新熱點學術問題。中國傳統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從對父母“既養且敬”到“離父事君”,忠誠于國家,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家國情懷”,使孝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靈魂。正是這種“家國情懷”引領,我國歷史上每每遇到艱難險阻甚至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總有無數中華兒女忠貞報國、無私奉獻,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才使以黃河文明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明在全球四大文明中唯一傳承至今。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對當代孝文化內涵的進一步闡釋,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孝文化在新時代的概念和內涵。書中對傳統孝文化的內涵和歷史演進脈絡做了系統闡釋與梳理,對中原傳統孝文化的基本含義和特點作出新概括,對孝文化的本質及當代實踐形勢提出新的見解,認為孝從早期祭祀尊愛先祖的內涵,到具有社會學意義的道德行為規范,再到升級為國家政治統治的重要思想,最后再次回歸民生本位的新型孝文化復蘇,孝文化逐漸成為社會幸福、企業管理、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動力。
二是緊扣鄉村振興重大國家戰略研究。河南是文化大省、農業大省,農村基層人口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任務繁重。談到鄉村振興戰略,很多研究都會聚焦鄉村振興的具體方面,比如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社會治理等。本書以鄉村振興為背景,但又跳出鄉村振興看鄉村振興,尋找到孝文化這一個突破口,具有創新性。在近年出版的圖書、期刊中,以孝文化審視鄉村振興的選題較少。本書指出,當前鄉村社會出現的城鎮化、老齡化、文化多元化等新情況給鄉村孝文化的傳承弘揚帶來了一些困難,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形勢下,尤其是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為傳統孝文化的傳承弘揚帶來了一些新機會,提出了孝文化傳承弘揚的新需求,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推進鄉村有效治理的需要。鄉村振興中文化振興要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孝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孝文化是家國情懷的重要根基,弘揚孝文化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活實踐中的具體化、形象化和日常化,也是積極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內生動力。
三是聚焦鄉村振興和基層養老結合實踐。中原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根基,具有廣泛而生動的群眾基礎,是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基因血脈。幾千年來,中國社會不斷變化,但孝文化并未隨著歷史變遷而消失,而是變得更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鄉村是孝文化的發源地,鄉村振興為孝文化的發揚光大提供了實踐平臺,并以嶄新的姿態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鄉村老人養老問題也越來越成為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傳承弘揚創新傳統孝文化既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可持續傳承弘揚的需要,也是提升鄉村老人群體幸福感獲得感的科學方法與必由之路。把鄉村振興和基層養老問題結合起來,有助于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有助于助推鄉村“老有所養”難題破解、有助于推動鄉村和諧社會秩序建構、有助于助推鄉村基層治理、助推和美鄉村建設。課題組成員連續3年對鄉村振興和孝文化傳承弘揚進行深度調研,走訪了鄉村振興與基層養老的大量典型案例,如清豐縣定期開展“孝老子女”和“不孝子女”評選活動,嵩縣每年舉行孝老節,洛陽市偃師區翟鎮鎮圪垱頭村黨支部組織孝老活動快速扭轉上訪村的實踐探索,西華縣奉母鎮的孝賢少年評比活動,開封市祥符區黨建引領孝文化活動、定期為老年人舉辦“餃子宴”,三門峽市陜州區鄉村居家養老“郭家村模式”,洛寧縣設立孝善基金引導子女尊敬父母的活動等,都富有成效。這些基層養老實踐與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相結合,繪就了基層老齡人口“老有所養”的幸福底色,為其他地區鄉村振興和基層養老提供了具有可借鑒、可操作的范本。
四是注重智庫服務效能。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都是通過思考和回答時代課題來推進理論創新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的講話中發出“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號召。本書的主編張占倉曾任河南省社科院院長、河南省人民政府參事,現為中共河南省委咨詢組研究員,河南省人民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長期服務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其調研成果多次獲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在本課題團隊建設上,課題組邀請了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厚研究基礎的河南文史館的侯耀忠研究員、王永寬研究員全程參加,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喬研究員,哲學與宗教研究所、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相關研究人員共同參加,旨在通過不同學科、專業的人員交叉碰撞,對本研究課題主要內容進行多維角度解讀。在實地調研中,課題組堅持眼睛向下看,腿往基層走,經過長期大量調研,提出的對策建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對于我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構建鄉村和諧社會秩序,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基層治理等具有積極作用,對我省制定相關政策具有重大參考應用價值。書稿中的系列調研成果通過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領導參閱》上報后,先后多次得到多位省領導肯定性批示與指示。
五是著眼解決實際問題。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問題導向”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并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根據有關方面的統計,到203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將比現在美國的人口總數還要多出4000萬人。老齡化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個人壽命的延長以及醫療衛生條件進步而產生的,是現代化和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之一,并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呈現不可逆的趨勢。但是社會結構轉變過程中,傳統鄉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環境發生了重要變化,傳統孝文化在傳承弘揚中面臨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也即孝文化意識淡薄、家庭啃老現象嚴重、空巢老人多等困境,針對這些現狀問題,本書從孝文化教育、家庭結構優化、經濟發展帶動家庭權力機構變化、多元文化沖擊等角度深度剖析原因,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傳承弘揚創新傳統孝文化,傳承弘揚創新傳統孝文化對破解鄉村居家養老問題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大力傳承弘揚創新傳統孝文化符合盛世興文的歷史需要,傳承弘揚創新傳統孝文化需要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傳承弘揚創新傳統孝文化需要不同地域之間的交流互鑒。本書提出傳承弘揚創新傳統孝文化六條政策建議,即加強黨建引領,探索建立新時代孝文化弘揚創新制度,組織開展對青年一代孝文化教育,以孝文化理念探索城鄉公益養老新模式,傳承弘揚優良家風,講好新時代孝文化故事。這些建議具有較為緊密的邏輯性和現實可操作性,對河南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構建鄉村和諧社會秩序,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基層治理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對全省進一步制定相關政策也具有重要參考應用價值。
當前,按照黨的二十大的戰略部署,中原大地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不僅需要眼前的青山綠水與未來的村強民富,更需要傳承弘揚創新包括孝文化在內的流淌在中原兒女基因血脈中的傳統優秀文化的精神力量,以利全社會同心同德、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共同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