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巖彩”是20世紀末誕生在中國美術界的新概念,巖彩的出現順應著時代的發展潮流,人民性思想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胡明哲作為最早推動巖彩藝術發展的關鍵人物,她的作品深刻地體現出人民性思想。胡明哲巖彩藝術中的人民性思想主要表現在她的創作思想、創作過程、文化傳承三個方面,當然,從她致力于巖彩藝術的當代轉換中可以看出“人民性”這一思想也貫徹于胡明哲巖彩藝術的其它方方面面。分析胡明哲巖彩藝術中體現的人民性思想,不僅對我們學習巖彩藝術有幫助,也對我們關心和關注人類本身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胡明哲;巖彩藝術;人民性思想
巖彩這一名詞雖然是近些年新提出來的,但是我國使用巖彩的歷史卻是十分久遠。在古代稱這種巖彩顏料為礦物色或石色,古代運用礦物色作畫多存在于壁畫藝術,因此,我們可以稱壁畫藝術是巖彩藝術的前身,曾經這種藝術亦是中國繪畫的主流。然而,隨著文人畫的崛起并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中國的巖彩藝術并沒有得到有效地保存和發展。與之相反,日本自唐代傳入中國傳統巖彩后就持續得到十足的發展,并在中國傳統巖彩的基礎上變異拓展了中國的古典礦物色。直到20世紀末,還是傳統工筆人物畫家的胡明哲留學日本,在日本發現了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內部的材料,內心深受震撼,回國之后希望把這種傳統藝術繼承下來并重新運用到現代創作之中。僅僅幾十年的時間,胡明哲幾乎成了巖彩藝術的代名詞,談及巖彩藝術,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便是她,為什么胡明哲的作品有如此影響力,筆者認為是她作品之下隱藏的人民性思想,使得她的作品總是不期然而然地與觀者精神產生共鳴,引人深思。
筆者所理解的藝術中的人民性思想是指藝術作品中有一種能夠打動人心、觸動內心靈魂的穩定的內在精神,這種精神具有時代性、永恒性,它符合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念與利益訴求。人民性思想是胡明哲巖彩藝術特征之一。本文結合時代背景以及胡明哲的巖彩作品,就其巖彩藝術中呈現出的人民性思想進行探究,希望以此啟發藝術工作者在藝術創作上要不斷反思,創作出符合時代精神、具有永恒性的藝術作品。
一、創作思想上體現人民性思想
胡明哲巖彩作品中的人民性首先體現在她的創作思想上。從胡明哲的巖彩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形而上的思考,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對人類生存現狀的關注。這與胡明哲的生活經歷有著莫大的關系。胡明哲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成立之際,也是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巨大變遷的時代,她親自見證了中國的高速發展,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建成了現在的小康社會,人民幸福、安居樂業。然而這樣高速發展、物質資源越來越豐富的社會,胡明哲的精神世界卻越來越感到焦慮不安。伴隨著這樣的不安,胡明哲開始思考、反思產生這樣不安的原因,同時,她將她的思考也寄托在了她的巖彩繪畫中。在胡明哲早期的巖彩人物畫創作中,表現的大多是人物比較具象、比較日常的場景,如她的《讀》系列中描繪了一名女生正在安靜讀書的場景、《雨》描繪的是磅礴大雨下一名女生艱難前行的場景、《尋夢》描繪的是一名男生在床上夢游深思的場景。胡明哲早期創作了許多類似的巖彩畫,在她的巖彩繪畫中我們總能看到這種生活中常見但是人們卻經常忽略的場景。這些畫中的場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帶給人一種安靜、舒適的感覺。胡明哲畫面中這些安靜、舒適與現實中人們生活浮躁、內心不安形成強烈對比,這也是她對現實人生的思考,即在逐漸功利化的世界,人心浮躁的時代,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不僅擊打著胡明哲的內心,同樣也擊打著世人的內心。隨著時間流逝,胡明哲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她的巖彩繪畫也由具象逐漸抽象,精神也在不斷升華。
《都市幻影》系列作品是胡明哲根據都市內高樓大廈上的玻璃幕墻有感而發,創作了一套六幅的巖彩畫和一個80平米的裝置作品。這些繪畫的畫面中已經沒有具象的物體,只有各種抽象圖形的組合。剛開始看,我們可能會迷惑胡明哲的繪畫畫面中到底畫得是什么,圖形之間彎彎扭扭看似毫無關聯,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看,便會驚嘆于胡明哲巖彩繪畫中的絕妙之處。畫的基底象征都市中高樓大廈的巨大窗戶,基底上的圖像是胡明哲對如今都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思考和反思過程中產生的抽象概括。其中,筆者認為效果最好、最能激起人們思想浪花的作品就是《都市幻影》80平米的裝置作品。胡明哲按照美術館展廳的尺寸設計了這個作品,展廳由無數個方塊畫板組裝而成,每一塊畫板都有著不同的色彩和肌理,再通過鏡面反射給觀者造成視錯覺,使得整個展覽場地就是作品本身。胡明哲設計這樣的裝置作品并不是追求新奇,她在一次采訪中曾說:“我想營造出一個似乎走在高大建筑回廊中,從不同形狀的巨大窗子里,真實地觀看玻璃幕墻的現場感;試圖使觀眾忘記這是在美術館里看巖彩畫,而是走在大街上的真實感覺[1]。”觀者從踏入展覽場地的那一刻就如同走進都市玻璃幕墻之下的大街上,在這個若虛若實的環境里觀者可以靜下心,重新去審視我們生活的大都市,去思考我們都市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現狀背后帶來的生存問題。觀賞胡明哲的巖彩作品猶如是一場精神盛宴,從她的畫作中,我們總能不期而然地與作品背后的精神產生共鳴并產生獨到的見解。
二、創作過程上體現人民性思想
巖彩本身就是一門特殊的藝術,胡明哲的巖彩創作過程也體現出人民性思想這一顯著特征。
首先是采集巖彩材料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胡明哲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胡明哲經常去全國各地采集砂巖,并且用它們來進行創作。然而一般的畫種如油畫、水彩、國畫卻不能,之所以巖彩藝術可以用這些大地直接采集而來的材料創作,也是由于巖彩材料獨特的廣泛性和自然性。胡明哲曾經做過“百色之百色”的一個課題,通過這個課題,不僅可以了解當地文化而且運用百色地區采集的土色創作出獨具特色的作品。胡明哲在談到巖彩繪畫的時候曾說:“廣義地說,巖彩指巖石之色彩,它存在于大自然當中,并不特指某種商品。我的作品中用過不少黃沙、白沙、金剛砂,還用過不少學生送給我的自制巖彩,采集于他們下鄉寫生的山野里。”[2]由此說明,胡明哲巖彩繪畫的取材是我們大自然中的自然之物,就如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土地、巖石、染色性植物等。強調巖彩材料的廣泛性和自然性是為了和現在工業化做出來的材料做區別。就以巖彩顏料為例,雖然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可以制作各種顏色的顏料,但是繪畫出來的東西總感覺缺失了顏料自身所具有的純真和自然。事實上,保持顏料的純真和自然也僅僅是采集過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采集過程去找尋我們人的原始狀態。胡明哲曾對大地采集這一過程做過這樣解釋:“采集自然中巖彩材料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讓人回歸的過程,就如同讓一個圖形回到原點——點、線、面,也讓一個人回歸到自然人的狀態。”[3]因此,她創作作品的同時也是在不斷反思人與自然關系。胡明哲的巖彩作品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體現著濃厚的自然的氣息。
其次是制作過程體現的艱苦性。由于巖彩作品的畫幅都比較大,在創作巖彩作品時通常比較費時費力,而且在整個巖彩作品創作過程中最復雜、最重要的是巖彩作品中肌理效果的制作。在現當代藝術的發展中,肌理語言已經逐漸成為藝術家創作和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它是材料與技法的統一[4]。胡明哲在制作巖彩作品肌理的技法上采用的是純手工的方式。因為表達的情感不一樣肌理效果也不一樣,因此,需要不同的技法。例如為了讓畫作呈現大地的厚重感,要堆積數層土;為了呈現其斑駁、凹凸不平的肌理感,需要不斷地使用砂紙摩擦;為了生成一些特殊的肌理質感,需要用火燒、熨燙等技法。除此之外,部分肌理還需要拼貼、壓印、刀刻等技法,有的甚至需要同時使用這些技法,而這些對于胡明哲而言都是家常便飯。縱使巖彩畫的創作過程十分艱辛,但是胡明哲依舊將自己的身心投入進去,將自己內心的世界傾注進去。每一件優秀藝術作品的背后都付出了很多的艱辛,而巖彩藝術在剛發展的時候,處境十分艱難,不被人所知、不被主流認同,但是胡明哲仍然堅定著內心的選擇。如今巖彩藝術發展越來越好,這里面付出多大的艱辛可想而知。在艱苦的勞動過程中,用一種審美的眼光來觀照自己的勞動,這是人類進行藝術創作本質意義所在,是真正根植于人民群眾的最廣泛的人民性[5]。
三、文化傳承上體現人民性思想
任何藝術都有自己的文化屬性,巖彩藝術也不例外。然而關于巖彩藝術,自它出現便產生了很多爭議,有的專家學者認為它與中國古代重彩畫有關,有的則認為它是從日本畫來的。事實上,胡明哲的巖彩藝術是對我國古代壁畫的繼承和發展。巖彩的命名雖然是近幾十年才確立的,但是巖彩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卻是古老的。現代巖彩所運用的礦物質顏料在古代原始時期的洞窟壁畫上就有使用的痕跡,經過歲月的沉淀,這種材質被賦予深厚的文化記憶。張曉凌在中國巖彩畫20年與當代中國繪畫研討會上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巖彩畫的出現可看作是民族文化復興的征兆之一,是中國當代美術建構的方式之一。”[6]幾十年前,胡明哲等人把巖彩藝術從日本帶回中國,使巖彩藝術這個在中國沉寂了2000多年的藝術形式終于重見天日。巖彩的回歸呈現出復興之勢,雖然與我國民族文化復興這一力量的推動有關,但是,巖彩的復興并不是對傳統巖彩的簡單復刻。從現代巖彩繪畫作品來看,現代巖彩融合了日本畫以及現代藝術等觀念,并且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在技術上讓巖彩產生了豐富多變的畫面效果。盡管現代巖彩與中國傳統巖彩畫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現代巖彩仍然無法抹去自己的文化傳承,這是因為任何一種新的藝術形態雖然可以具有新的模式與材料水平,但卻無法超越歷史;雖然可以以創新的名義進行各種實驗,但卻無法抹去自己的文化記憶。然而復興巖彩藝術、傳承中國優秀民族文化不能僅在藝術家的手里進行創作,它更需要廣大人民的認可。高爾基指出:“人民不僅是創造一切物質價值的力量,人民也是精神價值的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無論就時間,就美還是就創造天才來說,人民總是第一個哲學家和詩人:他們創作了一切偉大的詩歌、大地上的一切悲劇和悲劇中最宏偉的悲劇———世界文化的歷史。”[7]因此回看藝術,人民始終是它的創作者和接受者,人民不認可的藝術無法形成廣泛的審美風尚和文化趣味,同樣也就無法得到有效地傳承和發展。我們能夠發現,任何一種流傳千古受萬人贊美的藝術,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們的作品中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以及廣大的群眾基礎。
胡明哲對于巖彩藝術的貢獻可謂是巨大的,她為了復興中國巖彩藝術,多次帶領學生追根溯源考察并臨摹敦煌莫高窟、克孜爾石窟等地的壁畫。通過考察和臨摹這些壁畫,從中總結出中國古人的巖彩繪畫在空間、造型、色彩、材質及技術上的特征,并結合現代新觀念完善發展出符合現代巖彩畫的繪畫特征,即本土性、觀念性、平面性。這些特征構成了巖彩藝術的獨特之美,這種美,在胡明哲的任意一幅巖彩作品中我們都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她畫中的本土性主要表現為她巖彩畫中的顏料都是采集大地上自然擁有的顏料,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顏色,呈現不同的風土特色;觀念性表現為胡明哲創作的繪畫不是淺顯地對物象的簡單描繪,而是她對人生意義、生存現狀、人與自然關系等的思考,通過巖彩材質來表現內心,通過還原物質來還原自我;平面性即巖彩繪畫給人視覺效果是平面的,“色面造形”是胡明哲巖彩藝術的一大特色,用色彩來塑造塊面,在平面化的空間里自由延伸,通過這種方式,使人的精神抽象于色面之中。胡明哲還致力于將巖彩藝術走進校園普及化。因為巖彩畫相較于油畫、國畫、水彩畫等常見畫種而言,仍然有許多人不了解這一畫種,甚至不知道巖彩與敦煌壁畫的關聯,因此,復興巖彩不僅僅是簡單復興這門藝術,還有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以及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燦爛的東方藝術。總的來說,胡明哲巖彩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她的作品不流于庸俗,觀者在觀看她的作品時,能夠無形之中被巖彩作品中獨特的文化屬性、精神特征所吸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胡明哲巖彩藝術中的人民性思想主要表現在她的創作思想、創作過程、文化傳承三個方面,當然,從她致力于巖彩藝術的當代轉換中可以看出“人民性”這一思想也貫徹于胡明哲巖彩藝術的其它方方面面。分析胡明哲巖彩藝術中體現的人民性思想,不僅對我們學習巖彩藝術有幫助,也對我們關心和關注人類本身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其實無論何種藝術,但凡是好的作品,我們都能夠發現其中必定會存在著能夠打動人心、觸動靈魂的內在精神,而這種精神是具有時代性和永恒性的,它符合社會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念與利益訴求。
參考文獻:
[1]胡明哲.我的“微塵”世界觀[J].中華書畫家,2015(3):90-95.
[2]胡明哲.談“巖彩”的命名[J].中國中小學美術,2009(1):58-61.
[3]胡明哲,依陽,李愷.物是與人非——胡明哲訪談錄[J].中華兒女(海外版)·書畫名家,2012(9):5-19.
[4]沈莉萍.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的物性探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9:32.
[5]張先軍,藝術應體現“人民性”——評陳白水的版畫藝術[J].創作與評論,2012(7):125-126.
[6]張曉凌.巖彩:文化屬性與當代意識——在中國巖彩畫20年與當代中國繪畫研討會上的演講[J].中國藝術,2010(4):19-21.
[7]高爾基.論文學 續集[M].冰夷,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
作者簡介:黃書華,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巖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