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守恒法是一種分析問題的重要方法.高中化學教學中注重守恒法的有效應用,不僅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把握化學反應的本質規律,而且能提高其分析化學問題的效率.高中化學教學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做好相關守恒法知識講解,展示守恒法的具體應用過程,給學生帶來學習以及解題上的良好啟發.
關鍵詞:守恒法;應用;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06-0128-03
高中化學中守恒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電子守恒、電荷守恒、物料守恒、質子守恒以及能量守恒上.1 電子守恒的應用
電子守恒是氧化還原反應遵循的重要規律.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應注重電子守恒在氧化還原反應問題中的運用,使學習者體會運用電子守恒解題的便利,養成運用電子守恒分析問題的意識與習慣.
例1 將7.6g鐵銅合金放入到100mL某濃度的稀硝酸溶液中,合金完全溶解后,共收集到標準狀況下NO氣體2.24L.同時測得溶液中H+的濃度為0.5mol/L.忽略反應前后溶液體積變化,則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上述反應中金屬共失去電子0.3mol
B.合金中銅的質量為4.8g
C.原硝酸的濃度c(HNO3)=3mol/L
D.要將溶液中的金屬離子沉淀完全則需加70mL 5mol/L的NaOH溶液.
稀硝酸一部分表現為酸性,一部分表現為氧化性.表現氧化性的稀硝酸從金屬中奪取電子,使得N的化合價由+5價降低至+2價.n(NO)=2.24L/22.4L/mol=0.1mol,N得到的電子數為0.3mol.設合金中鐵、銅物質的量分別為x、y,由電子守恒可知3x+2y=0.3mol,又有56x+64y=7.6g,解得x=0.05,y=0.075,對應銅的質量為64y=4.8g.溶液中H+的濃度為0.5mol/L,表明剩余硝酸的物質的量為0.05mol.由N守恒可得:n(HNO3)=(0.05+0.1+0.05×3+0.075×2)mol=0.45mol,則c(HNO3)=0.45mol/0.1L=4.5mol/L.金屬離子完全沉淀需要先中和剩余的HNO3,并根據Cu(OH)2和Fe(OH)3進行分析.需要消耗NaOH的物質的量為(0.05+0.05×3+0.075×2)mol=0.35mol,則所需5mol/L的NaOH溶液的體積為0.35mol/5mol/L=70mL.綜上分析只有C項錯誤.
2 電荷守恒的應用
電荷守恒指電解質溶液中陰離子和陽離子所帶電荷的總數是相等的,溶液對外不顯電性.
例2 已知某溶液中可能含有Fe3+、Fe2+、NH+4、H+、Cl-、SO42-、S2-、HCO-3中的幾種,取100mL樣品,測得c(H+)=0.7mol/L,而后按照圖1所示進行實驗,其中X、Y為無色氣體,氣體均在標準狀況下測得.根據實驗操作與現象,則以下得出的結論不正確的是(? ).
A.一定不存在的離子有S2-、HCO-3
B.原100mL溶液中c(Cl-)=0.9mol/L
C.原100mL溶液中c(Fe3+)=0.3mol/L
D.生成氣體X的離子方程式為
3Fe2++NO-3+4H+3Fe3++NO↑+2H2O
溶液中存在H+,首先排除和該離子反應的S-2、HCO-3.溶液中加入Ba(NO3)2,有氣體和沉淀產生,其中氣體為NO,物質的量為0.224L/22.4L/mol=0.01mol,溶液A為HNO3.沉淀C為BaSO4,物質的量為13.98g/233g/mol=0.06mol.溶液B加入過量NaOH加熱生成的氣體Y為NH3,物質的量為0.336L/22.4L/mol=0.015mol,生成的沉淀D為Fe(OH)3,物質的量為6.42g/107g/mol=0.06mol.生成氣體X的離子方程式為3Fe2++NO-3+4H+3Fe3++NO↑+2H2O,則對應原溶液中含有0.03mol Fe2+和0.03mol Fe3+,c(Fe3+)=0.03mol/0.1L=0.3mol/L.溶液中離子所帶的負電荷為0.06×2=0.12mol,離子所帶的正電荷為0.07mol+0.03mol×2+0.03mol×3+0.015mol=0.235mol,由電荷守恒可知,溶液中還應含有0.115mol負電荷才能保證溶液為電中性,即,對應n(Cl-)=0.115mol,c=(Cl-)=0.115mol/0.1L=1.15mol/L.綜上分析只有B項錯誤.
3 物料守恒的應用
物料守恒實際上是質量守恒的微觀體現,指某一元素的原子在化學反應前后不會發生改變.該守恒常用于化學計算以及電解質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比較中,計算時可不用考慮反應的過程,只需考慮原子的來源以及去向便可構建對應的等量關系.
例3 常溫下,向NaOH和NaAlO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測得溶液pH和生成的Al(OH)3的物質的量和加入NaHCO3溶液的體積關系如圖2所示,則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加入的NaHCO3先和NaOH反應
B.b點、c點均存在關系:c(Na+)>2c(CO2-3)+c(HCO-3)
C.NaHCO3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9mol/L
D.d點對應的溶液中有:c(Na+)=2c(CO2-3)+2c(HCO-3)+2c(H2CO3)
由圖可知在V(NaHCO3)在0~8mL時無沉淀生成,則先發生NaHCO3和NaOH的反應,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CO-3+OH-CO2-3+H2O.當加入NaHCO3的體積超過8mL時生成沉淀Al(OH)3,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CO-3+AlO2-+H2OAl(OH)3↓+CO2-3,其中加入40mLNaHCO3時的沉淀達到最大.b點和c點溶液由電荷守恒c(Na+)+c(H+)=2c(CO2-3)+c(HCO-3)+c(OH-),兩點對應的溶液呈堿性,即,c(H+)<c(OH-),則c(Na+)>2c(CO2-3)+c(HCO-3).由圖生成0.036mol Al(OH)3沉淀時對應消耗V(NaHCO3)=0.04L-0.008L=0.032L,消耗NaHCO3的物質的量為0.036mol,則c(NaHCO3)=0.036mol/0.032L=1.125mol/L.d點沉淀量最大,溶液中的溶質為Na2CO3,由物料守恒可知c(Na+)∶[(CO2-3)+(HCO-3)+(H2CO3)]=2∶1,則c(Na+)=2c(CO2-3)+2c(HCO-3)+2c(H2CO3).
綜上只有C項錯誤.
4 質子守恒的應用
質子守恒是指酸失去的質子和堿得到的質子數目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質子守恒并不需要死記硬背,而是運用電荷守恒、物料守恒進行整理便可得出質子守恒等式.
例4 常溫下,H2A為一種易溶于水的二元酸,將NaOH溶液滴入到等物質的量濃度的H2A溶液中,溶液中H2A、HA-、A2-的物質的量濃度隨溶液pH的變化關系如圖3所示,則(? ).
A.常溫下,H2A的一級電離平衡常數為Ka1=10-6.27
B.當V(NaOH溶液)∶V(H2A溶液)=1∶1時,c(H+)-c(OH-)=2c(A2-)-c(H2A)
C.當pH=6.27時,c(A2-)=c(HA-)>c(H+)>c(OH-)
D.當溶液呈酸性時,c(Na+)>2c(A2-)+c(HA-)
由圖可知c(H2A)=c(HA-)時pH=3.3,則H2A的一級電離平衡常數為10-3.3.V(NaOH溶液)∶V(H2A溶液)=1∶1時,分別由物料守恒、電荷守恒推導出質子守恒,即c(H+)-c(OH-)=
c(A2-)-c(H2A);pH=6.27時,c(A2-)=c(HA-),溶液顯酸性,則c(A2-)=c(HA-)>c(H+)>
c(OH-).溶液顯酸性時,c(H+)>c(OH-),由電荷守恒可得c(Na+)+c(H+)=2c(A2-)+c(HA-)+c(OH-),c(Na+)<2c(A2-)+c(HA-).綜上分析只有C項正確.
5 能量守恒的應用
能量守恒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規律之一,體現在化學反應中主要指熱量.在分析熱量時主要運用蓋斯定律.實際上蓋斯定律是能量守恒的具體體現.
例5 已知:①2C(s)+O2(g)2CO(g),ΔH=-221kJ·mol-1l;
②
2H2(g)2×436kJ·mol-1
4H(g)
O2(g)496kJ·mol-12O(g)
4×463kJ·mol-12H2O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s)的燃燒熱為110.5kJ/mol
B.2H2(g)+O2(g)2H2O(g),ΔH>0,ΔS<0,該反應是非自發反應
C.C(s)+H2O(g)CO(g)+H2(g),ΔH=+131.5kJ·mol-1
D.將2mol H2O(g)分解成H2(g)和O2(g)至少需要提供4×463kJ的熱量
由燃燒熱定義可知①中的產物并不穩定,A項錯誤.由②、ΔH的計算方法和能量守恒可知,2H2(g)+O2(g)2H2O(g)中ΔH=2×436kJ·mol-1+496kJ·mol-1-4×463kJ·mol-1=-484kJ·mol-1,B項錯誤.由蓋斯定律①和②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聯立計算得到:C(s)+H2O(g)CO(g)+H2(g),ΔH=+131.5kJ·mol-1,C項正確.由②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可知2mol H2O(g)分解成H2(g)和O2(g)至少需要提供484kJ·mol-1的熱量,D項錯誤.綜上選擇C項.
參考文獻:
[1] 陳善佐.高中化學解題中守恒法的運用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10):128-130.
[2] 仝鵬.守恒法在高中化學習題教學中的應用[J].高中數理化,2021(24):73.
[責任編輯:季春陽]
收稿日期:2022-11-25
作者簡介:吳超(1984.9-),女,吉林省四平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