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資本、市民化感知與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

2023-06-08 18:32:09葉子鐘漲寶
江淮論壇 2023年2期

葉子 鐘漲寶

摘要: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關乎流轉市場發育的質量。通過構建理論分析框架,利用湖北、山東784戶農地轉出戶的調查數據,運用雙欄模型實證分析了社會資本、市民化感知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影響。結果表明:社會資本顯著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其中地域型社會資本水平越高,農戶越傾向選擇非固定或短期期限;脫域型社會資本水平越高,農戶越傾向選擇固定且長期期限;市民化感知顯著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即市民化感知程度越高,農戶越傾向選擇固定且長期期限;社會資本與市民化感知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即市民化感知水平越高,地域型社會資本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有效影響越弱,脫域型社會資本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有效影響越強。因此,結合農戶的認知水平和進城需求,提升市民化感知水平,培育提升農戶脫域型社會資本水平,將有助于促進農地轉出的長期化。

關鍵詞:社會資本;市民化感知;農地轉出期限選擇;雙欄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1.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3)02-0081-010

一、引 言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地流轉日益活躍,這優化了農地資源配置效率,改善了農業經營規模相對狹小的困境,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但仍存在合約低效率、締約期限不固定、短期租約等問題[1-2],抑制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3]農地流轉具有“期限性”特征,期限選擇體現了不同的合約關系,影響了締約雙方的行為期望,對合約穩定性及其實施效果產生重要影響。[4]一個固定且長期的流轉合約不僅有利于達成持續穩定的合作關系,而且有利于改善農地的投資激勵,從而實現締約雙方的合作共贏[5],而農地短期化流轉易致“小農格局”復制。[6]深入探究農村家庭農地流轉期限選擇的制約因素,對于誘導農地流轉走向長期化、優化農業規模經營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四個角度探討農戶農地流轉期限選擇的內外部驅動因素。一是交易成本視角,信息搜尋、締約談判、執行監督等交易成本會影響農戶對農地流轉期限選擇決策。[7]二是社會關系視角,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關系網絡容易形成短半徑交易,雖然能促進農地流轉,但不利于長期流轉機制構建,弱化了農地流轉資源配置效應。[8]三是資產專用性視角,土地經營所產生的資產專用性特征對農地流轉交易關系的持續穩定性要求較高。[4]四是產權制度視角,農地確權通過提升農戶產權安全認知、提高農地價值、降低交易成本,進而保障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性。[9-10]從已有文獻看,關于從社會資本和市民化感知視角對農戶農地流轉期限選擇的內在機理研究,尚有待改進和完善。在鄉村振興和城鎮化推進的背景下,我國不僅從2011年起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而且各部委和各地方政府配套實施了土地、財政和住房政策措施,支持農戶市民化發展,來實現流轉農地持續穩定供給。[11]農戶社會資本在城鎮生活中出現了異質性特征,從基于地緣的傳統社會資本拓展出基于業緣的新型社會資本,拓展了信息資源獲取渠道,對農地流轉期限選擇的認知和能力有一定的改善。[12]農戶市民化感知反映了農戶對城鎮生活權益可得性的評估,體現了農戶與城鎮的心理距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戶的留城意愿[13],會對農戶農地流轉期限選擇產生重要影響。為此,本文深入探究社會資本和市民化感知影響農戶農地流轉期限選擇的機理及作用效果,以期對提升農地流轉質量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當前文獻在社會資本和農地流轉期限選擇方面進行較多研究,但仍有可完善之處:一是現有文獻多整體考察社會資本對農戶農地流轉期限選擇的影響,而較少針對社會資本的異質性特征來深入探究;二是現有文獻忽視從市民化感知視角探究其對農戶農地流轉期限選擇的影響。鑒于此,通過對湖北省、山東省784個農地轉出戶展開實證分析,探討社會資本和市民化感知及兩者交互項對農戶農地流轉期限選擇的影響機理。本文有助于拓展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范疇,并納入市民化感知的研究視角,以期豐富農地流轉期限選擇的理論框架,對促進農戶農地流轉長期化交易提供有益參考。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社會資本是經濟主體在目的性行動中能夠獲得并利用的實際的或潛在的社會資源集合體,其本質上是一種嵌入于網絡結構中的動態資源。[14]社會資本將分散的農戶和農地資源聯系起來,在農地流轉市場化和規范化上有很大的作用空間和社會基礎。[15]學術界認為,社會資本可以為農戶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傳遞和物質資源,在農地流轉期限選擇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7,16]當前中國農村地區社會變遷最顯著的特征是勞動力跨區域流動[17],而流動過程的每一環節,諸如決定是否流動、向何處流動,以及流動后如何適應當地生活等,都與農戶自身社會資本密不可分[18],社會資本在勞動力流動中產生的轉變可能會影響到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為了更好地詮釋農村地區社會資本的脫域特征,謝家智和王文濤(2016)提出了地域型和脫域型兩類社會資本。[19]由于流動勞動力在空間上頻繁轉移,使其逐漸脫離原地域壁壘,從而實現在新地域下社交半徑的延展,“脫域型社會資本”將逐步成為普遍的農戶社會資本模式。[20]在借鑒已有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農村社會關系發展特征,將地域型社會資本界定為村莊內具有不流動性和同質性特征的從原有地緣網絡、地緣互惠、地緣信任和地緣參與等維度獲取的可利用資源,將脫域型社會資本界定為在農村勞動力流動中產生的具有開放性和異質性特征的從新型的“業緣網絡”“業緣互惠”“業緣信任”以及“業緣參與”等維度獲取的可利用資源。

具體而言,首先,勞動力流動本質上體現了農戶由傳統農業耕作者向現代非農就業者的職業轉換過程[21],勞動力跨區域空間流動打破了地域限制,促使理性農戶重構原始不流動性、同質性的社會網絡,積極拓展開放性、異質性的新型“業緣網絡”交往半徑,從而延展農戶社會網絡的廣度,擴大非農就業的信息獲取渠道,使農戶能尋找到更匹配的工作,進而長期穩定地轉出農地。[16]其次,依托于“業緣網絡”所筑造的聯系紐帶和交往渠道,農戶的交往互惠能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城鎮居民日益加深接觸,從中收獲非農就業信息和支持幫助,新型的“業緣互惠”在勞動力流動過程中得以逐漸確立和發展,促進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傳遞[19],進而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決策。再次,在更為廣泛的就業空間中增加“業緣互惠”經歷,提升了農戶融入“業緣網絡”的能力和程度,進而獲取動員更多類型的社會資源的能力[17],作出最優的社會資本動員策略,增強農村勞動者與工作崗位的契合度和匹配性,客觀上加速了新型“業緣信任”這種社會信任模式的拓展,優質且適合的職位促使農戶長期穩定轉出農地。[22]最后,新型業緣關系的出現引來了多樣化的社會活動,農戶通過與不同群體的交流,有助于加深彼此間的聯系和關系強度[19],“業緣參與”為農戶進行新型業緣關系的個人投資和積累創造條件,進而延展農戶社會資本,擴寬農戶資源運作空間,增加農戶選擇更適宜的農地轉出期限的機會。因此,原始的在鄉土村莊中形成的地緣網絡、地緣互惠、地緣信任、地緣參與等地域型社會資本維度的邊際不斷外擴,逐漸產生新型的“業緣網絡”“業緣互惠”“業緣信任”“業緣參與”等脫域型社會資本維度,進而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產生差異化的影響機制。

一方面,地域型社會資本通過信任機制、生產幫扶機制、行為約束機制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首先,基于信任機制,村莊內成員能獲得較高的身份認同,基于血緣、地緣關系的有限信任擠出了對于村莊外主體的一般信任,造成短信任半徑[23],農戶較多認為村莊內成員不會從事機會主義行為,更愿意在彼此間對農地進行無固定期限的交換。其次,生產幫扶機制能夠緩解農業勞動力約束,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跨地域流動的背景下,地域型社會資本中長期積累的“情感性屬性”能有效發揮農業生產幫扶的積極作用[24],緩解農業生產中勞動力季節性短缺的問題,因此農戶更傾向于將農地不定期短暫地托付給熟人,便于農戶靈活地進入和退出農地流轉市場。最后,行為約束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交易者行為。[25]熟人社會中較繁密的來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情關系,人情與面子使得農戶在與熟人做交易時免于焦慮、懷疑和警戒,促使農戶與熟人建立非固定期限的合作關系。[26]

另一方面,脫域型社會資本通過信息獲取、學習機會、資源積累等渠道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首先,拓寬了農戶信息獲取的渠道。在地域外拓展的社會資本有更廣闊的信息交流空間,將異質性信息在不同群體間傳遞,促使流動勞動力能夠跨越其社會邊界獲取更為豐富、優質的職位信息,從而增加其找到合適職位的機會[19],促使其選擇長期穩定轉出農地。其次,促進了農戶學習機會的獲取。知識和技能是影響農戶職位獲得的關鍵性要素,社會資本通過促使群體間、群體內相互學習,加強知識積累并提升技能水平[27],因此脫域型社會資本通過相互交流和學習提升農戶人力資本水平,增強與職位的契合度,進而促使農戶長期轉出農地。最后,拓展了資源積累渠道。農戶通過在空間流動、職業轉換過程中與地域及產業內外的互通,以及新型業緣關系中城鄉要素的不斷流動,積累了除原地域外大量的異質性社會資源,逐步擴大轉出市場范圍,提升資源整合能力,通過與不同主體合作形成長期穩定的農地交易關系。[28]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說:

H1:地域型社會資本顯著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即農戶擁有的地域型社會資本水平越高,農地轉出時越傾向選擇無固定期限或短期期限;否則越傾向選擇固定且長期期限。

H2:脫域型社會資本顯著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即農戶擁有的脫域型社會資本水平越高,農地轉出時越傾向選擇固定且長期期限;否則越傾向無固定期限或短期期限。

市民化感知是理解家庭勞動力流動決策和行為的重要視角[29],然而,鮮有學者關注市民化感知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影響。市民化感知是農戶進入城鎮后在住房、就業、醫療、社會保障和教育等方面享受到的權利和待遇差異,個體感知逐漸出現明顯的異質性特征,其核心是農戶在嵌入城鎮生活中產生差異化的個體心理活動。[30]市民化感知一方面可以減弱農戶對自身與城鎮居民之間身份上的感知差距,增強對城鎮的地域認同,從主觀上逐漸融入城鎮,從而使農戶對城鎮產生依戀感和歸屬感,促使農戶長期穩定轉出農地來減輕留在城鎮的羈絆;另一方面,穩定且持續的非農就業生計方式能夠有效滿足農戶在城鎮長期生存及發展需要,從而對農地經營生計方式依賴性逐漸減弱,農戶會傾向于長期轉出農地。[31]農戶地域型和脫域型社會資本以不同的方向影響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但農戶的市民化感知水平差異影響到地域型和脫域型社會資本對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影響效果。對于市民化感知水平較高的農戶來說,他們對城鎮生活充滿熱情,有較強意愿向城鎮實現融入型轉移[32],進而積極在城鎮中拓展脫域型社會資本并發揮其效用,實現在城鎮的穩定就業和長期居住,其與鄉村的疏遠弱化了地域型社會資本發揮的作用。對于市民化感知水平較低的農戶來說,離開農村進入難以得到保障的城鎮并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他們定居城鎮的愿望并不強烈,反而更愿意返回農村,因此大多選擇在城鄉間輾轉反復,或者在不同城鎮間轉移。[33]“候鳥式”流動轉移不利于農戶在城鎮拓展和積累穩定的脫域型社會資本,因此弱化了脫域型社會資本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激勵效果。同時,隨時可能返回農村的轉移者也會重視對地域型社會資本的維系,從而強化了地域型社會資本發揮的作用。因此,作為有限理性人,不同社會資本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有效性將受制于農戶市民化感知的強弱。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說:

H3:市民化感知顯著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即農戶的市民化感知程度越高,農地轉出時越傾向選擇固定且長期期限,否則越傾向無固定期限或短期期限。

H4:市民化感知與社會資本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有一定交互作用。即農戶的市民化感知水平越高,地域型社會資本對其轉出期限選擇的有效影響越弱,脫域型社會資本對其轉出期限選擇的有效影響越強。

三、數據來源、模型設定與變量說明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華中農業大學課題組2019年7—9月在湖北省、山東省開展的關于農地流轉的實地調查。課題組選取了地處平原且位于糧食種植區的荊州市監利縣和菏澤市曹縣為典型樣本區域,先按照配額抽樣法,由樣本縣農業相關部門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生產情況推薦3—4個典型鄉鎮,再在每個樣本鄉鎮隨機抽選4—5個行政村,最后在每個樣本行政村分層隨機抽選25—35個農村家庭,經過整理、刪除數據缺失嚴重和未參與農地轉出的問卷后,最終用于本文分析的樣本數量為784個農地轉出戶。

對于農地流轉期限的總體情況,從政策層面上看,近年來發布的農業政策均鼓勵延長土地流轉期限,保障農業規模經營有足夠時間。2020—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均指出,要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2021年,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指出,要保障經營主體穩定的經營預期,在流轉合同期滿后經營主體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續約。從實踐層面上看,對于農地流轉期限,一些學者從研究數據上發現土地流轉契約期限基本保持穩定,以固定化流轉期限為主,實際流轉期限呈現兩極分化趨勢,大多數期限為1年或30年[34],非固定流轉期限和流轉期限短期化的現象仍然普遍[35-36];對于農戶流轉意愿,一些學者從實際調研結果中發現,雖然絕大多數農戶愿意流轉農地,但是在上一輪流轉契約簽訂時就考慮過續約的農戶僅為半數,而當土地流轉續約遇到困難時,近一半的農戶會選擇放棄續約[37],農戶農地流轉意愿產生過程復雜多變,契約期限不穩定和延期不便利的現象仍然普遍。[38]

(二)模型設定

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分為是否固定期限和轉出實際期限兩個階段,對此,本文選用雙欄模型來處理。首先,考察農戶農地轉出是否固定期限,構建方程如下:

Prob[yi=0|X1i]=1-φ(αX1i)(1)

Prob[yi>0|X1i]=φ(αX1i)(2)

(1)式表示農戶農地轉出選擇固定期限為0,(2)式表示農戶農地轉出選擇固定期限不為0;φ(·)為標準正態分布累積函數;yi為因變量,表示農戶農地轉出是否固定期限;X1i為自變量,表示社會資本、市民化感知等變量;α為相應的待估計系數;i為第i個觀測樣本。

其次,考察農戶農地轉出實際期限,構建方程如下:

E[yi>0,X2i]=βX2i+δλ(βX2i/δ)(3)

(3)式中,E(·)表示條件期望,為農戶農地轉出實際期限;λ(·)為逆米爾斯比率;X2i為自變量,表示社會資本、市民化感知等變量;β為相應的待估計系數;δ表示截取正態分布的標準差;其他符號含義如前所述。

基于(1)—(3)式,建立對數似然函數:

lnL=∑yi=0{ln[1-φ(αX1i)]}+∑yi>0{lnφ(αX1i)-

lnφ(■)-ln(δ)+ln{φ[(yi-βX2i)/δ]}}(4)

(4)式中,lnL表示對數似然函數值。利用極大似然估計法估計(4)式,可得到本文所需的各相關參數。

(三)變量說明

被解釋變量:農地轉出期限選擇。分為兩個變量:一是轉出是否為固定期限,為二元虛擬變量,固定期限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二是轉出實際期限,為連續變量。

核心解釋變量Ⅰ:社會資本。根據前文所述,本文采用脫域型社會資本和地域型社會資本兩個維度來衡量社會資本,并使用地緣網絡、地緣互惠、地緣信任、地緣參與來度量地域型社會資本,使用業緣網絡、業緣互惠、業緣信任、業緣參與來度量脫域型社會資本(見表1)。運用Stata16軟件進行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地域型和脫域型社會資本所有測量題項的KMO統計量分別是0.815、0.847,由Bartletts檢驗可知樣本均適用因子分析;因子載荷均大于0.50,Cronbachα分別是0.805、0.848,表明變量測度具有效度與信度;最終分別獲取地域型和脫域型社會資本的綜合得分。

核心解釋變量Ⅱ:市民化感知。由于農戶市民化感知來自對城鎮生活的直觀感覺[29],因此,設置問題“您是否對城鎮住房感到擔憂?”“您是否對城鎮就業感到擔憂?”“您是否對城鎮醫療與養老感到擔憂?”“您是否對后代教育感到擔憂?”,選項為非常擔憂=1,比較擔憂=2,一般=3,不太擔憂=4,很不擔憂=5。運用Stata16軟件進行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市民化感知所有測量題項的KMO統計量為0.872,由Bartletts檢驗可知樣本均適用因子分析;因子載荷均大于0.50,Cronbachα分別是0.893,表明變量測度具有效度與信度;最終獲取市民化感知的綜合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農戶市民化感知水平越高。

控制變量:本文選取了家庭特征、農地特征、村莊特征,并控制了區域特征。各變量說明如表2所示。

四、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本文運用Stata16軟件進行模型估計,由于所有變量方差膨脹因子(VIF)均處于合理范圍內,排除了出現嚴重共線性的可能性。表3—5顯示了各方程的回歸結果,由于各方程的Waldχ2均在1%的統計水平上通過檢驗,表明各方程總體擬合效果較好。

(一)基準模型回歸結果

由表3的列(1)(2)可知,地域型社會資本對農地轉出是否固定期限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農戶擁有的地域型社會資本越多,選擇固定期限轉出農地的概率越低;地域型社會資本對轉出實際期限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農戶擁有的地域型社會資本越多,選擇長期期限的概率越低。這可能是因為地域型社會資本的“情感性屬性”[12],使得農戶能夠在外出就業時將農地以“人情代耕”形式不定期或短暫托付給能提供生產幫扶的熟人。由此,假說H1得到驗證。脫域型社會資本對農地轉出是否固定期限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農戶擁有的脫域型社會資本越多,選擇固定期限轉出農地的概率越高;脫域型社會資本對轉出實際期限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農戶擁有的脫域型社會資本越多,選擇長期期限的概率越高。這可能是因為脫域型社會資本的“工具性屬性”[19],拓展了可動員的新型社會網絡的數量和質量,農戶更傾向于與不同主體形成長期合作的關系。由此假說H2得到驗證。

由列(3)(4)可知,市民化感知對農地轉出是否固定期限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農戶市民化感知程度越高,選擇固定期限轉出農地的概率越高;市民化感知對轉出實際期限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農戶市民化感知程度越高,選擇長期期限的概率越高。這可能是因為市民化感知反映了農戶對城鎮生活的適應程度以及享受到的保障待遇水平,較高的市民化感知能增強農戶的城鎮歸屬感和認同感,提高其留在城鎮的意愿,進而更傾向于將農地長期穩定的轉出。由此假說H3得到驗證。

(二)社會資本與市民化感知的交互作用

將社會資本與市民化感知分別作中心化處理,把兩者交互項納入模型中得到回歸結果。由表4的列(5)(6)可知,社會資本、市民化感知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影響效應與表3實證結果相一致。由列(7)可知,社會資本與市民化感知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有一定交互影響,其中地域型社會資本、脫域型社會資本與市民化感知的交互項均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有顯著正向影響,這可能是因為市民化感知水平較高的農戶為實現在城鎮的長期穩定居住,會積極拓展脫域型社會資本并發揮其效用,同時也弱化了地域型社會資本能發揮的作用。而市民化感知水平較低的農戶定居城鎮的愿望并不強烈,從而弱化了脫域型社會資本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影響效果,同時對地域型社會資本的維系也更加重視,強化了地域型社會資本的有效作用。由此,假說H4得到驗證。

(三)穩健性檢驗

為檢驗上述模型估計結果的穩健性,參考葉靜怡和周曄馨(2010)的方法,本文采用“2018年人情禮品支出(取對數)”替代地域型社會資本,采用“是否認識企事業和政府人員”替代脫域型社會資本[17];參考程郁等(2022)的方法,本文采用“您家勞動力的非農就業穩定程度如何”替代市民化感知。[31]表5的列(9)是對人情禮品支出、是否認識企事業和政府人員與非農就業穩定程度分別作中心化處理,將兩者交互項納入模型中得到回歸結果。回歸結果顯示,人情禮品支出、是否認識企事業和政府人員與非農就業穩定程度以及各交互項的作用方向和顯著性均與表3、4的結果較為一致,說明本文研究結論較為穩健。

五、結論與建議

基于湖北、山東784戶農地轉出戶微觀數據,運用雙欄模型實證分析了社會資本、市民化感知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影響。研究發現:社會資本顯著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其中,農戶擁有的地域型社會資本水平越高,越傾向選擇無固定期限轉出農地,即使選擇固定期限,也會傾向短期轉出農地。農戶擁有的脫域型社會資本水平越高,越傾向選擇固定期限轉出農地,進而選擇長期轉出農地;市民化感知顯著正向影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即農戶市民化感知程度越高,越傾向選擇固定期限轉出農地,進而選擇長期轉出農地。社會資本與市民化感知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即市民化感知水平越高,地域型社會資本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有效影響越弱,脫域型社會資本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有效影響越強。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文嘗試從社會資本、市民化感知角度提出促進農地轉出期限固定且長期化的政策建議。

一是鼓勵農村居民積極提升脫域型社會資本水平,為延長農地轉出期限提供支持。勞動力市場基于脫域型社會資本水平形成了一種篩選與甄別機制,這種篩選機制的存在使得擁有較高脫域型社會資本的農戶在增加穩定就業機會的基礎上,能夠較為便利地實現融入型轉移,促進家庭“離農”轉移的徹底性,并最終將農地長期流轉出去;而擁有較低脫域型社會資本的農戶,很可能被擠出到二級勞動力市場與非穩定就業部門中,從而只能以流動型轉移為主,在城鄉間反復“候鳥式”流動,不會將農地長期流轉出去,而選擇托付給可信賴的親友照料。因此,通過搭建城鄉非農就業的互動信息服務平臺,健全和完善勞動力跨區域就業保障機制,消除勞動力流動壁壘,促使農戶進行職業轉換,拓展脫域型社會資本。隨著脫域型社會資本水平的提升,農戶農地轉出締約調整的反應和能力也得到提升,農戶會積極主動地長期轉出農地。

二是提升進城勞動力的市民化感知水平,為拓展脫域型社會資本提供動力的同時,促進農地轉出期限長期化。勞動力的流動,一方面是因為農戶對農地的依賴逐漸減弱,農業經營低收益“推擠”農戶流出[33],另一方面是因為城鎮的增收機會、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拉引”農戶流入。[39]在高市民化感知支配下,農戶有較高積極性在城鎮中拓展脫域型社會資本,實現在住房、就業、醫療、養老和教育方面的融入型轉移。而在低市民化感知支配下,即使高社會資本擁有者通過城鎮就業實現了脫域型社會資本積累與水平提升,但由于距離穩定就業和融入城鎮的差距仍然較大,在“絕望心理”驅動下[40],這些流動者難以因為這種脫域型社會資本的增加而改變農地轉出期限選擇。因此,在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的戶籍制度改革模式的同時,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醫療、養老、住房等政策完善,構建城鄉平等化的社會福利機制,進一步提升農戶市民化感知。隨著市民化感知水平的提升,農戶對融入城鎮的意愿也得到增強,不僅能強化農戶選擇長期轉出農地的動機,而且使得脫域型社會資本也得到積極發展并發揮效用,進而促使農戶農地轉出期限固定且長期化。

農戶受自身能力及周邊條件限制,對農地流轉的了解不夠深入,諸如在具體的選擇中如何進行優化,在談判、執行等環節又面臨怎樣的交易費用,這對農戶決策產生一定影響,導致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需要構建長時間序列的跟蹤調查數據庫,以更加準確地反映不同時期農戶市民化感知、社會資本對農戶農地轉出期限選擇的影響,為進一步優化政策提供更有引導價值的參考和建議。

參考文獻:

[1]夏顯力,陳哲,張慧利,等.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賦能與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9,(12):2-15.

[2]朱建軍,楊興龍.新一輪農地確權對農地流轉數量與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農村家庭追蹤調查(CRHPS)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9,(3):63-74.

[3]Qin M,Lin W,Li J,et al.Impact of Land Registr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n Land Rental by Chinese Farmers[J].Land Use Policy,2020,(1):1-9.

[4]鐘文晶,羅必良.合約期限是怎樣確定的?——基于資產專用性維度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4,(4):42-51,95-96.

[5]鄒寶玲,羅必良.農戶分化與農地轉出租約期限[J].財經問題研究,2020,(3):111-121.

[6]羅必良.合約短期化與空合約假說——基于農地租約的經驗證據[J].財經問題研究,2017,(1):10-21.

[7]鄒寶玲,羅必良.農地流轉的差序格局及其決定——基于農地轉出合約特征的考察[J].財經問題研究,2016,(11):97-105.

[8]洪名勇,楊雪嬌,徐琰超.宗族網絡與土地流轉資源配置效應——錦上添花還是雪上加霜?[J].經濟評論,2021,(3):145-164.

[9]楊廣亮,王軍輝.新一輪農地確權、農地流轉與規模經營——來自CHFS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22,(1):129-152.

[10]紀月清,楊宗耀,方晨亮,等.從預期到落地:承包地確權如何影響農戶土地轉出決策?[J].中國農村經濟,2021,(7):24-43.

[11]姚先國,馮履冰,周明海.中國勞動力遷移決定因素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科學,2021,(1):117-125,128.

[12]楊芳,張應良,劉魏.社會網絡、土地規模與農戶生產性投資[J].改革,2019,(1):97-108.

[13]祝仲坤.公共衛生服務如何影響農民工留城意愿——基于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21,(10):125-144.

[14]邊燕杰,王文彬,張磊,等.跨體制社會資本及其收入回報[J].中國社會科學,2012,(2):110-126,207.

[15]王雨濛,張效榕,張清勇.社會關系網絡能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嗎? 基于河北、安徽和山東三省的調查[J].中國土地科學,2018,(1):51-57.

[16]江激宇,張士云,李博偉.社會資本、流轉契約與土地長期投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3):67-75.

[17葉靜怡,周曄馨.社會資本轉換與農民工收入——來自北京農民工調查的證據[J].管理世界,2010,(10):34-46.

[18]Portes A.Economic Soci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A Conceptual Overview[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

[19]謝家智,王文濤.社會結構變遷、社會資本轉換與農戶收入差距[J].中國軟科學,2016,(10):20-36.

[20]蘭亞春.居民關系網絡脫域對城市社區結構的制約[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4):122-128.

[21]Gerber T P.Getting Personal:Networks,Institutions,and Stratification in the Russian Labor Market[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0,(3):855-908.

[22]李江一,秦范.如何破解農地流轉的需求困境?——以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例[J].管理世界,2022,(2):84-99,6.

[23]洪名勇,何玉鳳.鄰里效應及其對農地流轉選擇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貴州省540戶農戶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20,(9):4-19.

[24]仇童偉,羅必良,何勤英.農地流轉市場轉型:理論與證據——基于對農地流轉對象與農地租金關系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9,(4):128-144.

[25]Welter F.All You Need is Trust?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rust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12,(3):193-212.

[26]劉瑞峰,梁飛,王文超,等.農村土地流轉差序格局形成及政策調整方向——基于合約特征和屬性的聯合考察[J].農業技術經濟,2018,(4):27-43.

[27]李清政,劉天倫,陳子夏.社會資本視角下家庭增收效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4,(1):126-134.

[28]吳一恒,馬賢磊.基于外部治理環境與內部治理結構視角的土地流轉市場發育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21,(5):66-77.

[29]時鵬,余勁.風險預期、市民化感知及農戶認知對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宅基地退出的影響[J].資源科學,2021,(7):1387- 1402.

[30]張可云,王洋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式及其對收入分化的影響——基于CGSS數據的觀察[J].中國農村經濟,2021,(8):43-62.

[31]程郁,趙俊超,殷浩棟,等.分層次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破解“愿落不能落、能落不愿落”的兩難困境[J].管理世界,2022,(4):57-64,81,65.

[32]辛毅,宮偉文,趙雅斐.“顯性市民化”與“隱性市民化”對農民土地轉出行為的影響[J].資源科學,2020,(5):894-906.

[33]吳方衛,康姣姣.中國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與再外出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20,(3):47-60,127.

[34]周超,張懷志,呂開宇,等.地權穩定性對耕地質量的影響——基于流轉契約安排的視角[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237-247.

[35]蔡鍵,郭欣琪,劉文勇.中介參與土地流轉是否有助于保障轉出戶的利益?——基于地塊樣本的研究視角[J].農村經濟,2021,(4):32-39.

[36]欒健,韓一軍,金書秦.村集體中介服務能否促進農地高效流轉與農民增收的雙贏?[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168-179.

[37]蘭勇,蔣黽,杜志雄.農戶向家庭農場流轉土地的續約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20,(1):65-85.

[38]劉靈輝.家庭農場土地流轉合同期滿續約過程中的利益博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79-87.

[39]夏怡然,陸銘.城市間的“孟母三遷”——公共服務影響勞動力流向的經驗研究[J].管理世界,2015,(10):78-90.

[40]Warner K E.A“desperation-reaction”Model of Medical Diffusion.[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75,(4):369-383.

(責任編輯 蔡華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女人一级毛片| 亚洲美女久久| 91九色最新地址|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欧美黄网在线| 福利一区在线|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九色综合视频网| 99这里精品|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片|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91国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美乳| 亚洲无码91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久操视频|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微拍|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欧美色综合久久|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91一级片|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国产导航在线|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无码aaa视频| 亚洲区欧美区| 日韩毛片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av在线直播|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 成人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丁香综合在线| 国产91高跟丝袜|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制服丝袜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