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志寰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博士生
2023年3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公開宣布,將回應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的要求,在白俄羅斯境內部署核武器。4月初俄羅斯駐白俄羅斯大使格雷茲洛夫表示,俄羅斯將從4月3日開始訓練相關人員,并在7月將位于白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儲存設施建造完成。他還強調兩國目前規劃的部署地點會選在緊鄰北約國家的白俄羅斯西部邊界地區。
大國競爭與境外核部署 核大國的境外核部署行為首先發生在冷戰美蘇競爭和東西陣營對抗時期。美國和蘇聯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美蘇都將核武器視為一種可在戰爭中使用的軍備,而不僅作為一種威懾工具。基于此就必須將核武器部署在盡可能鄰近于對手的地點,便于在戰爭發生時迅速投入使用。其次是為了進行有限核戰爭,期待能夠利用戰區部署的戰術核武器來控制核戰爭的烈度和范圍,避免爆發戰略層次的全面核升級。最后是將核部署作為一種維系核同盟的工具。美蘇在冷戰時期建立了龐大的同盟體系,并提供盟友核保護傘。將核武器部署在盟友境內可以彰顯它們使用核武器保護盟友的決心,強化盟友對核保護傘的信心。
除了美蘇之外,英國也曾將其核武器部署在中東和東南亞地區。不過,英國境外核部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輔助美國的全球核戰略,規模不大。因此,美蘇兩超才是主要從事境外核部署的核大國。據統計,不考慮戰略核潛艇或轟炸機進行海空巡航的機動式部署方式,只計算固定式部署,美國總共在超過15個國家和地區部署過核武器,涵蓋地區包括歐洲、亞太、中東和北非。蘇聯則在七個國家和地區部署過核武器,部署地點以中東歐地區為主,加上蒙古國和古巴。
在冷戰時期,核大國的境外核部署行為很容易引起對手的疑慮,有時甚至會引發危機事件,這類危機造成的緊張程度都非比尋常。最著名的就是1958年的柏林危機和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古巴導彈危機持續了十三天,柏林危機則持續了三年。兩次危機最后能緩解的關鍵都是兩超在前沿核部署問題上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協。例如在柏林危機后期,美國向蘇聯保證絕不會讓西德獲取當地核武器的控制權;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從土耳其、意大利撤除朱庇特導彈,以此換取蘇聯也撤除在古巴的核部署。
境外核部署對核軍控機制的影響 冷戰后期美蘇達成《中導條約》后美國和蘇聯就開始撤除并銷毀部分境外核部署。冷戰結束之際,美國和蘇聯都各自宣布單方面撤回境外部署的戰術核武器。蘇聯解體后,獨立的烏克蘭、哈薩克斯坦與白俄羅斯境內的核武器也陸續運往俄羅斯。美國在冷戰后也撤回了絕大部分的境外戰術核武器。這些都是核裁軍的積極進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美國在境外仍留下了約兩百件戰術核武器,目前部署在五個北約盟友境內。最近,俄羅斯宣布在白俄羅斯部署戰術核武器,部分美國盟國也有重新部署美國核武器的呼聲,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新動向。
在1960年代中期美蘇協商《核不擴散條約》草案時,美國為了維護其境外核部署權利,想方設法地抵制蘇聯草擬的《核不擴散條約》第一、二條行文。當時蘇聯擔心美國正在規劃的北約核共享政策會使美國的無核武器盟友,特別是西德,獲得對核武器的控制權。對此,美國以其國內法已有禁止轉讓核武器控制權給其他國家的相關規定為借口,說服蘇聯接受其模糊化的條約文本方案。因此,《核不擴散條約》并沒有明文禁止境外核部署。
境外核部署行為雖然不明確違反《核不擴散條約》,但這會對核軍控機制的發展造成阻礙。核大國的一些盟友會擔心自己參與核軍控機制而抵觸了核大國的境外部署核戰略,進而影響到自己所享有的核保護傘。例如澳大利亞就曾擔心批準《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后,美國的核艦艇不能靠港,使其喪失美國的核保護傘;美國的盟友也都不愿參與2021年生效的《禁止核武器條約》,因為其第四條第四項規定成員國必須撤除核大國在其境內的核部署。境外核部署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前沿部署加劇了核對抗,容易觸發核危機升級。
目前國際體系已走向大國競爭的局面,我們應高度重視境外核部署行為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