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成雪,闕云飛
(貴州省檢測技術研究應用中心,貴州貴陽 550014)
食醋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常見調味料之一。不同生產工藝、風味的食醋,其原料也有所不同,主要有秈米、糯米、麩皮、高粱和米酒等[1]。現代化先進的工藝引入食醋生產中,對其獨有的風味有著不小的影響[2]。為改善食醋風味,往往會在生產中使用食品添加劑,也對消費者身體健康帶來了安全風險[3]。同時,食醋產量不斷擴增也對生產衛生管控提出更高要求,產品中微生物數量便可直觀反映食醋質量安全性[4]。由此,本文對市面售賣食醋中總酸、不揮發酸、山梨酸及其鉀鹽、脫氫乙酸及其鈉鹽、菌落總數等多個指標進行定量檢測,初步評估其質量及安全性,旨在為食醋生產工藝改善及消費者食用安全提供基礎資料。
在市面上隨機購入保質期內食醋樣品20份,并查驗其產品標簽,產品標準為《釀造食醋》(GB/T 18187—2000)[5];以標簽明示總酸含量評定產品質量等級,總酸≥4.5 g/100 mL評一級、總酸≥3.5 g/100 mL評二級,20份樣品中一級9份(樣品編號為1~9號)、二級11份(樣品編號為10~20號)。
SPX-250BIII智能生化培養箱,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PHSJ-4A pH計,上海雷磁;LT-CPS-80C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立德泰勀(上海)科學儀器有限公司;Agilent 1260液相色譜及Eclipse Plus C18色譜柱;平板計數瓊脂(PCA)、乙酸銨水溶液、甲醇和氫氧化鈉。
定量檢測指標及相關國家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檢測標準
由表2可知,食醋中總酸(以乙酸計)平均值分別為一級5.09 g/100 mL、二級4.44 g/100 mL,相較于1.1中樣品質量等級劃分,一級樣品中總酸含量比劃分標準高0.59 g/100 mL、二級樣品中總酸含量比劃分標準高0.94 g/100 mL,可直觀反映出,食醋質量等級越高,其總酸含量越高。同樣,食醋中不揮發酸(以乳酸計)平均值分別為一級1.22 g/100 mL、二級1.48 g/100 mL,在生產工藝中,增加不揮發酸(乳酸)含量可改善食醋風味[11],但本試驗不揮發酸檢測結果顯示,二級>一級,與質量等級并無正相關關系。

表2 質量指標檢測結果(單位:g/100 mL)
由表3可知,20份食醋樣品中,11份檢出苯甲酸及其鈉鹽(以苯甲酸計),檢出范圍為0.28~0.82 g·kg-1,檢出率為55%;且一級樣品檢出3份,占33.33%,二級樣品檢出8份,占72.73%。20份食醋樣品均未檢出糖精鈉(以糖精計)、山梨酸及其鉀鹽(以山梨酸計)、脫氫乙酸及其鈉鹽(以脫氫乙酸計)、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及其鈉鹽(以對羥基苯甲酸計)。防腐劑混合使用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均小于1,與苯甲酸及其鈉鹽檢出結果一致。
由表4可知,20份食醋樣品中檢出菌落總數均小于10 CFU·mL-1,而食醋為發酵類食品,有微生物檢出屬正常現象,且菌落總數主要為衛生指標,說明本試驗中樣品生產和儲運過程衛生狀況保持良好,產品本身未受到外界污染。

表4 微生物檢測結果(單位:CFU·mL-1)
本次試驗結果表明,可代表食醋產品品質的指標總酸含量與質量等級呈正相關,即一級>二級,但不揮發酸含量正好相反。不揮發酸主要為乳酸,還含有葡萄糖酸、琥珀酸等,但含量很少,為發酵過程中乳酸菌代謝產生,其含量可評價食醋風味[12-13]。因此,推測食醋中不揮發酸含量主要與發酵工藝相關,與質量等級并無直接關系。食品添加劑檢測結果顯示,食醋生產過程中常用的添加劑為苯甲酸及其鈉鹽,且質量等級越高,添加劑使用的可能性更小;同時,防腐劑混合使用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均小于1,說明產品中即使有食品添加劑使用,也都在規定限量之內;而菌落總數檢測結果也表明,食醋生產和儲運過程都能很好地保證良好的衛生狀況,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風險。本次對市面在售食醋的多指標檢測表明,食醋產品質量符合其標簽所示和相關國家標準,消費者可結合自身喜好放心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