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邢 華
記者:您好,劉所長。當前,發展數字經濟在全球形成廣泛共識,數字經濟成為世界的主要經濟形態,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那么,什么是數字經濟?您能概括一下嗎?
劉剛:數字經濟是基于網絡空間發展的以數據和計算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引擎,能夠引領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從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網絡空間。網絡空間對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人與人、人與物和物與物的關系的映射產生實時在線可共享的海量數據。通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計算,我們能夠發現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運行的規律,從而利用網絡空間優化和控制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為什么如此重視數字經濟?
劉剛:黨的十八大以來,充分認識到數字技術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國家開始把發展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2021 年10 月1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進行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要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從國家戰略的內涵看,數字經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驅動力。例如,近年來,我國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在脫貧攻堅和綠色發展中的作用,為實現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做出了積極貢獻。在脫貧攻堅中,我們發現數字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在一些沒有交通區位優勢的貧困地區,農村居民利用網絡空間產業生態能夠獲得過去只有在城市才能獲得的優質服務要素,為農村居民的創業和經營活動提供了便利。并且,移動互聯網在中國農村的發展,使這些地區出現了22 種新的職業類型。例如,視頻創作者、內容編輯員、網絡推銷員和網絡維修工。
記者:數字經濟的特點是什么?
劉剛:與可持續發展具有包容性,是數字經濟的基本特點。在工業經濟時代,技術在推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會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環境污染等社會和生態環境問題。2012 年,黨的十八大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制定了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目標。對生態文明戰略,我們一定要有辯證思維。生態文明建設包含了統籌和協調經濟、社會和生態建設,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生態環境問題。
以數字經濟為引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前三次工業革命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即與可持續發展的包容性。無論是蒸汽機還是電力、石油化工和ICT 技術,技術創新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經濟效率和目標,以物質財富的創造為導向。技術創新以改造自然為主導,發生在物理空間。解決經濟增長中存在的社會和生態環境問題時,主要依賴政府的事后調節機制。
而數字經濟不僅能解決經濟問題,而且能持續帶來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在數字技術驅動下,經濟社會的調節機制和調節方式得到根本的改變。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政府和市場協同,可以通過事前和事后調節統籌和協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問題。
當然,統籌和協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是社會的制度結構。在資本主義邏輯下,數字技術會被首先用于財富創造和利潤最大化。中國的實踐表明,數字技術不僅用于經濟發展,而且被廣泛應用于包括太湖污染治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內的社會和生態問題的解決。
記者:當前,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在全球是什么地位?
劉剛:《2022 中國數字經濟主題報告》顯示,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聯合國《2019 數字經濟報告》指出,在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格局中,美國和中國共同發揮領導作用。中美擁有區塊鏈技術相關專利的75%,全球物聯網支出的50%,全球公共云計算市場的75%,全球70 家最大數據平臺市值的90%。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球領先。
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不僅表現在數字產業化,而且表現為產業數字化領域。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數字技術已經廣泛運用到了19個應用領域。例如,智能制造、智能零售、智慧城市和智能醫療。
在創新方面,我國的數字經濟同樣處于全球領先。2017 年,我國的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數和論文發表數都超過美國,在全球排名第一。這引起了美國的恐懼。2021 年3 月,美國國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員會向美國國會提交了長達756 頁的2021 年度最終建議報告。報告明確指出中國不僅在人工智能的全領域是美國的對手,且在特定領域已經是領先者,這將是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在科技主導性方面遭到挑戰。美國要對人工智能相關技術進行出口管制以達到精確的卡脖子目標,延緩我國科技進步的步伐。
劉剛,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濱海開發研究院院長,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天津經濟學會會長。
記者:您認為,我國數字經濟增長快速有哪些原因?
劉剛:中國數字經濟之所以發展快,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強烈的應用需求牽引、平臺主導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國家的戰略引領和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其中,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是內生的,源于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創造的數字化需求牽引。2005 年之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催生了數字化需求。無論是在消費領域,還是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都出現了數字化轉型,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
平臺主導的產業創新生態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在消費互聯網時代,我國誕生了包括淘寶和京東商城在內的電子商務平臺。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一批平臺企業的出現推動了數字經濟和經濟社會的全面融合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國和美國是數字平臺企業最多的國家。在平臺企業的支撐下,中美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的引領者。
平臺及其主導的產業創新生態不僅包括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創企業和數字化轉型企業,而且包括大學、科研院所、投資機構和政府。通過協同創新、技術創新和集成平臺持續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
到目前為止,全球有60 多個國家制定了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和行動計劃。為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我國不僅制定了發展規劃,而且各部委出臺了一系列行動計劃和方案。同時,地方政府通過制定規劃、行動計劃和政策,積極扶持數字企業的發展。國家的戰略引領和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記者:前面您談到美國對我們進行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出口的管制,在這種態勢下,我們如何應對?
劉剛:中國不懼怕封鎖,封鎖不僅會影響到中國,同樣會影響美國的發展。我們的研究表明,目前在芯片和基礎硬件產業領域,中國落后于美國,但是數據、算法和應用軟件領域,中國技術則開始領先美國。我們認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合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未來一定是更加開放的。
此外,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律與傳統工業不同,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再到規模生產(應用)之間存在著創新循環,而生產(應用)環節的數據向應用開發和基礎研究的流動,是創新循環的基礎和前提。如果在生產(應用)環節的數據無法正常反饋給應用和基礎研究環節,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環節的技術和產品迭代將會受到威脅。因此,美國對中國進行封鎖,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的封鎖。所以,從發展的趨勢看,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不利于兩國甚至全球數字和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技術封鎖不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