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彭見明的小說《那山那人那狗》講述的是父子兩人和一狗在湘西郵路上所發生的種種溫馨的故事,之后經過霍建起導演、思蕪改編上映了同名電影并取得了成功,通過比較兩者的不同,淺析《那山那人那狗》在小說與影視兩種不同媒介中的優勢。《那山那人那狗》的小說和電影在藝術表達以及人物塑造兩個方面各有不同,且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優異的成果,兩相比較可以各取所長促進文學與影視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那山那人那狗》;小說;影視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9-008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29
1983年彭見明創作了短篇小說《那山那人那狗》,其優美的語言用詩化的長篇散文來形容更為恰當,小說講述的是湘西偏遠山村的一個兒子即將接替退休父親的工作開始走郵路的故事,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描繪著父子之間溫馨的情感,畫出了美麗的湘西景色,在平淡中為讀者展現美好。這樣一本劇情簡單,情感沒有明顯的起承轉合,充滿著詩意的小說進行電影的改編其實是有難度的,它幾乎不具備可以大賣的電影的一個優點,因此改編完成后有沒有觀眾會去選擇欣賞這樣一部電影也是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思蕪等人還是毅然決然地決定繼續進行下去,不是為了商業價值,而是為了追求純粹的藝術。最后于1999年由思蕪改編,霍建起導演的同名電影上映了。雖然結果確實如預想般,電影在國內并沒有很高的票房,不被國內的觀眾所看好,甚至都沒有電影公司愿意發行上映。然而電影卻在日本名聲大噪,票房高達八億日元?!赌巧侥侨四枪贰吩谛≌f改編方面的探索給予了后人一種思路,作為一部中國少有的郵政題材,《那山那人那狗》在小說和電影兩個不同傳播媒介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所展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各有千秋。
一、不同的藝術表達
(一)細節處理
為了還原小說,電影做了多方面的改編,除了上述貼近小說含蓄傳情的表達方式,還增添了許多細節強調電影本身的寫實性,細節的增加是對小說情節的在創造,不但豐富了故事內容,還使人物形象刻畫得更為生動。首先是語言更加的口語化。小說中對人物的稱呼就是“父親”“兒子”“年輕人”等等,電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人物的稱呼進行了更改,變為“爸”“媽”“大叔”等更加口語化的用語,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其次是強調細節化動作。小說對于父子間的情感其實沒有做太多的描寫,大多數筆墨放在了父親對于郵遞員這個職業的熱愛,由這一份熱愛側面讓讀者感受到父子之情,這就是小說語言的魅力。電影對于父子情感的表現是通過強調細節化動作來凸顯出來。電影開頭父子倆走路時相離的距離,坐下休息時的相對無言,兒子背父親時父親感動的神情等都很容易讓觀眾看出父子間這一路愈來愈親密的關系。而且電影這樣細節化的塑造比小說中點到為止的敘述更可以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倆人由生疏到親密的轉變。最后是設計了更加具體的情節。小說的劇情簡單,短篇小說受到字數限制很多情節并沒有完全展開,電影保留了主要情節,在一些分支中對劇情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符合了電影視覺化和具體化的需要。紅花衣女子的情節在小說中的重點放在了父親對于二人關系的猜想上,電影中增加了兒子與姑娘快樂的歌舞,聽收音機做飯等單獨相處的情節,讓觀眾同父親一樣猜測二人曖昧的關系,引導出后面父子倆關于娶山里姑娘的討論,同樣引發觀眾的思考。“村委會、五婆、轉娃、婚宴的情節讓故事的情節更為豐富,解決了原著小說人物較少,情節簡單的問題,使得情節足以支撐起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盵1]
(二)詩意景色
在《那山那人那狗》中感受到其中的山是那么的美,小說中的湘西山村青山綠水,如夢如幻,從彭見明的筆下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對于家鄉的熱愛,天車嶺、望風坑、九斗垅等等,這些地方雖然名字有些拗口,經作者的一番介紹讓讀者對湘西的地理環境有了大致的印象,生動地向讀者展現出湘西的美景。轉換到電影中,這種山的美就更是近在眼前,隱藏在層層薄霧中的青山、小路、房屋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氛圍。“《那山那人那狗》選用了綠色作為主色調,這是一部關于郵政題材的影片:郵包的顏色是綠色,大山的顏色是綠色。”[2]影片中的詩意景色是由多種多樣的綠組成的,綠色的山,綠色的梯田,綠色的溪水,在這片生機勃勃的綠中,背著綠色郵包的父子和狗行走其中,觀眾們隨著二人一狗的步伐欣賞著山清水秀的湘西。父子倆停在青山上,夕陽照在父子倆的身上,多么悠然自得,兒子飛出一架紙飛機,這紙飛機承載著兩人的思念,在父子倆的注視下向著遠處飛翔,漸行漸遠,綠色也漸漸轉變為金燦燦的黃色,父子間的不理解也隨著紙飛機逐漸消失。除了紙飛機,電影中還有很多藏在幽靜風景中承載著情誼的意象。多次出現的橋,橋連接著家和郵路,每次父親歸家時母親都會帶著兒子是在橋上盼望,橋象征著這個家庭的團圓和睦。橋也是父親和鄉親的紐帶,每次父親走郵路的第一步就是過橋,過了這座橋就是郵寄工作的開始,背著郵包的父親肩上扛著鄉親們的期待,他自己也化作橋連接著鄉里鄉外。還有貫穿全篇的鈴鐺聲,影片開頭父親就在棍子上綁上了鈴鐺,鐺鐺的鈴鐺聲隨著父子倆的腳步遍布整個郵路,鈴鐺聲雖小,但是可以給聽到的村民帶來期望的消息,五婆孫子的錄取通知書,遠在他鄉的兒子的虧款……電影的這些詩意風景中都蘊藏著濃濃的人情美。
(三)語言深意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由于在小說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原創的情節,在主題的探索上也比小說更加深入,更加的多元。影片在平淡的故事中,從簡單的語言中透露出無限的深意。影片開頭,母子離別時,兒子說:“媽,你有事就找許萬昌,我托過他了?!边€有兒子再向父親交代家里情況時“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老庚叔公那坐坐……還有還有,村長是個……”在兒子的這些話中都向觀眾傳達著兒子小小年紀就替代常年不在家的父親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對于家務事處理得得心應手,和成熟能干的兒子不同的是常年在外的父親反倒顯現出一些小孩般的單純,不懂鄉里的彎彎繞繞。還有當五婆得知父親不再給她送信,取而代之的是兒子時,五婆懷疑的開口“他送?行嗎?”一句疑問對父親的信賴溢于言表,又害怕兒子不如父親盡職,不體諒她眼瞎,給她念信。在她聽完兒子念信后開心地笑著說:“聽他念信就像孫子說話一樣?!蔽迤诺母淖儽憩F出她對兒子的喜愛,并且相信他是有能力接替好父親的工作的。這種疑惑不會僅僅發生在五婆一個人身上,父親給鄉民們介紹是兒子接替自己的時候是那么的驕傲,但父親送了那么久的信才獲得了鄉民們的信任,突然換了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兒子到底能不能做到父親所做到的一切對這些鄉民來說都是未知數,五婆懷疑可能代表著所有鄉民的懷疑。五婆的改變也說明兒子的責任心通過這一次郵路也被大家所看到,鄉民們愿意相信他。再結合離開五婆后,父子兩人的爭論“你交代的我當然會去做,可不是我跑這條郵路呢,換了別人,誰會像你這樣。”不難讓人心生苦澀,兒子的話不無道理,因為是兒子,才會去傳承父親的職業道德,代替父親繼續幫助這些鄉民。要是其他人會這樣不嫌麻煩地做那么多沒有人會知道的“麻煩事”嗎?或者說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還是用著最原始的徒步方式,到底還有人沒有愿意去做這樣的一份工作。這些隱藏在語言中的種種愁緒總會在平淡的情節中引起觀眾的思索,調動起觀眾的情緒。
二、不同的人物塑造
(一)父親與兒子
《那山那人那狗》的主要人物是父親與兒子,但其實嚴格來說小說的主要人物只有父親,對于兒子這一角色并沒有太多的描寫?!霸≌f并未對兒子的具體形象進行具體的描寫,更沒有表現兒子的心理的只言片語,我們只能從他與父親屈指可數的13句對話,和父親的視角來感受這一角色。”[3]小說中的父親是一個十分傳統的人,不論多苦多累都要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因此落下了病根。由于郵遞員的工作父親常年不在家,不能陪伴妻子和兒子,對妻子和兒子十分愧疚。而小說中的兒子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孝順,十幾歲便接替父親的職責,扛起來家庭的重擔,幫助不在家的父親照顧母親打理家務。跟父親觀念不一致也不爭辯,只是懇求而固執地看著父親。這樣的兒子無疑是好的,關心父親,孝敬母親,小小年紀就有如此老成,默默地為這個家庭付出。但是這樣的人物關系太平靜了,讓電影故事無法開展,故事情節的展開是離不開矛盾的,因此電影中刻畫出父子兩代人的矛盾,讓這個矛盾推動著故事的發生,在隨著情節的發生矛盾逐漸開解。電影中的父親與小說中沒有太大的改變,他還是那么的淳樸善良,作為一輩子在大山里生長的父親,對于現代的外來文化表現出明顯的排斥。電影對于兒子這一角色做了極大的改動,他還是關心父親,孝敬母親的孝順好兒子,但是在電影里觀眾對于這一形象有了更加具體的認識,他樣貌英俊,性格活潑,思想前衛,在與父親觀念不一致的時候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年輕的他渴望大山外的事物,一路上都聽著收音機,對外界有著無限的向往。兒子對于收音機里的音樂非常喜愛,時不時就邊趕路邊哼歌,在寂寞的路上增添趣味,但是父親卻認為走郵路就要專心。兒子認為在沒有人家的地方可以搭便車節省時間和精力,但父親認為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方式,徒步走路才是踏實有準頭。這些父子間觀念的碰撞充斥著這一整條郵路,展現出兩代人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在郵路的最后達成了和解。
(二)狗
《那山那人那狗》從名字就可以看出狗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狗象征著忠誠,一直都是人類的好伙伴,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忠誠都是狗最重要的一個品質。小說中的狗是沒有名字的,對它的介紹也是寥寥幾句,只是說明是一只大黃狗,但這狗卻是讀者無法忽略的存在,它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心戲,“它對陌生的年輕漢子表示詫異?!盵4]“狗惡意地看了新來的陌生漢子一眼?!盵5]這些心理描寫都反映出大黃狗對于父親的忠誠和對兒子的不信任,這樣有趣的心理描寫讓讀者可以在平淡的閱讀中體會到一絲趣味。然而電影卻刪掉了對狗的心理描寫,大黃狗也換成了威風凜凜的大狼狗,還被賦予了全片唯一的名字“老二”,但不論做何種修改,狗始終都是父子走郵路不變的忠實伙伴,是父子倆情感升溫的見證者。沒有開頭老二不愿跟著兒子上路,可能父親也不會決定一起出發。沒有老二這個第三者的存在,父子之間的交流就會更加的微乎其微。從老二這一路來的行為也可以看出老二對于郵路的熟悉,村民們一聽到老二的“汪汪”叫就知道他們要來了,父親一叫就立馬來到跟前讓父親蹺腳,遇到溪流很自然就會幫助父子倆蹚水,過完溪知道提醒父親要拾柴火暖腳,不然也不會有兒子叫出的那一聲時隔多年的“爸”。老二在父親常年的耳濡目染下知道信件的重要性,電影特意設計了老二一躍而起搶救信件的情節。到最后的老二同意跟隨兒子踏上郵遞之路,完成了父子間的工作交接。不愿意抱怨的父親所遭受的苦楚,只有狗看見了,它無怨無悔地陪著父親在這條郵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現在它見證了兩代郵遞員的傳承與交替,將來它還會代替父親陪伴著兒子,用它的眼睛看著兒子,用它的腿跟隨者兒子。
(三)母親
不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母親這個角色基本就只存在于父親的回憶中,但是這個人物一直牽掛著父子倆的心。小說中母親的第一次出現只用了短短兩段文字是父親看到紅花衣女子回想起剛剛與妻子剛剛相識的日子,直言自己對于妻子的愧疚。電影卻是用了兩次閃回鏡頭來敘述父母之間的愛情,“母親無怨無悔地守候在父親回憶的注解下,化作了燦爛鮮活的愛情,觀眾在記憶的閃回中體味父親對母親無言的愛與愧疚”[6]還有母親在漫長的等待中的偉大。小說中的母親第二次出現是支局長告知父親,母親生了兩女一男,電影刪去了兩個筆墨不多的女兒的存在,這也更能體現作為家中獨子的兒子身上所背負的家庭壓力是極大的。小說中的母親第三次是隨著兒子的話語出現的,他告訴父親,母親身體不好要父親回家后多多照料,這和電影中基本一致。小說中母親的存在感并不高,讀者對于她的印象不大,經過電影的改編,我們看到了母親坐在父親自行車后座幸福的笑臉,體會到母親天天在家等候父親歸來的落寞,感受到母親在橋上看到父親回家時的喜悅……電影所刻畫的母親活了起來,即有了自身的喜怒哀樂,讓觀眾對她的等待所敬佩,也映襯出父親對于工作兢兢業業和對愛情的珍重,讓觀眾從多種角度了解父親,了解郵遞員的艱辛。
三、結語
小說《那山那人那狗》簡單純粹,文字間透漏出作者對于湘西的濃濃眷戀之情,也正因為這一份純粹的情感才讓讀者能夠真切感受到湘西的鄉土人情,那隱藏在生疏之下的熱烈的、無法言說的情誼,形成了小說含蓄內斂的風格,電影保留了小說含蓄的風格,詩意的表述,以父子二人和一狗共同走一條艱辛的郵路,為觀眾直觀地呈現出湘西優美的景色,展現中國式的父子關系。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的改編無疑是非常成功的。越來越多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相繼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導致現如今很多影視劇雖打出的是小說改編的口號,吸引了很多小說原著粉的興趣,但有的只是書名或人物名字一樣,從人物性格到劇情全都一通亂改,和原著毫無關系,讓小說原著粉苦不堪言。真正合格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到底應不應該“忠于原著”,應該“忠于原著”到什么程度,并沒有一個標準的標準,但是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流水化影視劇絕對不能成為主流,拉低觀眾的審美。
參考文獻:
[1]夏玉燕.《那山那人那狗》的電影改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23.
[2]李衛國.從《那山那人那狗》看霍建起電影的中國美學與文化構建[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2,(28):108.
[3]夏玉燕.《那山那人那狗》的電影改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27.
[4]彭見明.那山那人那狗[M].昆明:晨光出版社,2015:10.
[5]彭見明.那山那人那狗[M].昆明:晨光出版社,2015:14.
[6]夏玉燕.《那山那人那狗》的電影改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27.
作者簡介:
陸雯琪,女,上海人,重慶三峽學院文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