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李寧馨 石寶巖
【摘要】 宋代點茶在中國茶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歷史淵源與當代努力,宋代點茶已列入鎮江市潤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文通過對宋代點茶的傳承現狀進行研究,發現由于受眾少、點茶粉難獲取、點茶課程宣傳力度小等問題,使得點茶的傳承與發展遭遇瓶頸。建議增強“非遺+”觀念并靈活運用數字化技術、有效銜接網絡媒體平臺、加大政策扶持等,從而促進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進行有效傳播。
【關鍵詞】非遺傳承;宋代點茶;非遺+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9-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43
一、引言
經濟的飛速發展豐富了百姓的物質文化生活,影視、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大眾傳媒成為百姓文化消費的主流,非物質文化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有淡出大眾視線的趨勢。當前,依賴于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逐漸在消失,很多傳統技藝瀕臨失傳和滅絕,不少工藝匠人因為尋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而抱憾終身。除此之外,很多屬于國人的珍貴史物和資料竟流失境外或被埋沒。非遺在傳承和傳播的過程中面對的阻礙較多,傳統覆蓋面比較窄,傳播方式也比較單調,故而傳承與發展的速度比較緩慢,創新程度也不高,導致了大量承載著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非遺傳承,國人再度掀起非遺傳承熱潮,讓很多幾近失傳的非遺文化得到重現。國家大力號召各地非遺傳承人將他們的傳承技藝展現在大眾面前,但是,非遺在現代社會依然不受重視,普通民眾對非遺的了解還存在較多的障礙,不能深入了解非遺的精髓。尤其是青少年,對非遺文化沒有濃厚的興趣,導致了非遺傳承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承人的老齡化和傳承主體的缺失。
本文的目標在于以宋代點茶傳承為例,通過已經掌握的管理學和市場營銷學知識,結合新媒體和“互聯網+”技術將現有非遺傳承方式和資料、非遺政策推廣,推動傳統手工藝品市場化,為非遺傳承人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激發群眾對非遺文化的熱情,號召更多人,尤其是當代青年來繼承非遺文化。
二、宋代點茶概述
點茶是唐宋時期的一種煮茶方法,是兩宋飲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國古代茶道代表之一。它既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能給人帶來身心的享受,帶來無窮的回味。宋代是我國茶事演進的重要階段,中國的茶道在此時發生了變化,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而飲茶之法又以點茶法為主。宋朝皇帝宋徽宗精于茶藝,撰寫了中國茶書經典之一的《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引用。《大觀茶論》全書共二十篇,卻不足三千字,語言極其精練,詳細記述了北宋蒸青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斗茶風俗等,見解非常獨到。
點茶法是以茶餅為原料,先炙熱茶餅并將其碾細成茶末,用茶匙取茶放置茶碗中,執茶瓶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只手用茶憲旋轉打擊和拂動荼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憲”或“擊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所以,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憲擊拂得視情況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點茶法的技巧在發展變革過程中得到不斷創新,先是唐代以《茶經》為代表煮茶法呈現的茶湯變化,在宋代點茶時期經歷了《茶錄》所述的匙點二湯法到《大觀茶論》的七湯點茶法的演變,七湯點茶法代表了點茶的最高層次,也在現代得到復原和重視。《茶錄》《大觀茶論》中對湯色皆有記載,湯色呈現乳白色為最佳,青白、灰白、黃白等次之。湯花的形成也有優劣之分,湯花的最佳評價標準謂之“咬盞”,即沫餑豐富持久不易散,能較長時間 “咬住” 茶盞內壁,宋代茶人斗茶時多以此分勝負。
點茶雖在歷史的舞臺上遺失了幾百年,但曾經的足跡抹不去。如今,后人在遺留下來的點茶歷史文物資料上不斷研究和實踐,沉睡已久的點茶成功被喚醒了。隨著現代經濟發展的進步、多元文化的渲染,點茶已被列入非遺名錄,得以保護和傳承,相信未來點茶終可回歸宋代興盛之況。
三、非遺宋代點茶項目傳承方式現況研究
(一)非遺宋代點茶傳承現狀
宋代點茶的傳承方式主要基于其較為完善的傳承體系。非遺傳承人宋聯可通過鉆研傳承體系,最終于2012年完成《宋代點茶傳承體系》,并獲得版權。從2014年起開始將家傳拓展到師傳,每年舉辦莊重的傳統拜師儀式招收弟子,終身跟隨學藝修德。所有弟子在拜師前都要經過嚴格篩選,首先重人品,不熟悉或無品德高尚者推薦的都無緣。拜師后不僅要遵守嚴格的“門規”,還要定期參加學習,累積自己的成績。這些弟子們的“成績”,是能成為記名弟子、入門弟子、入室弟子、嫡傳弟子的依據,而弟子的資格也決定了弟子在傳承體系中的權利與責任。
非遺宋代點茶傳承體系有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從拜師到終身修習都有師門規定。首先是關于入門所須知的門規;其次是關于弟子嚴禁的八不準,是弟子最基本的道德與行為要求;再者是針對非遺團隊人員對外開展點茶相關傳承活動的一個資格說明,保證了開展傳承活動的正確性和嚴肅性;還有就是關于傳承弟子晉升的說明制度,讓弟子知道努力方向和空間;關于非遺宋代點茶開展點茶活動的規定條例和非遺宋代點茶宣傳點及傳承課推廣活動相關說明的制度,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弘揚非遺宋代點茶;最后就是終止師門關系,以及關于推薦弟子入門的相關說明條例。每個文件都要規范編號,每年都會不斷修訂、增補,以確保傳承體系能保護與弘揚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傳承體系方面,中國有很多非常好的技藝,因為沒有科學與系統的傳承體系,而默默無聞甚至失傳,《宋代點茶傳承體系》不僅較好地傳承了宋代點茶,也可為中華傳統文化與技藝的傳承提供有益參考。
此外,學者們在提到宋代茶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時,提出以下重要傳承發展戰略:全價利用,跨界發展。將傳統的喝茶變為吃茶、用茶,進一步轉化為有一定文化內涵的賞茶、玩茶。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宋代點茶項目傳承瓶頸
1.點茶受眾少,限制點茶傳承和弘揚
受眾不多,發展受限,加上點茶的沒落后想要重新崛起,光靠傳承人們的努力是不夠的。雖然電視劇《知否》的火熱播出也將劇中所使用的點茶文化帶到大眾視野中,并且短暫地掀起了一波點茶熱,但是由于這股熱潮來得快,很多關于點茶的細節無法真正展現在大眾面前,同時還有很多博主為了蹭熱度傳播了錯誤的點茶方式,讓人們一時之間難以接觸到真正的點茶。這股熱潮隨著電視劇熱度降低也消失殆盡,現在提起點茶,大多人還是不知道點茶為何物。雖然在網絡平臺上也可以搜索到很多關于點茶的課程,但是大眾并不能辨別出其所教授內容是否正確,點茶課程的真假參半,也是阻礙點茶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點茶有自己的傳承體系,傳承人嚴格且謹慎地挑選傳承弟子,但是這樣的傳承方式還是需要時間沉淀,短期內無法讓點茶廣泛傳播。盡管傳承人們已經采用了很多現代化方式來傳播弘揚點茶,但是受眾還是較為局限,以小部分愛茶人士為主,真正的非遺傳承主體大軍——青少年,依舊不愿意主動了解和學習點茶,更不用提傳承。
2.點茶粉獲取困難且點茶技藝工序繁雜
古法制作點茶粉的工藝較為繁雜,茶葉要選擇在春天里采集到的嫩茶葉,先用蒸汽殺青做成餅茶,后將餅茶放在火上烘焙干燥,等茶餅干燥到合適的程度之后,再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制作出來的即為點茶粉。除卻點茶粉的制作工藝較為繁雜以外,對茶餅不同的研磨程度都會影響后續點茶的效果,因此古法點茶粉制作的過程很難被機器替代。雖然諸多點茶愛好者會選擇自己制作點茶粉,但由于不能批量生產且均為個人制作,并不能進入市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點茶在社會上的傳播。
除卻點茶所需要用的點茶粉難以獲取以外,“七湯點茶法”對點茶人有較高的工藝和技術要求,如果哪一步出現了問題,點出來的茶無法入口或效果不佳,這種繁復的工藝也使得點茶的受眾只有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沒有這個耐心去真正點茶,所以大眾為了追求便利,都選擇了泡茶法。
3.點茶現有的培訓課程宣傳力度小,知名度不高
雖然現今宋代點茶的弟子系統已經逐漸成形并建全完備,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第一,截至2021年末,宋代點茶的正式授課主要是通過講座、培訓班等方式進行,目前還沒有學校設立相關專業或開設專業理論課程。第二,目前的點茶傳承效果與面臨的傳承任務相比,仍然存在較多問題,比如開設培訓班數量少、授課班級容量小、真正能成為點茶正式弟子的人數鮮少。第三,因為點茶技藝的教學課程開課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要用到很多特殊的材料、工具等,且自己制作工序復雜,購買成本較高,所以出現了開課成本高,教學回報率低等問題。這都說明宋代點茶作為一項非遺項目,其傳承還沒有步入正規化、常態化階段,今后要考慮在傳承方式上進行改進,合理利用高校資源,充分發揮高校教育在非遺傳承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以改善點茶技藝的傳承效果,提高傳承效率。
4.開發利用尚未適應現代商業環境的要求
盡管在宋代點茶傳承人宋聯可的帶領下,宋代點茶傳承團隊積極利用自身已有資源努力宣傳并不斷發展點茶事業,并且宋代點茶已經列為鎮江市潤州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如何將宋代點茶文化的內涵與現代社會地文化產品消費需求和審美需求相融合,還需要在團隊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做出系統的策劃與運營方案。目前,雖然有點茶課程,點茶師技能證書和一些其他與點茶相關的產品,但尚未形成點茶產品體系,且點茶相關活動多以公益性為主,不符合現代商業環境的要求。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宋代點茶項目傳承方式創新
針對研究發現的現存非遺傳承問題,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抓住非遺特點,增強“非遺+”的創新傳播理念
許多能成為非遺的傳統技藝和傳統文化都有其獨到的特點,例如點茶就有著很多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唐代烹茶和明清泡茶,點茶其獨特的“口感”就是一個可以進行宣傳的方面。點茶是一種煮茶方法,經過一系列煩瑣步驟最終得到的茶與其他茶究竟有什么區別,其口味如何,這將是大眾非常關注的地方。再如可以抓住其“情操陶冶”這個特點進行宣傳。點茶的每一個步驟,都蘊含著人生哲理,這也是吸引人的地方。
在緊抓非遺點茶特點的同時,有效利用“非遺+旅游”“非遺+互聯網”“非遺+新媒體”“非遺+文創”等途徑來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與當地旅游景區進行合作,開發品茗休閑活動,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報道,并借助其他的大型門戶網站進行傳播,制作設計文字、圖片、內容豐富的宣傳材料,以此來吸引龐大的網上用戶,引起他們的興趣。同時可以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采用聲音、圖像、卡通漫畫、視頻等綜合方法,以輕松愉悅的方式向大眾介紹點茶文化的相關知識。此外,使點茶更加“多元化”,比如制作相關的點茶飲品、點茶甜品、茶藝表演等,使其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從而引起廣大民眾的共鳴,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學習非遺、了解非遺的興趣。
(二)靈活運用數字化技術
點茶的傳承應積極借助各類平臺,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將點茶界各派系進行信息的集合匯總,向上追溯各個派系的歷史,向下擴展當代社會中各派系的發展狀況,并將點茶技藝做可視化處理,以網絡平臺為依托,構建一個全方位立體的點茶信息共享平臺,為點茶相關的專業知識提供查詢與共享平臺。同時還應當合理利用網絡媒體宣傳平臺,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等的應用,通過身臨其境的虛擬帶動以青少年為主的廣大人民群眾,自覺接受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增強優秀傳統文化感召力。
(三)制定和落實相關政策,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管理
政府和相關企業可以投入部分資金建立完善的非遺傳承設施,減少傳統工藝的時間精力的消耗,推動非遺傳承方式的現代化建設,進行產業鏈發展,打造自身品牌,向外推廣。將傳承非遺打造成為一種新型的謀生手段,給非遺傳承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例如,制作點茶需要用到茶葉、茶粉和茶具等,茶葉或茶粉企業可以給傳承人一些優惠購買渠道,開發個人銷售渠道,擴大零售市場,使價格更親民,并且針對愿意自己嘗試碾磨茶粉的受眾售賣一些制作茶粉的簡易工具,降低傳統茶粉獲取方式的難度。針對已有的茶粉顧客推銷點茶使用方式,推廣點茶的同時也可以給茶粉帶貨,既能給傳承人增加一些收益,也擴大了點茶的受眾。
(四)政府完善非遺傳承相關政策
部分還沒有廣為人知的非遺文化一直難以進入人們的視野,主要是因為目前很多非遺相關會議大多以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為主,其他傳承人在保護非遺的工作中話語權不足,并且難以獲得社會尊重,這導致他們的很多傳承內容在推廣的過程中猶如漣漪,不足以掀起巨浪,社會反響太小,后續工作無法開展。故而,政府應該完善相關規定和政策,給予所有傳承人一個“說話”的機會,鼓舞更多傳承人將非遺推廣到大眾面前。
五、結語
非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沉淀的精神瑰寶。文化,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體現,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運用他們的智慧,從生產、生活經驗中積累出各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現代社會,互聯網充斥著人們的視界,但同時也閉塞了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重視。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思想更新迭代、與時俱進。國家要興盛,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文化的傳承更是造福子孫的綿延福澤。小到一杯茶,大到一幢宏偉的建筑,非遺文化在用各種不同的面貌,向全世界展示著祖先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傳統未必是舊的,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要用新的審美思想去審視傳統審美事物的魅力,這于非遺文化的傳承是最有效的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春紅.關于高校非遺傳承現狀的分析和思考——以溫州市為例[J].藝術科技,2016,29(03):44-45.
[2]宋聯可,李傳德.非遺宋代點茶傳承體系探究[C].2019年“百年中尚杯”江蘇茶產業發展征文論文集,2019:127-130.
[3]孫達,王盈峰,張士康.論宋代茶文化特色及其在當代的傳承[J].中國茶葉加工,2013,(04):8-10+22.
[4]朱世桂,周杰靈.農業文化遺產中手工技藝的傳承與保護發展探討——以古代武夷分茶技藝茶百戲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4(04):121-124.
作者簡介:
周倩,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工商管理專業。
李寧馨,女,漢族,寧夏銀川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工商管理專業。
石寶巖,男,漢族,遼寧大連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市場營銷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