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摘 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學前教育改革和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創新型幼師隊伍;最新《藝術課程標準》進一步強調教師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各項文件和近兩年學校參加幼教資格證考試的考生和畢業生實際就業反饋來看,存在“彈、唱、跳”藝術綜合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本研究結合實際教學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對標幼兒園實際工作對師范教育專業學生藝術綜合能力要求,分析當下學生“彈、唱、跳”表現力不足的原因, 提出提升“彈、唱、跳”藝術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彈、唱、跳”藝術綜合能力;學前專業;彈唱;歌唱表演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志碼:A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學前教育改革和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藝術欣賞和表演知識。幼兒園實際工作中各項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教師良好的綜合藝術能力,是幼兒園教師開展工作的重要手段。2022年,最新的國家《藝術課程標準》中將三大課程標準合并,要求教師把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融合在一起,進一步強調教師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從近兩年學校參加幼師教資的考生和畢業生實際就業反饋來看,存在“彈、唱、跳”藝術綜合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本研究結合實際教學過程和考證時反映出的問題,對標幼兒園實際工作對師范教育專業學生藝術綜合能力要求,分析當下學生“彈、唱、跳”表現力不足的原因, 提出提升“彈、唱、跳”藝術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1 近年學校師范生反饋幼師教資考證現狀和畢業生實際就業中藝術綜合能力的狀況調查
本次調查問卷調查本校2019級和2020級師范類學生共308人,回收287份,其中18人沒有參加幼兒教師資格證的考試,7人沒有選擇音樂活動類型進行試講,有效調查問卷人數為262人,具體見表1。
從表1數據中可以看出,在本校師范類學生參加幼教教資面試時,抽到音樂活動試講或彈唱和律動創編技能展示時,學生反饋出的問題有邊唱邊跳能力依舊較弱、視奏能力弱、缺乏臨場表演經驗和技能浮于表面、課程設計沒有將知識內化等,反映出學生存在“彈、唱、跳”藝術綜合能力不足的問題。
本次調查問卷調查本校已畢業的2020屆和2021屆師范類學生共58人,具體見表2、表3。
從表2 數據可以看出,不管是幼兒園還是特殊學校的教師都需要提升自身音樂和舞蹈基礎訓練和藝術表現能力,并且多數幼師都認為自身應進一步加強幼兒歌舞作品創編及排演能力,強化幼兒舞蹈訓練方法和教學方法,豐富舞蹈的素材。涉及特殊教育機構或學校的教師還認為應加強對殘疾幼兒或青少年的音樂舞蹈康復訓練的教育。
從表3可以看出,不管是幼兒園日常教學活動,還是校園日常活動,教師都需要掌握音樂和舞蹈的綜合能力。幼兒園中的各項文藝活動或者所在區縣市的文藝比賽也很豐富,教師需要運用自己的技能、藝術能力的綜合素養幫助幼兒、學校編排出優秀的文藝作品。
2 特殊高職學前專業“鋼琴、聲樂、舞蹈”課程設置現狀研究
聲樂、鋼琴和舞蹈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開設兩年,共三個學期,第四學期專門開設教師藝術技能綜合提升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幼師教資面試的集中課程。2021級開始,還為學生有針對性地開設視唱與練耳等選修課程,其教學內容與必修課相輔相成。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鋼琴演奏基礎從認識五線譜和音符開始,加以手型、手指要求,并選取鋼琴基礎教材的中外樂曲、經典兒歌作為學習內容[1]。鋼琴課程在第一、二學期為鋼琴的基本彈奏能力的學習,多采用的是五線譜教材。到第三學期課程名稱轉變為教師音樂技能(兒歌編配與彈唱),彈唱課程,多使用簡譜兒歌教材。歌曲演唱與聲勢課程第一、二學期教授學生如何科學、理性、感性地表演作品,主要涉及中外經典聲樂作品,第三學期主要為兒歌歌曲。幼兒舞蹈與律動課程從第一個學期用幼兒舞蹈基礎訓練與芭蕾基訓組合、古典舞身韻基礎組合訓練為學生打下基礎;第二學期用兒童舞蹈基本動作與舞步、民間舞素材元素性訓練為第三階段兒童舞蹈創編開展提供可行性;第三學期的兒童律動和兒童舞蹈創編的學習和訓練是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融合并加入新內容后再創造。從2021級開始,藝術類課程從第三學期開始結合教師資格證藝術相關技能內容,采取彈唱、聲樂、舞蹈課打通教學,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彈、唱、跳”藝術的綜合表現力,以提高教師資格證藝術相關技能面試通過率、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和畢業后順利開展幼兒園教育工作提供技能支持。課程上沒有涉及專門的幼兒音樂教育教學法。
在評價方式上,三門藝術類課程較為單一,學生成績由兩部分內容組成,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但是在比重上還是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考核內容上,第一、二學期基本是以教師講授的歌曲、樂曲或者舞蹈組合為主,很少涉及對學生各科的實用性能力培養,第三學期涉及彈唱、舞蹈創編的內容,以學生自主創編為主,但大多數學生難以將之前的音樂之聲與技能的學習和實際運用相結合,沒有實現對知識的內化。
3 “彈、唱、跳”藝術綜合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3.1 現實學生學習狀況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生源分為兩批,一批為學前教育中專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類課程的基礎與學前教育相關素養,一批為普通高中生源,大多數沒有任何藝術基礎。學前教育中專的學生有一定的藝術類課程基礎和表現能力,但是基礎也并不扎實。而普通高中學生大多數進校之前沒有任何藝術類課程的基礎,因家庭條件、生源地域和學校藝術類課程重視的程度各方面因素,很多學生對藝術課程幾乎是一片空白[2]。而中職和普高混班對藝術類課程教學是有一定影響的,教師較難平衡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容易出現教學內容過于簡單、過慢或者過于復雜、過快的問題。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每一門藝術課程在單一教學中已經困難重重,還要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融會貫通,達到“彈、唱、跳”藝術綜合能力的提升,完成幼師需要的彈唱和歌唱表演等技能的整合和展示更是難上加難。
大多數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不強,對不同作品的風格、特點包括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情緒都不清晰,感受不到音樂表達出的流暢旋律和流露的情感,僅僅只是覺得好聽,這又導致學生在實際的演奏、演唱和舞動時表現出的外露情感少,這就難以感動自己、感動他人,導致表現力低。大多數學生技能基礎不扎實,甚至部分學生沒有學習藝術的天賦,導致他們拿到新作品時內心是畏懼的。大多數學生自身抗拒在人前展示自己,討厭在教師、同學或者陌生人面前彈唱或者歌唱表演。而在校期間也缺乏個人的展示機會,課程上較少地通過仿真操練讓學生進行模擬幼兒園音樂活動。
3.2 教師隊伍
目前,本校教師藝術技能教研室在編教師8人,鋼琴聲樂教師6人,舞蹈教師2人,副教授1人,講師1人,其余均為專業院校各專業的新進教師。新進教師擁有各領域的專業能力,但因都是音樂或是舞蹈專業院校畢業,大都缺乏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相關的教學經驗,對學生日后的就業崗位不了解,工作內容、授課對象不清晰。
4 提升學生“彈、唱、跳”藝術綜合能力的路徑探究
4.1 明確培養目標,完善課程設置
首先,應將藝術課程培養目標進一步明確,對標學生就業工作崗位,兒童音樂教育才是重中之重,所以三門課程的單一進行時間應縮短,在第二個學期逐步地融入彈唱、唱跳的結合,在作品上應以中外優秀兒童為主。彈唱和唱跳都是包含唱的內容,所以在新生進校開始,三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應該互相討論,重新整合教學內容,選取優秀的兒童作品,三門課程平行授課,在考核上采取合并考查的方式。
其次,在保障藝術類專業課程的同時增設相關選修課程,如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以選修課的形式彌補必修課時間短的短板,在必修課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各項技能,在第三或者第四學期開設綜合性強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類課程,整合聲樂、鋼琴、舞蹈三門課程,融合幼兒園其他領域教學理念,與學生的教資、就業崗位相匹配。教學目標側重在學生能夠通過這門課堂在校期間,初步能將過往的藝術(音樂)知識與技能活學活用,并能與實際相結合,掌握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4.2 優化教師隊伍
引進有幼兒園教學經歷的優秀教師,或者是有彈唱能力的教師和唱跳能力的教師來豐富教師隊伍。同時,對現有既有唱歌能力又有一定舞蹈基礎,或既有唱歌跳舞能力又有一定演奏能力的在編教師進行潛力挖掘,進一步培養和優化教師隊伍。讓學生能在教師身上學習到較為完整的彈唱和歌唱表演的能力。
4.3 改革評價體系
對三門藝術課程的評價體系進行改革,雖然在以往的評價方式上已經采用了過程性評價與期末考核制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但過程性評價的占比仍然較低,后續應該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比重并細化。在過程性評價和期末考核制評價的考核內容和形式上做相應的改變。比如,目前過程性評價主要包括到課率、課堂表現情況、回課情況等,可以適當加入師生評價、生生互評[3]。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每堂課的學習反饋,學生也可以在鍛煉觀察能力的同時促使自身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4.4 落實差異化教學
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入校前或授課前,了解各班學生的差異,以便教師在制訂授課計劃、教學目標和內容時,能夠根據學生的教育經歷、天賦條件、興趣愛好,將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在保障無技能基礎的學生能夠達到用人單位或對應崗位需求的同時,也能讓有基礎或者有藝術天賦的學生在校期間進一步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教師在授課時,應該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可以因材施教地對同一首聲樂或鋼琴作品舞蹈組合采取“難”“易”版本供學生參考學習,讓學生不僅能夠在學習技能時不至于產生畏懼心理,較輕松地完成彈唱、唱跳技能的掌握,還能在日后的就業崗位教學實施中也具備對幼兒、兒童教學中的因材施教能力。
4.5 搭建展示平臺
學校系部和任課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藝術類課程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室或者舞蹈房、琴房,要讓學生走出舞蹈房和琴房。可以在課后模擬幼兒園藝術活動周,舉辦師范類學生的音樂活動角;舉辦校內師范生技能大賽或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各類主題型活動并進行全校師生觀看評比[4]。實訓場地應該利用得更加合理充分,為學生搭建活動禮堂,將類似活動常態化,讓學生逐漸克服上臺或者在人前展示自己的不適感或者畏懼感。
5 結語
特殊高職學前專業辦學應該充分對標幼兒園,培養多層次、綜合能力強、能夠良好地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實踐型幼兒園教師。擁有較好的藝術素養的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較好的“彈、唱、跳”藝術綜合能力和藝術表現力,學校和任課教師要從浙江省學前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的發展要求出發,結合學生的差異性和現實教學中的各項不足,逐步完善本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方法和內容,從而培養熱愛學前事業、以幼兒為本、才藝兼備、擅長保教的高水平幼兒園教師。
參考文獻
[1]王心如. 高職學前專業舞蹈課程項目化教學應用研究——以《幼兒舞蹈創編與教學》為例[J]. 大眾文藝,2022(11):176-178.
[2]蘇一波. 教師資格證改革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證融合”的課程改革研究[J]. 教育觀察,2020,9(16):124-126.
[3]黃娟莉. 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中強化實用性能力的教學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4]楊靜. 淺析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彈、唱、跳”藝術綜合表現力的有效策略[J]. 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2(1):139-143.